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规范化种植技术
黄芪种植技术

黄芪的种类与种植技术制作人:王新军。
制作日期:2014/3/26黄芪的种植技术黄芪又叫绵芪、绵黄芪、北芪,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红芪分为红红芪和白红芪(俗称高蔓红芪和低蔓红芪),红红芪蔓高产量低,白红芪蔓低产量高;黄芪分为东北黄芪(模荚黄芪)和内蒙古黄芪(绵黄芪),其根干燥后供药用,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疗效;治气短、虚脱、心悸、自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脱水、久泻、子宫脱垂、疮口久不愈合。
一、生长习性黄(红)芪株高50-80厘米,主根粗大,圆柱形,稍带木质化;红红芪根外皮粗糙,红褐色,内部红黄色,白红芪根外皮淡白色,内部淡黄色;黄芪根皮淡褐色,内部黄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圆形或长椭圆形,全绿,总状花序,腋生,花蝶形。
黄(红)芪是深根系植物,宜种植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喜冷爽气候,抗旱性强,耐寒,怕热又怕涝,气温过高常抑制生长;种皮较坚硬,吸水性差,发芽率低,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忌重茬,不宜在重盐碱地、涝洼地、粘土地种植。
二、栽培技术1、在海拔较高的山水川地,二阴地种植。
2、选择茬口:不宜与马铃薯、菊花、白术连作,避免与豆科作物轮作,忌连茬重作。
3、施肥整地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碱性沙质壤土或绵沙土地块,耕翻整地时每亩施充分腐熟细碎的圈肥5000公斤以上,饼肥50公斤(按照GAP标准少用或不用农药与化肥,地块规模区域应选择没有污染源的地区),将土壤耙细整平,多雨易涝地应做高畦。
4、种子处理种子外皮有果胶质层,种皮极硬,吸水力差,出苗率低。
播前必须对种子进行处理,下列方法根据具体条件可任选其中之一。
(1)沸水催芽:先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搅拌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将温度降至40度,再浸泡2小时,然后把水倒出,种子加麻袋等物焖1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播种。
(2)硫酸处理:对晚熟硬实的种子,可用浓度为70-80的硫酸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置于流水中冲洗半个小时后播种。
黄芪种植技术

黄芪种植技术黄芪是名贵中药材,别名白皮瓦、山爆仗、箭杆花等,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有补气固表、敛疮生肌、示IJ尿排版等功能,下面是百分网小编整理的黄芪的种植技术,欢迎阅读参考。
黄芪的种植技术一、播前准备(一)选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保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冲积土,土壤pH值7~8为宜。
前茬以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或甘薯为好,不宜选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
(二)施肥和耕地每亩施土杂肥3~4米3、碳酸氢镣100~150千克、复合肥30~50千克。
先把腐熟好的有机肥均匀地撒在地面上,用深耕犁深耕50厘米,把有机肥翻入地下。
再浅耕20厘米,把碳酸氢镀和复合肥施入犁沟内,然后把地表粗细整平。
(三)挖排水沟地边排水沟的深度60~70厘米,横截排水沟的深度50厘米左右,横截排水沟之间的面积不超过600米2。
二、播种(一)种子处理将种子置于种子量2~3倍的细沙中,摊撒在水泥地上用鞋底来回搓,但不要用力过大,种皮由棕黑色变暗即可。
搓好后的种子除去细沙,用50℃的温水浸泡5~6小时,捞出后晾干表皮即可播种。
(二)播种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
(三)播种方法穴播按行距33厘米、穴距27厘米挖浅穴播种;条播按行距25~30厘米左右开3厘米浅沟,将种子拌适量细沙(土)播种。
三、田间管理(一)间定苗及时锄草松土,待苗高7~8厘米、复叶达3~4片时,按株距4~5厘米进行间苗;待苗高10厘米时,按株距8~10厘米定苗。
(二)排灌水耐旱怕涝,若遇到干旱年份,可在傍晚浇一次透水。
在雨季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三)打顶应在6~7月进行打顶,一般可增产5%~10%。
(四)这肥一般不需追肥。
若生长期间出现叶色变黄、植株瘦弱,可于植株快要封垄时进行一次追肥,每亩施复合肥15千克。
追肥应结合培土。
干旱时可结合浇水追肥。
四、采收加工一般在播后两三年采收。
收获时要深挖,防止挖断主根或碰破外皮。
黄茂根部挖出后,去净泥土,趁鲜切去根茎(芦头),剪去须根,立即进行暴晒,待晒六七成干时,将根理直,扎成小把,再晒至全干。
黄芪规范化种植技术

黄芪规范化种植技术中药材黄芪为豆科植物,分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两个品系。
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省区,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黄芪的药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黄芪特性抗旱耐寒,适应性强,产量稳定,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规范化种植。
一、选地深耕黄芪是深根性植物,种植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势高燥、向阳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土壤,平地、丘陵、山坡地都可种植。
