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害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针对玉米的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我们需要认真了解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治,以保障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一、玉米的主要病害种类1. 玉米灰斑病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下发生。
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小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形成灰色或深褐色的不规则斑块。
严重的灰斑病会导致叶片枯黄、枯死,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合成。
2. 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病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病害易发生。
锈病的病叶表面呈现出红棕色的颗粒状小疙瘩,叶片逐渐变黄并出现坏死,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的合成。
3. 玉米炭疽病玉米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病害部位呈现出暗绿色的小点,随着病害的发展,小点逐渐扩大,形成黑色的坏死斑,严重的炭疽病会导致玉米叶片变黄、枯死甚至死亡。
二、玉米的常见防治措施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玉米的生长期内,浇灌适量的肥料,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增强玉米植株的抵抗力,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2. 选择抗病品种在种植玉米时,尽量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减少病害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已有许多具有抗病性的玉米品种,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选择适合的品种。
3. 移栽病害植株一旦发现玉米植株出现病害,需要及时将病害植株移栽并在原地清除植株残余物,防止病害继续传播。
4.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预防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玉米种植地点进行轮作,减少同种植作物在同一地点连续种植的次数,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5.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防治玉米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密植可有效遮阴,降低地温,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但也需要注意,过密植会增加植株之间的竞争,导致植株生长不良,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安排植株间距。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玉米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其生长周期长、耕作方式特殊,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玉米主要病害包括玉米叶斑、玉米穗腐病、玉米灰斑病等。
本文将从病害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两方面介绍这些病害,以帮助玉米种植者更好地防治病害,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
一、玉米叶斑玉米叶斑是由玉米叶斑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在玉米生长期内易发生。
该病害的发病症状为玉米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状的褐色或黑色斑点,斑点边缘呈波浪状,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黄、凋落。
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选用高抗性和中抗性品种,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保持玉米植株的生长健康,增强其抗病能力,预防叶斑病的发生。
3. 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如使用防治叶斑病的农药,控制病害的扩散和侵害。
二、玉米穗腐病玉米穗腐病是由玉米穗腐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侵害玉米的穗部。
该病害的发病症状为玉米穗上出现褐色或黑色的腐烂斑点,严重时导致玉米穗部腐烂,影响玉米的种子质量和产量。
防治措施:1. 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通过施肥、灌水等措施,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康,提高其抗病能力。
2. 及时清除玉米田间的秸秆、杂草等植物残留物,减少玉米穗腐病菌的滋生繁殖地。
3. 预防霜冻、干旱灾害,增强玉米穗部的抗逆性,减少玉米穗腐病的发生。
玉米病害防治是一个综合性工作,既要做好病害的发病监测和病害的诊断,又要加强田间管理和防治措施的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病害的防治水平,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希望种植者们能够认真对待玉米病害的防治工作,从而保障玉米的高产高质。
玉米十大病害

玉米十大病害识别一、玉米大、小斑病①大斑病。
侵害叶片。
病斑长棱形,淡褐色或青灰色,有时边缘颜色稍深,上生黑色霉层。
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长条斑,叶片枯死。
②小斑病。
主要侵害叶片,叶鞘也偶有发生。
叶片病斑椭圆形,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
有时病斑无明显边缘,但有1-2个同心轮纹。
有时病斑较大,在叶脉间形成长条斑。
天气潮湿时,生黑色霉层。
发生急剧时叶片布满无轮纹的小斑点,迅速枯死。
二、玉米圆斑病主要侵害果穗或叶片。
果穗被害时从苞叶开始发病,再向果穗蔓延,籽粒和穗轴变成黑褐色形成穗腐,最后籽粒黑腐干缩。
一般果穗中部或尖部被害较多,病部凹陷,果穗弯曲。
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
