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理想国》读后感

合集下载

柏拉图理想国名著读后感(精选5篇)

柏拉图理想国名著读后感(精选5篇)

柏拉图理想国名著读后感(精选5篇)柏拉图理想国名著读后感(篇1)“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

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格劳孔:当然了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

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

”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精选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六篇

精选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六篇

精选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六篇《理想国》读后感1《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

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

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

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

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

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

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

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

理想国读后感(通用18篇)

理想国读后感(通用18篇)

理想国读后感(通用18篇)理想国读后感篇1《梦想国》经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

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忙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可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柏拉图《梦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梦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梦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理解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理解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他认为孩子应当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

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能够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梦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完美。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完美。

《梦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当理解教育。

柏拉图认为,必须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当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理解相同的教育、训练,理解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供给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当然《梦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梦想的地方。

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向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

《理想国》心得体会(精品10篇)

《理想国》心得体会(精品10篇)

《理想国》心得体会(精品10篇)《理想国》心得体会篇1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

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

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于是,想象如果十几年前遇到这本书,情况应该不一样吧。

那时的我,读《圣经》,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读共五册的《毛选》,甚至还搜罗背诵希特勒的语录。

当时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钥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生应当奉献给“人类最庄严的事业”。

十几岁时的我,曾经完全依据自己的思考而产生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生活,儿童公有是可以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想法。

如今看来,倒是于柏拉图不谋而合。

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想必会有如获至宝之感,进而奉为圭臬吧。

然而,现在的我依然是曾读过《1984》、《动物庄园》、《美丽新世界》,以及看其他该看或不该看的书的我了,已经是经过大学理性训练的我了,已经是不会相信为着某个美好理想,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够将天堂带入人间而不是使人间堕入地狱的我了。

希望建设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设人间天堂的,没有不造就人间地狱的。

没有彼岸的乌托邦世界,并且不应幻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个所谓的人间天堂,相信理性而非热情,这是这十多年的读书学习给我带来的改变与财富。

带着强大偏见读《理想国》的过程,正是幸福地体验这种美好财富的过程。

《理想国》心得体会篇2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人的辩论,很多地方叫人深有感触。

在第一部分苏格拉底与赛弗拉(今译克法洛斯)的一番关于老年和财产的辩论中,苏格拉底的几句话对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很有用。

“盖余素视高年人为已尝经历绝远路程之旅行家,而此路程或亦为余将来所必至。

故余对于过来人,深愿一询此路程之难易险夷。

”有一门学问是经验学,在经验中得来的东西,不是任何书本所能全部记载的。

读《理想国》心得感悟(通用7篇)

读《理想国》心得感悟(通用7篇)

读《理想国》心得感悟(通用7篇)读《理想国》心得感悟篇1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

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

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

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

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

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

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

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

《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

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

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理想国》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理想国》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理想国》的读后感《理想国》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国》的读后感1《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

书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

但同时18 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理想国》的时候也说:“这本书根本就不是一部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最伟大作品。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这本震古烁今的伟大作品时,我的关注点更多的就集中在了书中表现出的教育思想上。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讨论“正义”与“不正义”为起点展开了自己构建理想国家的宏大蓝图,在柏拉图的笔下,个人的“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而一个国家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以此使城邦及城邦中的个人成为节制、勇敢和智慧的“善”的存在。

要想实现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的目的,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家就必须由一个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把国家交付于这样的人手中,才能维持这个理想国度最本真的善的品质。

然而这个万能的近乎神圣的“哲学王”究竟从何而来呢?虽然柏拉图承认这个理想城邦和这种哲学家式的统治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依然尽自己所能的把塑造这种理想城邦和哲学王的最大可能展现给了读者,一方面他求诸“神迹”——在书中让苏格拉底把自己从民众中超脱出来的现实解释为神的帮助;另一方面则很现实的把解决难题的途径指向了教育——在书中他对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培养哲学王的教育方法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哲学教育” 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

读柏拉图《理想国》心得体会范文5篇

读柏拉图《理想国》心得体会范文5篇

读柏拉图《理想国》心得体会范文5篇读柏拉图《理想国》心得体会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

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理想国>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

就是这样的理解。

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

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

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理想国心得体会及感受

理想国心得体会及感受

理想国心得体会及感受《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重要著作,也是他对政治、伦理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集大成之作。

这本书揭示了柏拉图的观点和理念,引发了我对社会和个人理想的思考和感悟。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国家模型,它由哲学家王者统治,实现了真正的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国家做出贡献,并享有相应的福利和权利。

这个国家的目标是追求智慧和真理,通过智慧的统治来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幸福。

柏拉图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不同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

他认为,传统的民主制度容易陷入权力滥用和利益斗争的泥淖中,无法实现公平和公正。

而专制制度则容易产生暴政和不平等。

综合考虑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制度——哲学家统治,在这个制度下,统治者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智慧,能够真正为国家和人民着想。