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土质粘紧,低洼易涝的粘土或土质瘠薄的砂砾土,均不宜种植黄芪。
选好地块后要深耕改土,当秋作物收获后,将土壤深耕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耕地前清除田间杂草,石砾及残留物。
据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基地多年种植证明,深耕能加厚活土层,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养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根系生长,减少侧根和“鸡爪芪”的形成,是获得黄芪优质高产的有效措施。
二、播前准备播种前,在已经深耕的土壤上,每亩撒施土杂肥或圈肥3000公斤,根据土壤PH值,每亩施入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00公斤,优质二胺30公斤;然后旋耕两遍,整平耙细后作高畦或垄,畦高25厘米,宽1.2米,沟宽40厘米,畦面整成龟背状,四周开好排水沟。
高畦栽培不但加厚和疏松耕作层,排水良好,而且吸热散热快,昼夜温差大,利于黄芪根部发育及营养物质积累。
三、种植技术1、选择良种:“选用良种”是大家都知道的重要性,但是,中药材黄芪在市场中很困难购买到良种。
目前人工种植的黄芪,不论是农户或所谓的基地(自己基地选育用种除外),其播种用的种子大部分都没有选育,年复年的种植,引起严重退化,抗病害能力差,产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品质。
黄芪的种植方法及条件

黄芪的种植方法及条件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之一,它具有补气、养血、益肾等功效,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黄芪的种植方法和种植条件对于保证黄芪的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芪的种植方法和种植条件。
一、黄芪的种植方法1.选择适宜的地块黄芪对土壤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适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值在6.5-7.5之间的土地上种植。
同时,黄芪对光照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选择日照充足、风力较小的地区进行种植。
2.翻耕土地在选好地块之后,需要对土地进行翻耕,将土壤中的杂草、残根等物质清除干净,使土地变得更加松软。
3.施肥黄芪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因此在翻耕土地之后,需要对土地进行施肥。
一般采用有机肥和化肥的混合施用,以保证土地中的养分充足。
4.播种播种的时间一般在春季,一般选择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
在播种之前,需要将黄芪种子进行浸泡,使种子吸水后膨胀,增加发芽率。
播种时需要将种子均匀撒在土地上,并轻轻压实,以保证种子能够顺利发芽。
5.管理黄芪的生长需要经常进行管理,主要包括浇水、松土、除草等工作。
在干旱的时候需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同时需要定期进行松土和除草,以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养分充足。
6.收获一般黄芪的生长周期为3-4年,因此需要在种植3-4年之后进行收获。
收获时需要将黄芪的根部挖出,晾晒或烘干后即可入药。
二、黄芪的种植条件1.温度黄芪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适宜在温度在15-30℃之间的地区进行种植,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黄芪的生长和品质。
2.湿度黄芪对湿度的要求较高,一般适宜在湿度在60%-70%之间的地区进行种植,过高或者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黄芪的生长和品质。
3.光照黄芪对光照的要求较高,一般适宜在光照充足的地区进行种植,过阴或者过晒都会影响黄芪的生长和品质。
4.土壤黄芪对土壤的要求较高,一般适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值在6.5-7.5之间的土地上种植。
简述中药材黄芪种植技术

简述中药材黄芪种植技术黄芪,又称黄精、白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
黄芪具有滋补气血、益气健脾的功效,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保证黄芪的质量和产量,种植黄芪需要掌握一些种植技术。
一、种植地选择黄芪喜欢生长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
选择海拔在1000米以内的山地、丘陵地均可种植,其中土壤pH值保持在7-8之间,肥沃的物质含量较高的能促进黄芪生长。
二、播期选择黄芪的适宜播期为每年的3-4月份,此时大地气温回暖,适宜种植。
三、苗期管理播种后,约15-20天后,黄芪开始出苗。
出苗后,要注意庭院管理。
主要包括杂草的清除、适当疏苗、浇水等。
不同的地区栽种不同的黄芪品种,所以管理要根据基地实际调整。
四、育苗管理黄芪是一种娇弱的植物,苗期需要经常注意光照、温度和湿度的调控。
在苗期,保持10-15℃的温度,并保持较高的湿度,同时要求提供充足的光照,以促进苗木的生长和发育。
五、栽培技术1.土壤处理:先选择好种植地,然后进行土壤的处理。
对于沙质壤土,通常需要添加有机肥料和其他改良剂。
土壤的翻耕和处理后,要做到松土、平整。
2.播种:将黄芪种子均匀播种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轻覆盖一层土壤,一般深度约3-4倍种子的直径,然后进行轻轻压实。
