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的活动》
关于幼儿园的大肌肉运动教案

关于幼儿园的大肌肉运动教案一、引言在幼儿教育中,肌肉运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肌肉运动能够增强儿童的体能素质,提高协调性和平衡感,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大肌肉运动的教案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儿童进行大肌肉运动训练。
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积极参与大肌肉运动活动;- 培养幼儿的协调性和平衡感;- 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能力。
2. 教学内容大肌肉运动包括跑步、跳跃、爬行、投掷等活动,本教案将以跑步和跳跃为主要内容进行训练。
3. 教学方法- 视频示范:播放相关运动训练视频,让幼儿观看并学习姿势和动作要领。
- 游戏引导: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大肌肉运动活动。
- 单独指导:针对个别幼儿的运动技巧不足或特殊需求,进行单独指导和辅导。
4. 教学步骤(1)热身活动- 运动操: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运动操,活动身体各个部位。
- 身体放松:通过按摩、拉伸等方式放松幼儿的身体。
(2)跑步训练- 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或室内空间,标定跑步的起点和终点。
- 引导幼儿正确的站姿和动作,教授正确的跑步技巧。
- 设置跑步游戏,例如追逐赛、接力赛等,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3)跳跃训练- 在跳跃活动区域铺设合适的垫子或软质地垫,营造安全的环境。
- 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起跳姿势和着地方式。
- 设置跳跃游戏,例如踢毽子、跳远等,激发幼儿的乐趣和合作意识。
(4)冷却活动- 逐渐减少活动强度,引导幼儿进行冷却活动,如舒展放松活动。
- 与幼儿进行简短的交流,总结今天的运动训练内容。
5. 教学评价- 观察幼儿运动的姿势和动作,及时纠正错误,肯定正确的表现。
- 针对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进步情况,进行个别评价和记录。
三、注意事项- 在进行大肌肉运动训练时,要确保幼儿的安全,设置合适的训练场地和设备。
- 给予幼儿鼓励和赞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 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3-6岁幼儿大肌肉动作观察记录表

3-6岁幼儿大肌肉动作观察记录表3-6岁儿童小肌肉动作发展规律小肌肉动作主要是儿童使用手部小肌肉的力量,灵巧性和手眼协调的能力。
主要体现的是手部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一)儿童小肌肉动作发展的三个阶段:1. 简单控制阶段:如撕软纸、揉压软泥;组合或拆分大雪花片,管拼插、把积木等玩具收进筐子里,推小车,捡拾树叶,树枝等。
2. 较准确的操作物品阶段:如用模具压纸片、拧瓶盖、能剪纸,剥鸡蛋、捣花生,串小珠子,能撕下双面胶,能多种方式使用沙池工具等。
3. 精准控制灵活协调:如三指握姿画爱心、写数字,用筷子夹起物品,两只手配合沿线剪出圆形、拉拉链、扣扣子、系鞋带、编辫子等(二).小肌肉动作发展目标:1.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小肌肉群3-4岁:1).能用笔涂涂画画。
2).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
3).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4-5岁:1).能沿边线较直地画出简单图形,或能边线基本对齐地折纸。
2).会用筷子吃饭。
3).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
5-6岁:1).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
2).能熟练使用筷子。
3).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
4).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
2.『国际视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目标内容:中国香港《儿童发展范畴表现指标》小肌肉的活动协调力:能掌握手部的操作能力;能掌握手眼协调能力;能掌握小肌肉操作技巧;能表现大小肌肉的协调能力。
英国《EYFS早期学习与发展目标》身体发育:安全使用工具、物体、建筑和可塑性的材料,并逐渐加强控制性。
南非《早期儿童发展服务纲要指南》儿童身体的发展:当儿童有机会玩建构游戏、书写、绘画、翻书、平衡等动作练习时,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小肌肉控制能力。
(三).3-6岁儿童小肌肉动作发展支持策略:1.重视发展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
眼睛能够给帮助儿童更精准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是儿童在不需要看着自己的手的情况下使用手做事情的能力。
第一章 肌肉的活动

