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故事新编》 PPT
合集下载
人物介绍(鲁迅)PPT课件

鲁迅关注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这种人文 关怀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 引导人们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2024您的观看
2024/1/26
27
闰土等农民形象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 的贫苦生活,他们在贫困中挣扎求生 。
麻木的精神状态
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通过农民形象,鲁迅表达了对社会不 公和贫富差距的控诉。
在长期的贫困和压迫下,农民们变得 麻木不仁,缺乏反抗精神。
2024/1/26
14
04
鲁迅文学风格与技 巧探讨
2024/1/26
15
讽刺手法运用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 浙江绍兴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家 庭。
2024/1/26
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 矿学堂。
1902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 触西方现代文化,并逐渐形成 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
4
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状况
2024/1/26
01
辛亥革命前,中国处于清朝末期 ,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社会 矛盾尖锐。
鞭挞奴性心理
02
鲁迅对国民的奴性心理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这种心理是导
致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倡导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03
鲁迅呼吁中国人民要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21
对现代文学发展推动作用
倡导白话文运动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 一,他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推
2024/1/26
23
对当时社会影响
揭露社会黑暗
鲁迅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面,对封建礼教、旧文化、
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简约大气鲁迅先生介绍生平事迹PPT课件

人物经历
光绪十八年(1892年), 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 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 建立友谊。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父亲去世。家 境益艰。于本年开始 写日记。
1
2
光绪七年(1881年)9月 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 三),出生于浙江绍兴城 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3
4
5
光绪十九年(1893年), 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 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 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3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
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4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奋力求学
5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 学),肄业,相识藤野严九郎
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
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 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
3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
生无果愤然辞职。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
5
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年底,与冯 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 小说的历史变迁》。11月,《语丝》周刊出 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鲁 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民主战士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 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 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中国著名作家鲁迅-PPT课件

先生开始创作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 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 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 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 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 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 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 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 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 《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 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 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 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 《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故事新编》精品课件

情节分析
总结词
曲折离奇,富有想象力
详细描述
《故事新编》的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意。新故 事中的年轻人通过改变传统观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而旧故事中的老年人则因为固守传统观念而失去了机会。这 种情节设计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04
CATALOGUE
《故事新编》的改编与演绎
影视改编
忠实于原著
课程结合了经典故事和现代故事,通过分析、解读和创作,帮助学生掌握故事创 作的技巧和艺术。
课程目标
理解故事的基本概念 、分类、特点及创作 过程。
通过创作实践,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 达能力。
掌握故事的分析方法 和技巧,提高批判性 思维能力。
课程内容
故事的分类与特点
经典故事解读
讲述故事的类型、特点及发展历程,帮助 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06
CATALOGUE
《故事新编》的阅读与欣赏技 巧
阅读方法
01
02
03
提前预习
提前阅读《故事新编》的 相关介绍和背景资料,了 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风格 ,为深入阅读做好准备。
注重细节
注意观察故事中的细节描 写,这些细节可能对理解 故事的关键信息和深层含 义起到重要作用。
保持客观
在阅读过程中尽量避免主 观臆断,而是通过文本中 的信息和证据来理解和分 析故事。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提问与反思
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例如故事的真实性 、作者的意图、读者对故事的解读是否合理等。
比较分析
将《故事新编》与其他类似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作品之间 的异同点,深入探讨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
判断与推理
根据文本中的信息和证据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 、逻辑链条和深层含义,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故事新编》课件