叶片病斑散生呈卵圆形至圆形,大小为0.3-0.5厘米,病斑褐色,边缘深褐色。
有时汇合成长条斑,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有黑色霉层。
三、玉米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果穗、苞叶和雄花。
叶片病斑初期为淡黄色的褪绿小点,后渐为圆形及椭圆形隆起。
病斑黄褐色至褐色,散生或聚生。
后期,包被破裂,散出铁锈色粉末。
玉米生长后期,病斑上出现圆至椭圆形乃至条形黑色突起物,破裂散出黑色粉末。
四、玉米纹枯病最初主要发生在近地面的叶鞘和叶片上,逐渐向上发展。
叶鞘病斑椭圆形,红色或紫红色,常互相接合成不规则的云纹状斑。
湿度大时,在寄主表面集结成暗色菌核。
干燥气候下,病斑中部草绿色,边缘灰褐色,菌核稍动即落。
五、玉米矮缩花叶病初期幼叶基部出现长叶,或在幼嫩叶片的细脉间沿脉表现不规则、椭圆形、断续排列的失绿狭窄条纹。
后期病部扩展到全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或在叶的一侧和顶端,或在边缘与中脉间产生条斑。
当植株老熟时,叶片多转变为红色至红紫色,有时只在斑驳的部分转为褐色。
早期感病的植株严重矮化,分蘖多或果穗短小、不实,有时在一个节上生几个果穗或节间缩短。
晚期被害植株高度正常。
六、玉米粗缩病感病植株显著矮化,叶色多呈浓绿色,叶片宽而短、脆、硬,节间缩短,顶叶丛生,呈对生状。
麦套夏玉米,一般在苗期5-6片叶时即可感病。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是病虫害比较严重的作物之一。
病虫害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是保障玉米生产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玉米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1. 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玉米成熟期发病。
该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1)田间管理:种植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在播种时选择健壮的种子,并在整个生长期间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除去病叶、病穗等;(2)化学防治:可采用喷施杀菌剂,如多菌灵、乐果等,以控制病症扩散;(3)生物防治:可利用赤霉菌的天敌,如蜘蛛和天敌昆虫等,来减少赤霉菌的繁殖。
3. 玉米立枯病玉米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玉米的苗期发病。
对抗玉米立枯病的防治措施包括:(1)合理施肥:给予适宜的施肥,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2)密植模式:采用适当的密植模式,增加植株之间的空间竞争,降低病原体的传播;(3)喷洒杀菌剂:可喷洒一些杀菌剂,如螺内酯、菌胺等,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1. 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的重要虫害之一,主要危害玉米的幼苗和成熟期。
对抗玉米螟的防治措施包括:(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蜘蛛等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2)化学防治:可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如拟除虫菊酯、氯氰菊酯等;(3)机械防治:可利用专门的玉米螟防治器械进行防治,如玉米螟捕杀器等。
以上就是关于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的介绍,希望能对玉米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但也面临着各种病害的威胁。
了解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非常重要。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玉米病害种类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
1. 玉米花叶病
玉米花叶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特征是叶片出现黄化、枯死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
-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 合理施肥,保持玉米作物的充足养分,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 定期检查和管理,及时发现病害和虫害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如三唑类杀菌剂等。
2. 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主要在玉米成熟期出现,并导致玉米穗腐烂和黑斑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
-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
- 注意灌溉管理,避免过渡湿润的条件有利于真菌的繁殖;
- 及时采收成熟的玉米,减少露天存放时间,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 林地轮作,避免连续种植玉米,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的防治措施是保护玉米作物免受病害侵害的关键,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杀菌剂等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病害的发生。
定期巡查和监测、科学施肥和合理轮作等也是维护玉米作物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它也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下面将介绍玉米主
要的病害发病症状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 玉米晚疫病:
- 发病症状:叶片出现斑点,以黄褐色的圆形病斑为主,病斑中心逐渐变成灰白色,
边缘呈红褐色。
病斑周围的组织还会出现红肿现象,并伴随有粉红色霉层。
-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及时剪除病叶,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
定期喷洒杀菌剂,提高玉米植株的抵抗力。
2. 玉米锈病:
- 发病症状: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长条状的红褐色條
状病斑。
叶片上还会出现黄色或红色的孢子堆,给叶片表面覆盖一层锈色霉层。
- 防治措施: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使用抗锈病品种,加强玉米植株的养分
