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炒炭概述
炒焦、炒炭

守而不走,长于 止血温经
温中散寒,回阳 温中止痛,止泻 通脉,燥湿消痰。 和温经止血 以回阳救逆,甚 佳
其温经作用弱于 炮姜,固涩止血 作用强于炮姜
脘腹冷痛,呕吐 中气虚寒的腹痛、 虚寒性出血
泄泻,肢冷脉微, 腹泻和虚寒性出
痰饮咳喘
血
四逆汤
附子理中丸
如圣散
[炮制作用]
干姜——辛热之品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 肺化痰。
姜炭——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 出血量较多者。
炮姜——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作用缓和 持久。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 血。
姜不同炮制品比较
干姜
炮姜
姜炭
能守能走,性热 而偏燥,作用快 而强
辛燥、温里之力 均弱于干姜,作 用缓和持久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 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 燥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
1. 山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及果柄, 筛去碎屑。 2. 炒山楂 净山楂,置炒制容器,用中火加热, 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3. 焦山楂 净山楂,置炒制容器,用中火加热, 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晾凉,筛去 碎屑。 4. 山楂炭 净山楂,置炒制容器,用武火加热, 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晾凉,筛去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 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 高血压病、冠心病。
炒山楂——不仅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 性,善于消食化积。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 神倦乏力。
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且增加苦味,长于 消食止泻。用于食积兼脾虚和治疗痢疾,
炒焦 (一)含义
炒焦:将净选或切制的药物,置炒制 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炒至药物表面呈 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变深,并具有焦 香气味。 (二)适用药物 主要用于消食、健脾、止泻的药物。 (三)目的 1.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 2.缓和或改变药性、降低毒性。
中药炮制学炒法炒焦炒炭

炒 P145.
炭
这块像鸭子?嘎嘎嘎嘎
概念: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 色或焦褐色,内部棕褐色或棕黄色,并具 有焦香气。
•“燔(fan)发” •“燔艾”
• 王不留行炭治金疮, 血余炭治小便不利;
• 大黄炭治带下, • 石榴皮炭治下痢
女孩子需了解
干燥成熟果实
沿革
炒炭,烧末,炙法 现代主要为炒黄、炒焦、炒炭炭
炮制方法 栀子
炒栀子 焦栀子 栀子炭
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 中火加热炒至深黄色。 原药材,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 原药材,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
成深黄色或黄褐色。 炒焦:表面焦黄色。 炒制品: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
操作注意事项:
①炒炭时要控制火力。
质地坚实的根、根茎、厚片类药物,宜用 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质地疏松轻薄的花、花粉、叶、全草、薄 片类药物,宜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或棕 黄色。
②炒炭过程中由于锅温较高,植物类药物易 出现火星迸起现象,为防止燃烧,宜喷淋适 量清水熄灭锅中的火星,防止燃烧灰化或酿 成火灾。
小蓟、小蓟炭、姜炭
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uum setosum(Willd.) MB.的干燥地上部分。
消肿捣汁用,止血烧灰存性用 现代炒炭等
炮制方法 小蓟
小蓟炭
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润,切段干燥, 筛去碎屑。
原药材,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 喷洒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成品性状
生品:不规则的小段,叶、茎、花。表面绿褐色 或带紫色。
注意温度和时间
P152.牡 丹 皮
处方用名 来源 沿革
牡丹皮、丹皮、丹皮炭
中药炮制技术 清炒法炒炭法护理课件

清炒法的翻炒频率与速度要求适中,一般每分钟翻炒1015次;而炒炭法则要求翻炒速度较快,以防止药材在锅内 过热。
应用范围的比较
清炒法适用于大多数药材的炮制,尤其是一些含有芳香挥发 性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荆芥等;而炒炭法则主要适用于一 些含有易燃成分或需要高温处理的药材,如槐花、地榆等。
炮制的目的
01
02
03
04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 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增强药物疗效,提高药物生物 利用度。
改变药物作用部位和性质,满 足临床用药需求。
便于调剂、制剂和储存,保证 药品质量。
炮制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药炮制技术源远流长,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历经多 个朝代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炮制 方法。
其他药物
如槐花、山楂等,炒炭后 能降低其毒性,缓和药效 。
04 清炒法与炒炭法 的比较
操作方法的比较
操作方法
清炒法是将净药材直接置于锅内,用中火或文火翻炒至表 面微黄或干脆的状态;而炒炭法则是在清炒的基础上,将 药材炒至表面焦黑,内部保持一定的黄色。
火候掌握
清炒法的火候掌握要求中火或文火,避免火候过大或过小 ;而炒炭法则需要将火力控制在适中的程度,既要保证药 材表面焦黑,又不能使内部过热。
中药炮制技术 清炒法炒炭 法护理课件
• 炒炭法 • 清炒法与炒炭法的比较 • 中药炮制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01 中药炮制技术概 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医疗、调制、制 剂等需要,对原药材进行加工处 理的过程。
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遵循药物 性质和医疗需要,通过特定的加 工方法,使药物达到特定的药效 和安全用药的目的。
中药炒炭止血机理的概述

