中国航天用时间轴表格
中国航天大事记回顾2023年

中国航天大事记回顾2023年中国航天大事记回顾2023年一,2023年计划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的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的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二,2023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登陆月球南极。
与之前的嫦娥三号、四号不一样,它除了携带月球车之外,还会有一个飞跃探测器,六条大长腿,能在月面爬行,也能利用火箭发动机进行反复飞行,像极了在海底生活的“帝王蟹”,据说它的使命是在月球南极找水。
三,按照我国载人航天计划,神舟16号载人飞船将会在2023年5月中旬发射升空。
四,2023年的时候,中国将要实现首次“载人登月”,要成功把中国航天员的脚印留在月球上。
2022年中国航天大事件有1、3月5日14时01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将银河航天02批6颗卫星和1颗暄铭星愿微纳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银河航天02批6颗卫星主要用于在轨验证多星联合工作、星座组网布置、通信-遥感一体化技术。
搭载的暄铭星愿卫星是一颗6U遥感立方星。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0次发射。
2、3月17日15时09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遥感三十四号02星与已在轨的遥感三十四号01星及后续星形成组网运行状态,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满足对地观测快速重访需求,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1次发射。
3、2022年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上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进程表

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进程表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进程表一、探月计划阶段-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实现中国首次绕月探测任务。
- 2010年: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实现着陆月球并返回地球的双向探测任务。
二、载人航天计划阶段- 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
- 1999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使用“神舟一号”飞船,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的国家。
-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首次载人太空行走。
-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双人飞行。
-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首次舱外活动任务。
- 2012年:神舟九号飞船实现首次自主交会对接任务,并且用于女性宇航员首次飞行任务。
- 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实现太空教室任务并成功回收宇航员,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空间教育活动的国家。
三、空间实验室阶段- 2011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实现中国首次空间实验室任务。
- 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并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进行成功对接,实现首个短期和长期载人飞行任务。
四、火箭技术和卫星工程发展阶段-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期:针对国内空间通讯、广播、气象等领域需求,中国开始开展卫星工程任务。
- 1990年代:中国开始研发并使用液态火箭发射技术,成功发射轨道卫星。
- 2000年代:中国开始研发并使用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并实现多种类型卫星发射任务。
- 2015年:中国成功搭载空间站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并实现首个货物供给任务。
五、未来计划以及前景展望- 2020年代起:中国将会开展空间站建设任务,进行空间科学,物理和技术实验,为未来深度空间探索和太空旅游事业打下基础。
- 长期目标:中国计划在2045年前将载人登陆火星,并进一步深入开发空间资源和探索深度宇宙。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2024)

2024/1/28
02
探空火箭发射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 探空火箭,标志着中国航天技 术开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03
卫星技术储备
在火箭技术试验的同时,中国 也积极进行卫星技术的研究和 储备,为后续的卫星发射做好
了准备。
7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03
东方红一号卫星
卫星技术验证
国际声誉提升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 为继美、苏、法、日之后第五个独立发射 人造卫星的国家。
工程实施与进展:自1992年立项以 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先后成功发射了多艘 神舟载人飞船和天宫空间实验室,实 现了航天员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多 项关键技术突破。目前,中国正在积 极推进空间站建设,计划在未来几年 内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国家级太空实 验室。
9
03
中国航天事业的壮大
类生存空间做出贡献。
02
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
中国已制定载人登月计划,并 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准备 工作。同时,将继续推进深空 探测任务,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
03
商业航天的崛起
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中 国将积极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的 壮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航天 活动,推动航天技术的广泛应
用和普及。
04
国际合作与交流
2024/1/28
10
多种类型卫星通信网络,为国内外
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气象卫星
发射多颗气象卫星,实现了对地球 大气、海洋和陆地表面的全天候、 全球覆盖观测,为气象预报、防灾
减灾等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2024/1/28
中国航天大事件一览