供应,合理控制田间密度,加强通风透光。
定期喷洒杀菌剂。
3. 玉米白粉病:
- 发病症状: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霉层,通常从叶片的基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受感染的叶片会出现弯曲、黄化、干枯等现象。
严重感染时,可能导致玉米籽粒不发育。
-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定期喷洒杀菌剂,增强植株的抵抗力。
注意灌溉排水,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玉米十大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

玉米十大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但是,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更好地保护玉米,提高产量和质量,我们需要了解玉米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玉米叶斑病玉米叶斑病是玉米上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
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黄斑,斑点周围常常有红色边缘。
严重的话,叶片会枯萎,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在种植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喷洒杀菌剂等。
二、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花粉和花丝变色,甚至变成红色或紫色,严重的话,会导致玉米的花粉无法正常传递,影响玉米的受精和结实。
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喷洒杀菌剂等。
三、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黄色或橙色的斑点,斑点周围常常有黑色的病斑。
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变黄,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喷洒杀菌剂等。
四、玉米褐斑病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斑点周围常常有黄色的病斑。
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枯萎,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喷洒杀菌剂等。
五、玉米螟虫玉米螟虫是玉米上比较常见的害虫之一,该害虫主要以玉米叶片和玉米穗为食。
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许多小孔,穗子被啃食后变成“虫穗”。
该害虫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在种植前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喷洒杀虫剂等。
六、玉米蚜虫玉米蚜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害虫,该害虫主要以玉米叶片和茎干为食。
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变黄,叶片上有粘液,茎干变薄弱,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玉米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其生长周期较长、适合病菌生长繁殖的气候条件较为普遍,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农民们需要认真了解和掌握玉米的病害防治知识,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本文将介绍关于玉米常见的10种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灰斑病灰斑病是玉米上常见的真菌病之一,主要具有环形或椭圆形的灰色胞内孢囊,可造成玉米叶片的脱粉、枯黄、死亡等症状,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适时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
2.锈病玉米锈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
它会使玉米叶片出现红棕色或黄色的小点,然后从叶边缘向中心扩展,最终导致叶片枯死。
预防锈病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定期除草和清理病叶、及时灌溉等。
3.叶斑病叶斑病主要是由霜霉菌感染引起的,使玉米叶片上出现红褐色的斑点,严重时导致叶片失去功能。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等。
4.褐斑病褐斑病是无性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使玉米叶片上形成褐色的小斑点,逐渐增大,终至叶片枯死。
防治褐斑病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定期除草和清理病叶、加强肥料管理等。
5.苗期腐烂病苗期腐烂病是由土壤中的细菌和霉菌引起的,主要在玉米种子发芽时发生。
其症状是玉米幼苗出现腐烂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幼苗死亡。
预防苗期腐烂病的方法包括皮肤消毒、保持土壤通气性、选用新鲜种子等。
6.疫霉病疫霉病是由一种疫霉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影响玉米的穗部、叶片和茎部。
它会导致玉米出现炭疽病样症状,如大量死亡、桔红色病斑、病叶、病茎等。
防治疫霉病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玉米田里的死麦草和禾本科杂草、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灌溉等。
7.白粉病白粉病是由白粉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影响玉米的叶片和穗部。
它会使叶片形成白色的粉状物,严重时导致玉米叶片干枯、死亡。
预防白粉病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除草、避免过度使用肥料和农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防治 5.防治
