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
高中语文_《雨霖铃》柳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板块式教学设计”,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段滚动教学模式”,四段分别为:问题呈现---自我感悟---合作交流---评价提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及作者简介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学习过程(一)导入:由宋祖英的歌曲《雨霖铃》导入新课设计说明:这样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1、试读:注意字音、感情基调。
标出不理解之处。
采用学生自由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个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设计说明:我指3生来读,比较读的感情教师点拔:本次是宋词中经典写离别之情的词,很美,不只是要读顺,还读出味道来。
要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齐读,概括诗意,把握感情基调。
4、听名家朗读,领会其感情学生读完后,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比较,找差距。
以便加强诵读。
5、生再来模仿读,找出最能直接体现作者离别心情的句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拨:回忆古诗中写离别的诗句。
这么多离情诗句中,为什么柳词能流传那么广泛,有什么特别之处?品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拨:多情自古伤离别(直接点出离别伤感),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加渲染凄清冷落的环境)!为双重伤感这种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1、试找出词中借景抒情的句子,并勾画出意象;2、这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象:出现在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雨霖铃》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起来。怎么让课堂活跃,前提是你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对作品进 行更好的探究欣赏。在这一方面,因为学情的限制,学 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 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 间。
改为“今宵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
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 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 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 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 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 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
程。
(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
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
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
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领
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
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
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
教材分析 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
风格。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
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
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 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 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 教学过程 写离别的诗句。
《雨霖铃》评课报告

《⾬霖铃》评课报告《⾬霖铃》评课报告我认真的观摩了江苏省苏州第⼗中学陈⽼师和海⼝⼀中徐⽼师的《⾬霖铃》课例,并研读了这两位⽼师的教学设计和聆听了专家们的意见,并对这两节课有了⾃⼰的收获,评价和思考。
这两位⽼师设计的教学⽬标都明确,教学环节⼀环扣⼀环,思路清晰。
不过相⽐较⽽⾔,陈⽼师的教学重难点较突出,⽽徐⽼师的重难点⽋突出,缺乏层次感。
这两位⽼师共同的优点就是特别注重“读”在语⽂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从头到尾都贯穿了这⼀⽅法,这是尤其值得我们⼴⼤语⽂⽼师在教学中借鉴、推崇和落实的。