56
(一)肌丝收缩的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不是肌 丝的缩短而是肌小节的缩短。 肌肉收缩时,从Z线伸出的细 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暗 带中央滑行而使肌小节缩短
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54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示意图-3
①粗肌丝头部的横 桥能与细肌丝上的 结合位点可逆性结 合;
②静息时,细肌丝 的肌钙蛋白对原肌 球蛋白有抑制作用; ③原肌球蛋白对肌 动蛋白上结合位点 有覆盖作用。
55
二、肌肉的收缩机制
(一)肌肉收缩的 滑行理论 (二)肌肉收缩的 过程
② Na离子通道激活,失活和K离子通道的开放。
Action Potential:
刺激后,膜对Na+通透 ↓ 膜内外Na+势能贮备 ↓ Na+经通道易化扩散 ↓ 扩散的Na+抵消膜内 负电位,形成正电位 ↓ 直至正电位增加到足以对抗由 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
∴ AP的超射值等于Na+平衡电位(+50~+70mV)
45
3、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的特点 (1)化学传递 递质为乙酰胆碱 (2)兴奋传递是1对1 (3)单向性传递 (4)时间延搁, (0.5—1.0ms) (5)高敏感性 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因素影响
46
二、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肉是由肌腹、肌腱、血管和 神经构成。肌腹是肌肉中部 的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纤维 构成。每条肌纤维的外面均 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称肌 内膜。由 100-150条肌纤维 集合在一起形成肌束,外面 包有肌束膜。由若干肌束组 成整块肌腹,外面包有肌外 膜。
35
36
一、肌肉的神经 支配 (一)运动单位 1、定义:一个运 动神经元连同 它的全部神经 末梢所支配的 肌纤维,从功 能上看是一个 肌肉活动的基 本功能单位, 称为运动单位。
幼儿园教案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

幼儿园教案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幼儿园教案: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导言:幼儿期是孩子们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大肌肉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还对他们的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几种适合幼儿的大肌肉运动及相应教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一、跑步游戏跑步游戏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运动形式,能够锻炼幼儿的心肺功能和全身肌肉。
通过跑步游戏,幼儿不仅能够得到身体上的锻炼,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下面是一个跑步游戏的教案:教案名称:快乐飞奔教学目标:1. 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协调性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开阔的活动场地。
2. 标记好的起点和终点。
3. 运动场上的安全措施。
教学过程:1. 组织幼儿站在起点线上,教师示范跑步的姿势和动作。
2. 一声响起,幼儿开始奔跑,尽可能快速地跑向终点。
3. 教师鼓励幼儿跑得更快,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4. 到达终点后,幼儿可以自由活动,展示喜悦和成功的表情。
教学延伸活动:1. 分组比赛: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比赛,加强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2. 时间挑战:记录每个幼儿跑步所用的时间,鼓励他们互相挑战,提高个人成绩。
二、球类运动球类运动是培养幼儿协调性和灵敏性的好方法。
通过投掷、接球等运动,幼儿不仅可以锻炼大肌肉群,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以下是一个适合幼儿的球类运动教案:教案名称:小球接力教学目标:1. 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教学准备:1. 多个小球。
2. 定好的跑道和终点。
教学过程:1. 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站在起点,教师手持一球站在终点。
2. 一声令下,第一个幼儿开始跑向终点,同时教师也开始投掷球。
3. 幼儿跑到终点后,必须接到教师投掷过来的球后,才能继续传递球给下一位幼儿。
4. 教师鼓励幼儿们快速行动,完成接球和传递的任务。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合成并可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 种自由存在 的化学能形式。 ATP的组成: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 个磷酸根 在ATP分子结构中的三个磷酸根之间 的结合键中蕴藏着大量的化学能。 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直接 来源于ATP
(一)ATP的分解——放能
ATP酶
ATP
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 胞内ATP分解释放出的 能量供肌肉收缩克服阻 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 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提高脂肪酸的氧化能力:耐力训练是 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供能能力最 有效的措施。 改善血脂异常:耐力运动可促使血浆 甘油三酯降解,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 白(HDL)含量(HDL可防止动脉粥样 硬化) 减少体脂积累 :坚持长期运动可以提 高脂肪酶活性,促进脂肪水解,加速 自由脂肪酸氧化供能,而减少体脂积 累。
(2)糖和糖原
②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80120mg%。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 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 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 志。 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降, 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 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 平衡。
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 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 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 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2、糖的分解供能
(1)食物中的糖(多糖或双糖) 血液 。 消化道(单糖) 单糖被吸收进人
一部分合成肝糖原; 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 进入消 一部分被组织氧化利用; 化道, 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 使双糖 和单糖 糖的浓度。 氧化分解 分解为 食 物
3-6岁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活动设计与实证

