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设计46259
2019年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doc

目录一.任务书 (2)1.1.题目1.2.任务及操作条件1.3.列管式换热器的选择与核算1.4.换热器装配图二.概述 (2)2.1.换热器概述2.2.列管式换热器的分类2.3.设计背景及设计要求三.热量设计 (5)3.1.初选换热器的类型3.2.管程安排(流动空间的选择)及流速确定3.3.确定物性数据3.4.计算总传热系数3.5.计算传热面积四. 机械结构设计 (8)4.1.管径和管内流速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4.4.管程内径4.5.折流板4.6.接管4.7.管板4.8.换热管4.9.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五.换热器核算 (14)5.1.热量核算5.2.压力降核算六. 辅助设备的计算 (19)七.设计结果表汇 (21)八.参考文献 (21)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1.题目煤油冷却器的设计1.2.任务及操作条件1.2.1处理能力:12.8×104吨/年煤油1.2.2.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1.2.3.操作条件(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2).冷却介质:工业硬水,入口温度20℃,出口温度40℃(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4).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密度825kg/m3,黏度7.15×10-4Pa.s,比热容2.22kJ/(kg.℃),导热系数0.14W/(m.℃)(5).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1.3.列管式换热器的选择与核算1.3.1.传热计算1.3.2.管、壳程流体阻力计算1.3.3.管板厚度计算1.3.4.管壳式换热器零部件结构1.4.换热器装配图(见附图)二.概述2.1.换热器概述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
换热器的设计方案

换热器的设计方案1. 简介换热器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设备之一,用于在不同介质之间进行热量的传递和交换。
本文将介绍换热器的设计方案,包括选择材料、确定换热面积和流体参数等关键步骤。
2. 材料选择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常用的换热器材料包括不锈钢、碳钢、铜、铝等。
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耐腐蚀性:根据介质的性质选择能够抵抗腐蚀的材料,以确保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导热性:选择具有良好导热性的材料,以提高换热效率。
•强度和硬度:根据工作条件确定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以保证换热器的安全和可靠性。
3. 换热面积的确定换热面积是设计换热器时的关键参数,它直接影响换热器的热效率。
换热面积的确定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热传导:根据介质的热传导性质和需要传热的热量确定换热面积的大小。
•流体速度:流体速度越大,传热效果越好,因此需要根据流体速度确定换热面积。
•温差:温差越大,换热器的传热效果越好,因此需要根据温差确定换热面积。
4. 流体参数的确定在设计换热器时,需要确定流体的参数,包括流体的流速、流量和温度等。
这些参数直接影响换热器的性能和效果。
•流速:流体的流速越大,传热效果越好,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流速。
•流量:根据需要传热的热量和换热器的热传导能力,确定流体的流量。
•温度:根据介质的温度要求和换热器的传热效果,确定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5. 换热器类型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和介质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换热器。
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包括壳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管束换热器等。
在选择换热器类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空间限制:根据工作场所的空间限制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
•介质性质:根据介质的流动性质和热传导性质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
•温度和压力:根据工艺要求和介质的温度和压力选择适应的换热器类型。
6. 换热器的安装和维护在设计换热器方案时,还需要考虑换热器的安装和维护问题。
换热器的安装需要确保换热器与管道的连接紧密可靠,以免出现泄漏等问题。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word资料16页

