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千古名相

合集下载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自古以来,皇帝掌天下,名相治天下,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并非虚言。

无论哪朝哪代的兴衰,都与身在相位的人息息相关,又或者说可以起到决定性的因素。

今天就来大家一睹诸位名相们的风采,或引领王朝兴盛、或注重民生、关心百姓,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安国兴邦,无一不是肱骨之臣,名流千古之。

1.管仲管仲,管子,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字仲,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

管仲被鲍叔牙举荐为相,齐桓公称之为“仲父”。

主要功绩: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

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历史评价: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

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房玄龄:“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

”李靖:“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2.萧何萧何,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7月8日,沛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西汉初期重要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

主要功绩:一:助刘邦夺取天下二:汉承秦制,推陈出新,增删律法,创造了一套延续两千年的政治制度,保障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三:轻徭薄赋,十五税一,树立了一个廉洁简朴的政府榜样,不劳民,不扰民,不好大喜功。

四:保护典籍,薪火不灭,官推汉隶,普及文化,影响极其深远。

我们难以想象,如果缺少这一点,中国历史将会怎么样。

历史评价: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名相,他们以卓越的才智和政治手腕,为中国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介绍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1. 魏征:唐太宗时期的名相,以清廉正直而著名。

他在位期间努力推动政治改革,提倡任贤使能,注重人才培养。

他还撰写了《谏太宗十思疏》等重要文献。

2. 萧何:西汉初年的名相,曾任丞相。

他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开拓疆土,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强大。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有力地推动了西汉的发展。

3. 司马迁:西汉末年著名的历史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他是《史记》的作者,以其卓越的文才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他对历史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4. 蔡京:北宋时期的名相,以其忠诚和聪明才智而著称。

他提倡勤政廉洁,注重实绩,使得政府得以有效运行。

他还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

5. 张居正:明朝中期的名相,以其改革措施和才智而闻名。

他提倡“新法”,试图消除贪污腐败,加强中央集权。

他还致力于社会救济和农田开发,为明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6. 郑和:明朝初年的名相,以其出使西洋和航海活动而闻名。

他多次率领船队远航,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7. 陈平:西汉初年的名相,曾任丞相。

他提倡“罢黜百家论”,以推行儒家文化,加强统一和社会秩序。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8. 崇祯:明朝后期的名相,以其勇敢和聪明才智而著名。

他面对明朝的财政危机和军事困境,努力推行改革,加强防御,并试图恢复国家的统一。

他最终无法挽救明朝的命运。

9. 李斯:秦始皇时期的名相,是《吕氏春秋》的作者。

他在位期间推行中央集权政策,加强统一和法制建设,为秦朝的短暂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

10. 周瑜:三国时期吴国的名相,以其智勇非凡而闻名。

他在对抗曹操的战争中,以其过人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多次取得重大胜利。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千古名相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千古名相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千古名相科教首页| 今日头条| 奇闻怪事| 未解之谜| 自然地理| 历史纪实探索发现| 走近科学| 百家讲坛| 子午书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

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管仲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

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

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

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

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

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

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

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

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

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

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名相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不凡的品德,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十大名相:1. 司马迁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史记》的作者之一,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参与编纂《太史公自序》和《史记》的过程,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2. 蒯通蒯通是北魏时期的名相之一,他主张改革,并推行“祖宗治国法度”政策,使得北魏实现了短暂的繁荣。

他的改革尽管没有彻底解决北魏的问题,但对后来的政治生态也有很大的影响。

3. 郭嘉郭嘉是东汉时期的名相,他才华横溢,深得曹操信任。

他曾为曹操提供了一系列关键的建议和方略,在中原战争中充分展现出了其才干和智慧。

4. 王安石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包括推行新法、铸钱、整顿军队等。

他的这些改革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徐达徐达是明朝初期的名相之一,负责镇守边疆,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

他以忠诚、清廉著称,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6. 蔡京蔡京是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曾任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

他倡导削藩和廉政,提出征服金国的策略,曾为南宋的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曾任宰相。

他主张学习古人经验,推行“邓析法”,即“考据立论”来解决问题。

他编辑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史书,在中国历史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

8. 魏征魏征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参与制定“唐律”,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稳定局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

9. 赵彦卫赵彦卫是元朝时期的名相之一,曾出任过御史大夫、秘书省侍郎等职。

他以清廉著称,尽管屡次遭到弹劾,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正义之路,一生秉持“愧于天下,不愧于心”的理想。

他们是中国古代十大良相,必将千古流芳

他们是中国古代十大良相,必将千古流芳

他们是中国古代十大良相,必将千古流芳
“以史为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各位朋友,大家好!前二次我给大谈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十大将帅、十大文豪,今天再给各位朋友介绍中国古代的十大名相。

中国的丞相制度,几呼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特别是一些名相)辅佐皇帝,推动社会发展,国家统一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关健作用。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十大名相只代表我本人的观点,若有不妥,请给予指正!!他们是:
一、得李斯可安天下的中国第一个名相一李斯
二、功冠朝野,领衔“三杰”的名相一萧何
三、多谋善变、功齐“三杰”一陈平
陈平(影视)
四、大唐第一良相一房玄龄
五、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一诸葛亮
六、变法图强,争议多多的一王安石
/
七、仕途坎坷,嫉恶如仇的一寇准
八、北国卧龙,元朝名相一耶律楚材
九、力挽狂澜救明庭,生前身后留芳名的一张居正
十、三度为相,政绩亚著的一姚崇。