读完《理想国》后,我对柏拉图的理念产生了很多思考和感受。

首先,我感受到了柏拉图对正义和公平的强烈追求。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理想国家应该以真理和智慧为基础,追求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这让我深思,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正义和公平,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然而,正义和公平是我们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观,我们应该与之不断努力和奋斗。

其次,我被柏拉图对教育的重视所震撼。

他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而哲学家则应该通过教育去培养。

他提倡通过教育培养人的灵魂,让每个人都能发展出自己的潜能和才干。

这让我反思,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是否真的能够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是否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这些问题使我深思。

另外,我对柏拉图的看法和一些观点有着不同的见解。

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模型具备了许多有吸引力的特点,但我认为它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和理想主义。

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真正实现这种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将哲学家作为统治者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哲学家也是有局限性和主观性的。

总的来说,读完《理想国》后,我对柏拉图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理想国》读后感【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知识界的必读之书。

他的哲学核心是其理念论,而他的政治观念的核心则是他的正义观。

本文对《理想国》中讨论的几种正义观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剖析柏拉图的正义城邦的内涵,对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以善待友、以恶对敌就是正义以及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进行了有力的逻辑批判。

本文认为,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设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亦有不足。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理念;众所周知,柏拉图是希腊古典文明的产儿。

作为人类的优秀导师之一,他在思想领域的件数无疑是多方面的。

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通过对当时流行的各种争议观点的批驳和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

他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理想国”的政治思想和国家学说,并提出具体实施的措施。

他认为,国家的最高目的是“正义”,也只有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柏拉图要树立自己的正义观,但正义观在当时被大众所屈解了:一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二是认为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就是正义;最重要的是当权派和智者派则推崇强权政治的正义观,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有好处、有利益。

”在《理想国》的第1至第4卷中,柏拉图通过优雅和机智的对话,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反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柏拉图是如何驳倒当时流行的反正义的三种观点。

一、驳“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这个观点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观念,但只是日常生活中某一情形下的正义行为,而不是正义的定义。

因为如此定义正义,会造成有时是正义的,而有时是不正义的后果。

在柏拉图看来,正义就是美德的一种。

美德指在人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善良的道德本性。

例如智慧、正义、自制、勇敢、友爱等等都是古希腊传统美德的内容。

柏拉图借用苏格拉底的口去探寻这些美德的相对性。

面对一个发了大财的富裕人士把正义定作是欠债还债时,苏格拉底揭示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苏:克法洛斯,你说的妙极了,不过讲到“正义”嘛,究竟正义是什么呢? 难道仅仅有话实说,有债照还就算正义吗?这样做会不会有时是正义的,而有时却不是正义的呢? 打个比方吧! 譬如说,你有一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

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了。

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他也是不正义的。

克:你说的对。

苏:这么看来,有话实说,拿了人家的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

在这里,苏格拉底使用的通过对话寻求普遍性的定义寻求真理的方法,就是古希腊最初意义的辩证法。

他的辩证法的特点是在问答中不断通过分析事实,进行推理来揭示对方的矛盾,使对方承认错误并不断按照自己的诱导方向去修正错误,从而启发对方去认识真理。

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一种帮助别人分娩思想的过程。

故而称这种方法为思想的助产术。

这种方法不同于智者派人士一样企图简单的将对方驳倒,而是引导对方顺着自己的逻辑路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朋友的例子,有力的批判了有债照还是正义之举的说法。

因为原主人头脑不清楚时,无论如何不能将简单的按有债照还的常理来办事,否则就会给对方带来伤害,产生不正义的后果。

在此,有债照还明显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一旦在生活中简单的照搬就有可能产生自相矛盾的结果来。

看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想要看一种行为是否是正义的,不能光从自身的立场出发,还要从我们的对象能否受益来检验我们的行为是否是有利于对方的。

就说现在三月学雷锋做好事来说,有的小学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本来是一件好事,我们社会应该多多表扬才是。

但由于过于集中的学生去做这事,结果有的敬老院在三月学生来得太多反倒使老人受了很多干扰。

这样的好事不产生好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还举不胜举。

如果我们更多的采用柏拉图式的思想方式来考虑问题,或许就会真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二、驳“正义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的观点在古希腊,还流传着另一个把正义看成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的观点。

玻:苏格拉底,假如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那么,正义就是“把正义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柏拉图认为这个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首先,就时间言,这个观点只能用在战争中和盟友合力抗敌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的作用,那么就会得出正义在战时有用而在平时无用的观点。

苏格拉底说,并不是在不生病时医生就是没用的,也不是说在不航海的时候舵手就是没用的。

这说明这样的正义定义太过狭窄。

事实上恰恰相反,一个正义的人和政府都是在平时就能做得很好才能保持自己和国家的久安。

第二,如果说正义平时也有用,比如在替朋友保管钱财方面做到以善待友,那么就会得出钱财不用时正义有用,一旦钱财被使用了,正义反而无用了。

最后,正义还要求“以恶对敌”,这是不是意谓着还要替朋友去掠取敌人的东西呢? 这样正义之举不就成了小偷行为了吗?这样的驳难看似荒唐,其实正好揭露出了这个定义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我们常常看到报纸上常常报到说某某市政府在出现什么事故时组织了几个部门现场办公,迅速高效的处理善后工作。