因为语⽂这⼀学科特别注重⽂学素养的养成,如果能在读的基础上⽽“诵”,注重⽂学的积累,这对语⽂的突飞猛进就有实际上的重⼤意义了,所以我觉得语⽂⽼师如果在教学前能先成诵,做学⽣学习的⾏为榜样,那就相当有说服⼒了。
在这两堂课中,徐⽼师的课突破常规,没有从平淡的⼈物介绍开始,⽽是让学⽣直奔词本⾝。
直⼊⽂本阅读的⽅法,让⼈⽿⽬⼀新,让学⽣成为课堂阅读的主⼈,值得借鉴!但是,我觉得两位⽼师的教学环节都有⼀个缺点就是太细了,有⾯⾯俱到之嫌。
⽐如陈⽼师的设计中“作者介绍”这⼀环节,其实对于柳永,我觉得我们只需要让学⽣知道他是婉约派词⼈和和了解婉约派的诗风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介绍那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太繁冗了。
在“点拨”这⼀环节中,⽼师的讲解占据了主要部分,其实我觉得可以设计让学⽣描述场景,依据学⽣的描述和理解,简要点拨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于透彻,反⽽制约了学⽣的想象⼒和学⽣对语⾔的创造⼒,⽼师替他们代⾔了,学⽣就没有了表达⾃⼰⼼声的机会了。
让学⽣⾃⼰多表达,⽼师切中恳綮的及时点拨,就可以让学⽣学习得更深刻些!另外,该课中有⼀个教学重点就是“虚实结合”的艺术⼿法,两位⽼师都是简单的带过,没有讲透,什么是“实”,什么是“虚”,这样学⽣容易淡忘,当离开课本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法想起了,可从以前学过的诗词中选取例句再次让学⽣感受,强化记忆!学完这两节课后,我想以后在语⽂教学中是应该细点呢,还是该根据考纲有的放⽮的教学,只要能让学⽣学会解题的⽅法就⾏了呢?有时的确让我困惑,因为现实是要应试,不可能天马⾏空地教学。
高中语文_《雨霖铃》课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材依据:《雨霖铃》是高一语文必修四课本中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的一首宋词。
高一的学生对于欣赏宋词,理解力、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较差,阅读方法欠较为缺。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的一首词。
本单元重点学习宋词中的婉约词,了解和熟悉宋词的分类以及流派风格的不同。
《雨霖铃》是婉约派词人柳永写的一首伤感离别之词。
教学反思与总结: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本节课课堂流程流畅,通过合理、有序的问题设置以及巧妙的设问、适当的引导和幽默的讲解启示等环节基本上顺利的完成了本节的的教学任务。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课堂教学是一门带有遗憾的教学活动”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会在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我也不例外。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指导诵读过于粗糙,老师的讲的偏多。
三、反思再教设想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教完一节课后,我对当堂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反馈信息,我反思自己在教法上,在组织教学上以及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如果能更有效的提高预习效率,让学生课前将翻译完成的话,会生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或是当堂写歌词,这样一来,会让课堂更加充满生趣的。
除此之外,对诗词的诵读,是否可以考虑放在学习之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
总而言之,我要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把课堂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感悟、概括事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让学生在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能够规范而准确的掌握手法。
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诗歌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不仅仅是学一篇课文,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更为有意义。
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

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NextPage]师:这首词(板题)写得怎么样?生:说不清。
总之是很凄凉,很悲苦。
师:对。
触及我们心灵的痛感往往能产生欣赏的快感.与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感。
下面我们却要在“说得清”、“道得明”上作一番研究。
先看这首词表达了什么人的凄凉和悲苦?生:恋人之间惜别时的凄凉和悲苦。
师:怎么看出来是恋人之间的?生:“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都应该是男女之间的表现。
师:真不简单,有理有据啊。
柳永(板书)有没有点出这种惜别之情?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对。
其凄凉和痛苦这两句也能概括。
即…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伤离别…(板书)。
请把这个重组的句子齐诵三遍。
(生齐诵)师:下面我们来看整篇是如何表现这个凄凉和痛苦的,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层层展开的?(师生、生生讨论)生:这首词是分上下阕来写的。
