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
汇报人:
目录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 迁移
人口流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日常流动和季节性流 动
永久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 方永久性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暂时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 地方暂时性迁移到另一个地 方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居住地
日常流动:指人口在居住地和 工作地之间的日常移动
工资水平:工资 水平高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就业机会:就业 机会多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语言文化: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政治因素
政策影响:政府政策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战争影响:战争对人口迁移和 人口流动的影响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地形:平坦的地形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水源: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土壤: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人口迁移 与人口流动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层面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口迁 移与人口流动的保障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 流动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城市承载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育提高技能 增强适应能力
个人层面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 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理必修2鲁教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

地理必修2鲁教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课件(共49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课件(共49张PPT)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①气候
②淡水
荒漠化与移民
③土壤
开发北大荒
④矿产资源
本溪市
2、经济因素
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是影
响人口迁移的最主 要原因
广东省几个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
城市化的推进——民工流
经 济 发 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三峡工程 展
区域的大规模开发——西部大开发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 流向未开发地区(亚、欧、非→美洲、大洋洲)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 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3、人口流动
人口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 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农村→城市 (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短期:人口流动 “民工流” 长期:人口迁移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下列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判断
① 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政治
② 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
难民; 自然生态环境
③ 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
口”“下江南”; 经济
④ 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自然生态环境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欧洲
非洲
亚洲
大洋洲
北美洲 拉丁美洲
2、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受天然食物的吸引,经常迁移流动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 迫害等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 流向未开发地区(亚、欧、非→美洲、大洋洲)
2、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受天然食物的吸引,经常迁移流动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 迫害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1.2 人口迁移-教案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1.2 人口迁移-教案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3.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迁移的动因和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辩证地看待人口迁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人口迁移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从身边的人口移动现象开始,展示春运图片,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

活动3:要求学生掌握二战后人口迁移的新形式: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增加;发展中国家(三)板块三、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何人口迁移)。

活动5:案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阅读课本活动中的内容,完成问题。

(1)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又出现了“雁南飞”现象?(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人口迁移?案例分析:“闯关东”与“雁南飞”。

“闯关东”:a.山东人口激增,人口压力大。

(社会经济因素)b.中原地区灾害频繁。

(自然因素)c.光绪年间全面开禁,接纳大批关内移民。

(政策因素)d.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

(自然因素)e.东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山东。

(社会经济因素)“雁南飞”:a.山东成为经济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经济因素)b.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

(个人情感因素)c.大量国有企业工人下岗。

高中地理 1.2.1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1.2.1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未开发 地区迁移 ________
发展中 国家 多从⑭________
流向发达国家;⑮
新兴 城市的出现,⑬ ⑫_____
“二
旅游业 的兴起,政治避 _____________ 永久性定居 移民 ________
异 移形式也更加趋于⑯
战”后 难、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 的比例明显减少,迁
多样化 ________
自主学习区
2.人口流动
临时或短期 不变更户籍 经济、文化 民工流 、外籍劳工。 (2)主要形式:⑳________
(3)民工流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力,带来 增强社会活力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社会治安管理 等方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
多样化 ______
互动探究区
2.人口迁移的三个条件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3.图示法记忆国际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迁移应用 1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
图”,回答(1)~(2)题。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1)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 (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 D ) ( C )
答案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人口的空间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 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世界人口大迁移 近代欧洲殖民者受 土地、 土地、矿产资源的 吸引到美洲、大洋 吸引到美洲、 洲开发 近代欧洲殖民者贩 运黑奴
迁出地
路线 大西洋
迁入地 美洲
欧洲
大西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印度洋、 太平洋 大洋洲
非洲西部 非洲东部
大西洋 印度洋
美洲 西亚
2.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2.图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据图分 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路线有几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路线有几条?迁移特 点怎样? 点怎样? 从图中可以看出, 答案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 迁移路线主要有四条, 迁移路线主要有四条,即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迁移 路线、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 路线、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因灾害 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 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 迁移路线。 迁移路线。 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迁移最为普遍。 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迁移最为普遍。迁出地主要 有:中国、南亚、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迁入地 中国、南亚、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 主要有: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西亚等。 主要有: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西亚等。外籍
劳工和技术移民,使原有移民格局发生改变乃至逆转。 劳工和技术移民,使原有移民格局发生改变乃至逆转。 欧洲由原先的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北美洲仍是迁入 欧洲由原先的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 地区,但人口的来源发生了地区性变化, 地区,但人口的来源发生了地区性变化,由主要来自欧 洲变为主要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 洲变为主要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 因政治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国界的重新划定、 因政治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国界的重新划定、 国家的分裂与合并等,有的规模很大, 国家的分裂与合并等,有的规模很大,但迁移的范围较 小。 因战争(典型的有中东战争、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 因战争(典型的有中东战争、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 引起的国际难民,主要迁往邻国。 引起的国际难民,主要迁往邻国。 造成环境移民的灾害,主要是地震、洪涝、干旱、 造成环境移民的灾害,主要是地震、洪涝、干旱、修建 水库等, 水库等,如北非持续干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环境移 民。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1.2人口迁移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1.2人口迁移

