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最新经典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经典的初中文言文及翻译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经典的初中⽂⾔⽂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的初中⽂⾔⽂及翻译 论语⼗⼆章 孔⼦及其弟⼦〔先秦〕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为政》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罕》 ⼦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张》 译⽂ 孔⼦说:“学了(知识)然后按⼀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 曾⼦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说:“我⼗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岁能独⽴做事情,四⼗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所⽀配的事情,六⼗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岁做事才能随⼼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点去做⽼师了。
” 孔⼦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中充满疑惑⽽⽆定见。
初中文言文翻译全集

一、《论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孟子》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得到的多帮助,失道的人得到的帮助少。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的人所顺从的,去攻击亲戚所背叛的,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庄子》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已经如此,还要追求知识,那更是危险了!做善事不要追求名声,做恶事不要接近刑罚,顺着自然之道去做,可以保护自己,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养活亲人,可以享受长寿。
”四、《史记》太史公曰:“吾闻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五、《左传》晋文公问于咎犯曰:“吾闻之,一夫做难而七庙隳,身死而国灭,为不祥之事。
吾其行乎?”咎犯对曰:“夫礼,死生存亡,国之大事也。
岂不闻:‘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哉?”翻译:晋文公问咎犯说:“我听说,一个人发动叛乱,七庙就会被毁,自己死了国家也就灭亡,这是不吉祥的事情。
我打算离开这里,怎么样?”咎犯回答说:“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是国家的大事。
难道你没有听说过:‘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吗?”。
初中必背文言文16篇及翻译

初中必背文言文16篇及翻译(一)《论语十二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二)《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
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
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
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
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音乐的喧闹,没有批阅案卷的劳苦。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
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初中文言文_翻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爱的母亲手里拿着线,为游子缝制衣服。
临别时,她细心地缝制,担心游子归来的日子会很长。
谁说小草的心意,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温暖阳光?《庐山谣》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登上鹳雀楼,白天的阳光依偎着山峦渐渐沉没,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
想要看尽千里风光,那就再往楼上走一层。
《江雪》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千山之上,鸟儿飞得无影无踪,万径之间,人的踪迹都已消失。
一叶孤舟上,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雪花飘落在他的周围。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啊,你是怎样的巍峨?齐鲁大地的青色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尽头。
大自然的造化钟爱你的神奇秀美,阳光和阴影分割了昼夜。
胸怀荡漾,仿佛有层层云彩升起,泪水夺眶而出,追随归巢的鸟儿。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巅峰,俯瞰众山,它们在我眼中都显得如此渺小。
《夜泊牛渚怀古》原文: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已具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译文:在牛渚的西江边夜泊,天空湛蓝,没有一片云彩。
登上船头,仰望秋月,徒然想起那位谢将军。
我也能高声吟咏,但那位已经去世的人已经拥有了千古文章。
我们都是天涯沦落的人,既然相遇,何必在乎是否曾经相识。
初中文言文翻译精选

一、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翻译:昔日的人们乘坐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千年白云悠悠飘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繁茂。
夕阳西下,不知故乡的关口在何处?江上的烟波让人感到忧愁。
三、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落人亡两不知,何处吹芦管?四、翻译:春天睡得香甜,不知不觉天已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夜晚风雨交加,不知有多少花儿凋零。
花儿凋落,人已亡故,彼此都无从知晓,不知何处吹起了芦管?五、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六、翻译:园中青青的葵菜,等待朝露消散。
阳春时节,恩泽遍布,万物焕发光彩。
常常担心秋天到来,花朵和叶子逐渐枯萎。
百川东流入海,何时才能回到西边?年轻时不努力,到老年只会徒增悲伤。
七、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八、翻译:青青的衣领,悠长的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沉思至今。
呦呦鹿鸣,吃着野生的苹果。
我有贵宾,弹琴吹笙。
明亮的月亮,何时才能摘取?忧愁从内心涌出,无法断绝。
穿越田野,来到你的身边。
交谈畅饮,怀念旧日的恩情。
月明星稀,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周,何处可以依靠?山不嫌高,海不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翻译精选,通过对这些文言文作品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最新)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初三需背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器具。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通过背诵这些文言文,初三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这些文言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此外,背诵文言文还有以下益处: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背诵文言文需要耐心和毅力,通过长期坚持,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表现力,背诵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增强文化底蕴。
背诵文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4. 锻炼思维能力。
文言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背诵文言文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背诵文言文对初三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背诵这些经典文言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收获丰富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经典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篇二】经典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咏雪/咏雪联句南北朝: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篇三】经典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篇四】经典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诫子书两汉: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篇五】经典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篇六】经典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