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卉含英》

合集下载

《百卉含英》

《百卉含英》

流行茉莉
张韶涵演唱
《梦里花》
《茉莉花》
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
维也纳金色大厅

习 与 巩 固
三、课堂总结:情感培养、德育教育 同学们可以到生活中去看一看茉莉花,
让我们更加亲近自然。
作为新世纪一代的你们,喜爱“hip_hop”、 “rap”等欧美时尚音乐的同时,热爱我国
的民族音乐,因为她的生命还需要 你们去呵护,让她在世界音乐舞台 上像茉莉花一样永远散发芬芳!
二、进入课题(播放课件)
1、以聆听为主,培养音乐的耳朵
河北民歌 《茉莉花》
学 唱 歌 曲
( 河 北 版 )
1.聆听第一遍后,教师范唱第一个声部的 旋律,学生跟唱。
2.加入歌词,演唱第二遍。随后分小组
演唱,学生自我评价。 全班跟着音乐合唱一遍,教师综合分析 和总结。
(一)请你选择以下节奏,或者自 己编一个节奏,试一试为你所唱 的《茉莉花》伴奏

1) X 2) X
X XX
XX X
X XX

黑鸭子演唱:
江苏民歌《茉莉花》
(二)选择题:
请根据你对刚才所听到的两首《茉莉花》的感觉, 选择适合的词语填空。 民歌 《茉莉花》 河北地区 节奏 速度 旋律 风格
江苏地区
A、稀疏 B、紧密 C、较快 D、较慢 E、流畅 F、平缓 G、民族 H、流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演唱河北
版《茉莉花》,体验旋律美。欣赏不 同版本《茉莉花》,感受我国优秀民 族音乐的多姿多彩,从而喜爱民族音 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难点:准确领悟音乐的情感,以及速 度,力度,节奏的音乐要素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无定法”,在 一定的音乐情境下,以学生为 主体的原则

【K12学习】《百卉含英》2个教时--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K12学习】《百卉含英》2个教时--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百卉含英》2个教时--中学音乐教学设计《百卉含英》第一教时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下册适用手段:多媒体教学授课年级:八年级课型:音乐综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演唱歌曲:《茉莉花》(江苏、河北)欣赏歌曲:《茉莉花》(江苏、河北、东北)《好花红》(布依族民歌)教学目标:1.学会歌曲《茉莉花》(江苏、河北二种唱法)并能够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2.难受不同地域《茉莉花》的风格特点,进而了解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民情。

3.欣赏童声领唱合唱《茉莉花》,理解力度记号与音乐表达的关系。

4.通过欣赏,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歌与人民生活、地理背景的关系。

5.欣赏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茉莉花》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变体极多。

流行于河北的《茉莉花》是诸多变体中的一首,节拍为四四拍,音阶为五声调式,旋律以级进为主,曲调高亢、嘹亮,加上运用方言演唱,明显地体现出当地的民歌风采。

表现了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的赞美之情和渴望采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

江苏《茉莉花》也是诸多变体中的一首,流传于江苏一带。

二四拍,五声音阶,调式,分节歌形式。

它那优美自然、委婉流畅、富有浓郁江南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音乐风韵,犹如甘泉沁人心脾。

它的内容健康淳朴,描绘了一个村姑对茉莉花无限热爱的感情。

《好花红》是布依族代表性民歌,主要流传于贵州中部。

歌曲柔和优美、清新流畅,内容深邃,借花寓人,表达了布依族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

句头、句尾的装饰音体现了布依族民歌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歌曲学习、音乐欣赏教学难点:把握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教材音乐教学过程:(接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组织教学1.宣布上课。

2.面带微笑地问好:“同学们好!”并环视全体学生。

《百卉含英(第一节)》教学设计

《百卉含英(第一节)》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民歌《茉莉花》的学唱和欣赏,熟悉我国悠久的、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喜爱我国优秀民间音乐艺术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愿望。

2.通过对不同地区《茉莉花》的比较欣赏,体验作品中的节奏、旋律和情绪的异同,初步感受中国民歌的南北地区差异。

3.能有感情地演唱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

教学重、难点1.探究、分析不同地区《茉莉花》的风格、旋律、速度、情绪等的异同。

2.能够准确演唱出合唱版《茉莉花》。

3.能够对我国的民歌特点有初步地认识。

教材分析《茉莉花》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

它最初叫“鲜花调”,叙述了《西厢记》中张生私会崔莺莺的故事。

唱词中的第一人称“我”代表张生,“茉莉花”代表崔莺莺,“看花人”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