课堂小练
2.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 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B ) A.由农村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国际间人口迁移
课堂小练
根据右图完成3~4题 题 根据右图完成 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 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 原因是( 原因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 . . . 4.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和刚果地区出现数以百万 世纪末, . 世纪末 计的难民大迁移, 计的难民大迁移,其产生的原因是 ( D ) A.① B.② C.④ D.⑤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小结:人口迁徙的推力和拉力
①推力:原定居地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 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宗教迫害等。 ②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就业 机会和较高的工资,良好的教育条件, 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建立起一批移民为主的国家。
美 国 拿 大 加
澳 新 大 加 利 坡 亚
2.促进经济发展。
新 加 坡 唐 人 街
墨 尔 本 唐 人 街 吉 隆 坡 唐 人 街 街 人 唐 多 伦 多
3.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课堂小练
1.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 治因素的是( C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案例3]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使美国俄 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 多农民举家逃离这片灾难的土地。有些 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 往加利福尼亚州。 自然灾害 影响因素:
[案例4] 湖北省位于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中游,气候温暖 湿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 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在中国都占有比较优越的 地位。湖北是中国人口迁移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 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迁入区。1954~1990年的37 年中,人口迁移总量达5932.23万人,总迁移率为 39.2‰,迁入3059.01万人,迁入率为20.21‰;迁出 2873.22万人,迁出率18.99‰,净迁入185.79万人, 净迁入率1.22‰。 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鲁教版必修二教案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主要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两种。

2.人口迁移的概念:。

分析:人口迁移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空间位移:有迁出地到迁入地;(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典例:下图中A 、B 、C 是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箭头表示人口的空间移动。

行政区域界线常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发生人口迁移的是( C )① a 1→b 1 ② a 1→a 2 ③ b 1→b 2 ④ c 1→a 2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3.各历史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 在人类社会早期, 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古代农业社会, 或 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 15-19世纪, 和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战后原因多样化,因此人口迁移出现了的新特点是: 。

4.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相应内容:1) 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政治因素2) 欧洲从原先的人口迁出地区变成人口迁入地区。

3) 三峡水库的修建,使得大量库区人口外迁。

4) 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返回迁出国。

经济因素5) 美国移民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

6) 生态环境恶化或遭受破坏,无法在当地生存而被迫外迁的人。

社会文化因素人口迁移15—19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迁移路线人口迁移特点7)新兴城市引发的人口不断拥入。

8)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无家可归、被迫迁居。

9)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也造成了人口的迁移。

生态环境因素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合称为。

2.人口流动的2个特点:(1)(2)。

3.民工潮的影响:有利:增强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原因。

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比学习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变化,并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身边熟悉的实例,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求真求实、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课程标准只提到人口迁移,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教材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开讲述。

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流”现象。

用知识窗介绍了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

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都极具现实意义,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

