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广东省2022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广东省2022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88fc4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d.png)
广东省2022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积累运用(30分)1.默写古诗文。
(共10分。
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
(《论语》)(2)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6)诗人常在诗词中借明月表达对亲友的思念。
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友人的挂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gǔpǔ美观。
(2)静下心来─不要fúzào─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
(3)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bùqī’érzhì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4)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短片中的古诗词与二十四节气画面相得益彰xiāngdé-yìzhāng。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岁月可能会模糊记忆,但英雄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铭记于人们心中。
B.对于网络词语的使用,有人极力排斥,有人欣然接受,更多的人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C.无数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殚精竭虑,无怨无悔,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实用参考]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实用参考]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88f7f8a1c7aa00b42acb2a.png)
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童真①女儿从小不认生,觉得满世界皆是可亲之人,见谁都笑。
有一次,我在街边的瓜果店买桃子,没零钱,卖瓜果的不以为意:“下次补吧,大家都认得你,你是那个小酒窝的妈妈。
”我先一愣,然后才醒悟过来,原来女儿的人缘有这么好。
②我有些忧心忡忡,孩子总那么憨,像个不长心眼儿的小糖人儿,万一遇着个歹徒怎么办?回家后,我细细教导了女儿一番,教她如何防范陌生人,她正在吃桃子,满脸桃汁,只管咿咿唔唔点头,也不知记住没有。
③一个周末,我们一家去逛早市。
这一路上,女儿结识了好几个朋友,甚至还得到一名穿超人斗篷的小男孩的邀请,两人打算下午一起去广场玩,而且不带家长,小孩子可以在一秒内信任对方,大人就未必了。
超人的妈妈尽管面有难色,但拗不过儿子,答应了。
婆婆则在我耳边嘀咕:“不知根不知底的陌生小孩,怎么可以一起出去玩!再说两个人都指甲盖那么大,没有大人跟哪行啊!”我朝老人家挤挤眼,叫她先别反对,我自有主意。
④下午,女儿准时出门,我悄悄尾随,小超人已到广场,他们荡秋千,滑滑梯,又看了一会儿别人放风筝。
很快,我发现小男孩的妈妈也尾随其后,我们两个会心一笑,分别躲在隐蔽处,忠心耿耿地做保镖。
荡秋千时,女儿险些翻下吊椅,幸亏小超人手快扶住了她,但脑袋似乎还是被磕了一下。
我当时几乎要挺身而出,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女儿只摸了摸头,开心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哭!⑤他们在人群里悠闲地逛了一会儿,又去看月季花,花圃边的长椅上,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妹妹不理会妈妈的劝阻,揪下自己的鞋子扔进草坪。
他们帮忙捡回来,小妹妹觉得有趣,立刻停止哭闹,一遍一遍扔鞋,他们也当作有趣的游戏,争先恐后去捡。
旁边有个老太太竖起大拇指:“三兄妹好和睦,相亲相爱一家子”。
我窃笑:这是相亲相爱陌生人啊!⑥黄昏时,两个小人儿挥手告别,各自回家,我们两位家长也暗暗点头告辞。
这时,空荡荡的路上,突然走过一个陌生男子,身材高大,语调温和,他与女儿攀谈起来,问她几岁了,家住哪里,上小学还是幼儿园。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好多次,我走进校园向学生讲述植物生存的智慧时,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请同学们描述红枫种子的形状。鲜有答对者,显然,很少有学生去关注。孩子们极少有时间和一株植物对话。这召唤我把红枫种子拍成视频。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让我惊诧的植物飞翔的智慧与哲理,能否种子般撤进学生心田?