《茉莉花》的曲调流传极广,变体极多。

内容上除了唱“张生戏莺莺”外,还有唱武松杀嫂故事的《武鲜花》及《腊梅花》《玉梅花》等。

本教材中的《茉莉花》是其诸多变体中的一首,节拍为四四拍,音阶为五声音阶,旋律以级进为主,曲调较为高亢。

歌曲结构为四乐句的单乐段分节歌。

前两个乐句旋律独立性较强,后两个乐句旋律密不可分。

表现了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的赞美之情和渴望采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

江苏《茉莉花》也是“鲜花调”诸多变体之一,流传于江苏一带。

节拍为四二拍,结构为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五声音阶,徵调式,分节歌形式。

它那优美自然、委婉流畅、富有浓郁的江南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音乐风韵,犹如甘泉沁入心脾。

它的内容健康淳朴,描绘了一个村姑对茉莉花无限热爱的感情。

歌词运用比兴手法,先是“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的“香”,再是“雪也白不过它”的“白”,还有“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的“花”。

在感情的变化上也有三个层次:胆怯——羞涩——踌躇,揭示了这位少女爱花、惜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一、导入师:在上新课之前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歌剧片段(《图兰朵》剧照),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这部歌剧的名字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百卉含英》第一单元第二教时

《百卉含英》第一单元第二教时

《百卉含英》第二教时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下册)适用手段:多媒体教学授课年级:八年级课型:音乐欣赏课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欣赏:《花之圆舞曲》、《梅花引》(选听)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2)欣赏歌曲《梅花引》,感受梅花的坚韧品格及作者坚守理想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段欣赏、分析音乐表现要素、听辨乐器音色、故事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乐曲音乐形象。

(2)通过聆听、学唱等方法,表现歌曲音乐形象。

3、知识与技能(1)认识竖琴并感受引子中竖琴的表现意境。

(2)欣赏乐曲,探究乐曲的旋律、节奏特点,听辨各主题的主奏乐器。

(3)了解“合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教材分析:《花之圆舞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三部舞剧《胡桃夹子》中的著名圆舞曲。

它是克拉拉(又名玛丽)随着王子来到“童话王国”,百花仙子为欢迎她而跳的一段舞蹈的伴奏音乐。

乐曲的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它的旋律丰富,情调优美,节奏明快,色彩鲜艳,可以称得上是整套舞剧组曲之冠。

竖琴华丽流畅的序奏之后,圆号以重奏形式奏出圆舞曲主题,旋律如歌,表现出糖果仙子与仙女们轻盈婀娜的舞姿,在单簧管相呼应的独奏之后,乐曲的主题抒情而优美。

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作品《梅花引》是一首集古韵和现代审美于一身的新时期艺术歌曲。

歌词隽永典雅,创作手法高超。

作者简单地用独、望、守、笑、等、赠等词形象地描绘出寒冬时节,清香幽然、孤立枝头的梅花渴望遇知音,期盼用一缕清香唤醒浩荡春风,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

歌曲结构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第一个乐句起音和尾音都落在角音上,旋律的发展暗含不稳定的因素,第二个乐句重复第一乐句的前半句,但后半句改变了旋律的走向,下行发展落在羽音上,将梅花傲雪凌霜、独自盛开的音乐形象刻画至深。

教学重点:感知圆舞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并能表演简单的华尔兹舞蹈。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华尔兹舞蹈为乐曲伴舞。

百卉含英 研究性学习设计七年级下

百卉含英 研究性学习设计七年级下
5教师做及时的点评指导。
活动4:探索归纳阶段
1组内交流点评,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速度、曲调、演唱表情态度方法等方面探索归纳。)
2根据聆听观看其他小组展示的音乐作品,通过比较探索节目的类型及表达的主题。从而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
活动五:总结收获
通过这次展示课,首先学生进一步拓宽了民族音乐相关的知识,大大提高民族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展示能力,大大提高团队合作精神。我个人也受益匪浅,通过本次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良好的基垫作用。
3节目形式及时长:声乐、器乐、舞蹈等自定;每节目时长不超过3分钟。
4参演人数及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组员分工合作,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了解节目准备、编排的流程及任务分工,根据节目的总体设计、全员参与的原则,充分考虑个人能力及特长明确组内每名成员的职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节目准备和排练工作。
节目评价机制标准师生共同对各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评价】
采用生生评、教师评、互评等方式对全体同学,每个小组,每个人进行评价,评选出优胜小组,最佳创意明星。最佳组合明星等予以表扬,能根据节目需要、个人能力及特点进行合适的指导与师范,并给予鼓励,最后教师总结。
1目目制定一个合理的艺术处理方案。
3能根据节目需要、个人能力进行合适分工,保证节目的有序进行。
通过听唱赏几方面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课下的简单了解感知(欣赏视频,看明星表演等)到课上的教师展示,组内展示,师生互评等的方式,让她们随时随的都动起来,没有闲暇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绘声绘色的演唱串烧,有流行歌曲的互动和组内合作的表演,设身处地的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让这次“音我而声,乐我而动。参与其中,非你莫属。”的班级展示,永远深深印在每一位师生的脑海之中。