中药炒炭止血机理的概述一、前言中药炒炭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方法,常用于止血。
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变中药的化学性质,使其具有较好的吸附和凝聚作用。
本文将从中药炒炭的基本原理、制剂方法、化学成分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基本原理中药炒炭的基本原理是将中药加热至高温状态下,使其发生碳化反应,从而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具体来说,碳化后的中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吸附作用:碳化后的中药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多,因此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它可以吸附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成分,形成一个稳定的凝块。
2.凝聚作用:碳化后的中药可以与血浆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在局部形成一个稳定而不易溶解的凝块。
3.止血作用:由于上述两种作用,碳化后的中药可以有效地止血。
三、制剂方法中药炒炭的制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合适的中药材:一般来说,具有较好止血作用的中药都可以用于炒炭。
如龙血、木香、膏蟹壳等。
2.加热: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热至高温状态下,直至发生碳化反应。
3.粉碎:将碳化后的中药材粉碎成细粉末,以便于使用。
四、化学成分中药炒炭后,其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水分含量降低:由于高温作用,中药材内部的水分被蒸发掉了。
2.灰分含量增加:由于碳化反应,中药材内部的有机物质被氧化生成了灰分。
3.活性物质改变:部分活性物质可能会被氧化或者降解,从而影响其功效。
五、临床应用中药炒炭常用于外伤出血和手术止血等方面。
具体应用时,可将其粉末直接撒在伤口上,或者制成敷料等形式使用。
由于其吸附和凝聚作用,可以有效地止血,并且不会对人体造成过多的损伤。
六、注意事项中药炒炭虽然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但是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中药材:不同的中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
2.掌握好加热时间和温度:加热时间过长或者温度过高都会影响中药的质量。
3.避免过多使用:过多使用中药炒炭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应适量使用。
清炒法—炒炭法(中药炮制技术)

二、实训药材 茅根、地榆、干姜
三、炒炭的方法
茅根炭的炒制方法 (1)净制:除去杂质,大小分档。 (2)预热:用中火加热,使锅温达到要求的温度。 (3)炒药:将净药物,倒入锅内,快速均匀翻炒,用中 火炒至外部呈焦褐色,手捻粉末成褐色时,喷淋少许清水, 灭尽火星,即为程度适中。 (4)出锅:快速出锅,摊开晾凉,除去碎屑。
1.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如地榆、白茅根、槐花等,炒炭后增强止血作用; 如干姜、乌梅、荆芥、卷柏等,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
2. 增强止泻、止痢作用 如地榆、乌梅等,炒炭后增强止泻痢作用。
3. 改变或缓和药性 如蒲黄,生品性滑,偏于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炒
炭后性涩,长于止血。
课后作业
1. 实训报告:完成本次课的实训报告。 2. 预习:加辅料炒法 任务一:麸炒法。 3. 工艺设计:每个小组在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的基 础上,分别设计薏苡仁、山药、白术的炮制工艺。
清炒法
炒炭法
本次课的组织与安排
1. 复习旧课,布置本次课的学习任务 2. 介绍与本次课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 观看录像,各小组优化设计的炮制工艺 4. 老师示范,学生分组练习 5. 根据实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共同归纳总结 6. 周六到实训药厂顶岗实训
职业能力 1. 具备用炒药锅,对少批量药材炒炭的能力。 2. 具备用炒药机,对大批量药材炒炭的能力。 方法能力 1. 能通过学习和自学,掌握炒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2. 能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制定炒炭的炮制工艺。 社会能力 具有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炒炭的方法
中药炮制学干姜炒炭