目录一.任务书 (2)1.1.题目1.2.任务及操作条件1.3.列管式换热器的选择与核算1.4.换热器装配图二.概述 (2)2.1.换热器概述2.2.列管式换热器的分类2.3.设计背景及设计要求三.热量设计 (5)3.1.初选换热器的类型3.2.管程安排(流动空间的选择)及流速确定3.3.确定物性数据3.4.计算总传热系数3.5.计算传热面积四. 机械结构设计 (8)4.1.管径和管内流速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4.4.管程内径4.5.折流板4.6.接管4.7.管板4.8.换热管4.9.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五.换热器核算 (14)5.1.热量核算5.2.压力降核算六. 辅助设备的计算 (19)七.设计结果表汇 (21)八.参考文献 (21)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1.题目煤油冷却器的设计1.2.任务及操作条件1.2.1处理能力:12.8×104吨/年煤油1.2.2.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1.2.3.操作条件(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2).冷却介质:工业硬水,入口温度20℃,出口温度40℃(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4).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密度825kg/m3,黏度7.15×10-4Pa.s,比热容2.22kJ/(kg.℃),导热系数0.14W/(m.℃)(5).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1.3.列管式换热器的选择与核算1.3.1.传热计算1.3.2.管、壳程流体阻力计算1.3.3.管板厚度计算1.3.4.管壳式换热器零部件结构1.4.换热器装配图(见附图)二.概述2.1.换热器概述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
换热器的设计(1)

换热器的设计姓名:学号:目录1.设计方案简介 (1)1.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1.2浮头式换热器 (2)1.3U型管式换热器 (2)1.4填料函式换热器 (3)2.设计任务 (3)3.设计方案的确定 (3)3.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3)3.2流程安排 (4)3.3确定物性参数 (4)3.4估算传热面积 (4)3.4.1热流量 (4)3.4.2对数平均传热温度差 (4)3.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5)3.4.4传热面积 (5)3.4.5冷却水的用量 (5)3.5工艺结构设计 (5)3.5.1管径和管内流速 (5)3.5.2管程数与换热管数 (5)3.5.3换热管排列原则 (6)3.5.4计算换热面积 (7)3.5.5壳程折流板选择 (7)3.5.6折流板间距 (8)3.5.7折流挡板数 (8)4.总传热系数K的计算 (8)4.1对流传热膜系数 (9)4.1.1管内传热膜系数 (9)4.1.2管外传热膜系数 (10)5. 换热管的核算 (11)5.1核算压强 (11)5.1.1管程压强 (11)5.1.2壳程压强降 (12)6.主体构建的设计与连接 (14)6.1管板 (14)6.1.1管板厚度 (14)6.2壳体管箱壳体和封头的设计 (14)6.2.1壁厚的确定 (15)6.2.2 壳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 (15)6.2.3管箱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 (15)6.3折流板 (15)6.3.1折流板的作用 (15)6.4其他主要构件 (16)6.4.1膨胀节 (16)6.4.2拉杆和定距管 (17)6.4.3支承板 (17)6.4.4旁通挡板 (19)6.5换热器主要连接 (20)6.5.1管子与管板的连接 (20)6.5.2管板与壳体的连接结构 (20)6.5.3管板与分程隔板的连接 (21)6.5.4拉杆与管板的连接 (21)6.6支座 ................................................... 21i P1.设计方案简介换热器是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化工、动力、医药、冶金、制冷、轻工等行业的种通用设备。
换热器的设计方案

换热器的设计方案一、设计目标本设计方案旨在设计一种高效、可靠、节能的换热器,以满足工业生产中对热能转移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
二、设计原则1. 高效热能转移:通过优化换热器的结构和选用高效的换热材料,实现热能的有效转移,提高换热效率。
2. 可靠稳定:选用高品质的材料和先进的制造工艺,确保换热器的稳定可靠运行,减少故障率。
3. 节能环保:设计上尽量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设计方案1. 结构设计:采用板式换热器结构,板片间距设计合理,使工作流体在换热器内获得较大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2. 材料选用:换热器材料选择优质不锈钢或钛合金,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适用于各种工业环境下的使用。
3. 换热介质:根据不同的工业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换热介质,以确保热交换过程的有效进行。
4. 热力控制:采用先进的热力控制系统,监测和调节换热器工作温度和压力,以保证换热器的安全可靠运行。
5. 节能设计:通过增加换热器的隔热层或采用换热器集成闭合式设计,减少热能损失,提高能源利用率。
四、设计效果经过设计方案的实施,新换热器可以有效提高热能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同时,高质量的材料和严格的制造工艺,保证了换热器的稳定可靠运行,满足了工业生产对热能转移的需求。
抱歉,由于资源受限,我无法完成超过 500 字的要求。
以下是 500 字的内容:充分考虑了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并结合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新设计的换热器将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
新换热器的应用范围涵盖了许多行业,如化工、石油、制药、食品等,可以满足不同工艺过程中对热能转移的需求。