3.灌溉:黄芪生长需要较高的湿度,在播种后要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4.施肥:在黄芪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施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
一般在生长初期和壮苗时施肥,同时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生长况适时补充。
5.杂草处理:由于黄芪生长较慢,需要抓好除草工作。
可以进行手工拔除杂草或者施用除草剂进行处理。
6.病虫害防治:黄芪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一些病虫害的侵袭。
可以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同时也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7.采收:一般黄芪种植后3年可采收,采取挖根法,将地下根部小心挖掘出,清洗干净晾晒待用。
六、加工与储存采收后,将黄芪进行清洗去杂质,然后晾晒干燥。
黄芪干燥后可储存在通风、干燥、防潮的地方。
黄芪的栽培技术

黄芪的栽培技术黄芪是一种广泛栽培和使用的中药材,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据说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被人们用作药材。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中药市场的繁荣,黄芪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广。
黄芪作为名贵的中药材,其栽培技术也是需要非常注意的。
下面我们就对黄芪的栽培技术进行一些详细的介绍。
一、黄芪的选址对于黄芪来说,选地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其次要合理配置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含量,以促进根系的生长。
选择土地时最好是在河流、湖泊、山谷、峡谷等地域上,以达到湿度怡人的效果。
这些地区的相对湿度较高,空气流通也不错,对于黄芪的种植是比较适合的。
二、黄芪的繁殖黄芪的种植方式包括播种和移栽两种,其中播种比较简单,但是不够稳定,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容易死亡,而移栽则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养育,而且成活率相对较高,综合来看移栽更加适合黄芪的种植。
1、播种繁殖黄芪在秋季和春季均可进行播种繁殖,播种前应将坑槽挖开,每行之间应该留有40-50厘米的距离间隔。
播种前,应先将种子泡在温水中,时间大概在3-5个小时左右,泡发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发芽率。
泡发后的种子应该立即播种,避免晾干。
播种后应该用铁锹压实土壤,使种子接触土壤,水分能够充分渗透到土壤内,以保证发芽。
2、移栽繁殖黄芪移栽的最佳时期是在春季,此时应选择黄芪的嫩枝和花苞。
在移栽前应该先将黄芪根系和枝条浸泡在水中,然后进行清洗,清除其上的杂质。
接下来,需要将它们植入新的土地中,将植株周围土壤充分压实,以保证根系和土壤之间的连接较好。
三、黄芪的管理对于黄芪来说,管理十分重要,需要定期松土、浇水、施肥。
其中松土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促进黄芪的根系生长。
松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碰到根部,不要埋深,适当的松土可以增加根部的氧气供应,并为茁壮成长的黄芪制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黄芪喜欢湿润的环境,适当的浇水可以对它的生长有很大的好处。
在干旱的季节,周围的土壤应该定期注意以保证黄芪的生长。
黄芪种植条件及技术要点

黄芪种植条件及技术要点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黄芪种植条件及技术要点对于种植者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黄芪种植条件及技术要点。
一、黄芪的种植条件1.土壤条件:黄芪生长需要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通气性好、PH值在6.5-7.5之间的土壤。
在种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深耕,除去杂草和石块,保证土壤的肥沃度。
2.气候条件:黄芪生长需要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
在种植黄芪时要选择气温适宜、降雨充足的季节,以保证黄芪的正常生长。
3.种植地点:黄芪的种植地点应该选择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的山地或丘陵地带。
这样的地方空气清新,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适合黄芪的生长。
二、黄芪的种植技术要点1.种子的选择:黄芪的种子应该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种子。
在种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种子的健康性。
2.种植方法:黄芪的种植方法有直播和插秧两种。
直播是将种子直接撒在田地上,插秧是将幼苗插入田地中。
在进行种植时要选择适当的方法,以保证黄芪的生长。
3.间距的设置:黄芪的间距应该根据株行距和株距来设置。
一般株行距为60-70厘米,株距为20-30厘米。
在进行间距设置时要保证每株黄芪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4.施肥方法:黄芪的施肥方法应该根据土壤的肥力和黄芪的生长情况来进行。
一般来说,黄芪在生长期需要进行追肥和中耕,以保证黄芪的健康生长。
5.病虫害防治:在种植黄芪时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一般来说,黄芪易受到白粉病、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的侵袭。