简介 • 《故事新编》内容解析 • 《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 《故事新编》的影响与启示 • 《故事新编》的实践应用
01 《故事新编》简介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小说、散文、随笔 、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作品评价方面,文学界对于《故事新编》的评价非常高。这部小说集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一,是鲁迅文学创作 的重要成就之一。这部小说集不仅展现了鲁迅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展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通过对于 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和批判,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局限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关注社会问题
《故事新编》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 种种问题,促使人们关注社会现实 ,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环境。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培养批判性思维
树立正确价值观
《故事新编》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审 视事物,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批判性思 维,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故事新编》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 观念,有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02 《故事新编》内容解析
故事背景
时代背景
分析《故事新编》所反映的时代 背景,如社会矛盾、文化冲突等 。
历史背景
探讨《故事新编》中涉及的历史 事件、历史人物及其对故事情节 的影响。
人物设定
主要人物
分析《故事新编》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包括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次要人物
探讨次要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如推 动情节、烘托主要人物等。
激发创新精神
《故事新编》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尝 试新事物,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创新精 神,拓展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01 《故事新编》简介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小说、散文、随笔 、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作品评价方面,文学界对于《故事新编》的评价非常高。这部小说集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一,是鲁迅文学创作 的重要成就之一。这部小说集不仅展现了鲁迅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展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通过对于 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和批判,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局限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关注社会问题
《故事新编》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 种种问题,促使人们关注社会现实 ,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环境。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培养批判性思维
树立正确价值观
《故事新编》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审 视事物,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批判性思 维,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故事新编》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 观念,有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02 《故事新编》内容解析
故事背景
时代背景
分析《故事新编》所反映的时代 背景,如社会矛盾、文化冲突等 。
历史背景
探讨《故事新编》中涉及的历史 事件、历史人物及其对故事情节 的影响。
人物设定
主要人物
分析《故事新编》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包括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次要人物
探讨次要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如推 动情节、烘托主要人物等。
激发创新精神
《故事新编》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尝 试新事物,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创新精 神,拓展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鲁迅《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鲁迅的主要讲了鲁迅先生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小说8篇及序言1篇,分别是: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前期的三篇《补天》《奔月》《铸剑》主要是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的嘲笑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气息和庸俗作风。
后期的《非攻》《理水》是歌颂性的,歌颂墨子和大禹这些中国脊梁式的人物。
而《采薇》《出关》《起死》等三篇侧重于批判当时社会的消极避世、无为哲学、虚无主义等思想。
扩展资料: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文本的最后描写了庄子不得不落荒而逃的结局,从而揭示了这种哲学的现实悖论。
在现实中,生与死划然两界。
在幽明两界泾渭分明的区别背后,承载的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价值、意义的选择与思考:不知生,焉知死。
舍生取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选择生与死的正义性的理性判断与道德评价。
事实上,在30年代的中国,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得面对这样严峻的拷问,直面或回避,承担或放弃,舍或取,等等,也就成为3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天平上孰轻孰重的醒目的刻度。
《故事新编类作文》PPT课件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 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 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 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 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 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 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阿Q将厂房建在未庄旁边的未河边。这 未河原本清澈见底,鱼虾众多,谁知前 几年假洋鬼子与赵太爷合伙办了一个造 纸厂,废水全排到河里。现在河里鱼虾 早巳绝迹,河水也已变成了深绿色。阿 Q将厂址选在这里,就是为了就地取材, 用这一池绿水作原料。
很快厂子建了起来。阿Q雇了吴妈 和小尼姑做工人,吴妈提水,小尼姑 往水里掺洗衣粉,阿Q再往里撒一些 香料,就这样一筒洗发水就制成。阿 Q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
如2001年高考佳作中,有人借鲁迅先生 的《阿Q正传》而写成《阿Q新传》, 文章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为大背景, 塑造了一个“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违反 经商诚信原则”的新阿Q,针砭时弊, 寓意深刻很有现实意义。
“砰砰砰”,土地庙的门被拍得山响, 外面有人叫道:“阿Q,办厂去。同去, 同去。”阿Q忙奔过去同去了,谁知没 跑上几步,便被什么东西绊了个跟 头……于是阿Q醒了。
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有 这样一个情节:“关公既殁,坐下赤兔 马为马忠所得,权即赐忠骑坐。其马数 日不食草料而死。”
《赤兔之死》的作者就是借用《三国演 义》中这一段关于赤兔马的故事,合理 拓展其故事情节来揭示现实生活中每一 个人都应该有诚信这个问题的。文中作 者还设计了赤兔马与精通马语的伯喜的 对话,用马之口联系《三国演义》中相 关的故事情节,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几天,Q公司 来了几个大盖帽,将厂房封了,还罚 了阿Q20万,原因是阿Q制造假冒伪劣 商品,制作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 违反了经商诚信原则。
关于鲁迅《故事新编》课件.ppt