上阕的前三句点明分别的时间和地点,景物描写很细腻,营造了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词悲凉的基调,渲染了人物离别时悲伤的心情。
然后是分别时的场景,用了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写得十分真切感人。
下阕是作者想象到离别之后的情景,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情绪物化得非常详细。
杨柳、晓风、残月本是自然之景,现在是作者内心悲凉的写照。
柳叶无依.晓风凄凉,明月残缺,有情人不能相聚。
何其凄惨.何等悲凉!再写“此去经年”,良辰好景也没有心情玩赏,不值一看。
最后写有再多的“风情”也没有人可以诉说的痛苦。
师:说得太好了。
一层层分析过来,特别到位。
赏析诗词就要这样,细心阅读,用心揣摩。
师:还有补充赏析的吗?生:我想再说一下前三句。
开头的'“寒蝉”是秋天的蝉鸣,点明时间;“长亭”是交代离别的地点,又是黄昏时分。
整个情景非常凄凉。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
开篇三句不仅交代背景,而且渲染离别气氛,奠定全词基调。
生:我觉得这三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有听觉,也有视觉的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雨霖铃”课例评析

高中语文“雨霖铃”案例展示及评析观看完陈老师和徐老师就《雨霖铃》这一篇课文的课堂实录后,颇有感。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把这些已与这个时代有了生疏感的诗词,完美地向学生演绎出来,看教师个人的文学素养,更看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方式的选择。
陈老师和徐老师分别我们演绎了两种古诗词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及其所呈现的教学效果。
陈老师循循善诱,巧妙地设置了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地向前。
借古人之语“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让学生踊跃发言回忆学过的“伤离别”主题的古诗词,形成一种活跃的气氛。
伤离别也正是此词的主题,教师一开始的设置,降低了学生理解此词主题的难度。
接着再围绕此感情寻找相关的意象,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借助这一个个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画面,由此而传达出自己与红颜知已离别的感伤主题。
意象对于古诗词的情感表达非常的重要,近年来很多关于诗词意象的研究非常的热门。
原因正在于意象研究切入点小,并且具体可感。
那么借助在研究中非常热门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来,成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而徐老师则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诵读教学法,在指导学生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诵读在语文学习中其实非常重要,尤其是情感把握。
近来一直有人在提倡用诵读法来学习国学经典,作者甚至认为父母教师不一定能准确地解释文本的意义,但只需对孩子们说一句“孩子们,眼我读!”反复地,不停地读,直到那些内容深深地烙刻在脑海中。
这些内容孩子们不一定现在马上能理解,但会沉淀下来,成为他们未来生命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某些情感触发时,这些诗句就会不期而遇地出现。
我想如果教育可以这样省力气,那为什么我们不这么做呢?为什么我们要竭尽全力地跟学生说来,你听我说说作者是怎么说,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如何的,作者又怎样怎样。
所以,陈老师的这节课,另外结合个人平时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我得到的启发是,我们得正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得挖掘出诵读在教学中的各种不同方式,最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高二语文评课稿-《雨霖铃》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高二语文评课稿-《雨霖铃》整理高二语文评课稿-《雨霖铃》X老师的执教的这节《雨霖铃》从技能意识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虽然在某些环节也恰当地运用了教学技能,呈现了肯定的教学功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技能意识并不是很强,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甚至是错误的。
首先,本视频前一部分是X老师关于课文《雨霖铃》的一个说课,从说课上就可以看出,X老师的技能并不怎么样。
第一,X老师在说课的过程中,没有脱稿,几乎都是照着稿子读的,明显没有进行细心的预备,甚至可以说课的力量不强。
其次,在说课的过程中,X 老师的眼神很惊奇,可能是想与台下进行沟通,但是又离不开稿子,以至于他每一次抬头都是用眼睛向上一瞟,甚至都没有与台下的目光进行接触就又快速地低下头去,给人一种很轻视的感觉。
即使后来面对同学说的时候,目光也不坚决,游移不定,左右闪耀。
第三,X老师的一般话并不标准,许多发音不精确,如“教学难点”说成“教学蓝点”、“雨霖铃“发成了“与您灵”、“执手相看泪眼”读成了“执手相看内眼”等,而且在许多语调和声调的表达上,方音显得也过于浓重,这样很可能会影响同学的一般话表达。