这种高效固然是必须的,但我们更希望政府能够在平时将灾难之火消灭于星星点点之时。

一个有责任的政府不能仅仅是在出现事故时才行动。

事实上我们在数不清的事故面前,都会发现,这些事故原本大都可以避免的。

我们要想把我们的社会维持在一个正义的基础之上,就应该注重平时去防范。

最后,在苏格拉底看来,善恶的标准也是相对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一旦对同一种行为作出不同的判断,以善对友以恶对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举一个例子说,政府对于乱摆地摊是不允许的,这是出于对民众出行利益的考虑。

但政府一旦全面取缔又会给当地民众带来生活上的不方便。

这就是对于地摊看法的标准有不同所致。

三、驳“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色拉叙马霍斯提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他论证说:每一个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依此类推。

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就有不正义之名。

因此,他认为,在任何国家里,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对此进行了反驳:1、正义有时是不利于强者的,即并不表现为强者的利益。

他说:统治者无意之中也会规定出对自己有害的办法来;而遵照统治者所规定的办法去做是正义。

那么,弱者受命去做对强者不利的事情也是正义。

而这个推论结果恰好和正义的定义相违背。

2、强者的利益并不能包罗万象。

比如科学和技艺,它们不可能只顾到寻求它的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寻求它的弱者的利益。

一位医生行医不会只图赚钱而不顾及病人的身体,一位舵手不会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不照顾他部下水手们的利益,一个统治者不会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

每种技艺的利益都是特殊的,每种技艺尽其本职,使受照管的对象得到利益。

在这里柏拉图很深刻地讲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统治者应该为民众谋取福祉。

当一位船长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全体船员的利益那该是多么可怕。

我们的政府有义务去把好舵,当好我们的船长。

相反,如果正义只是强者的利益,一旦可以用一只手枪指挥一个国家时,这个国家一定处于一个极为可怕的乱世。

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就是因为政局不稳,国家才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四、驳“不正义比正义更有益”的观点色拉叙马霍斯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不正义的人生活总要比正义的人过得好;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

这种情况使人们对正义的积极价值产生怀疑。

柏拉图反驳道: 1、上述观点必将把不正义归在美德与智慧这一类,把正义归在相反的一类,而这是违背常理的。

2、不正义是强有力的论断站不住脚。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智慧与善,正义的属性是使他们友好、和谐,而不正义是愚昧无知,不正义的属性是使他们分裂、仇恨和争斗。

虽然,不正义也是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只具有破坏力———不论在国家、家庭、军队或者任何团体里面,不正义首先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使他们自己彼此为敌,其次也跟对立面为敌,跟正义的人们为敌。

正由于不正义的人狭隘的行为,造成与他人的合作的困难,甚至完全不能合作,因而没有战斗力。

而正义的人依靠智慧,与人为善,是能够成功的、坚强有力的。

3、正义者比不正义者过得更好更快乐。

柏拉图认为,如何生活得快乐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人该怎样采取正当的方式来生活的大事。

柏拉图指出,每一事物,凡有一种功能,必有一种特定的德性。

所谓事物的功能,就是非它不能做,非它做不好的一种特有的能力。

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

正义的心灵促使人们能够以正当的方式生活,导致好的行为方式,因此必定快乐、幸福,所以正义者是快乐的;相反,不正义的心灵或说邪恶的心灵指导下的人的行为是邪恶的,因此其生活得不好,必定是痛苦的。

显然,柏拉图对传统的流行的各种正义的定义作了批判,他认为,上述个别的、特殊的、经验性的正义均有其适用的时空限制,超出一定范围,进入不同情况,或使用不当,就可能变成不正义;而且,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假象,使人们将不正义误解为正义,产生许多明显错误的观点。

于是,他进一步思考着超越限制的普遍的正义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他在他所构建的“理想国”中寻找着正义。

读西哲名著,我总能在其中感到一种犹如渴者饮甘露的感觉。

哲学圣贤的话总能超越时空来感染我。

二千多年前柏拉图的正义观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有这么深刻的现实意义,许这正是名著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1]柏拉图.理想国[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袁久红,王海风. 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理想国》的政治哲学解读[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 .[3]付丽娟. 柏拉图的正义观探析[J ].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 1 .[4]高瑞泉. 走向理性的太阳———读柏拉图的《理想国》[J].历史教学问题,2001 1 .[5]李寅春,何东辉. 理想国的正义与法律———简评柏拉图之《理想国》[J ].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4 3 .[6]王莹章. 柏拉图《理想国》新探[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