3-6岁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活动设计与实证大肌肉动作是幼儿运动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需要经过长期的训
练和发展,才能达到稳定的水平。
在3-6岁幼儿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中,我
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来帮助幼儿锻炼和促进他们的发展。
1.爬行游戏。
幼儿可以在一个安全的场所里进行爬行游戏,比如在瑜伽垫上或者垫
着柔软的垫子。
让幼儿自由地爬来爬去,或者通过模拟不同形态的动物爬
行方式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2.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能够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和反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身体
的活动。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球类运动,比如踢球、接球、投球等等。
3.跳绳。
跳绳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心肺功能。
可以
在户外或者室内开展跳绳活动,让幼儿跳出自己的节奏和音乐。
4.扭秧歌。
扭秧歌是一项优秀的大肌肉动作的训练活动。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民族
特色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的基础上跟随成人的示范进行扭秧歌的动作。
5.障碍赛跑。
在安全的场地上设置障碍物,让幼儿进行赛跑。
跑步的时候需要跳过、绕开障碍物,这能够帮助幼儿锻炼腿部肌肉。
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游戏和锻炼中快乐成长,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大
肌肉动作的发展。
在活动过程中,成人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反应和身体状态,保证他们的参与和活动的安全。
运动生理学 绪论

(二)学习运动生理学的目的任务是(1)了解人体基 本生理活动的主要规律及原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 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以及在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 生理功能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2) 掌握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的基本生理学原理,特别是青 少年生理功能的年龄、性别特征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为 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青少年业余训练提供理论基础; (3)初步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科学方法和依 据人体功能变化特点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原理。
调节的概念及其方式 运动时通过机体体内调节机制维持稳态。调节是机体 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外界环 境与运动引起人体发生适应性变化,必须由人体三种调节 机制相应调整机体的内脏器官活动才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和对环境的适应。这三种调节机制分别是:神经调节、体 液调节及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
(三)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1)运动现场 测定法;(2)实验性训练法;(3)功能的测试和评定。 此外,运动生理学也采用动物为实验对象,特别是当某 些实验需要损伤机体时。
二、历史与研究现状
1.运动生理学的历史 希尔被誉为“运动生理学之父”。当时出版了三部运动 生理学名著《肌肉活动》、《人类的肌肉运动-影响速度 与疲劳的因素》和《有生命的机械》。 我国的运动生理学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的40年代。生 理学家蔡翘于1940年出版了《运动生理学》一书。 1957 年北京体育学院为我国首次培养出运动生理学研究生。其 后,在高等学校体育东中也先后成立了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1958年成立了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其中设臵了运动生理 学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运动生理学的科研机 构。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我国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及科研 工作的第二次飞跃发展时期。
幼儿教案放松肌肉运动的方法