vv
以《故事新编》的语言形式为例:
古今杂陈,中外混合,方言土语:《补天》 《理水》《出关》
借用现实社会中的他人言语而改变其意向: 《奔月》
vv
(3)它更是作家主体心灵深度、复杂性和丰富 性的一种表征。
① 悲凉和荒诞的生存体验所带来的超拔感
从深入历史、承担历史到“打开历史看看”
vv
vv
(2)它体现了作家艺术想象力的自由和奔放。
人神共舞、古今杂陈、虚实相间的艺术世界;
打破历史的原有秩序,让其处于一种分裂混乱 的非理性状态中,造成一种“间离”;
形成一种奇诡、荒诞的艺术效果 。
vvBiblioteka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 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夹着 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 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 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 (《补天》)
第二讲 鲁迅
第三节 《故事新编》
vv
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故事新编》
晚年鲁迅
vv
一、作品概况
1、创作时间:1922—1935年
《补天》(1922年) 《奔月》《铸剑》(1926—1927年) 《非攻》《理水》(1934—1935年) 《采薇》《出关》《起死》(1935年12月)
vv
二、主题内容
1、描写的都是英雄和圣贤:
女娲、后羿 大禹、宴之敖、墨子 伯夷、叔齐、老子、庄子
vv
2、呈现的是英雄圣贤在世俗环境中的遭际:
(1)《补天》《奔月》
女娲 → 小东西 后羿 → 逢蒙、嫦娥
英雄和庸众、俗世的对立
vv
(2)《理水》《铸剑》《非攻》
以《故事新编》的语言形式为例:
古今杂陈,中外混合,方言土语:《补天》 《理水》《出关》
借用现实社会中的他人言语而改变其意向: 《奔月》
vv
(3)它更是作家主体心灵深度、复杂性和丰富 性的一种表征。
① 悲凉和荒诞的生存体验所带来的超拔感
从深入历史、承担历史到“打开历史看看”
vv
vv
(2)它体现了作家艺术想象力的自由和奔放。
人神共舞、古今杂陈、虚实相间的艺术世界;
打破历史的原有秩序,让其处于一种分裂混乱 的非理性状态中,造成一种“间离”;
形成一种奇诡、荒诞的艺术效果 。
vvBiblioteka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 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夹着 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 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 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 (《补天》)
第二讲 鲁迅
第三节 《故事新编》
vv
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故事新编》
晚年鲁迅
vv
一、作品概况
1、创作时间:1922—1935年
《补天》(1922年) 《奔月》《铸剑》(1926—1927年) 《非攻》《理水》(1934—1935年) 《采薇》《出关》《起死》(1935年12月)
vv
二、主题内容
1、描写的都是英雄和圣贤:
女娲、后羿 大禹、宴之敖、墨子 伯夷、叔齐、老子、庄子
vv
2、呈现的是英雄圣贤在世俗环境中的遭际:
(1)《补天》《奔月》
女娲 → 小东西 后羿 → 逢蒙、嫦娥
英雄和庸众、俗世的对立
vv
(2)《理水》《铸剑》《非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 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 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 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 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 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 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 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 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铸剑》)
(2)它体现了作家艺术想象力的自由和奔放。
人神共舞、古今杂陈、虚实相间的艺术世界;
打破历史的原有秩序,让其处于一种分裂混乱 的非理性状态中,造成一种“间离”;
形成一种奇诡、荒诞的艺术效果 。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 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夹着 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 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 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 (《补天》)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2、呈现的是英雄圣贤在世俗环境中的遭际:
(1)《补天》《奔月》
女娲 → 小东西 后羿 → 逢蒙、嫦娥
英雄和庸众、俗世的对立
(2)《理水》《铸剑》《非攻》
“先扬后抑”的结构; 英雄行为被消解,改革者被异化;
(3)《采薇》《出关》《起死》
2、如何理解这种“油滑”?
(1)它是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一种独到眼光, 一种对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的认知和体 验方式。
“历来的自以为正经的言论和事实,大抵滑稽 者多,…… 在中国要寻求滑稽,不可看所谓滑 稽文,倒要看所谓正经文,但必须想一想。” ——《准风月谈·“滑稽”例解》
“油滑” 具有一种“逆向性”思维,同一切自 居为正统的、真理的东西相对立。
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故事新编》
晚年鲁迅
一、作品概况
1、创作时间:1922—1935年
《补天》(1922年) 《奔月》《铸剑》(1926—1927年) 《非攻》《理水》(1934—1935年) 《采薇》《出关》《起死》(1935年12月)
2、关于作品的自述:
来源:“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方法:“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叙事:“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对民间谐谑文化的汲取
浙东戏剧中的“二丑” 鬼神信仰中的“无常”
五、小结:
1、是鲁迅艺术想象力的一次大爆发,不是创作
力的衰竭,而是又一个高峰。
2、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浪漫主义和 表现主义相结合的审美范型,尤其是为此后的 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以《故事新编》的语言形式为例:
古今杂陈,中外混合,方言土语:《补天》 《理水》《出关》
借用现实社会中的他人言语而改变其意向: 《奔月》
(3)它更是作家主体心灵深度、复杂性和丰富 性的一种表征。
① 悲凉和荒诞的生存体验所带来的超拔感
从深入历史、承担历史到“打开历史看看”
② 和民间文化的深厚关联
3、评价史:
(1)20-30年代,成仿吾、茅盾、常风等 (2)80-90年代,王瑶、严家炎等
“《故事新编》,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 人写得更死,而且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 之所应憎与应爱,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 为一而二,二而一。” (茅盾)二 Nhomakorabea主题内容
1、描写的都是英雄和圣贤:
女娲、后羿 大禹、宴之敖、墨子 伯夷、叔齐、老子、庄子
对圣贤人物的灵魂弱点的反省 对民族文化积弊的反思
3、小结:
英雄末路史 民族文化反思史
三、艺术思维:“油滑”
1、鲁迅对于“油滑”的态度:
“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 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 进,看起来真也是‘无非《不周山》之流’; 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 存在的余地的罢。” ——鲁迅《〈故事新编〉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