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跟师医案

合集下载

跟师临床医案心得体会范文

跟师临床医案心得体会范文

跟师临床医案心得体会范文英文回答:Through clinical practice, I have gained in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ities of patient care. The opportunity to observe experienced physicians interact with patients has deepened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icate interplay between medical knowledge, clinical judgment, and patient-centered care.Witnessing the diagnostic process firsthand has illumin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orough history-taking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 ability to elicit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interpret subtle signs and symptoms is crucial for accurate diagnosis and timely interventio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atory and imaging studies has further enriched my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process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atient management.The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 plans has been anequally enriching experience. Observing the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reatment options based on individual patient profiles ha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physicians, nurses, and oth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has highlighted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patient care.Moreover, the experience has sensitized me to the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illness. Engaging with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has provided a glimpse into the emotionaland social challenges they face.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compassion,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fostering a supportive and heal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evident.中文回答:跟随老师临床实习的心得体会。

针灸科跟师医案

针灸科跟师医案

针灸科跟师医案一、术后呃逆案——秦亮甫医案马某,男,65岁。

主诉:呃逆10天。

因心脏手术后引起血胸,再次手术止血,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10天。

他医针刺内关、足三里,加耳针:膈、神门,呃逆未止。

呃逆时头胀痛,口苦。

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

诊断:心脏术后呃逆。

辨证: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针刺取穴:行间(双)、太冲(双)、足三里(双)、内关(双)。

均用泻法,用电针留针20分钟,呃逆突然停止,30分钟后起针。

呃逆停止6小时,至夜间呃逆又出现,但程度较前减轻,已能稍进流质。

以后每天针一次,治法按原,共针4次而愈。

按: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

《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秦师在治疗时根据症状,认为此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呕吐;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

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此病人当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二、月经不调案——秦亮甫医案许某,女,30岁。

主诉:产后失于调理,每次月经延期10天左右,量少,色淡,小腹隐隐作痛。

舌淡,脉细软。

诊断:月经不调。

辨证:肝血肾精不足,冲任脉失和。

治则:调补肝肾,调和冲任。

针刺取穴:内关(双)、公孙(双)、列缺(双)、关元。

内关、公孙、列缺用补法,关元温针灸。

每次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隔天针灸1次,至月经来潮停止。

按:月经不调在中医妇科中常称为冲任失调。

冲任二脉属奇经八脉,统帅阴血,与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冲脉与肾经较为密切。

从经络循行上来看,冲任二脉在胸腹部合并,肾经与肝相连,贯穿于肝,肝主藏血,冲任失调会影响肝的藏血功能,肝气横逆时亦会影响冲脉统帅阴血的功能。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范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范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范文一、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张大爷。