《百卉含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doc

《百卉含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doc

《百卉含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卉含英》二、设计思想《对花》这首陕西地方的民歌原曲十二段,每段唱一个月,在教材中只有三段歌词剩下九个月的歌词让学生自己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热爱民、歌喜欢民歌。

三、教学目标1、通过参加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即兴创编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让学生对民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喜欢民歌。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绪。

4、了解民歌的一般特点。

5、培养学生唱歌的表现力,和表演唱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1、民歌的一般特点。

2、培养学生创作的热情。

五、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创作的热情。

2、学生表演唱《对花》这首歌。

六、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教学录音带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自然界中因为有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花朵我们这个世界才变的更加美丽,在这么多的花中你最喜欢哪种花,为什么?(学生回答)这节课我要让大家来当音乐创作家,将你喜欢的花编入歌曲中。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页。

2、给学生放《对花》的录音,但只放前三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在歌谱中找出不认识的记号(),下划音,并给学生示范下划音的唱法。

教唱歌曲前三段,在教唱的时候注意下划音的唱法。

4、教师语:这首歌曲原有十二段歌词从正月唱到十二月,这里只有三段歌词,剩下九段就由你们来创作完成。

下来我们分组完成,第一组完成4、5段,第二组完成6、7段,第三组完成8、9段,第四组的任务稍微重一点完成10、11、12段的。

两个同学为一组,可以商量讨论。

在学生创作的时候教师可将这首歌曲的音乐放给学生,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创作。

5、学生创作完后,两个同学为一组将自己创作的歌词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唱出来,在唱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有动作的演唱,学生的表演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教师将学生创作的歌词以表格的形式写出来。

6、课堂小结:总结民歌的一般特点: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作的,以口头传唱为主要传播形式,具有即兴性、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

2024年《百卉含英》教案范文

2024年《百卉含英》教案范文

2024年《百卉含英》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百卉含英》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思维和创造力1.2 教学内容简介《百卉含英》是一部集合了中国古代诗歌精华的选集包含了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深度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百卉含英》的背景、作者和诗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的解读和赏析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2.2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诗歌朗诵、展示诗歌插图等分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情境创设:设置诗歌创作和表演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百卉含英》中的重要诗人和作品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分析学生诗歌创作的能力培养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进行评估诗歌作品分析:通过学生的诗歌作品质量和深度进行评估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同行评价:与同事进行教学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周:介绍《百卉含英》的背景和特点第二周: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技巧和风格第三周:赏析《百卉含英》中的重要诗人和作品第四周:学生诗歌创作和实践5.2 教学安排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90分钟课堂上结合讲授、讨论和实践活动课下布置相关的阅读和作业任务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诗歌朗诵会目的: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方式:学生选择《百卉含英》中的诗歌进行朗诵评价:根据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情感进行评价6.2 诗歌作品赏析目的:深入理解和欣赏《百卉含英》中的经典作品方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评价:根据学生的分析深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第七章:诗歌创作指导7.1 创作主题与灵感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方式:教师提出创作主题,学生进行思考和构思评价:根据学生的创作思路和灵感进行评价7.2 诗歌创作技巧与实践目的: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评价:根据学生的创作表达和技巧进行评价第八章:诗歌表演与展示8.1 诗歌剧表演目的:通过表演,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方式:学生分组,选择《百卉含英》中的诗歌进行戏剧表演评价:根据学生的表演技巧和表达效果进行评价8.2 诗歌展示活动目的: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创造力方式:学生通过海报、展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和研究成果评价:根据学生的展示内容和表达效果进行评价第九章:教学资源与材料9.1 教材与参考书推荐《百卉含英》选集教材,以及其他相关的诗歌鉴赏和创作指导书籍提供古代诗歌的背景资料和学术研究文章9.2 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材料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相关的诗歌朗诵、解读和创作教学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插图、背景资料等第十章:教学反思与改进10.1 教学反思教师在每学期末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学生也进行学习反思,提出意见和建议10.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改进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解析《2024年<百卉含英>教案范文》的全文重点和难点解析如下:重点:1. 《百卉含英》的基本内容和特点2.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创作实践法3. 教学策略:多媒体资源利用、分组合作、情境创设4. 教学重点:诗歌作家与作品、诗歌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文学鉴赏与批评思维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诗歌作品分析、学生自我评价难点:1. 诗歌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2. 诗歌韵律与节奏的分析3.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4. 教学评估与反馈的实施5. 教学计划与安排的适应性调整。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音乐《百卉含英》第二课时教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音乐《百卉含英》第二课时教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音乐教案--《百卉含英》第二课时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欣赏《牡丹之歌》、《玫瑰三愿》、《绒花》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描绘“花”为主题的声乐作品,了解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感受不同的情感,了解以“花”喻人的艺术创作手法;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歌曲学习、音乐欣赏教学难点:把握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教学方法:启发、互动教具:钢琴录音机教材分析:《牡丹之歌》是影片《红牡丹》中一首插曲,《牡丹之歌》一方面对红牡丹其人进行歌颂,一方面升华为对牡丹花的广泛赞扬。

