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虽有嘉肴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虽有嘉肴》课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虽有嘉肴》课件

表示估计语气。 大概,恐怕。
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 “大概说的就是……吧。”
水落石出——译读
水落石出——译读
(译读,就是学生自读,自译,老师指点)
自译然后小组合作,小组代表发言
译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 好处。
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聚沙成塔——理读
(理读,就是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 解)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2、这篇短文告知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学了这课,你有什么启示?
主题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以“嘉 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说明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继而 引出对“教”和“学”两方面 的说明最后得出结论“教学相 长”。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 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检讨。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鼓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自由诵读
点石成金——点读

《虽有嘉肴》PPT教学课件【完美版课件】

《虽有嘉肴》PPT教学课件【完美版课件】

3、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用“佳肴”作比(类比),由浅入深,引出
“学”,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道理。
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 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示例)“教学相长”说明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学习中可以与同学合作交流,可 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 桌听,如果他能明白,说明自己也理解透彻了;如果 他仍有疑惑,我们就应“知困”而“自强”,继续学 习。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朗读
——体会韵律美。(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虽有嘉肴 1、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fú]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
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
反省自己(反,反省)
自我勉励。(强,勉励)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 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 自我勉励。
Hale Waihona Puke 4、故曰:教学 相长也。所以
学习 互相促进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
长自己的学问。
是相反、相对的
类比 比较的事物 是相似、类似的
目的 用此物衬托彼物
用此物引出彼物
倾向 揭示事物间的差异 展现事物间的共性
举例
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024年)《虽有嘉肴》PPT精品课件

(2024年)《虽有嘉肴》PPT精品课件


甘美,引申为美好的、有 价值的。

困惑,引申为疑难、问题 。
弗食
不品尝,引申为不体验、 不了解。
至道
最深刻的道理,指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自强
自我勉励,努力不懈。
2024/3/26
12
句式结构与语法特点
对偶句
文章大量使用对偶句,如“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这种句式使文章 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的传统美德。
食材与烹饪技巧
中国饮食文化强调食材的新鲜与 搭配,以及烹饪技巧的精湛与多 样,如炒、炖、煮、蒸等多种烹
饪方式。
2024/3/26
16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2024/3/26
餐桌礼仪
西方饮食文化相对简单,餐桌礼仪较为随意;而中国饮食 文化则更注重礼仪,有着严格的座位安排和敬酒礼仪。
饮食观念
作用是什么?
2024/3/26
20
小组讨论与交流意见
01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 己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 理解,并交流各自的看 法。
2024/3/26
02
讨论文章中的“嘉肴” 和“至道”的具体含义 ,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 联系。
03
分享对“教然后知困” 和“学然后知不足”这 两句话的个人解读和感 悟。
21
2024/3/26
文章以“虽有嘉肴,弗食,不 知其旨也”为引子,通过类比 手法,阐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 重要性。
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是 古代教育理论的杰出代表。
4
作者及时代背景
2024/3/26
作者
戴圣,西汉时期礼学家、文献学 家,今文礼学的开创者。
时代背景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

火候是烹饪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它决定了菜肴的口感和色泽 。掌握好火候,能够让食材在 烹饪过程中保持原汁原味,同 时又能够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 。
烹饪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菜 肴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掌握好 烹饪时间,能够让食材在保持 口感和色泽的同时,最大限度 地保留营养。
嘉肴的摆盘艺术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嘉肴的历史
01
02
03
古代起源
嘉肴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追 溯至商周时期。
文化融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嘉肴不 断吸收外来食材和烹饪技 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菜 系。
皇家珍馐
在古代,嘉肴是皇家贵族 的专属美食,普通百姓难 得品尝。
嘉肴的文化意义
礼仪之邦
嘉肴在古代是礼仪的象征 ,宴请宾客时需遵循严格 的餐桌礼仪。
第四季度
色彩搭配
利用食材的不同颜色进 行搭配,能够让菜肴在 视觉上更具吸引力。如 绿叶蔬菜、红辣椒、黄 玉米等,都可以通过巧 妙的搭配来增加菜肴的 美感。
层次感
通过摆盘让菜肴呈现出 层次感,能够让菜肴更 加立体。可以利用食材 的不同形状、大小和纹 理来营造层次感,如将 蔬菜切成立方体、将肉
类切成薄片等方式。
量。
多样化搭配
选择不同种类的嘉肴,搭配谷 物、蔬菜、水果等其他食物, 以实现营养均衡。
合理烹调方式
采用低油、低盐、低糖的烹调 方式,减少烹调过程中营养成 分的损失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注意食物搭配禁忌
了解食物搭配禁忌,避免因搭 配不当而引起消化不良或营养
损失。
06 结语
对嘉肴的总结与评价
总结
本文通过描绘一道美味的佳肴, 阐述了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 及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共27张ppt)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共27张ppt)