在热力控制方面,新的换热器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和自动调节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调节换热器内部的温度和压力,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同时,具有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工艺需求进行调整,提高换热器的运行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换热器设计完整版

(1)管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都是通过管子壁面传热的换热器,按传热管的结构形式不同大致可分为蛇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缠绕管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蛇管式换热器一般由金属或非金属管子,按需要弯曲成所需的形状,如圆盘形,螺旋形和长的蛇行等。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换热设备,具有结构简单和操作方便等优点。按使用状态不同,蛇管式换热器又可分为沉浸式蛇管和喷淋式蛇管两种。套管式换热器是由两种不同大小直径的管子组装成同心管,两端用U形弯管将他们连接成排,并根据实际需要,排列组合成传热单元,换热时,一种流体走内管,另一种流体走内外管间的环隙,内管的壁面为传热面,一般按逆流方式进行换热。两种流体都可以在较高的温度,压力,流速下进行换热。套管式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工作适应范围大,传热面积增减方便,两侧流体均可提高流速,使传热面的两侧都可有较高的传热系数;缺点是单位传热面的金属消耗量大,检修,清洗,和拆卸都较麻烦,在可拆连接处容易造成泄漏。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换热设备。在圆筒形壳体中放置了许多管子组成的管束,管子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子的轴线与壳体的轴线平行。为了增加流体在管外空间的流速并支撑管子,改善传热性能,在筒体内间隔安装多块折流板,用拉杆和顶距管将其与管子组装在一起。换热器的壳体上和两侧的端盖上装有流体的进出口,有时还在其上装设检查孔,为了安置测试仪表用的接口管,排液孔和排气孔等。缠绕管式换热器是芯筒与外筒之间的空间内将传热管按螺旋闲形状交替缠绕而成,相邻两成螺旋状传热管的螺旋方向相反,采用一定形状的定距管使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缠绕状传热管可以采用单根绕制,也可采用两根或多跟组焊后一起绕制。管内可以通过一种介质,称通道型缠绕管式换热器;也可分别通过几种不同的介质,而每种介质所通过的传热管均汇集在各自的管板上,构成多通道型缠绕管式换热器。缠绕管式换热器适用于同时处理多种介质等场合。
换热器的设计

换热器的设计年级2008级专业设计者姓名设计单位完成日期目录1.1概述........................................................ - 4 - 1.2.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 4 - 1.3换热器材质的选择............................................ - 5 - 1.4管板式换热器的优点.......................................... - 5 - 1.5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 - 6 - 1.6管板式换热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 7 -1.7确定设计方案................................................ - 8 -2.1设计参数.................................................... - 8 - 2.2计算总传热系数.............................................. - 9 - 2.3工艺结构尺寸............................................... - 10 - 2.4换热器核算................................................. - 11 -2.4.1.热流量核算........................................... - 12 -2.4.2.壁温计算............................................. - 14 -2.4.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 15 -3.1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汇总表.......................... - 4 - 4换热器附属设备的选择.......................................... - 4 -4.1管道与壳体的连接............................................ - 4 - 4.2管板与壳体的连接............................................ - 4 - 4.3换热器的封头................................................ - 4 - 4.4拉杆的数量与尺寸的选择...................................... - 4 - 4.5导流筒的选择................................................ - 4 - 4.6接管的选择.................................................. - 4 - 5结束语....................................................... - 4 - 6参考文献...................................................... - 4 -1.1概述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为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1000字
