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报告

合集下载

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20年中国互联⽹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7⽉)中国互联⽹络信息中⼼前⾔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络信息中⼼(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单位共同开展互联⽹⾏业发展状况调查,⾃1997年⾄今CNNIC已成功发布了33次全国互联⽹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4次报告。

当前互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民⽣活形态的关键⾏业,CNNIC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的重视,被国内外⼴泛引⽤。

⾃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络信息中⼼形成了于每年1⽉和7⽉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4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式和⽹络应⽤等情况进⾏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作⼀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持。

各项调查⼯作得以顺利进⾏;在各互联⽹单位、调查⽀持⽹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最衷⼼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4次互联⽹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民朋友表⽰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络信息中⼼2020年7⽉报告摘要⼀、基础数据截⾄2020年6⽉,我国⽹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

互联⽹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

截⾄2020年6⽉,我国⽹民中农村⼈⼝占⽐为28.2%,规模达1.78亿。

截⾄2020年6⽉,整体⽹民中⼩学及以下学历⼈群的占⽐为12.1%,相⽐2013年底上升0.2个百分点,⽽⼤专及以上⼈群占⽐下降0.3个百分点。

⼿机上⽹的⽹民⽐例为83.4%,相⽐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

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民⽐例略有下降,分别为69.6%和43.7%。

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分析报告

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分析报告









-0.9%
-4.6%
-10.8%




P2
P




| MAU<1000w
| 1000w≥MAU<5000w












-1.2%
-4.2%
-2.2%
-10.3%










-4.2%
-5.6%
-4.0%-4.6%
-4.9%
-13.2%
-10.7%
-14.9%
-16.4%
娱乐类
在线教
新闻资
育类
讯类
新闻资讯 +9.6%
搜索服务 +2.2%
注释:1. 各细分行业后所附数字为该行业2020年3月同比2019年3月的活跃设备增长率。2. 仅罗列部分APP,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UserTracker 多平台网民行为监测数据库(桌面及智能终端)。
9
细分行业疫与机: 柳暗花明
效率办公强势领头,提效/工具类细分行业迎来连续双增长机
273.3
201.2 213.6 208.9
+5.9次
+5.0次
260.6
226.5
29.5
160.7 159.9 161.5
31.5 30.2
33.6
38.6 37.2
24.3 23.9 24.3
2018年
2019年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本文将从网络用户数量、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电子商务规模、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对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

一、网络用户数量截至2021年,中国的网络用户数量达到了15.27亿,较上年增长7.3%。

其中,普及率达到了91.2%,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网络用户增长速度更为迅猛,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13.79亿,较上年增长了8.6%。

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达到了90.4%,表明人们越来越习惯使用手机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

三、电子商务规模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44.0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5.8%。

其中,网络零售额占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9%。

这一数据表明,电子商务在促进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一直是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为了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数量同比下降了23.4%,黑客攻击事件同比下降了42.9%。

这表明中国在网络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继续加大力度,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五、互联网创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正不断涌现新的创新模式和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在共享经济方面,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兴业态迅速兴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选择;在在线教育方面,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中国的科技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综上所述,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录一、概述 (2)1. 报告背景与目的 (3)2. 报告范围与方法 (4)二、中国互联网发展概况 (4)1. 互联网用户规模 (5)2. 网络普及率 (6)3. 地域发展差异 (7)三、互联网接入情况 (8)1. 上网方式 (9)2. 接入速率 (10)3. 移动互联网发展 (11)四、互联网应用状况 (12)1. 社交媒体 (13)2. 网络购物 (14)3. 在线教育 (15)4. 网络娱乐 (16)五、电子商务与移动支付发展 (18)1. 电子商务市场规模 (19)2. 移动支付用户规模 (20)3. 移动支付市场规模 (21)六、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22)1. 网络安全事件 (24)2. 用户隐私保护意识 (25)3. 网络安全法规政策 (26)七、未来展望与建议 (27)1. 发展趋势预测 (29)2. 政策建议 (30)3. 企业应对策略 (31)一、概述在当前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本报告旨在全面、深入地阐述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状况,分析发展趋势,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业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从规模与普及程度来看,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成为网民的主要接入终端,推动了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

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中国在网络技术、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网络带宽不断提升,网络速度和网络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从互联网应用角度看,中国在互联网产业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在线支付、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壮大。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中国移动 2020 年 5G 全面发力