拓展延伸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 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 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4.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引用论证,证明论点“教学相 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自反 自强
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 与教互相促进。
《礼记》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 于礼乐制度。《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朗读课文
虽有嘉 yáofú源自虽有/嘉肴, 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也。故曰:教学/相
也。《 命》曰 “ /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1.请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②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 【解析】重点词有:(1)是故:所以;(2)学者:学习的人;失: 过失、不足之处;教者:传授知识的老师;知:了解。
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分别从“学”和“教”的角度,论述了“学”和“教”的重要性,有力地 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表达效果
句式整齐,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节奏 感强,读起来明快有力,朗朗上口;连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
再次诵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感,体会文章语言的音韵美和说理 的气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虽有嘉肴
《礼记》
了解作品:《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 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 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 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其中《学记》篇是中国古 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课堂练习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 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 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④、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 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 乎?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字义:“学”同“敩”,教导。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共27张ppt)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共27张ppt)
5.由“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可知,甲文强调教与学相互促进,学习要自我反省等观点。由“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 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 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可知,乙文强调学习要开阔眼界,多交流, 还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课堂练习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 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 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④、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 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 乎?
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西汉梁国(今河南商丘) 人。曾任《礼》经博士,官至九江太守。与叔 父戴德跟随后苍学习《礼》学。
《三字经》云:“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读准音节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jiāo
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2.《礼记》二则
yáo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五经你从《《诗经经典》常《谈尚》书的》《《三礼礼记第》五《》周篇易中》学《到春了秋》 哪些关于《礼记》的知识? 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

《虽有嘉肴》课件

《虽有嘉肴》课件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 虽有嘉肴》的情境中,增强其情
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互动教学
采用互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语言表
达和交流能力。
多媒体辅助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
率。
教育评价
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虽有嘉肴》一文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 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强调责任和担当
文章中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 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追求卓越与完美
通过《虽有嘉肴》一文,鼓励学生追求卓越与完美,不断提升自己 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03
思想内涵
教育思想
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通过《虽有嘉肴》一文,教育学生要 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 和思考,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重视自我修养
提倡终身学习
通过《虽有嘉肴》一文,鼓励学生树 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拓展自己的 知识面和视野,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 会环境。
文章中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引 导学生注重内在素质的提升,培养良 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习态度
03
学生应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不断
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下一步学习计划
拓展阅读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 野。
实践应用
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 课程内容的理解。
复习与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戴圣 释礼仪 ,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答,
记述 修身做人的准则 。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
部教育学的专著。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jiā yáo 弗食 fú 旨 zhǐ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 学学半 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 即使
故曰:教学相长
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表否定:
代:它的
即使

品尝
甘美
虽 有 嘉 肴,弗 食,不 知 其 旨 也;
最好的道理
好处
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
教学
不通,理解不 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
反省自己
自我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旨: 甘美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 好处
教和学相互促进
困: 不通,理解不了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
是故: 所以 自强: 自我勉励
就是这个道理吧!
自反: 反省自己
无标点朗读 读出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 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其二: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类比强 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 ”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 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 强),最后得出结论。
合作探究
4、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 作用?
——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再引 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字词归纳
通假字《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3、虽有至道 古义:好到极点。 今义:到。 4、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观点的补 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 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 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 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 第二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然后能 自强也”) 讲述教与学的关系
• 第三层(“故曰……其此之谓乎”) 得出的结论--教学相长
问题探讨,分析文意
• 分析课文第一层:找出与“嘉肴”、 “弗食”、“旨”相对应的词语。文章以 “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用意?
• 明确:嘉肴——至道;弗食——弗学; 旨——善。以“嘉肴”喻“至道”,以 “弗食”“嘉肴”来论述“弗学”“至道” 不知其善的道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 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 有力地论证观点。
知道了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不懂的
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
相互促进
教学
故曰:教 学 相长 也。
学习 学习

表示推 测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是相互促进。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吧
分清层次
• 第一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 由“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引出“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
学学半: 教 学
学学半: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 其
不知其旨也: 它的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 请谈谈“教学相长” 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 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 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 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 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 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 而“自强”。
• 分析课文第二层:分别找出与学、教相 承接的词语。这一层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 明确:学——知不足——自反,教—— 知困——自强;“学然后知不足”承接上 文“弗学,不知其善也”进一步展开议论, 并引出下文“教学相长”的观点。
• 分析课文第三层:“教学相长”的结论 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 段话是否多余?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 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 的论述,由“佳肴”、“至道”作类比,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 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用“佳肴” 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3、从写法上看,课文主要有那些特点?
• 其一:较多使用对偶句,读起来朗朗 上口,节奏性强。
NO.22
虽有嘉肴
—礼记
背景资料
课文节选自《学记》(《礼记解集》),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 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 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 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学者解释说明 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小戴礼记 》。与 《 仪礼 》《 周礼 》合称“三礼”。 内容 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解
小结
•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 论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作比, 继而引出“ 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 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 ____________”这个结论。(用原文填 空)
答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