发展趋势预测
炮制技术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干姜炒炭的炮制技术 将趋向智能化,实现自动化、精准化控制。
炮制设备现代化
传统的炮制设备将逐渐被现代化的炮制设备所替代,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
炮制理论创新化
在继承传统炮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干姜 炒炭的炮制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
02
干姜炒炭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腹泻等症状,常与
党参、白术等药同用。
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
03
干姜炒炭可辅助治疗一些炎症性疾病,如关节炎、肺炎等,但
需与其他抗炎药联合使用。
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
用量不宜过大
干姜炒炭虽然止血作用较强,但用量过大可能导致上火、便秘等 不良反应。
孕妇慎用
孕妇使用干姜炒炭需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推广新技术应用
积极推广新技术在干姜炒炭中的应用, 促进炮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加强质量控制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干姜炒 炭的炮制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 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提高炮制效率
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提高 干姜炒炭的炮制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和能耗。
06 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
现代研究概述
现代炮制技术应用
自动化炒炭设备
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炒炭 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远程控制技术
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实现对炒炭 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操作,方便管
理和维护。
环保技术
采用环保材料和清洁能源,减少 炮制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改进与优化建议
加强设备研发
针对现有设备的不足之处,加强设备 研发和改进,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 性。
中药炒炭止血机理的概述

中药炒炭止血机理的概述引言中药炒炭是一种传统的制药工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炒炭后的中药在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中药炒炭止血的机理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药炒炭的作用和应用。
中药炒炭的基本原理中药炒炭是指将中药材经过高温处理,使其发生炭化反应,进而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通过炒炭过程,中药内的活性成分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止血作用。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 炭化过程中的化学改变炒炭过程中,中药材内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产生新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中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例如,黄芩炭化后生成的黄芩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微血管壁弹性的作用,能有效止血。
2. 物理结构的改变炒炭过程中,中药材的物理结构会发生变化。
炭化后的中药颗粒变得更加坚硬,形成覆盖在出血血管表面的保护层,有效阻止血液的外溢,停止出血。
同时,炭化后的中药具有吸水性,能够迅速吸收伤口分泌的血液,形成血块,加速止血过程。
3. 炭的吸附作用炭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伤口表面的血液和血小板。
炭化的中药通过吸附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促进血液的凝固,迅速形成血块,阻止血液继续外流。
中药炒炭的应用领域中药炒炭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以下是中药炒炭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1. 消化系统出血中药炒炭在消化系统出血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炒炭后的丹参能够有效止血,并通过调节血液循环促进伤口的愈合。
此外,炒炭的黄连被用于治疗胃出血和消化道溃疡等消化系统出血疾病。
2. 呼吸系统出血中药炒炭也被用于治疗呼吸系统出血。
炒炭后的白果能够有效减少咯血和肺出血的症状,并帮助止血。
此外,炒炭后的川贝母也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出血的治疗中。
3. 泌尿系统出血中药炒炭在泌尿系统出血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例如,炒炭后的地榆可以有效抑制尿血的发生,并促进尿道和膀胱的修复。
中药炒炭有妙用(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炒炭有妙用(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
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
看中医处方,有时会发现某中药名后加了“炭”字,如大蓟炭、大黄炭等。
炒炭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即将药物炒(或煅)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有焦苦味为度。
中药炒炭后,改变了药性,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黑可制红,所以“血见黑必止”,如茜草炭、蒲黄炭等;二是缓和峻药药性,减弱补药腻胃,有利于中焦,如大黄炭、干姜炭、青皮炭、首乌炭等;三是增强药物的温热之性,而减其寒凉,如金银花炭、黄芩炭等;四是增强药物的收敛之性,使止血、止泻痢、涩精、缩尿、止咳、敛疮等作用加强,如乌梅炭、地榆炭、石榴皮炭等。
当然,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
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
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独具优势,但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1.治疗各种出血,如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肌衄)及崩漏出血等。
对血热出血,可酌选丹皮炭、栀子炭、黄芩炭等,血瘀出血,可酌选大黄炭、红花炭、赤芍炭等。
2.治疗多种虚寒证,如上焦虚寒之咳喘,可酌选防风炭、杏仁炭、乌梅炭;中焦虚寒之脘痞、呕吐、腹痛、泄泻(久泻),可酌选炮姜炭、陈皮炭、山楂炭;下焦虚寒之遗精、遗尿、带下,可酌选荆芥穗炭、艾叶炭、防风炭等。
此外,炭药还可用于治疗某些肝病,如病毒性乙肝、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尤宜于肝病重症有出血倾向者。
目前,可炒炭使用的中药约有近70种,一般限于清热类、止血类、活血类、收涩类、理气类、补益类及少数外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炒炭方法很有讲究,要求“防灰化以存性”,即炒炭只能使药物部分炭化,而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持药物的固有气味。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