歌曲的旋律没有大的起伏跌宕,通过迂回与平稳,流露出对牡丹的无比崇敬。

《玫瑰三愿》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黄自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创作与1932年。

作者以抒情细腻的笔触、赞美感叹的音调慨叹玫瑰在战火中的不幸,深情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山河破碎的愤慨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绒花》是电影《小花》的插曲之一,创作于1979年。

它以委婉抒情的民歌风曲调,歌颂了影片中以小花为代表的农家少女,在革命年代的那种牺牲和奉精神。

曲调新颖流畅,富有激情,优美动听,感情表达充分。

教学过程:一、师生礼仪,组织教学,营造上课和谐氛围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让我们感受了春天的美,本节课我们将通过欣赏以描绘“花”为主题的声乐作品,了解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感受不同的情感,感受更加绚丽多彩的春天。

认真听讲,随教师进入新课内容,承上启下,导入新课三、欣赏歌曲(一).《牡丹之歌》1.播放音乐,启发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鼓励学生用恰当词语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

2.介绍电影《红牡丹》剧情3.学唱歌曲主旋律4.完整欣赏作品,感受音乐形象。

认真感受,初步感受歌曲演唱情绪,并积极发言认真听讲,掌握剧情掌握主旋律,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掌握主旋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把握(二).《玫瑰三愿》1.播放音乐,启发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鼓励学生用恰当词语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
第一课时
类型
唱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电子琴
教学
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演唱以花卉为主题得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大自然得美景
2、能力目标:学会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了解歌曲的主旋律、风格、锻炼学生得配合能力
3、知识目标: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并与河北民歌《茉莉花》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得民歌
课题
《百卉含英》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课年级
八年级
学生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学生对视唱简谱有了一定的能力,在八年级阶段可以尝试双声部练习,能够处理好河北民歌《茉莉花》中二声部的演唱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自古以来,花卉一直是人们进行创作的主题。它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本单元以“百卉含英”为主题,用国让学生聆听、演唱花卉的艺术作品,使他们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通过学生创编歌词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二声部得和谐
教学模式
欣赏、演示、练习
教 学 过 程
课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学目的
备注
1
练声
师:引导用二声部方法练声
生:跟老师练声
通过练声发现二声部的和声效果
2
河北民歌《茉莉花》
师: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
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的速度、力度、表达的情境等。
1、 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大自然得美景
2、 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二声部《茉莉花》的演唱
3、 学生更加懂得我们不仅要欣赏美更要保护美
师:伴奏
生:表情地演唱歌曲《茉莉花》
了解歌曲两个声部的进行方式
注意旋律得起伏、强弱得变化以及两个声部得和谐
3
课序
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内容
师: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
生:聆听录音
师:提问(歌曲得速度、旋律、风格是什么?)
师生 活 动
通过欣赏歌曲,了解同一首民歌在不
教学目的
民歌流传的变异性
备注
生:找出歌曲的前四小节与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前四小节进行比较,看看两首歌曲的旋律有何不同?风格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师: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和布依族民歌《好花红》
生:再听录音。比较两首歌曲的不同
通过欣赏歌曲,了解同一首民歌在不
同地域所呈现的不同风格
民歌流传的变异性
5
小结
师:《茉莉花》《好花红》无不体现了人们对花的赞美和爱护,我们既要热爱自然得美,又要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得美,世界会因我们而更美
懂得保护自然的美
6
课后反思
同地域所呈现的不同风格
5
布依族民歌《好花红》
师:播放布依族民歌《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红》
生:边听边感受这首歌曲得风格:抒情、优美
生:分析歌曲得结构,指出句首的装饰音体现了布依族民歌的特色
师:简介中国民歌调式,指出江苏民歌《茉莉花》和布依族民歌《好花红》都采用了五声音阶,但歌曲得结束音不同,《茉莉花》结束在“5”上,《好花红》结束在“6”上,分别为徵调式和羽调式。
师:提问(《茉莉花》所讲述得内容师是什么?)
十分时分时合、支声复调得典型形态
讲《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得爱情故事
生:跟着录音轻声哼唱
师:先分别教唱两个声部得旋律,采取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得方法
生:熟悉并唱准歌曲得旋律
生:试着分析歌曲得结构
生:找出歌谱中得力度记号,看一看这些力度记号与旋律线有什么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