中国移动 2020 年 5G 全面发力

通信是国民经济基础行业,新周期景气度高(一)通信是经济活动基础行业,需求回暖+政策推动提升景气度通信行业是人类现代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行业。

广义来说,通信行业是指人类解决非面对面、远距离交往的工具集合。

而现代经济活动又可以抽象概括为信息的产生、存储和传递的过程,以达到信息的流动或增多有形的物品附加价值目的。

因此,通信业则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性环节。

随着信息爆炸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于通信行业的需求也愈发高涨。

信息通信业是我国现阶段最具成长性的关键基础产业,具有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其重要性和景气度必将达到空前高度。

电信业务总量高增势头不改,数字经济与信息消费增长确保通信行业高景气度。

我国2018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6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9%,增速再创新高。

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其中固定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完成2072亿元,比上年增长5.1%。

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6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IPTV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9.4%;物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大幅增长72.9%。

信息消费方面,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8)》,2017年我国总体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超过20.3%,占GDP比重达到32.9%。

远期看,预计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5%,到2030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超过50%。

数字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将持续提高通信需求,有力促进通信行业的高景气度。

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持续提高为维持通信行业高景气打下牢固用户基础。

2018年,全国电话用户净增1.37亿户,总数达到17.5亿户,比上年末增长8.5%。

全年净增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9亿户,总数达到15.7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12.2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10.2部/百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ghts Reserved.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围绕互联网基础建设、网民规模及结构、互联网应用发展、互联网政务发展和互联网安全等五个方面,力求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展现,综合反映2020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互联网激发磅礴力量,助力抗疫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较2020年3月提升2.5%。

CNNIC党委书记、副主任吴铁男指出,在此次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韧性,不仅为精准有效防控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惠民和数字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我国应对新挑战、建设新经济的重要力量。

CNNIC副主任张晓对报告进行了解读,从八个方面总结了2020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发展亮点:1“网”汇力量,“新业态”助抗疫稳大局。

上半年,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应用服务在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稳住民生基本所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截至2020年6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占网民整体的40.5%;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76亿,占网民整体的29.4%;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1.99亿,占网民整体的21.2%。

2 “网”罗科技,“新基建”注活力扩增量。

上半年,中央密集部署加快“新基建”进度,多个重要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0年6月底,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6600万,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已开通5G基站超40万个。

工业互联网领域已培育形成超过500个特色鲜明、能力多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截至202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始于1997年11月,是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最权威的互联网发展数据的报告之一。

年7月,我国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达14.42亿,IPv6活跃用户数达3.62亿,排名前100位的商用网站及应用已经全部支持IPv6访问。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如下:
1. 网络用户数量:中国网络用户总数在2020年达到9.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

2. 移动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9.79亿,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9.5%。

3. 网络覆盖范围:中国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乡网络覆盖差距逐步缩小。

城市网络普及率达到83%,农村网络普及率达到52.8%。

4. 互联网应用:中国互联网应用不断丰富,包括短视频、在线购物、在线支付、社交媒体等。

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7.45亿,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8.17亿。

5. 互联网经济规模:中国互联网经济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底,互联网经济规模达到4.94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4%。