(1)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可参考玉米小斑病。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大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可参考玉米小斑病。 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多个基因控制的 限制病斑数量的抗性, 是多个基因控制的、 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多个基因控制的、限制病斑数量的抗性,属 是显性Ht单基因控制的、 数量性状,大部分玉米品种属这类;另一类是显性Ht单基因控制的 数量性状,大部分玉米品种属这类;另一类是显性Ht单基因控制的、限 制病斑扩展、延长病害潜育期、抑制病菌产孢量的抗性, 制病斑扩展、延长病害潜育期、抑制病菌产孢量的抗性,表现为褪绿病 斑,为质量性状。在监测病菌生理小种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由Ht单基因 为质量性状。在监测病菌生理小种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由Ht Ht单基因 控制抗性的抗病品种。 控制抗性的抗病品种。 (2)加强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 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 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 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植株抗病力。 增强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 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 % 倍液或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 50% 倍液、 倍液、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50%多菌 灵 可 湿 性 粉 剂 600 倍 液 , 间 隔 7—10 天 一 次 , 连 防 2—3 次 。
3.病害循环 3.病害循环
*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田间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越冬。 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散落于田间地表病叶上的病 菌产生的分生孢子, 菌产生的分生孢子,而病叶上经过越冬的分生孢子 萌发率较低,在初侵染中作用不大。 萌发率较低,在初侵染中作用不大。 在玉米生长季节, * 在玉米生长季节,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 子或越冬的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 气流传播到玉米 雨水飞溅或 子或越冬的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 叶片上。在适宜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 叶片上。在适宜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从寄主表 皮细胞直接侵入 少数从气孔侵入 直接侵入, 气孔侵入。 皮细胞直接侵入,少数从气孔侵入。菌丝在叶片细 胞内扩展很慢,侵入木质部导管后则扩展较快。 胞内扩展很慢,侵入木质部导管后则扩展较快。受 侵维管束的导管被菌丝堵塞,水分输送受阻, 侵维管束的导管被菌丝堵塞,水分输送受阻,引起 局部萎蔫,组织坏死,呈现典型的萎蔫斑。 局部萎蔫,组织坏死,呈现典型的萎蔫斑。从侵入 到显症一般需7 l0d。 到显症一般需7~l0d。
玉米病害
* 我国玉米病害有数十种,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 我国玉米病害有数十种, 10%。危害较重的玉米病害主要有小斑病、 %。危害较重的玉米病害主要有小斑病 10%。危害较重的玉米病害主要有小斑病、大斑 丝黑穗病、疣黑粉病、纹枯病、 病、丝黑穗病、疣黑粉病、纹枯病、粗缩病及矮 花叶病等,近几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花叶病等,近几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 病危害严重。 病危害严重。
一、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
1.症状
* 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 自然条件下, 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自然条件下 , 玉米生长中、 后期, 玉米生长中 、 后期 , 特别是抽穗以后才发生严重危 害 。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 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鞘。叶片病斑因品种抗性基因不同成两类: 叶片病斑因品种抗性基因不同成两类: ① 在具有Ht抗性基因的品种上产生椭圆形小斑, 在具有Ht抗性基因的品种上产生椭圆形小斑, 病斑沿叶脉扩展后, 形成褐色坏死纹, 病斑沿叶脉扩展后 , 形成褐色坏死纹 , 周围呈黄色 或淡褐色的褪绿斑;
② 在不具有Ht基因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初 在不具有Ht基因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 Ht基因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 为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渍状小斑点, 为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沿叶 脉扩大形成长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 脉扩大形成长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一般长 10cm、 1cm左右 有的长达15 20cm, 左右。 15~ 5~10cm、宽1cm左右。有的长达15~20cm,宽2~ 3cm,后期变为青色或黄褐色。 3cm,后期变为青色或黄褐色。病斑常相互嘲合成 不规则大斑,引起叶片早枯。田间湿度较大时, 不规则大斑,引起叶片早枯。田间湿度较大时,病 斑表面密生黑色霉状物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黑色霉状物( 斑表面密生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叶鞘和苞叶上有时也产生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 叶鞘和苞叶上有时也产生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一 般下部叶片先发病,由下向上发展,干旱年份, 般下部叶片先发病,由下向上发展,干旱年份,有 时先从中、上部叶片发病。 时先从中、上部叶片发病。
* 一般 7 ~ 8 月份 , 特别是 8 月份 , 温度偏低 、 多 一般7 月份, 特别是8 月份, 温度偏低、 雨高湿、光照不足, 雨高湿、光照不足,可造成大斑病的发生和流 行,这是因为这种条件有利于病菌产生孢子进 行再侵染和病害的发生发展, 行再侵染和病害的发生发展,同时高湿影响寄 主的光合作用,降低其抗病力。 主的光合作用,降低其抗病力。