幼儿教案放松肌肉运动的方法教案标题:幼儿放松肌肉运动的方法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学会通过放松肌肉来缓解身体紧张和疲劳。
2. 培养幼儿对身体感受的觉察和自我调节能力。
3.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准备:1. 幼儿舒适的活动空间。
2. 音乐播放设备。
3. 幼儿喜欢的玩具或道具(如气球、羽毛等)。
4. 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放松肌肉运动的示范动作。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与幼儿一起坐在舒适的地方,让他们感受到放松和安静的氛围。
2. 向幼儿解释今天的活动将教他们一些放松肌肉的方法,帮助他们放松身体和心情。
活动一:深呼吸放松1. 向幼儿示范深呼吸的动作:慢慢地吸气,让肚子鼓起来,然后慢慢地呼气,让肚子收缩。
2. 引导幼儿跟随示范进行深呼吸,可以配合柔和的音乐。
3. 提醒幼儿注意呼吸时的感觉,感受气息进出身体的变化。
活动二:肌肉放松游戏1. 让幼儿坐或躺下,放松全身。
2. 逐个引导幼儿放松不同部位的肌肉,例如:闭上眼睛,放松面部肌肉;放松手臂,让手臂变得像面团一样软;放松腿部,让腿部变得像棉花一样轻松。
3. 可以使用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肌肉放松的示范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和模仿。
活动三:放松肌肉游戏1. 使用幼儿喜欢的玩具或道具,例如气球、羽毛等。
2. 引导幼儿通过不同的动作和玩具来放松肌肉,例如:轻轻地用气球按压肌肉,让肌肉感到放松;用羽毛轻轻刺激肌肉,让肌肉感到舒适。
3. 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放松肌肉方法。
总结:1. 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放松肌肉方法。
2. 强调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在紧张或疲劳时放松身体,提高身心健康。
3.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自我调节身体状态。
拓展活动:1. 在日常活动中,随时提醒幼儿进行深呼吸放松。
2. 在户外环境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大自然来放松肌肉,例如:欣赏树叶摇曳的美景、听听鸟儿的歌唱等。
3. 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放松肌肉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教学反思: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常期
70ms
↓
高于正常
30.09.2020
16
五、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RP Resting Potential) 和动作电位(AP Action Potential)
(二)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局部兴奋
30.09.2020
17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2
导言
本章系统阐述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含兴奋的产 生、传导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认为 这是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的生理学基础;根据 肌丝滑行理论着重对肌细胞的收缩过程与机制, 以及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力学特征进行分析;此 外对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也作简要 的介绍。
第一章 肌肉的活动
第一节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征 第三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30.09.2020
1
第一章 肌肉收缩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骨骼肌纤维的分类方法。 2、掌握运动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3、了解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 2、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特征以及骨骼肌纤
意义:强度-时间曲线揭示了组织兴奋的普遍规律, 在体内一切可兴奋组织都可以绘制出类似的曲线。
30.09.2020
10
(二)强度—时间曲线
强 度
时值
30.09.2020
基强度
时间
11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一)阈强度:是评定组织兴奋性高低的 最简易指标。测定阈强度时只须固定一适 中的刺激作用时间,再由低向高逐渐增加 刺激的强度,便能获得刚能引起组织反应 所需的最低刺激强度,这就是阈强度。兴 奋性与阈强度呈倒数关系,即引起组织兴 奋所需要的阈强度越低,表明组织的兴奋 性越高,反之则反。
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 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刺激 强度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 得到一条曲线,称强度-时间曲线。
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 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 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4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兴奋性变化
绝对 不应期
相对 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恢复
兴奋性: (0) (较低) (较高 ) ( 较低) (正常)
30.09.2020
15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兴奋性变化
时期
历时 兴奋性
刺激
绝对不应期 0.3ms 相对不应期 3ms
超常期 12ms
0 ↑ max
不反应 高于正常 低于正常
细胞膜的离子通道(电压依从式与化学依从式) 细胞膜离子通道的选择性通透(静息时对K+通透,受 到刺激后对Na+通透)。
30.09.2020
20
30.09.2020
21
图1-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0.09.2020
22
图1-3 单一神经动作电位的实验模式图
30.09.2020
23
(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30.09.2020
12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二)时值: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兴奋性与时值亦呈倒数关系,即时值越 小,组织的兴奋性越高, 反之则反。
30.09.2020
13
四、兴奋性变化过程
5个时期: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恢复正常
30.09.2020
540
匀
蛙神经和肌肉
15
120
3
120 2.5 120
性
哺乳运动肌肉
10
140
150 4 140
30.09.2020
25
(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膜 通 道 的 选 择 性 通 透
30.09.2020
Na+
K+
A-
30.09.2020
8
(一)阈强度与阈刺激
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 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 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阈刺激: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刺激,称 为阈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下 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上刺激
30.09.2020
9
(二)强度—时间曲线
30.09.2020
6
一、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兴奋:在生理学中,将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动 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称为兴奋。
兴奋性:组织这种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称为兴奋性。
30.09.2020
7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三条件缺一不可:
1、刺激强度(阈刺激或以上) 2、刺激作用时间(最短作用时间) 3、一定的刺激变化速率(反比)
静 外正
息
(
膜
)
电
位
30.09.2020
24
(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膜
内 外 离
Na+
K+ A-
Cl-
子 分 神经和肌肉细胞膜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
布
细胞
细胞内浓度/mmol·l-1 细胞外浓度/mmol·l-1
的
Na+ K+ CL- Na+ K+ CL-
不
均
枪乌贼巨轴突
50
400 110 420
10
静息电位(跨膜电位、膜电位、K平衡电位 )定义:细胞未
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人体神经、肌肉细胞的静息电 位是—90毫伏,其机制是K离子外流所致。
基本概念:外正内负(-70~-90mv)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膜内K+,A-;膜外Na+,Cl-) 细胞膜的离子通道(电压依从式与化学依从式) 细胞膜离子通道的选择性通透(静息时对K+通透,受 到刺激后对Na+通透)。
30.09.2020
18
30.09.2020
19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定义:指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
生的膜电位由去极化到反极化与复极化的过程,其机制是细胞受到刺激后, 该处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加,对K的通透性暂时降低,造成膜两侧电位差减 少
基本概念:内正外负(-90mv——+30mv——~-90mv)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膜内Na+,A-;膜外K+,Cl-)
30.09.2020
3
第一节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30.09.2020
4
本节主要内容
一。神经肌肉的兴奋和生物电现象 二。肌肉收缩的原理
30.09.2020
5
神经肌肉的兴奋和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五、神经肌肉的生物电现象 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