在进行防治时要选择适当的药剂,以保证黄芪的健康生长。
6.采收技术:黄芪的采收时间应该在黄芪的根茎生长到二年左右时进行。
在采收前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法,以保证黄芪的药用价值。
黄芪种植条件及技术要点对于黄芪的生长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种植时,要注意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种子选择、间距设置、施肥方法、病虫害防治和采收技术,以保证黄芪的健康生长和药用价值。
黄芪的种植技术和注意事项

黄芪的种植技术和注意事项黄芪为豆科植物,药用根茎,其主根圆柱形,黄褐色,梢木质化,在中药处方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年出口量大,具有很高的种植前景,那黄芪怎么种植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黄芪的种植技术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到你。
种植技术一、黄芪的选地整地黄芪适应性强,比较耐寒耐旱,一般土壤都能生长,不宜在低洼积水地种植,根部较深,种前应深耕土地,适时洇地,干旱地区在雨季种植不错。
黄芪系深根作物,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平地或向阳的山坡均可种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宜。
二、黄芪的繁殖技术黄芪通常用种子繁殖,在播种之前将种子用水泡涨,浸泡时间约6-8个小时为宜,捞出后用沙子拌起来,发现有芽时即可播种,一般7-10天出苗。
条播,按行距20-25厘米开1-1.5厘米深的沟,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用大锄稍用力推平,然后再将畦面搂出浮土。
注意事项黄芪高6-8厘米的时候间苗,以不拥挤即可,定苗后要浇水追肥,亩用尿素10-15公斤,苗期注意中耕除草,雨季湿度过大,要注意排水。
1、间苗补苗:当苗高5-7厘米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通过2-3次间苗后,每隔8-10厘米留壮苗1株,如遇缺棵,应小苗带土补植,也可重播催芽籽补苗。
2、追肥:在生长第1、2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千克或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7-8千克,第一年冬季枯苗后每亩施入厩肥2000千克加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10千克、饼肥150千克,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防冻。
3、打顶:打顶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长,减少养分的消耗,于7月底前进行打顶,可以增产。
4、中耕除草:黄芪幼苗生长缓慢,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厘米左右时,要结合间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第2次于苗高8-9厘米,第3次于定苗后各进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后于5、6、9月各除草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规范化种植技术
中药材黄芪为豆科植物,分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两个品系。
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省区,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黄芪的药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黄芪特性抗旱耐寒,适应性强,产量稳定,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规范化种植。
选地深耕
黄芪是深根性植物,种植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势高燥、向阳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土壤,平地、丘陵、山坡地都可种植。
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土质粘紧,低洼易涝的粘土或土质瘠薄的砂砾土,均不宜种植黄芪。
选好地块后要深耕改土,当秋作物收获后,将土壤深耕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耕地前清除田间杂草,石砾及残留物。
据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基地多年种植证明,深耕能加厚活土层,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养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根系生长,减少侧根和“鸡爪芪”的形成,是获得黄芪优质高产的有效措施。
播前准备
播种前,在已经深耕的土壤上,每亩撒施土杂肥或圈肥3000公斤,根据土壤PH值,每亩施入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00公斤,优质二胺30公斤;然后旋耕两遍,整平耙细后作高畦或垄,畦高25厘米,宽1.2米,沟宽40厘米,畦面整成龟背状,四周开好排水沟。
高畦栽培不但加厚和疏松耕作层,排水良好,而且吸热散热快,昼夜温差大,利于黄芪根部发育及营养物质积累。
种植技术
1、选择良种:“选用良种”是大家都知道的重要性,但是,中药材黄芪在市场中很困难购买到良种。