6. 5G发展:中国5G网络建设进展迅速,截至2020年底,中国5G基站数达到70万个,5G用户规模超过2亿。

总体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网络用户数量
及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和应用广泛普及。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推动5G网络建设,为未来的互联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2014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目录第一章调查介绍 (6)1.研究方法 (6)1.1调查对象 (6)1.2调查规模 (6)1.3调查样本分布 (6)1.4调查内容 (6)1.5调查方式 (6)1.6调查随机性和准确性控制方法 (6)2.报告定义 (7)第二章报告摘要 (8)第三章手机网民发展规模及结构特征 (11)1.手机网民规模 (11)2.手机网民属性结构 (12)2.1性别结构 (12)2.2年龄结构 (12)2.3学历结构 (13)2.4收入结构 (14)2.5城乡结构 (14)2.6职业结构 (15)第四章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状况 (17)1.手机网民手机上网频率 (17)2.手机网民手机上网时长 (17)3.手机网民手机上网场所 (18)4.手机上网对电脑上网的影响 (18)第五章手机网民手机应用行为状况 (20)1.手机网民对各类手机应用使用情况 (20)2.典型手机应用的使用情况 (21)2.1手机地图 (21)2.2手机打车 (24)2.3手机二维码 (25)2.4手机应用商店 (27)2.5手机云存储 (29)第六章手机网民手机商业行为状况 (31)1.手机网民网络付费行为 (31)2.手机网民广告接受度 (33)3.手机网民信息开放程度 (34)第七章手机网民手机终端使用状况 (36)第八章手机网民手机网络使用状况 (39)1.手机网民流量形式 (39)2.手机网民对Wi-Fi网络的使用 (40)第九章总结 (42)1.智能机市场趋于饱和,手机网民增长呈现疲态 (42)2.移动上网常态化,对社会生活服务渗透进一步加大 (42)3.手机网民付费意愿有所上升,商业潜力逐步释放,但广告模式依然是主流 (42)4.平台化壁垒形成,行业格局基本稳定,中小企业竞争难度加大 (43)图1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11)图2 中国网民上网设备 (12)图3 2013.6-2014.6 手机网民性别结构比较 (12)图4 2013.6-2014.6 手机网民年龄结构比较 (13)图5 2013.6-2014.6 手机网民年龄结构比较 (13)图6 2013.6-2014.6 手机网民年龄结构比较 (14)图7 2013.6-2014.6 手机网民的城乡结构比较 (15)图8 2013.6-2014.6 手机网民的职业结构比较 (16)图9 我国手机网民手机上网频率 (17)图10 我国手机网民每天手机上网时长 (18)图11 我国手机网民最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场所 (18)图12 各应用上手机使用减少电脑使用的情况 (19)图13 手机地图用户市场份额情况 (22)图14 手机地图用户选择手机地图时的考虑因素 (23)图15 手机地图用户在手机地图上使用的功能 (24)图16 用户对手机打车软件的使用体验 (25)图17 手机网民使用二维码的场景 (26)图18 手机网民扫描二维码的媒介 (27)图19 手机网民下载手机应用软件的方式 (28)图20 手机应用商店的用户市场份额 (29)图21手机网民使用云存储应用的用途 (29)图22手机网民选择云存储应用的主要考虑因素 (30)图23 手机网民网络付费情况 (31)图24 手机网民付费的网络服务类型 (31)图25 手机网民未来愿意付费的网络服务类型 (32)图26 手机网民偏好的手机应用付费方式 (32)图27 手机网民的手机广告接触度 (33)图28 手机广告对手机广告的态度 (33)图29 手机网民对广告的接受度 (34)图30 手机网民对手机应用的开放程度 (34)图31 手机网民开放信息应用在整体应用的占比 (35)图32 中国手机网民拥有手机个数 (36)图33 中国手机网民常用手机的手机品牌 (36)图34 我国智能手机网民规模及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 (37)图35 我国手机网民未来考虑购买智能手机的主要因素 (38)图36 手机网民购买手机的主要渠道 (38)图37 手机网民每月上网流量形式 (39)图38 手机网民每月上网流量使用情况 (40)图39 手机网民首选的网络接入方式 (40)图40 Wi-Fi上网在手机网民上网时间中的占比 (41)第一章调查介绍1.研究方法1.1调查对象中国有手机的6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且最近半年使用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手机网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报告
2020年的这场疫情,可能会永久地改变世界。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开年之后意想不到的“黑天鹅”,打乱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步伐。

我们的生活习惯,我们的发展方向,从此刻开始,和以往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在如此宏观背景下,《202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报告》就有格外的参考意义了。

根据MobTech大数据,疫情带来互联网流量短暂提升,移动互联网月活规模正式突破11.6亿大关,但冲高回落现象明显。

我们在19年大报告中已预测互联网天花板到来,虽然疫情这只“黑天鹅”给流量带来了一定的增长,但发展大势不变,未来仍然是存量竞争态势;
11大互联网细分领域受疫情影响实现正增长,其中办公管理应用同比增长1 32.6%,运动健康应用同比增长123.2%,智能设备同比增长75.9%,但存量竞争的池子里,有人欢喜有人忧,旅游出行、汽车服务领域同比下跌严重。

不难看出,互联网流量池基本固定在10-11亿量级,未来商家运营的重点将进一步集聚在深耕老用户层面,与此同时,随着Z世代的崛起,“后浪”成为互联网玩家争相研究和拉拢的对象,圈层文化凸显。

想要了解更多疫情下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不妨看一下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