性别:男。

年龄:65岁。

初诊日期:[具体日期]二、主诉。

咳嗽咳痰1个月余,加重3天。

三、现病史。

张大爷说啊,这一个月来就老是咳嗽,喉咙里就像有个小痒痒虫在爬似的,时不时就得咳两下。

开始的时候,痰还比较少,就感觉嗓子眼儿有点黏糊糊的。

可最近这3天,那咳嗽就跟开了闸的洪水似的,一阵接着一阵,而且痰也变得特别多,又白又稀,就像吐泡泡似的。

晚上也睡不好,一躺下就咳得更厉害,感觉肺都要咳出来了。

自己在家吃了点止咳药,可一点都不管用,这才来咱这儿看看。

四、既往史。

张大爷有高血压病史5年了,一直在吃降压药,控制得还算平稳。

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就是爱抽个烟,一天能抽半包呢。

五、望诊。

1. 面色。

面色略显苍白,没什么血色,就像被霜打过的茄子,有点发蔫儿。

老师说这是肺气不足的表现。

2. 舌象。

舌头伸出来一看,舌质淡红,舌苔白腻。

老师讲这舌苔白腻啊,就说明体内有痰湿,就像那地上有水湿,舌苔就像地上的苔藓,水湿多了,苔藓就长得厚厚的、腻腻的。

六、闻诊。

1. 声音。

说话的时候声音有点低沉,还时不时地被咳嗽打断,就像那老破车似的,吭哧吭哧的。

而且咳嗽的声音比较重浊,感觉痰在嗓子眼里呼噜呼噜的。

2. 气味。

凑近了闻,没有什么特殊的气味,这还好,要是有异味那可能就更麻烦了。

七、问诊。

1. 饮食。

胃口不太好,吃啥都觉得没滋味儿,就想喝点稀粥啥的。

老师说这咳嗽太厉害,脾胃之气也给搅和乱了,脾胃就像个受气包,被连累得没力气干活了。

2. 二便。

大便有点溏稀,一天能拉个两三次。

小便倒是正常,量和颜色都没啥问题。

3. 睡眠。

晚上因为咳嗽睡不好,翻来覆去的,感觉刚要睡着就被一阵咳嗽给弄醒了,就这么折腾一晚上,白天没精神,就像霜打的树叶,耷拉着脑袋。

八、切诊。

1. 脉象。

老师把了脉,说脉象是浮滑的。

浮脉就像那水上的浮萍,轻轻一摸就能感觉到,这说明病邪还在表,还没往里走太深呢。

滑脉呢,就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似的,滑溜溜的,这也是体内有痰湿的表现。

跟师医案——精选推荐

跟师医案——精选推荐

跟师医案呃逆⾼洪彬2013-4-30呃逆连连周不愈,三帖中药呃逆⽌陈某,男,62岁,新安县⼈,2013年4⽉27⽇求诊。

妻代诉:呃逆住院治疗吃中药、打针七天未愈,特请你治。

脑梗偏瘫四年,恢复尚可,能妻代诉:⾃理,⾏⾛困难,看⼴告去河北邢台治疗,输液三天,故疾未效,新病⼜加,呃逆连连,即回河南,住贵院。

刻诊:⾎压110/60hpmm。

脉象沉细,⾆质淡,苔⽩腻,⾆体胖⼤,边有齿痕。

论析:患者脑梗四年,⾆质淡红,⾆苔⽩腻,⾆体胖⼤,边有齿痕,显为脾胃虚寒;湿邪论析:中阻、胃⽓上逆则呃声连连;脉象沉细,正⽓不⾜之象。

病机:病机:脾胃虚寒、⽓逆于上。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治法:⽅药:理中汤合加减:⼲姜10克,⽩术30克,茯苓20克,公丁⾹3克,柿蒂15克,厚朴⽅药:15克,半夏15克,苏梗20克,藿梗20克,吴茱萸10克,⽩芍30克,⽢草10克,⽣姜3⽚,⼤枣3枚。

五付,⽇⼀剂,⽔煎分两次温服,每次200ml。

⽅解:脾胃虚寒,则⽓机凝滞,⽽失和降,故当温中健脾,以理中汤温中健脾为之君。

吴⽅解:茱萸⾟苦热,散中⼟之寒凝⽽降逆;公丁⾹⾟温,快脾胃⽽⽌呃逆,⼆药相伍,温中降逆⼒倍;柿蒂降逆⽌呃要药;三者共助君药理中降逆,为之⾂。

脾失健运则痰湿⽣,厚朴苦温,下⽓燥湿;半夏⾟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藿苏⾟温,理⽓化浊,独⽤其梗者,善理胃肠之⽓滞;⽩芍⽢草汤,缓急解痉,酸⽢化阴,此五者燥湿化痰、缓急解痉,共为之佐。

⽣姜、⼤枣温中和胃,为之使。

全⽅共盐奏温中健脾,降逆⽌呃之功。

⼆诊5⽉3⽉:服第⼀付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呃逆间歇时间l个⼩时,三付药后呃逆停⽌,五付药服完,—直未复。

按药证相符,主症已消,脾虚未复,予六君、理中类以固本防复。

按语:呃逆之发,胃⽓逆也。

其因复杂,寒热虚实、痰湿淤浊,皆致脾胃失和,升降逆按语:乱,⽽胃⽓上逆,不可不辨。

只有辨证清,才能论治效,这是该案例取得良效之关键。

再次证实国医⼤师朱良春所论:“辨证论治⾸要的,绝对的,是中医的‘元神’元神不能丢,辨病仅供参考”是何等⾼屋建瓴。

中医规培年度考核临床医案

中医规培年度考核临床医案

2023年度住培跟师考核(临床医案)2022级规培学员市中医医院主诉:心悸胸闷1年,加重5天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心悸胸闷,可自行缓解,间断性发作,发作间隔时间长,无气促及呼吸困难,未引起重视,未系统治疗。

5天前,心悸胸闷症状逐渐加重,发作次数增多,发作间隔时间缩短,伴气促及活动后加重。

现症见:心悸胸闷,伴气促,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食纳可,二便调,睡眠较差,舌质红苔厚腻,舌下瘀点瘀斑。

辨病:胸痹辨证:气滞血瘀兼阳虚证治则: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养肾补阳处方:芪夏香丹汤加减方药:黄芪30g,法半夏15g,全瓜蒌15g,丹参15g,薤白15g,陈皮15g,茯苓10g,红花10g,川芎30g,葛根30g,桂枝10g,地龙10g,枳壳10g,香附10g,檀香5g,降香5g。