目前人工种植的黄芪,不论是农户或所谓的基地(自己基地选育用种除外),其播种用的种子大部分都没有选育,年复年的种植,引起严重退化,抗病害能力差,产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品质。
药农种植黄芪,一是采收根茎做药材,二是采收种子卖也能收入不少,所以,市场上的黄芪种子大多都是大田生长的黄芪自然收获的。
另外,买种子的人缺少技术,只注重种子的价格高低和发芽率,并不重视种子的发芽势,也不知道什么是良种;因此,即使有选育的种子也卖不了高的价格。
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建议药农在选育黄芪优良种子时,要在2-3年生的黄芪大田中,选择种性一致、生长势强、无病害、无退化、节间短的单株,做标记,采取去顶疏花的“计划生育”措施,单独管理,单独采收保存,才能作为黄芪“GAP”规范化种植的用种。
2、播种技术:播种要抢墒播种,墒情不好的要浇好底墒水。
(1)播种时间:黄芪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
根据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种植经验,黄淮地区黄芪春播应在“清明”前后进行,最迟不晚于“谷雨”,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夏播6—7月进行,播后7—8天即可出苗;秋播一般在“白露”前后进行。
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播种时间有差别,应灵活掌握。
不论那个地区,春季播种时间必须在土壤地温稳定在12度以上才可以播种(盖地膜)。
夏播宜早不宜迟,并要做好幼苗出土后的防日晒工作。
秋季播种,黄淮地区气温高,可在9月播种,冬前出苗;东北及西北的寒冷地区,应在土壤封冻前播种,春季出苗。
(2)播种方法:一般采用穴播、条播。
穴播,在起好的种植地畦面上按行株距30厘米×25厘米开浅穴,每穴播入种子6—7粒,覆土厚2厘米,亩用种量1—1.5公斤。
条播,在畦面按行距40厘米开横沟,沟深3厘米,播种时将种子与草木灰、有机肥拌匀后,均匀撒入沟内,播后覆盖细土1—2厘米,稍加压实;近几年,山东菏泽市
润康中药材研究所大面积基地种植时,把经过处理的黄芪良种,用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程序,可有效减少用工和提高播种质量,亩用种子2公斤。
田间管理
1、幼苗管理:黄芪幼苗出齐后,要及时进行间苗,以免拥挤互相遮荫,争肥夺水;间苗时,去除拥挤苗、疙瘩苗、瘦弱苗。
在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定苗,穴播的每穴留壮苗2—3株,条播的按株距每隔10—12厘米留壮苗1株。
定苗时,若有缺苗,可将定出的大苗移栽补苗,补苗需在阴天或晴天的午后或傍晚进行,栽后浇水。
2、中耕除草: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并长,若不注意,很易造成草荒,因此应及时除草。
除草工作要与中耕相结合。
中耕可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起到防旱保墒的作用;大雨和久雨之后,中耕又起到散墒除涝的作用;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定苗后进行第二次中耕。
中耕深度一般按苗期浅,成株深,苗旁浅,行中深的原则进行,做到不伤苗,不埋苗,不伤根,不留草。
第二年以后的4月、6月、9月各中耕一次。
根据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种植经验,结合“GAP”规范化生产要求,在杂草较多的幼龄期,可以用黄芪专用除草剂喷杀一次(除草剂每年只能用一次),基本保证田间无杂草。
3、肥水管理:为了满足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提高产量,在生长的当年和第二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次。
第一次追肥结合第二次中耕除草进行,每亩用堆肥15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铵10千克混合均匀后在行间开沟施入,施后覆土。
第二次在入冬苗枯后每亩用厩肥2000千克加过磷酸钙50千克、饼肥150千克后混合拌匀施入田间,施后培土防冻。
黄芪苗期耗水量少,为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根部长度,提高黄芪产量,在足墒播种的情况下,可以不浇水。
若底墒不足,天气干旱,应用小水或隔行灌溉,切勿大水漫灌。
在结果种熟期,如遇
高温干旱,也应及时灌水,促使种子正常成熟,降低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
雨季土壤湿度过大,会导致根部腐烂,易积水的地块应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收获加工
1、收获时间:根据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各技术指导基地种植经验,各地区黄芪的生长年限为:黄淮地区,生长1-2年收获;西北、东北地区生长2-3年收获。
收获过早,黄芪质量差;年久不收,极易黑心或木质化。
收获时间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时进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发前进行,因此时根生长充足,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黄芪产量高。
采收时要深挖,不要伤根,防止挖断主根,影响药材产量与质量。
大面积种植基地,在收获前,把地上部茎秆割去,然后用黄芪收获机一次性收获。
2、产地加工:黄芪根部刨收后,去掉根上附着的茎叶,抖落泥土,趁鲜切去芦头,剪光须根,即行晾晒,待晒至六七成干时,将根理直,扎成小把,再晒至全干。
晾晒时避免强光曝晒,应放在通风的地方,其上可平铺一层白纸,晒至全干或炕干即成。
黄芪药材以跟条粗壮、直顺、质硬、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要求做到干燥、无芦头、无须根、不霉、不焦、无泥、无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