本课时的活动设计注重贴近高中生的生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以及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的人口迁移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复习人口的增长,依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并记录难点、疑点,搜集一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心课)利用教师或学生搜集的资料,创设问题情景:我们把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什么?(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学生回答)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师强调)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移动或空间移动,这样的忍冬通常会涉及到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人口流动是指人们不以改变常住地为目的的越过一定区域界限的移动,流动人口相对于定居人口而言,为暂时离开常住地而非迁居的各种移动人口。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展示图片):图1--2--1和图1--2--2(学生活动)学生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学案,自主探究: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的原因、迁移路线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出现的新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原因:(1)地理大发现:结束了亚欧大陆与“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2)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的关系(3)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人口迁移特点:(1)又“旧大陆”流向“新大陆”(2)又已开发区流向未开发区人口迁移路线:(1)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州(2)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多样化,如下表所示:迁移方式及特点具体表现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相互迁入和迁出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殖民主义者被遣返回国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区美国仍是外来人口迁入国,但人口来源发生了变化迁移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1)新兴城市出现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2)旅游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口迁移〈学生活动〉学生阅读“知识窗”:自主探究,什么是国际难民和环境移民?它们各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回答:略〈教师归纳〉国际难民环境移民概念由于国际国内战争、政治形势变化,种族与民族冲突以及政治迫害等原因造成的大批人口流亡异国他乡的人口迁移因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无家可归,被迫迁居,以及居住地生态环境恶化或受破坏,无法在当地生存而被迫外迁原因战争、政治形势变化与民族、种族冲突,政治迫害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等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影响不利于国家及地区间的和平与稳定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展示图片〉图1--2--4〈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1--2--4“春节大批返乡的民工”,结合教材思考:我国“民工流”的特点、成因〈学生回答〉略〈学生讨论〉分3个小组,1组讨论:我国“民工流”的主要方式及主要目的。

2组讨论“民工流”的积极影响。

3组讨论“民工流”的消极影响教师巡视,并对讨论实时监控,及时提醒学生利用资料,学会从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总结规律。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教师总结)我国“民工流”的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主要原因:(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2)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3)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允许农民进城的政策主要方式:自发流动为住主要目的:务工和经商影响:对增强社会经济活力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问题探究〉1:目前我国“民工流”的主要迁入地有哪些省市区?对当地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归纳〗(1)主要迁入地有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地(2)产生的影响不同。

人口迁移读迁出地的影响:有利于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缓解人地矛盾,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可能造成人才流失。

对迁入地的影响:增加了劳动力和人才,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或加剧了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盲目的人口流动会增加城市环境压力,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知识运用〉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分析(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A:从人口稠密区流向人口稀少区B:从城市流向农村C:从经济欠发大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2)说明我国现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直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堂练习)学案第9、11题(教师小结)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要明确其区别。

掌握人口迁移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我国“民工流”的特点、形成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上的其它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题解人口移动对环境、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闯关东”与“雁南飞”案例的分析,归纳出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

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重点阐述了人口移动的动因效应,这样由现象到本质,增强了教材的内在逻辑性。

教材以形象的图片和阐明的文字表述,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人口移动的动因。

同时在活动中采用安全教学和形式,以我国历史上的“闯关东”和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雁南飞”为例,具体分析人口迁移原因,更有助于学生的领悟的认同。

移动的效应,该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主要采取文字描述的形式展现,同时将学生熟悉的“唐人街”以图片的形式穿插其中;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教材以知识窗的形式选用巴西足球文化这一素材进行说明,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深入思考。

本节最后还设置了一道开放性活动题:请从不同角度再举出一些实例,说明人口迁移和流动产生的其他效应,该活动的设置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教学难点人口移动产生的效应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人口移动与人口移动产生的效应的图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旧知]展示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图。

图见P12页1-2-5。

[提问]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迁移或移动?[学生回答]略〔老师总结〕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如国际劳工和技术移民、民工流等,这些带有个人的主观决策性,属于主动的。

有些属于国家政策需要,如戍边、库区移民等,以及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如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等,被迫移动。

[展示图片]阅读教材“闯关东”路线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学生讨论]造成“闯关东”与“雁南飞”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1.“闯关东”的原因:①经济因素,②自然灾害因素,③政策因素。

2.“雁南飞”的原因:①经济因素,②受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

[教师总结][课堂练习]学案P11 1-6题。

[过渡]人口迁移的动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最强、最持久的动因,那么,这些动因都产生了哪些效应?[学生回答]1.对环境产生的效应,即对于人口迁入地和人口迁出地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教师精讲归纳]环境效应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迁出地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可能造成人才流失对迁入地改善综合环境,增加人才和劳动力,利于社会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必然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社会经济效应含义举例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①落后的美洲经过世界各地移民的长期开发,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②西欧战后经济的繁荣,中东石油生产国经济的崛起与外籍劳工迁入关系很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随着国际人口移动,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际人口移动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②巴西成为“人种大熔炉”[课堂练习]学案P12页11题⑶⑷[师生共同归纳全节内容]人口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有意识的行动,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从而人口迁移也对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布置作业]完成学案自我测评中的其它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