寄主范围及生理分化
病菌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苏丹草、 病菌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苏丹草、约翰 逊草和野生玉米等禾本科植物。 逊草和野生玉米等禾本科植物。 根据病菌对不同植物的致病性分为两个专化型 两个专化型: 根据病菌对不同植物的致病性分为两个专化型:高 粱专化型能侵染玉米、高粱、苏丹草和约翰逊草, 粱专化型能侵染玉米、高粱、苏丹草和约翰逊草, 玉米专化型只侵染玉米。在玉米专化型中, 玉米专化型只侵染玉米。在玉米专化型中,还依其 对单基因抗病玉米品种的毒力差异分为不同的生理 小种。迄今已发现5个生理小种。我国有1号小种、 小种。迄今已发现5个生理小种。我国有1号小种、 号小种( 辽宁省、 吉林省、 河北省和山东省等地) 2 号小种 ( 辽宁省 、 吉林省 、 河北省和山东省等地 ) 号小种( 云南省和台湾省) 号小种和5 和 3 号小种 ( 云南省和台湾省 ) , 4 号小种和 5 号小种 尚未见报道。病菌可产生寄主专化性的HT毒素。 HT毒素 尚未见报道。病菌可产生寄主专化性的HT毒素。
4.发病条件 4.发病条件
* 病害发生和流行程度受品种抗感病性 、 气候条件 病害发生和流行程度受品种抗感病性、 和栽培措施等因素的综台影响。 和栽培措施等因素的综台影响。 品种抗病性 是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的 重要因素。如果玉米品种抗病,即使气候条件有利, 重要因素。如果玉米品种抗病,即使气候条件有利, 大斑病也不会流行。 大斑病也不会流行。目前尚未发现对大斑病免疫的 玉米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显著。 玉米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显著。 在品种感病和有足够菌源的前提下, 气候条件 在品种感病和有足够菌源的前提下,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素。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素。温 度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区域,雨量、 度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区域,雨量、雨日和夜 间露量是影响病情消长、发生轻重的主导因素。 间露量是影响病情消长、发生轻重的主导因素。
1.症状
* 叶片上,有三种类型病斑: 叶片上,有三种类型病斑: (1)椭圆形 深褐色; 深褐色; 其扩展受叶脉限制,黄褐色, 其扩展受叶脉限制,黄褐色,边缘
(2)椭圆形或纺锤形 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灰褐 扩展不受叶脉限制, 色或黄色, 一般无深色边缘, 色或黄色 , 一般无深色边缘 , 有时病斑上出现轮 纹; (3)黄褐色坏死小斑点 周围有黄褐色晕圈,病 周围有黄褐色晕圈, 斑不扩大,属抗病类型。 斑不扩大,属抗病类型。
二、玉米小斑病
Southern blight of corn
* 该病主要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河北、山 该病主要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河北、
东、河南、陕西、湖北、四川、安徽、江苏、 河南、陕西、湖北、四川、安徽、江苏、 贵州、广西和浙江等温暖潮湿地区。 贵州、广西和浙江等温暖潮湿地区。以夏播玉 米和春、夏播玉米受害较严重, 米和春、夏播玉米受害较严重,春播玉米区受 害较轻。近些年由于推广抗病品种, 害较轻。近些年由于推广抗病品种,此病得以 控制。本病属由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 控制。本病属由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
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 连作地玉米发病重, 连作地玉米发病重, 轮作地玉米发病轻。 轮作地玉米发病轻。间作套种玉米比单作玉米发 病轻。油菜茬夏玉米发病轻于小麦茬夏玉米。 病轻。油菜茬夏玉米发病轻于小麦茬夏玉米。免 耕田病残体得不到耕翻深埋,病害较严重。 耕田病残体得不到耕翻深埋,病害较严重。播种 越迟,发病越重。密植玉米田湿度大; 越迟,发病越重。密植玉米田湿度大;比稀植玉 米田发病重。适施追肥的田块发病轻, 米田发病重。适施追肥的田块发病轻,氮、磷、 钾配合施肥的田块比单施氮、磷的田块发病轻。 钾配合施肥的田块比单施氮、磷的田孢子梗 2. 分生孢子
生理
* 菌丝体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以28~30℃最适。 菌丝体发育温度范围为10 35℃, 28~30℃最适 10~ 最适。 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 30℃,适温为20℃ 13~ 20℃。 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30℃,适温为20℃。孢 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为23 25℃。 23~ 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为23~25℃。致死温度为 52℃(10min)。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 52℃(10min)。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都需要高湿 条件。光线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条件。光线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病菌在 pH 2.6~10均可发育,以pH5.7最适。 2.6~10均可发育 均可发育, pH5.7最适 最适。
turcica ]属子囊菌亚门毛球腔菌属。 属子囊菌亚门毛球腔菌属。 • 无 性 态 为 大 斑 病 突 脐 蠕 孢 [Exserohilum 半知菌亚门突脐蠕孢属。 turcicum],半知菌亚门突脐蠕孢属。 分生孢子梗多从气孔抽出 单生或2 多从气孔抽出, 根束生, 分生孢子梗 多从气孔抽出 , 单生或 2~ 6 根束生 ,不 分枝,橄榄色,圆筒形,直立或上部有膝状弯曲, 分枝 , 橄榄色 , 圆筒形 , 直立或上部有膝状弯曲 , 顶端或弯曲处着生1个至数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灰 顶端或弯曲处着生1个至数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灰 橄榄色,梭形,多数正直,少数向一侧弯曲, 橄榄色 , 梭形 , 多数正直 , 少数向一侧弯曲 , 中部 最宽,向两端渐细,顶端细胞钝圆形或长椭圆形, 最宽 , 向两端渐细 , 顶端细胞钝圆形或长椭圆形 , 基部细胞尖锥形,脐点明显凸出于基细胞外, 基部细胞尖锥形 , 脐点明显凸出于基细胞外 , 一般 个隔膜, 个隔。膜较多。迄今为止, 有2~8 个隔膜 ,以 4~7个隔 。膜较多 。迄今为止, 尚未在自然界发现病菌有性态。 尚未在自然界发现病菌有性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