共10剂,水煎服。

案语:该患者以心悸胸闷为主,伴有气促为主要症状,又舌质淡红,苔厚腻,舌下瘀点瘀斑,故辨病为胸痹,辩证为气滞血瘀兼阳虚证,方用芪夏香丹汤加减。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又加陈皮、檀香、降香、香附等芳香开窍通络,薤白、桂枝、地龙均为通脉化瘀之品,半夏、陈皮、茯苓有可祛痰除瘀,枳壳破气消积,川芎气走四肢,又加红花活血化瘀,川芎、葛根为对药,对于气滞血瘀证有良好效果,桂枝兼补阳气,全方共奏活血化瘀之功。

主诉:发热伴咳嗽咳痰3天现病史:患儿于3天前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咳黄色痰,发热最高体温达39℃,期间家属予布洛芬混悬液(美林)后,提问降至正常,现患儿仍发热,伴咳嗽咳痰。

现症见:发热,测体温:38℃,咳嗽咳痰,咳黄色痰,不易咳出,有口干口苦,食欲较差,畏寒制冷,小便可,大便干结,睡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病:感冒辨证:风热犯肺证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处方:桑菊饮加减方药:桑叶5g,菊花5g,桔梗3g,黄芩3g,苦杏仁3g,薄荷5g,荆芥3g,防风3g,金银花5g,连翘3g,淡竹叶5g,牛蒡子5g,芦根5g,甘草3g,生大黄4g。

跟师临床医案心得体会范文

跟师临床医案心得体会范文

跟师临床医案心得体会范文在中医这片神秘而伟大的领域里,跟师临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我有幸踏上了这段旅程,其间发生的医案就像一个个充满宝藏的小盒子,每打开一个都让我收获满满。

一、初入师门的“小迷糊”刚跟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个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看啥都新鲜,但又一头雾水。

记得有一次来了个感冒患者,我心想这还不简单,不就是风寒或者风热嘛。

可老师一搭脉,就像个经验老到的侦探,从脉象中发现了好多我根本没察觉到的细节。

老师说:“这脉象看似浮,却又有点涩,说明体内有瘀血阻滞,光解表可不行。

”我当时就懵了,心里想:“啥?感冒还和瘀血有关系?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吗?”就像我以为我在玩拼图,结果发现我拿的是魔方,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二、神奇的辩证论治。

随着跟师时间越来越长,我开始慢慢领略到中医辩证论治的神奇之处。

有个患者老是肚子疼,去了好多医院做各种检查,啥问题都没查出来。

到了老师这儿,老师先问了患者的饮食起居,又看了舌头,搭了脉。

然后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一样,一步步分析。

老师说:“这舌头胖大,边上还有齿痕,脉濡,再加上患者平时爱喝冷饮,这是脾胃阳虚,寒湿内生啊。

”然后开了个方子,我一看,都是些很普通的药,什么干姜、白术、茯苓之类的。

我心里还犯嘀咕:“这些药能行吗?”结果没过多久,患者反馈肚子疼的毛病好多了。

这就好比用一把不起眼的小钥匙,却打开了一把看起来很复杂的大锁,让我对中医充满了敬畏。

三、细节决定成败。

跟师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

有一回遇到一个失眠的患者,老师问诊特别细致,连患者白天的活动量、情绪变化、排便情况都问得清清楚楚。

我在旁边就想:“失眠不就问晚上睡不好就行了吗?问这些有啥用?”老师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说:“中医看病是看整体,这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可能就是关键所在。

”后来老师根据这些细节调整了方子,患者的失眠症状逐渐改善。

这就像做一道精致的菜肴,少了一味调料可能就会影响整道菜的口感,看病也是如此,每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治疗的效果。