第三,在上课的过程中,在仪态方面,X老师并没有做到“雅”,他的手会时不时地背到背后,给人一种很牛逼的居高临下之感,让人看了很是不爽。
这样的`动作,就会使得老师失去亲切感,又显得很不自然。
但是在穿着上,X老师做的还是不错的,穿着西服正装,踏着皮鞋,显得很正式。
在上课过程中,X老师移动的范围就是在讲台和第一排座位之间,没有深化到课堂内部。
上课的语言上,除了一般话不太标准外,语音、语调、语速都还是不错的,能够讲得彬彬有礼,语速适当,声音也够洪亮,口齿清楚,没有口头禅和重复,这些还是值得确定的,但是X老师在叫同学站起来读课文的时候,眼光却不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这个同学,而是处处闪耀,显得没有在专心倾听,最终的时候才看这个同学,却不是正视,而是有斜眼盯着,毫无欣赏与鼓舞的目光可言。
高中语文《雨霖铃》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学案例分析新形势下的高效课堂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顺应潮流,我校也提出了“3721”高效课堂模式,在运行的三年中,我积极配合,认真实施,使我的课堂真正向“高效”迈进了一大步。
【案例背景】《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中的一篇。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
不仅破坏了诗歌的美感,更主要的是学生不能真正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高考复习时诗歌鉴赏成了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得分率一直偏低,复习起来很是费劲。
学生在高一二课本上学的古诗词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没有为高三复习做好铺垫。
《雨霖铃》中重点学习的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达技法,但学生到高三还不会真正运用,问题出在哪呢?据此,本案例设计站在了高考的起点,从高考命题角度来设计问题,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以诵读为主,以探究题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技巧,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案例实录】〔学习目标〕1、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2、通过情与景的分析,体会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法指导〕1、以读带析,发挥想象与联想,体味诗歌情感。
2、探究表达技巧,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预习案〕★读一读、想一想(自读文本,整体感知诗歌)一、初读作品,整体把握:1、把下面加点字的拼音标注在课本上。
雨霖铃寒蝉骤雨都门留恋处凝噎暮霭良辰2、参照注释和相关链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释全词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
导读:本文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让学习成为享受-《雨霖铃》课例评析
作者/ 张悦群
学习难,语文学习尤其难。
有教师能把语文学习变成容易的事、享受的事,恐怕是天方夜谭吧。
然而,在2012年8月全国语文学习科学研究会“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学习型课堂”的竞赛活动中,沈文涛老师(一等奖获得者)执教《雨霖铃》一课,在这方面作了一次可喜的尝试。
一、让学生沉醉其境.体验作者痛感
一般教师执教诗歌总喜欢先让学生“知人论世”,讲一番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而沈老师执教《雨霖铃》时,却一反常态避开这种似乎必需的教学环节。
上课开始,他踏着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走上讲台,与学生一起静静地聆听一代歌后美妙的歌声。
歌声一停,他连上什么课文也不交代,而是伴着刚才的乐曲(已删除唱词)朗诵柳永的《雨霖铃》。
接着,再伴随音乐纵情朗读他改写的小散文。
此时此刻,除了教师的朗读声,全场一片寂静,有几个女生眼睛里都噙满了泪花,之后,教者才让学生打开课文齐声涌读《雨霖铃》。
这一歌三诵,整整花了十分钟时间。
没有剖题,没有板题,没有讲作者,没有任何背景介绍。
为什么?一是给足学生整体感知的时间,二是使
足引导学生进入词作情境的招数,三是去除影响学生进入忘我境界的“杂音”。
目的只有一个,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入“高峰体验”(马斯洛语)的境界,使他们充分体验词人缠绵悱恻的伤痛之感,以完成从审美痛感到审美快感的顺利转化。
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有着强大的情感张力,具有伤痛色彩的诗歌更易于撼动人与感染人;作为少男少女的高中生有着强烈的情感接受力,更易于产生共鸣,陶醉其中。
在此种情景下,所有抽象的讲解、说教、讨论以及作者介绍都是多余的。
让学生直接接触与真切感受作品,走进作者创造的形象世界,在诗歌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教者深谙诗歌教学之道,让学生通过听歌、听朗诵、参与朗诵,倾心体验多情才子柳永创造的《雨霖铃》。
此刻,沈老师连课题都没有板书。
他要使其他动作“轻些”、“轻些”、“再轻些”,让干扰的“杂音”少些、少些、再少些。
他是怕干扰学生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步履,担心影响学生形成痛感的“高峰体验”,以致无法将痛感转换为快感。
学生听歌曲、听词作朗读、听小散文朗诵与集体朗诵词作这四步学习,虽不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也近乎“歌之咏之”。