中国古代十大名相排行榜,诸葛亮可以排第几

中国古代十大名相排行榜,诸葛亮可以排第几

中国古代十大名相排行榜,诸葛亮可以排第几?评定标准:1、对整个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如何2、在当时的影响、后世的评价如何3、尽量减少情感因素,力求客观。

1、封建时代的总设计师——秦相李斯辅佐秦始皇,奠定封建时代两千年的基本框架。

少年出道,研学帝王术,初投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剪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赖,驰鹜于秦都。

上《谏逐客书》、倡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小篆”一统文字。

他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

2、大器晚成以武定国——西周开国宰相姜尚姜尚就是我们常说的姜太公姜子牙,他老人家钓鱼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70岁出仕,助武王伐纣,大败殷商于牧野,创建周朝800年河山。

自己也活了130多岁。

他的名言:宁可直中取,不愿曲中求。

不过,姜子牙虽然拜相,但更多以军事著称。

唐代即以姜子牙为武成王(武圣)与孔子并列。

3、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初乃秦末一刀笔小吏,却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

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徐图天下;慧眼独具,月下追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

楚汉相争,留守后方,为刘邦提供充足支援;汉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的“萧规曹随”之誉。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宰相诸葛亮这个不必太多地介绍,大家一定很熟悉。

诸葛亮,字孔明。

一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使后世折服。

少丧双亲,"隆中对"天下闻名,28岁出山,从此开始演绎他的神话人生。

陈寿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只是诸葛亮为时代所限,不能成就功勋。

就对历史的贡献来说,不如前三人。

5、一语可破天下事--初唐房玄龄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名相。

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

他为人多智,有奇谋。

被誉为“汉之萧何”武门事变是主谋,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至辉煌,儿子当了附马,女儿作了王妃,如此功绩,如此殊荣,也不枉其为大唐天下谋尽一生。

我国古代名相

我国古代名相

我国古代名相
1. 齐国名相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今属安徽)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2. 秦朝名相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

后辅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官至丞相。

3. 西汉名相萧何,西汉初年政治家。

4. 三国名相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5. 初唐名相房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

6. 大唐名相狄仁杰,唐代并州太原人,武则天时期任宰相,杰出的政治家。

7. 宋初名相寇准,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进士及第。

中国史上十大名相

中国史上十大名相

中国史上十大名相千古名相——伊尹伊尹,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华厨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

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

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

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

伊尹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

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成就霸业——管仲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

齐桓公元年,管仲任齐相。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孔子评价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

芝过昭著——李斯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开国丞相——萧何萧何,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千古名相科教首页| 今日头条| 奇闻怪事| 未解之谜| 自然地理| 历史纪实探索发现| 走近科学| 百家讲坛| 子午书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

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管仲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

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

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

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

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

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

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

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

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

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

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

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

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

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

宰相制度遂废。

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

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但有许多宰相上忠心为国,下勤政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成为千古传颂的一代名相,因为他们的所处的地位左右着当时朝政的走向,因此,他们的施政的方针举措无疑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

当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宰相有很多,这里所说得最能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名相,无疑是有关媒体优选的名相中的佼佼者:一、齐国名相管仲: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二、秦朝名相李斯:李斯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

后辅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官至丞相,为秦始皇定郡县之制,下令焚书坑儒,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

秦始皇死后,李斯听从赵高阴谋,矫诏杀太子扶苏,立胡亥。

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专权,污蔑李斯谋反,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三、西汉名相萧何:萧何,西汉初年政治家。

秦沛郡人。

早年任秦沛郡狱吏。

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军。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

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

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卒。

四、三国名相诸葛亮: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自幼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

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

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做为智慧的化身,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五、初唐名相房玄龄: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

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

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贞观三年,即公元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

十一年封梁国公。

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

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曾受诏重撰《晋书》。

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

二十二年病逝。

六、大唐名相狄仁杰:狄仁杰,唐代并州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一万七千多宗案件,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七、宋初名相寇准:寇准,华州下邽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进士及第。

淳化五年,即公元994年被拜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

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入侵宋境﹐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使当时动乱局势得到了稳定。

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

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

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

寇准居官清廉,为世代楷模,他终生不蓄钱财,家中无歌伎,“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是时人对他的形容。

八、北宋名相王安石: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自从领导了一场轰烈和悲壮的熙宁变法,王安石便独撑大旗步入历史漩涡,成了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

王安石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集》。

他于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登进士榜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神宗即位,诏王安石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即公元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隐居钟山。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九、大明名相张居正:张居正,湖广江陵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

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

张居正作为一名改革家,没有贸然全面整顿财政,避开了统治势力的“痛处”,改革成功,国富民安于一时。

张居正作为一代宰相,为国于民鞠躬尽瘁。

十、清代名相曾国藩:曾国藩,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清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

三十七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