临床跟师医案10

临床跟师医案10
郑州市中医院院士工作站临床跟师医案
科室:
儿科
考核月份:
1月
传承导师:
王晓燕
跟师弟子:
张佳林
患者姓名:王某
性别:男
出生日期:2016年5月
就诊日期:2018年12月20日
复诊□:2次
发病节气:大雪
主诉:发热3天
病史:患儿于3天前因调护失宜出现发热,热峰38.℃,伴流涕,无喘息、吐泻等症,诊时精神可,饮食欠佳,小便可,大便稍干。
签名:
年月日
炙甘草3g
3付日1剂,水冲服
医嘱:清淡饮食,劳逸结合.防止复感
复诊随访(不少于1次):
2018年12月23日
复诊一:服药3天,发热退,饮食可,二便正常。
上方去:藿香、牵牛子
3付日1剂,水冲服
2018年12月27日
复诊二:发热退,改用退热散膏药贴敷巩固治疗。
按语:
“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摅。”其病机关键为:肌表失疏,肺气失宣。近日雨水较多,天气闷热,暑湿之邪易侵犯肌表,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芳香化湿。因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肝气未充,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症。因此治疗上加以芳香化浊、平肝祛风的药物,以解脾胃之困,平肝脏之风。导师以小柴胡汤汤加减治疗小儿感冒,往往收效颇佳。方中:柴胡、黄芩、连翘、栀子辛凉解表,石膏清泄里热,藿香芳香化浊解表,佩兰入脾、胃、肺经,醒脾化湿,清暑辟浊;青蒿:清虚热,解暑;牡丹皮,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淤、退虚热之功效;炒莱菔子、炒牵牛子通腑以泄热,甘草调和诸药。以求清热解表消食之效。综合治疗,以达标本兼治之旨。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遵从“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疗原则,采用解表达,因势利导,从表而解。而小儿因肺脏娇嫩,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袭,且感邪之后,易于传变,即易形成寒热错杂之证。小儿脾常不足,运化能力不足,易受外邪侵袭,而化湿化热,困于中焦,而致食欲不振;小儿肝脏疏泄功能不全,易致肝风内动。因此辛凉解表之时,注重平肝祛风,化湿健脾。此病案典型,分析到位,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病案。

门诊跟师医案格式

门诊跟师医案格式

门诊跟师医案格式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跟师学习医案案一:××案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民族:职业:婚姻状况:
初诊时间:科别: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其他病史:
体格检查(望、闻、切诊):
辅助检查: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病名(证型)
西医诊断:
辩证分析:
治法治则:
方药:方名
中药要求四个药一行、注明剂量,特殊用法的也许注明。

医嘱:
二诊:时间,服药后病情变化、舌脉情况、辅助检查等情况。

辩证分析,治法治则,处方用药,医嘱等。

三诊:同上
按语(心得体会):
签名:
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 嘱:避风寒,防复感,节饮食,多饮水。
复诊随访(不少于1次):
2018年12月16日
复诊一:患儿发热退,喑哑消失,咽喉红肿减轻,饮食、睡眠好转。
上方去:石膏、芦根
2剂 1剂分6次 1日3次 水冲服
2018年12月20日
复诊二:症状基本消失,饮食、睡眠佳。给予小儿推拿及穴位贴敷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巩固治疗。
按 语:
幼儿卫外不固,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风热内犯于肺,肺失宣降,则流涕,肺气上逆则见咳嗽,邪热循经上壅搏结于咽喉,则见咽喉红肿,肺津因之熏灼凝聚,熬炼成痰,壅阻气道,则喉间鸣响。治疗以疏风解热,宣肺止咳兼利咽开音为基本原则。导师以桑菊饮加减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方中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陈皮、炒麦芽健脾消食,且两者性温,缓解他药之寒凉;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方杏仁和桔梗二药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是宣降肺气之常用组合;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相辅相成,标院士工作站临床跟师医案
科室:
儿科
考核月份:
1月
传承导师:
王晓燕
跟师弟子:
张佳林
患者姓名:张某
性别:男
出生日期:2018年10月
就诊日期:2018年12月9日
复诊□:2次
发病节气:大雪
主 诉:发热、咳嗽1周,加重伴声音嘶哑1天
病 史:患儿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阵咳有痰,热峰39℃,喉间哮鸣,伴声音嘶哑,稍流涕,微恶风,无喘息。自服橘贝合剂、美林、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效果不佳。发病以来患儿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差,二便可。
望、闻、切诊:舌质红,苔黄,指纹紫
理化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支原体阴性
中医诊断:急喉喑(风热外袭型)
西医诊断:急性喉-支气管炎
治 法:疏风解热 宣肺止咳 利咽开音
处 方:
桑叶10g菊花10g桔梗6g连翘10g
杏仁10g薄荷6g芦根10g知母6g
石膏20g 陈皮6g 炒麦芽10g 炙甘草3g
3剂 1剂分6次 1日3次 水冲服
指导老师评语(不少于100字):
本证由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所致,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本病病位在肺经,积极治疗多预后良好。因患儿年幼,抗力较弱,病情变化较快,若咳嗽加重,有发展为肺炎喘嗽的可能,需密切观察。治疗方中杏仁和桔梗二药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后期治以益气养阴,消肿止咳。此病案典型,分析到位,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病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