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化与社会 知识结构图
文化生活第1课 文化与社会教学案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220 217B.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C.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一切文化产业D.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8.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考虑到文化因素对竞选获胜具有重要意义,两党都围绕着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以期抢占文化的“桥头堡”。
这体现了A.文化是政治的基础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C.文化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D.文化教育对政治起促进作用9.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这一部署①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能够使我国的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③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④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④D.①③④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No.01——从社会的发展看文化编写:赵长荣 审核:郑来福 时间:2013.5.23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结合实际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了解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能够了解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状况。
【知识自主探究】一.体味文化【预习提示:阅读课本4-7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1.简要谈谈你对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的理解。
2.简要说明你对文化现象的多样性的理解。
3.文化的内涵:(在课本上找出并背过,默写在下面。
)4.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______________特有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共45张ppt)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史实及其影响,从 1.知道早期人类文
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 明的产生。
2.结合文明古国的文明特征及文化成就,从史料实 2.了解各文明古国
证的角度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发展的不同特点,
【特别提示】《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特点及地位 1.内容 (1)社会等级:古巴比伦王国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 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王国的一大特征,奴隶主要来自战俘, 可以买卖。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 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 (3)经济领域: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 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③ 文 化 科 技 : 西 亚 的 __楔__形__文__字____ 是 世 界 上 最 古 老 的 文 字 , 《__吉__尔__伽__美__什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 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__方__舟____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 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图解历史】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概况 (1)诞生区域: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 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___爱__琴__海___地区。 (2)发展状况:在这些古代文明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 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 (3) 特 征 : 古 代 各 个 文 明 基 本 独 立 发 展 , 表 现 出 明 显 的 ___多__元___ 特 征。
第一课_文化与社会学案

唐山市第十一中学高二年级政治导学案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王艳军复备人:刘军审核人:王绍芹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四)学习重点、难点1、文化的涵义2、文化的作用二、知识结构含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人类特有的现象特点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作用对社会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影响表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特点:潜移默化,深久持远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知识链接1、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现象?2、什么是生活中的政治现象?3、思考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四、学习过程不会填或不明白的地方用红笔标出。
自主学习部分书要详读。
第一部分、体味文化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文化等。
2、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其中,既包括、、等具有性质的部分,又包括和、、和等的部分。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5张ppt)

生
剩
产
余
力
产
私有制 产生
氏族贵族
阶 级
阶 级 矛
国 家
的
品
发
出
展
现
贫富分化
下层平民 和早期奴隶
产 生
盾 不 可
产 生
调
和
(课本P4 中间一段 最后一句)
二、从部落到(早期)国家
1 、三皇五帝传说: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或天、地、人皇)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才德出众)。
何以知道文明起源?
关于史前,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也不是光靠考古,还会有一些文字上的记载。这 些文字记载基本属于传说,目前我们还不能把它完全当做百分之百的历史来看待,只 能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说法。故事也好,传说也罢,它一定会有真实的基 础在里面,但它还会有一些虚构的东西,而且传说越往前推就越离谱,稍微往后一点 的就比较像真的。考古和文字这两个系统的材料逐渐接近,但还不能完全合一,这就 是史前时期。
及今名 在位国君
遗存
主要 政治
社会 经济
文化
夏朝 商朝 西周
约BC 2070年 禹
约BC 1600年 汤
约BC 1046年 周武王
阳城
约BC 1600年 桀
禅让制(禹) 二里头遗址
(河南洛阳 王位世袭制
偃师)
(启)
-------
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 人群
母系氏族 公社(出现 在旧石器 时代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出现在新
石器时代 晚期)
探究问题: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①分布广泛(东南西北,主要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 ②“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
教育文化学(思维导图)

文化的特征
1.文化为人类所特有
无论是文化的概念产生以前有关文化的思想,还是近代以后的诸文化理论,几乎 都把文化看做人类特有的现象,把它看做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2.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
文化并非与生俱来,得之于天,它是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经由学习和创造得来 的,并且主要是人类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
1.教育自身的保守特性
教育中阻碍文化变迁的因素
3.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2.教育者未能预先变革自身态度和行为
4.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等对变革的性质和意义等缺乏一致的认识
1.注意检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接纳变革的开放的教 育系统
面临文化变迁时
2.察觉到要变革文化,首先教育者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就要加以改变,提示我们在 教育过程中“变人先变己”的重要性
教育反映的文化冲突
1.文化内部的冲突
主要是新旧价值之间的冲突、观念(理想)与显示之间的冲突
2.社会文化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主要表现为阶级(阶层)间文化的冲突
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
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在一些社会情形中,本土文化并不等同于本 民族文化,它有可能是某些外来文化本土化以后的产物)
二、种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活动着的多层次的结构体的观念出发
三、民族文化
四、阶级(阶层)文化
五、社区文化
文化的共享范围上
宏观文化 微观文化
主流文化
从文化的价值取向出发,依照文化包含的价值倾向的相异和对立情形
亚文化
反文化
物质文化(表层文化)
从文化的内容出发
制度文化(中层文化)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二单元