如果像一般教师那样只实施一步两步,学生未必能沉浸其中,陶醉其里。
当然,这四步之后尽管有人动情盈泪,却只是走进词人情感世界的初级阶段,即整体感知阶段,而要真正进入作者的情感深处,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理性解读。
学生在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而“说不清,道不明”是“痛”还是“快”之际,自然会产生“知其所以然”的欲
望。
沈老师趁着这样的态势转入理性分析阶段,通过“写得怎么样”的发问,引出“心灵痛感往往能产生欣赏快感”的学理介绍,过渡到…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伤离别’”的主题,消解学生心中诸多问题之核心块垒。
诸如为什么会“无绪”、“无语凝”、“更与何人说”,词人为什么要写“寒蝉”、“长亭”、“暮霭”、“杨柳岸……”,全都可以从“不堪于冷落清秋节中伤离别”之中找到解答。
二、让学生建构图式,产生认知快感
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解读,是从局部到整体,还是从整体到局部?阅读理论界早就有了结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应当交替进行,不可偏于一种方式。
然而,解读的内容繁多而复杂,一般教师只会从头到尾依次展开,把“芝麻绿豆”的知识与内容全都杂乱无章地搬出来,还声色俱厉地强调“考试会考到”。
不仅大煞文学欣赏之风景,而且让学生记忆苦不堪言。
沈老师先拎出“‘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伤离别”’这个中心,且以之为词眼,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全词。
教者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本课是从整体欣赏词作开始的。
如果从整体欣赏一下子跳到局部解读,不仅突兀不自然,而且逆其学理。
学如析薪,贵能顺理;逆理横断,学之大难,教之大忌。
教者这样做不仅上承整体感知,而且让学生以“惜别之伤”为线索串起一系列内容,可谓“彩线串珠”。
更为精彩的是,在“师生、生生讨论”中建构了一个相对完美的认知图式(或曰“认知结构”、“认知框架”)。
请看下表:
沈老师帮学生建构的这种宝塔式认知图式(加粗的文字为课后作
业的答案),把这一课所涉及的语文知识与相关内容作了网络式加工,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赋予了严谨的逻辑系统,具有一种逻辑美。
这种逻辑美不仅美在它的形式,从塔尖到塔底,从一级到五级;而且美在它的内容,塔尖统领塔身与塔底,塔底支撑塔身与塔尖。
建构这种认知图式更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还在于让学生产生理性的认知快感,学时易理解,学后易巩固,用时易提取,学习者何乐而不为?诚如布鲁纳所言,学习者最大的乐趣则是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让学生超越文本,获取创造美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不仅要源于文本,而且要超越文本。
只有这样,文本才能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功能。
所谓“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应是这个道理吧。
据此,沈老师和学生在这一课即将结束时,作了一个更有价值的尝试。
他问:“这‘首词把男女离别的伤感,写得这么凄楚与销魂,是不是伤感就是古代惜别诗歌的最高境界呢?”一石激起干层浪。
学生认为未必,与伤感相对的还有豪迈。
然后,教者顺势举出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例子予以汪明。
接着发问:“我们鉴赏惜别诗歌,喜欢伤感还是豪迈呢?”在学生答出“都有欣赏价值”后进一步升华:“如若我们写惜别诗文,是选择伤感还是豪迈呢?”在学生选择豪迈之后,教者作了肯定,并解释其原因:“伤感大多凄楚悲切,充满消沉情调”,“豪迈大多豁达开朗,充满积极
倾向”。
这不仅照应了前面“一般情况下就是这样”的肯定,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没有思维发展的阅读快感往往是短暂的、肤浅的:超越文本的阅读快感才是恒常的、深刻的,才是从生命底处中焕发出来的美感。
文本是一堵墙,也是一扇窗。
把它作为一扇窗,由此观赏到的世界,远比眼前作者建构的文学世界美妙得多、丰富得多。
沈老师这种让学生生成超越文本的价值取向的教学策略,无疑也给我们广大师生打开了一扇视及千里的窗户。
《雨霖铃》教学实录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沈文涛
(伴着邓丽君演唱《雨霖铃》优美的歌声,教者走上讲台。
)
师(歌声停后,伴音乐表情朗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更与何人说.(再伴随音乐纵情朗读)秋蝉的叫声好凄清,来到十里送别亭,正是傍晚时分,急雨刚停之际。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彼此都无心饮酒。
正在依依不舍之时,船夫却催着上路了,双方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竟无一语相诉,只是一片哽咽。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哪。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良辰美景,也没心思去享受、即使有无限的情意。
我又再同谁去倾诉衷肠呢?
师(发现有同学眼中已噙泪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充满深情地把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齐诵一遍吧
(生齐诵)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