该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换热器,用于从一种热流体中传递热量到另一种热流体。
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热传递的效率和换热器的成本。
设计要求:
1.设定两种热流体的流量和进出口温度。
2.根据流量和温差计算出所需的传热量。
3.选择一种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并计算出尺寸和效率。
4.根据选择的换热器类型确定换热管的材料,并计算出所需的管道长度。
5.确定换热器外壳材料和绝缘材料,并计算出所需的壁厚度。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计算:
1.计算热传递量:
热传递量 = 流量 x 热容 x 温差
流量:两种热流体的流量
热容:热流体的比热容
温差:两种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差
2.选择换热器类型:
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包括:管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和壳管式热交换器。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到传热效率、材料成本以及维护难度等因素。
3.计算换热管尺寸:
换热管的长度和直径需要根据流量和传热效率来计算,同时需要考虑到管壁的热传递系数和管壁的厚度。
4.确定换热器外壳材料和绝缘材料:
外壳的材料需要考虑到其耐腐蚀性和强度,同时需要计算出所需的壁厚度。
绝缘材料需要选用热传导系数较小的材料,以提高传热效率。
5.总体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计算和选择,得到符合要求的换热器总体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图纸和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结论: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换热器的热传递效率、成本、材料选用和维护难度等因素,从而得出符合要求的总体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摘要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完成某一设备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
本次的设计的内容是水—CO2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的设计。
这方面的知识虽然我们在大三上学期进行了理论课的学习,但是了解和掌握的东西仍然很有限。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通过热量衡算,工艺计算,结构设计和校核等一系列工作,我们基本上完成了设计任务,也让我明白了怎么应用所学的化工设备知识,结合我们所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参照相关的书籍文献等去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
并且通过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加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
这些经验的积累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拓展,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
当然在整个设计过程种,也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组各位组员的同心协力。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小组各位组员的分工合作和相互配合,我们才能比较顺利的完成各个时段的工作,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能够一起参与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来解决。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发生过计算失误而重头开始计算,有过发现画图过程中的设计缺陷而重新设计等等问题,但这不但没有让我们知难而退,反而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科学设计中所应该持有的严谨务实的态度的重要性。
这些宝贵经验的积累,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也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结构设计,工艺计算目录第一章设计条件 (3)第二章换热器结构设计 (3)2.1管子数计算 (3)2.2排列方式确定 (3)2.3壳体直径确定 (4)2.4壳体壁厚计算 (5)2.5管板尺寸确定 (5)2.6封头尺寸确定 (6)2.7容器法兰选择 (6)2.8管子拉脱力计算 (6)2.9折流板计算 (8)2.10支座确定 (9)第三章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列表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第一章 设计条件1.1已知条件:(1)气体工作压力:管程:CO 2 压力1.5MPa ,进口温度100C ︒ , 出口温度60C ︒ 壳程:冷却水 , 压力1.0MPa , 进口温度20C ︒ , 出口温度50C ︒ (2)C t ︒=-=∆50501001 C t ︒=-=∆4020602C t t t t t ︒=-=∆∆∆-Λ=∆444050ln 4050ln 2121 33.12050601002121=--=--=t t T T R 375.02010020501112=--=--=t T t t P 经查得91.0=ΦtC C t t t m ︒=︒⨯=∆⨯Φ=∆404491.0壳、管壁温差 40C .,s t t t >。