2022年中国航天大事件一览2022年中国航天大事件一览一、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战,也是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的关键之战。
2022年1月3日2时4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并开展了月夜生存考验。
1月14日22时12分,在距离地球约5100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五号返回器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成功分离。
1月17日7时38分,在预定区域安全平稳着陆。
这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任务之一。
二、“北斗三号”系统完成组网2022年6月1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将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系统第44颗至第45颗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第三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系统圆满完成组网建设任务。
“北斗三号”星座部署完成后,将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稳定、快速的定位和授时服务。
北斗工程副总设计师张智表示,北斗系统组网是国家战略性重要工程。
张智介绍,这次发射任务是“北斗三号”第三颗组网卫星的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三、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我国首次实现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天地往返运输货物2022年6月17日9时43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搭载的货物,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在太空飞行了约30天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设及建造技术。
此次发射任务搭载了天舟二期、嫦娥五号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三个航天器发射产品,以及空间应用系统、空间科学实验载荷和天基测控系统设备。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成功发射和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为我国后续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一箭七星,将两颗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8月14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实践二十号04星、天基人工智能实验卫星,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 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 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截至到2021年12月14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401次发射
,发射成功率在95%以上。
2021年12月29日19时1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4卫星发射升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1年12月30日零时43分,长征三号乙遥八十四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 火升空,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设计团队
注:带外框为已故者。
重大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标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二号F、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 中国探月工程标识 中国探月工程: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五号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
成败统计
各型号成败统计 长征系列火箭各型火箭服役时间轴 长征系列火箭各型号发射成败统计 长征系列火箭各型号发射成败率统计 逐年成败统计 1970年至1996年间,中国共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3枚,平均每年发射1.59枚,其中发射成功36枚,部分 成功2枚,失败5枚,达到了83.72%的发射成功率。 1997年至2008年间,中国共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72枚,平均每年发射6枚,12年间无一次失败,达到了 100%的发射成功率。 2009年以来,中国发射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46枚,平均每年发射18.85枚,其中发射成功236枚,部分成功 3枚,失败7枚,达到了95.93%的发射成功率。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逐年发射成败统计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表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表2010年5月10日上午9时,中国首次月球探测任务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制的“嫦娥”号月球探测器。
“嫦娥”号是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器。
首次实现了地外天体软着陆、月面自动巡视探测和返回地球。
嫦娥一号计划于2010年前后发射升空,实现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和月面自动巡视探测任务。
2012年12月24日23时30分左右飞行至近地点高度约4800公里处。
期间进行了交会对接;3次轨道交会对接;进行科学实验和载荷试验等。
将搭载3名中国航天员升空进行为期3天的工作试验。
月球探测器是中国目前研制的空间飞行器中研制和发射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高、性能指标最优、研制周期最短的一种航天器。
是继美国后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实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国家。
预计可实现年往返30天左右的飞行能力;并将首次载人登月任务交给中国人;首次月球采样返回活动从2008年开始至2020年完成;开展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后续重大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研制新一代载人航天飞船总设计师周建平任嫦娥3号任务总设计师等重大技术突破和工程关键技术突破。
预计2020年左右发射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三号飞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并搭载2名飞行乘员,实现载人飞行首次任务目标,于2016年前后实施第一个货运任务。
首飞任务完成后将择机实施第二次(即与嫦娥四号发射交会对接);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载人登月和月球探测相关后续实验验证工作,逐步实现对月球及火星殖民探测和空间开展科学研究等目标。
中国载人飞船计划于2012年发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航天员将在轨驻留6个月至36个月之间进行多次太空轨道飞行,完成舱段转移等关键技术试验和飞行任务。
2018年6月29日17时06分我国天宫一号与神舟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实现我国首次月球探测空间交会对接;并于2019年5月12日完成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返回地面的过程为发射时间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84年起,中国已成功进行了6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实现了3次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发射技术的突破。
高中物理: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物理: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与联系[探究导入]我国在2003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10月15日09时0分,“神舟”五号飞船点火,经9小时40分50秒至15日18时40分50秒,我国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再经11小时42分10秒至16日0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1)这几个时间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提示:不相同,10月15日09时0分对应飞船点火的时间点,15日18时40分50秒对应展示国旗的时间点,16日06时23分对应飞船着陆的时间点,以上时间对应的都是一个点,指某一瞬时,是时刻;9小时40分50秒指从点火到展示国旗所用的时间,11小时42分10秒指从展示国旗到着陆所用的时间,对应的都是某一段时间,是时间间隔.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怎么表示,时间间隔呢?
提示:在数轴上用点表示时刻,用线段表示时间间隔.
1.区别与联系
各时间间隔与时刻如图所示:
[易错提醒]
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其含义不尽相同,有时是指时刻,有时是指时间间隔,要根据上下文认清它的含义.在物理学中,“时间”的含义就是时间间隔.。
中国航天史简介

一、青铜时代 〖关键词〗人造卫星、返回式技术
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2月,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了 《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之后不久,航天工业委 员会成立。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 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 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 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 家,中国的卫星发射计划一度搁浅。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 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 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 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 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 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 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 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 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 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 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 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1990年4月7日,中国利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 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 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成功。 1992年,中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进行 研制。 1996年2月1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号B火箭 发射“国际星7A”失败。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失败。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试验飞船在酒泉发射成功,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 成功着陆。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国前后 发射成功了三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1a、 1b及1c。该系统所属的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北斗导航系 统已经于2001年底开通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天用时间轴表格
中国航天里程碑时间表
1964 年7 月19 日:中国正式迈出进入太空的第一步,发射并回收了一枚携带小白鼠的实验性生物火箭。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西北部甘肃省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将卫星送入轨道的国家。
1975 年11 月26 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可回收卫星。
1999 年11 月20 日:中国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用自己的火箭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度过了大约21个小时。
2005 年10 月12 日:中国派出两名男子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为期五天的飞行。
2007年11月5日:中国第一颗绕月飞行器嫦娥一号在起飞12天后进入月球轨道。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宇航员从飞船中爬出,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2010 年10 月 1 日:中国第二个月球探测探测器从西南部四川省的一个偏远角落发射升空。
2011 年9 月29 日: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或“天宫一号”发射升空,进行对接和轨道实验。
2011 年11 月 3 日:中国首次在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舱这两个无人驾驶飞船之间进行对接演练,这是确保长期载人太空存在的关键测试。
2013 年12 月14 日:中国无人驾驶飞船实现了自1976 年以来的首次“软着陆”,与美国和前苏联一起实现了这一壮举。
2016 年9 月15 日:中国发射了第二个实验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这是在2022 年左右拥有永久性载人空间站服务的更广泛计划的一部分。
2019 年1 月3 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
以前的航天器飞过远端但没有降落在上面。
2020 年6 月23 日:中国将其最后一颗北斗卫星送入轨道,完成了多年建设的导航网络,并为挑战美国拥有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奠定了基础。
2020 年7 月23 日:中国向火星发射了无人探测器,这是它对另一个星球的首次独立任务。
2020 年11 月24 日:中国发射了一项无人任务嫦娥五号,旨在收集月球材料以帮助科学家更多地了解月球的起源。
2020 年12 月1 日:中国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降落在月球表面。
2021 年4 月29 日:中国发射了天河,这是即将到来的空间站三个模块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
2021 年 5 月15 日: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将机器人漫游车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国家。
2021 年 6 月17 日:中国发射载人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河对接。
2021 年10 月15 日:中国发射载人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国家新天宫空间站对接。
2022 年6 月5 日:中国发射载人神舟十四号飞船与天宫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