哲
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
学 的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基
的基本问题
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本
问
题
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生活》
知识架构与梳理
哲学体系
第一单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索
马 世界与把握规律 克 思 主 义 哲 第二单元 认识 学 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1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基本理论)
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辩
(辩证唯物论) 3.1:总特征1-联系观
证
第3课:把握世 界的规律(唯物
辩证法)
3.2:总特征2-发展观 3.3:实质与核心-矛盾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单元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02
Part Tw o and Three
问题引领 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
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
(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7
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内
中,我国 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 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材料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 年前还居于第 12 位,现已上升到第
4 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
齐驱。在美国 400 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 1/4 是文化企业。
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
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
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思维导图

中国文化概论--思维导图●绪论●一、“文化”的界定●1、“文化”名称的来源●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2、两个文化层面●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3、文化遗产●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中国文化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一、地理与人群分布●1、历史上人群分布●2、中国地理整体性特征●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与饥荒灾病情况●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影响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发展的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三、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一、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二、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三、古代改造自然的一些失误●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2、多元的文化发生●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三、夏、商、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1、尚忠的夏文化●2、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3、西周: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一、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1、经略南方●2、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3、边地民族的内附●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1、郡县制的确立●2、中央集权制●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三、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1、小农的黄金时代●2、重本抑末的内涵●四、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2、经学与王莽新政●3、一个阶层的养成●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一、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1、西晋灭亡的文化缘由●2、永嘉之乱引发的历史变动●3、南朝土族的文化作为●二、开发江南●三、佛教的传播●四、民族大融合●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一、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1、隋唐政治制度概况●2、北方文化背景与唐朝开国●(1)尚武精神●(2)开放的民族政策●(3)崇佛教与重诗文●3、唐代边疆政策对北宋的决定性影响●二、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1、两税法实施的关键作用●2、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3、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现象的更新●三、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一、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2、世界性的文化交流●3、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面作用●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1、东西方的相遇●2、明清两朝立国观念●3、重农主义下的政治与经济●三、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1、元朝时期的文人●2、明代文人的正统与非正统●3、清朝的学术状况●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一)农耕知识系统●(二)农耕灌溉系统●(三)农具应用系统●(四)农书流通系统●二、传统手工业与商业活动●(一)传统手工业●(二)传统商业活动●1、传统商贸的四种模式●2、传统商业活动的类别●3、传统商业文化符号●三、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特征●(一)天时、地利、人和的重农经验●(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民心理●(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一、传统日常生活的结构与分类●(一)传统服饰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自然环境中的服饰文化●2、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文化●(二)传统饮食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饮食烹饪技术和传承●2、传统饮食文化观念●3、饮食文化的群体实践●(三)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居住方式●2、居住仪式●(四)传统交通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交通设施●2、运输工具●3、旅行观念●二、传统日常生活的基本观念●(一)传统日常生活的家庭单元●1、家庭●2、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二)传统日常生活的文化要素●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第三节中国传统的技术文化●一、传统天文物理知识与手工行业知识●(一)传统天文知识●(二)传统算学知识●(三)传统手工行业知识●二、传统中医药学的知识系统与文化描述●(一)传统中医药学的知识系统●(二)传统中医药学的文化描述●1、腑脏学说●2、经脉学说●3、针灸学说●三、中国传统技术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一)中国传统技术的历史地位●(二)中国传统技术的文化价值●第四章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1、宗法制的产生及其特点●2、君主专制制度●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二、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桎梏●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2、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三、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的保障●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约规●一、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及其特点●(一)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与礼俗的变化●(二)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二、传统社会礼俗规约的层位表现●(一)皇家贵族礼制的严整性●(二)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天人合一”的含义及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二)“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二、中庸之道的价值观●(一)“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二)“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三、“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一)孔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的“知行”观●(二)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一‘、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一)上帝崇拜●(二)鬼魂崇拜●(三)祖先崇拜●(四)前兆迷信和占卜●(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二)道教与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三)道教与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三、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一)佛教的形成与基本教义●(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四、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一)先秦儒家“天命观”的宗教色彩●(二)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师的谶纬使儒学宗教化●(三)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第三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学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二、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二)重义轻利●(三)谦和礼让●(四)真诚有信●三、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第四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一)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二)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三)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二、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三、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二)启发诱导●(三)学思结合●(四)教学相长●第五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一、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一)文学艺术●(二)戏曲●(三)音乐●(四)舞蹈●(五)绘画●(六)建筑●二、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一)诗言志●(二)文以载道●(三)乐以教化●三、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一)中和之美●(二)尚意追求●(三)崇尚自然●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一、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二、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一)中国境内的语言●(二)中国境内的文字●三、汉语汉字的特点●(一)汉语的特点●(二)汉子的特点●四、汉语汉字的传播●(一)汉语汉字在境内的传播●(二)汉子汉语在境外的传播●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一、语言观念●(一)语言崇拜●(二)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三)修辞观●二、汉子观念●(一)早期的汉字崇拜●(二)近代对汉字的否定●(三)关于汉字的多维思考●三、汉语汉字的规范意识●四、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第三节利用汉语汉字形成的文化现象●一、汉语汉字与文学艺术●(一)汉语汉字与修辞格●(二)汉语汉字与富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三)汉字与书法艺术●二、汉语汉字与民俗●(一)对联●(二)预言和字谜●(三)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二、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三、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