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5章2、3节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思修第5章2、3节教案设计

思修第5章2、3节教案设计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不仅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具体,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和国民道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重大区别。
授课教案(首页)
教师姓名
系专业
思政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使用教材
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
授课对象
计划学时
2
教学方式地点
本班教室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1994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损坏出租车,向停放的出租车扔鸡蛋、摘牌照,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连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说情也无济于事。
朝鲜: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排长队上公共汽车。街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瑞典: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些点心。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一两个小时的工资。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一是大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贿赂小便宜;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三是对贿赂行为有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思修第五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思修第五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思修第五章教案设计及反思教案标题:思修第五章教案设计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思修第五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概念;2. 培养学生对思修第五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思修第五章的核心概念;2. 分析思修第五章的主要内容;3. 运用思修第五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思修第五章的教材和课件;2.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3. 分组讨论的题目和要求;4. 学生个人笔记和讨论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前阅读作业,询问学生对思修第五章的理解和印象;2. 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对思修第五章内容的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材和课件,对思修第五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和解读;2. 强调核心概念和重要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思修第五章的主题和意义;3. 结合实例和案例,加深学生对思修第五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分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或问题进行讨论;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3. 引导学生运用思修第五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合理的论证和解决方案;4. 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2.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思想碰撞和深入交流;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思修第五章的核心要点和学习收获;4.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思修第五章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分组讨论、展示和总结等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思修第五章电子教案

思修第五章电子教案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教案章节名称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一节社会公德第二节职业道德授课安排授课时数2授课时间授课方法讲授、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情境表演等授课教具多媒体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增强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教学重点遵守社会公德,特别是网络道德。

掌握职业道德的要求,正确择业与创业。

教学难点大学生应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课程导入: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三大生活领域:家庭生活、职业生涯与公共空间.在个人进入不同的生活领域后,便以相应的身份和角色,享受社会权利,承担社会义务。

本章将重点探讨公共空间、职业和家庭生活中,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公德、职业素养和家庭美德,从而在道德的引导下,成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职业、事业的成功。

第一节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及相应的三大道德领域: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以案论理:公共秩序对公共生活的意义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配搭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四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四节教案
4、小结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课程导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大学生要认同我国宪法确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依法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不断增强宪法意识。
授课题目
第五章
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授课时间
90分钟
授课地点
B区117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
全面展开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
框架形成阶段——邓小平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后
初步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五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
基本形成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0年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
1、课堂提问: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
2、讨论:对于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认识
3、提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部门的理解
4、分析:简述案例让同学们区分属于哪种法律性质
作业
思考:如何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宪法主要内容,我国的国家制度,明确我国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并加以区分,本次课程基础理论性较强,较难以理解,因此,辅之于案例,能够比较快速的让同学们消化吸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学思修授课教案第五章

大学思修授课教案第五章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原则和基本要求,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原则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3. 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教学难点: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依法治国原则2.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对依法治国有什么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践行依法治国?二、讲授新课1.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原则- 依法治国的含义: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 依法治国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依法执政。

- 讲解依法治国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法治素养、推进法治实践。

3. 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依法治国原则。

- 讲解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包括:a. 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b. 培养法治意识,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维护法律。

c. 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出一些与依法治国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反思自己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

五、布置作业1. 阅读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大学思修第五章教案

大学思修第五章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及意义;2. 掌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及内涵;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2. 提出问题: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价值观?它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二、新课讲授1. 介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及内涵;a.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等方面;b.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事物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选择,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2. 分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a.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导原则,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3. 讲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a.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目的,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b.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如何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中的体现;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及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了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思修第章、节教案设计

