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北京东城高三二模语文含答案

2020北京东城高三二模语文含答案

2020北京东城高三二模语文2020.6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医依靠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指引和自身经验的积累,提炼总结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的认识。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而阴阳五行学说是遵循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辩证法思想,其推理体系贯穿中医整个理论体系当中。

辨证论治强调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通过中医四诊合参,由表及里,由外及内,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

在整个辨证论治过程中,运用整体观来辨证施治,整体把握寒热属性,把人体当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现了“人为贵”的人文精神。

用整体观思想去理解人,去了解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倡导人的主体性作用。

这些思维方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同源同构。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阐述的不仅仅是医学理论体系,更承载了深邃的哲学智慧。

(取材于李琳、胡志希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中医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的综合性科学B.中医学研究涵盖防治、诊断、康复和保健C.中医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与药理的关系D.中医学属于一门最有效的防治疾病的学问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B.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塑造出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C.中医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D.“人为贵”思想强调从整体上理解人的主体性作用材料二儒和医的关系在宋代已被高度强化,并生成“儒医”一词,“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

2020年北京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东晋诗人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曾任彭泽令,向往田园生活。

《归去来兮辞》表现了他归隐田园时的欣喜之情。

B.《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蒙冤遭难的窦娥在临刑前立下三桩警愿,体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

C.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用清淡优美的文字描写了空灵月光、朦胧青雾之下的静谧荷塘。

D.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人间喜剧》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2.下列对《边城》相关故事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翠翠在端午日看龙舟比赛找不到爷爷,被傩送派人送回。

她得知实情,消除了对傩送的误会并暗生情愫。

B.选渡船代表娶翠翠,选碾坊代表娶中寨人的闺女,天保在选择渡船和碾坊时犹豫不决,索性一走了之。

C.性格豪爽的船总顺顺认为天保的死与翠翠有关,对前来打探消息的老船夫心存不满,回应得较为冷淡。

D.爷爷在白塔倒塌之夜去世,翠翠继承了爷爷的渡船,守候在碧溪岨渡口,继续摆渡,等待傩送归来。

3.鲁迅小说中对人物眼睛的描写极为精当,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

老头子的眼神让狂人感到恐惧,也反映出狂人多疑的心理。

(《狂人日记》)B.“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从闰土眼睛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历经人生困苦,饱受磨难。

(《故乡》)C.“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祥林嫂呆滞的眼神让人觉着她屡经变故,看开世事。

(《祝福》)D.“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众人围观的目光让阿Q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内心充满绝望。

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二摸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二摸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另外,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自人类与黑猩猩进化分离以来,近三分之一的蛋白质适应演化,都是病毒驱动的。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当瘟疫出现时,被病毒袭击的宿主,要么自身产生抗体生存下来,要么死亡。面对这种生与死的压力,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全面反击病毒的侵害。有意思的是,最近研究表明,不仅免疫系统的细胞蛋白有免疫功能, 而且几乎所有细胞的蛋白质在接触病毒时,都能参与反击。生物学家们认为,这种与病毒之间的持续战争、相互作用影响着细胞的每个部分。病毒几乎劫持宿主细胞的所有功能以便进行复制和传播,因此与其他的进化压力(如捕食或环境条件)相比,它们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细胞结构的进化。
根据题干要求“就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病毒的关系”,可知本题有两问,即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以及正确处理与病毒关系的措施。第一问:材料一中说,“大多病毒都能与我们和平共处,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当然,部分病毒也有着惊人的致病力”“病毒传播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引起的,与病毒作战,人类首先要学会‘自善其身’”;材料二中说,“从人类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就一直协同进化,紧密相连。病毒与人类宿主之间的持久斗争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推动力, 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考生根据这些关键句作答即可。第二问:材料一中说,“事实上,许多病毒最初都是从野生动物身上‘跳’到人类世界,成为人类致病源的”“科学家们表示:找出病毒源头固然重要,但是人们更应当认识到, 许多时候野生动物或许是无辜的,人类自身可能才是灾难的始作俑者。如果人们不去捕杀这些野生动物,动物携带的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就会小得多。此外,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迫使野生动物不断变更栖息地,自然疫源地也随之发生变化.由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四处扩散,而人类往往对这些病毒缺乏免疫力",可知人类应找寻病毒源头并切断传播途径,同时要自我反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材料二中说,“从人类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就一直协同进化,紧密相连。病毒与人类宿主之间的持久斗争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推动力,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部分蕴藏在病毒之中”,可知并非所有的病毒都是有害的,应学会与对人类有益无害的病毒和谐相处.

西城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西城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西城区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2020.5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

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

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

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

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取材于陈思等作者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历史建筑能够反映本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

2020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9月)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9月)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共17道小题。

第2、3、4、5、6、8、9、12、13、14小题,必须用2B铅笔作答,其余小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1)杜甫登高远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眼前之景触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

(2)防控疫情,贵在坚持,功在不舍。

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无边落木萧萧下(2). 不尽长江滚滚来(3). 锲而不舍(4). 金石可镂【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萧”“滚”“锲”“镂”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师说》作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

文章层层对比,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倡导师道回归。

B.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其名篇《声声慢》妙用叠字,层层渲染凄清悲戚的氛围,抒写了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

C. 《沁园春·长沙》是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词作,描绘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表现出昂扬的革命激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胸怀。

D.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

他笔下的悲剧人物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但哲学家般的忧郁气质又使他耽于沉思,犹豫不决。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师说》作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说法错误。

《师说》的作者是韩愈。

2021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1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1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句子默写1.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2)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二、选择类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品。

文章多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晚年所作的七律《登高》,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深沉情感,意境沉郁悲凉。

C.《窦娥冤》是元代马致远的代表作。

蒙冤的窦娥在临刑前立下三桩誓愿,喊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感天动地。

D.朱自清,现代散文家。

其代表作《荷塘月色》语言清丽典雅、贮满诗意,描绘出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

三、选择题3.下列对《论语》中语句的理解与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吾日三省吾身”是通往美德的途径。

反省是一面镜子,能清清楚楚地照出我们的错误,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学问应学思兼顾,学而不忘思,思而不忘学,才能学到切实而有用的知识。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任何学科和技艺,都要先了解、入门,然后方可谈喜爱、入迷。

D.“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改过。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直面自己的错误,勇于改过。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020届北京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北京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北京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至关重要。

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大扫除的记载。

《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熏烟蒸洗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防疫方法。

《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

根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

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熏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

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

《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

空气消毒药方的出现在晋代。

葛洪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

“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

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

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佩藏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用丝巾遮盖口鼻。

3至8世纪时流行一种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

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

唐代从或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

帷帽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帷帽的帽裙由纱网制成,也具有透视的功能。

它们的功能是遮阳蔽沙,也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

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

2024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卷02(解析版)

2024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卷02(解析版)

2024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02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在横线上填写原句。

(6分)(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抒发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则令人无限感伤。

(2)古诗文常常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来侧面表现音乐的效果。

《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李清照的“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哀婉凄苦;辛弃疾的“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激越雄壮。

二者风格不同,俱为佳作。

【答案】①.羁鸟恋旧林②.采之欲遗谁③.东船西舫悄无言④.泣孤舟之嫠妇梧桐更兼细雨⑥金戈铁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羁”“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来源:学科网ZXXK]C.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

【答案】C【解析】“多用对偶骈散相间”不是概述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特点,例如“骈散相间”就不能用以形容《诗经》和唐诗等体裁。

3.下列对《登岳阳楼》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诗人在若干年前就听说了洞庭湖名胜,今天终于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