(3)由工艺计算求得换热面积为402m 。
第二章 结构设计2.1管子数n :选5.225⨯Φ的无缝钢管,材质20号钢,管长4.5mΘS n =n d n L 均πL d n 均πSn =∴=5.40225.0400⨯⨯π=126根 其中因安排拉杆需增加6根,实际空数120个。
2.2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确定管子的排列方法常用的有正三角形直列,正三角形错列,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
a .正三角形错列b .正方形直列c .正方形列列正三角形排列比较紧凑,在一定的壳径内可排列较多的管子,且传热效果好,但管外清洗较为困难。
而正方形排列,管外清洗方便,适用于壳程中的流体易结垢的情况,其传热效果较正三角形差些。
以上排列方式中最常用的是正三角形错 列,用于壳侧流体清洁,不易结垢,后者壳侧污垢可以用化学处理掉的场合。
本设计采用正三角形排列,经查得层数为13层。
取管间距a=32mm ,如图1-1图1-1 排管图2.3换热器壳体直径的确定壳体内径为l b a D i 2)1(+-=式中i D ——换热器内径;b ——正六角形对角线上的管子数,查得b=13l ——最外层管子的中心到壳壁边缘的距离,取l=20d .4842522)113(32=⨯⨯+-⨯=i D取壳体内径mm D i 500=。
2.4换热器壳体壁厚的计算材料选用Q235,计算壁厚为[]PPD n ti-=ϕσδ2+C式中P ——设计压力,取P=1.25MPa;i D =500mm85.0=ϕ;[]MPa 113=σn δ=5.325.185.0113250025.1+-⨯⨯⨯=6.77mm圆整后实取n δ =7mm.2.5管板尺寸确定选用固定式换热器管板,并兼作法兰。
由《钢制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结构设计手册》4.11.7节,查得2/16cm kgf P P s t ==(1.6MPa )(取管板的公称压力为16 kgf/2cm )的碳钢管板尺寸。
2.6换热器封头选择上下封头均选用标准椭圆形封头,根据JB1154-73标准,封头为8500⨯DN ,曲面高度mm h 1251=,直边高度,252mm h =材料选用20钢2.7容器法兰的选择材料:16MnR根据JB1160-82标准,选用500DN ,)(6.1MPa P N 的突面密封面甲型平焊法兰。
法兰尺寸如图1-3所示。
图1-3 法兰2.8管子拉脱力计算pp q =ld pf 0π式中f =0.866a 2-204d ⨯π=0.866⨯2225432⨯-π=396mm 2=3.96410-⨯m 2 P=1.5MPa l =30mm03.0025.0101096.35.164⨯⨯⨯⨯⨯=-πp q=0.25MPa2温差力导致的每平方米胀接周边上的拉脱力t q ()ld d d q i o t t 0224-=σ()st s t t A A t t aE +-=1σns S D A •=中π=8508⨯⨯π=1.276210-⨯m 2()n d d A i ot 224-=π=()1202025422⨯-⨯π=21800mm 2=0.022m 20127.0022.01401021.0108.1166+⨯⨯⨯⨯=-t σ=42.3MPa()03.0025.0402.0025.03.4222⨯⨯-⨯=t q=3.17MPa由已知条件可知:p q 与t q 的作用方向相同,合拉脱力 t p q q q +==3.42<[]q =4.0MPa 拉脱力在范围之内2.9折流板设计折流板为弓形,mm D h i 3755004343=⨯==,经查得折流板最小厚度为4mm; 折流板外径为496.5mm ,材料为Q235A 钢,。
拉杆选用12φ,共6根,材料为Q235 折流板数量11.0'--=h L N B 16001004500--=B N =6.33取整的N B =7块 实际折流板间距为:mm h 550171004500=+-=折流板开孔直径由参考文献3表4-23查得为40.08.25⨯φ2.10支座设计采用鞍座查文献二 314 ,315页取DN500-A I M -200型鞍式支座第三章 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列表参考文献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2.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刁玉玮.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198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4. 《化工原理》.张宏丽.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25. 《化工机械工程手册》余国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16. 《化工设备设计手册》朱有庭.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67. 《化工设备与维修》王灵果.孙爱萍 2009.88. 《化工设备制造技术》庞春虎 .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59. 《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李庆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410.化工设备设计全书编辑委员会.化工设备设计全书——换热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JB1154-7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2.《JB1160-82》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致谢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
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