思修第章、节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五章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得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得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1、公共生活中得相关法律规范;
2、爱情、婚姻、家庭中得道德与法律规范。;
难点:1、网络生活中得道德要求;
2、爱情与人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得建议)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过程设计(副页)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得道德规范
链接案例:外国人得社会公德
新加坡: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抛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得管理人员,属初犯得,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3)社会公德得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与简明性。
您认为:现在社会上有哪些公德缺失得现象呢?
2.国民公德
(1)国民公德(公民道德):就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它得全体国民或公民提出得普遍应该遵守得行为规范。它所表明得就是一个国家得任何一个国民或公民对社会与国家都要尽到得道德义务。
(2)国民公德具有强烈得阶级性。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得要求,但它主要不就是指社会公德,而就是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其国民或公民所提出得主要得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往往以立法得形式加以巩固与推行。
约旦 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得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还乐于助人。
韩国:韩国人得特点就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得行为。1996年7月,在泰国边境发生得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得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丢尽了韩国人得脸,于就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与犯法得人,以端正风气。

第五章思修教案

第五章思修教案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授课教案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法律和道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正确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教学重点、难点:1、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3、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手段。

4、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基本内容:课程导入: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这是人类生活中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

1、私人生活及其特点: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体现了人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物。

具有封闭性、隐秘性和独立性等特点。

2、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活动和生活,它是相对于职业活动和婚姻家庭生活而言,一种特定的生活领域。

公共生活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化决定了每一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群体,每一个人都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参与公共生活,而不可能完全脱离。

公共生活以社会公共场所为主要领域,体现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

具有社会性、公共性、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以及与他人和社会整体的关联性。

公共生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社会性。

公共生活以社会性为特征,即不特定的群体的参与才能形成公共生活,任何单独个体的活动都不能形成公共生活。

(2)利益关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4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损坏出租车,向停放的出租车扔鸡蛋、摘牌照,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连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说情也无济于事。
朝鲜: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排长队上公共汽车。街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教学内容
第五章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1、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2、爱情、婚姻、家庭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难点:1、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2、爱情与人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的建议)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想一想:
1.我们常用礼貌用语有哪些2.我们周围有哪些不文明现象
链接案例:老人的海滩
一位台商来海南投资,母子二人开发椰林系列产品,几年下来,千顷椰林伴着十里海滩,蔚然成为游人的观光胜地,事业大获成功,成为创业名人。电视台采访他临结束的时候,请他用一句话说说对事业的感想,他沉吟良久,讲了一个老人怎样感动了他的一件事:在早晨跑步的时候,连续几天看到一位老人在海滩椰子树下捡拾地上的垃圾,一次他停下脚步,询问老人是哪个部门的职工,老人回答说我不是职工,是慕名前来旅游的游客。问他:为什么天天来拾地上的垃圾?老人说:多么漂亮的海滩呀,谁看到垃圾也该捡起来。一个毫不相识的老人,这样无私维护景观,热爱自然,那高尚的公德境界深深感动他无法忘怀,激励了事业的发展。
(3)社会公德的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您认为:现在社会上有哪些公德缺失的现象呢?
2.国民公德
(1)国民公德(公民道德):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它的全体国民或公民提出的普遍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所表明的是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国民或公民对社会和国家都要尽到的道德义务。
(2)国民公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的要求,但它主要不是指社会公德,而是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其国民或公民所提出的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往往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巩固和推行。
(二)从历史的角度看两者是有区别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1982年《宪法》:“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199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为人民服务;一个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五个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三个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一个总的目标——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副页)
教学步骤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链接案例:外国人的社会公德
新加坡: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抛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的管理人员,属初犯的,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约旦 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的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还乐于助人。
韩国:韩国人的特点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的行为。1996年7月,在泰国边境发生的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的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丢尽了韩国人的脸,于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和犯法的人,以端正风气。
链接案例:领袖的品格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与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区别
1、社会公德
(1)社会公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性质上看,社会公德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这个场所的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从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又具有底线的性质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是没有阶级性的。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不仅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具体,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和国民道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重大区别。
思修第5章2、3节教案设计
授课教案(首页)
教师姓名
系部专业
思政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使用教材
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
授课对象
计划学时
2
教学方式地点
本班教室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பைடு நூலகம்目标
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瑞典: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些点心。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一两个小时的工资。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一是大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贿赂小便宜;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三是对贿赂行为有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