这甘甜的旅程,让动物愉悦,也完成了种子的心愿:把优秀的孩子送到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诗与远方,其实也是所有草木的梦想。
此刻,我正在一棵高大的红枫树下拍摄小视频。鲜红的枫叶,在秋风里汤秋千,出唰啦啦的声响。眼前的枫树,宛若一条流向天际的河流,翻卷出红色的浪花。小鱼般欢快的种子,从朵朵浪花里迸溅出来,进入我的镜头。
像是一口气吹开了时光之门,我的童年透适而来。多年前,在家乡的田埂地畔边,我也曾像她一样,挑选出色的白团大的蒲公英绒球,高高举起,嘟着嘴唇,把种子吹向天空。蒲公英头戴光圈,慢悠悠地向天空飞去,踏上未知又可预知的旅程。那时候,天离地很近,头顶上,就晃动着棉花般的白云。若是有人站在大树的枝权间,伸出手,就能触摸到云朵。
此刻,望着天空里忙碌飞行的红枫种子,我与漫步瓦尔登湖聆听自然的梭罗,或在自家荒园中凝视昆虫的法布尔,有着相似的快乐。
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
(有删改)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先总写秋天的种子,再分写红枫、女贞和蒲公英种子,最后总结全文。
B.本文既写眼前之实物和实景,也写心中所想和所忆,虚实结合,内容充实。
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7 人物形象

考点7 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统编其他设问 (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 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 “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参考答案】第一问: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第 一个层面,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主要写了以下的事情:母亲含辛 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 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 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考点7 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考点针对练7
十五、(2020原创)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文章十五《荔枝红了》详见学生用书 • P123 1. 按照老张种植荔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时间顺序,概括他种植荔枝树的过程。(4分)
时间 几十年前
往年 今年
种植过程 (1) 自己采摘,自己卖,挣不了多少钱 (2)
考点7 人物形象
4. 文章的结尾写:“青山绿水间,荔枝,就红了。”请你分析此结尾的妙 处。(5分)
“青山绿水间”勾勒出荔枝成长的美好环境,农民劳作生活的美好环境。一 个“就”字既写出荔枝即将成熟,又写出在青山绿水间,一转眼荔枝“就” 成熟了的轻松和惬意。“青”“绿”“红”色彩词语的运用,使得文字鲜明 亮丽,富有诗意。含蓄点题:在新的惠农政策的实施下,农民的生活更加美 好幸福,农村的经济发展前景辉煌。同时,与题目和开头相呼应,结构严谨。
目
教材设问学考点
录
考点针对练7
考点7 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探源 (统编九下《孔乙己》“思考探究”)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 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解题思路】首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再结合文中对孔乙己的描写及所处的社会 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回归原文,逐段查找相关描写,最后将文章中相关信息与 背景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解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
(13分)班级开展“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小文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适度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生存环境的必要保证。
然而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另外,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削弱了植物因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威胁,例如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例如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将会增多,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材料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运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
2022年8月,我国最大的CCUS 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
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约900万棵。
森林碳汇,主要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23.04%。
2022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固碳、降碳作用明显。
(整理自《人民日报》等报刊)材料三: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生产较快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
我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2年,因内生声总值(GDP)超121万亿元,万元因内生产总值二我化碳排数比上年下降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吨,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2吨。
广东中考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广东中考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①上天真是不公,娄城大画家商未央的儿子葵葵竟是个低能儿。
葵葵16岁,智力最多是小学三年级水平,出门一看到大红大绿的色彩就亢奋,发出让人害怕的怪叫声。
②一次,商未央参加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到皖南山区写生,为期半个月。
临走前,他再三叮嘱妻子,别让葵葵到外面乱跑,免得出什么意外。
妻子说,放心,这孩子智商是低了些,可从不闯祸。
妻子要上班,无法时时陪葵葵,商未央买来不少玩的、吃的,一古脑儿交给葵葵。
③商未央走后第三天,妻子来电,说葵葵用颜料在墙上画得一塌糊涂。
只要葵葵不吵着到外面去,就让他涂吧,最多浪费点颜料罢了,他无奈地说。
④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
家里的白墙涂满了颜料,七彩斑斓,色泽耀眼。
猛一看,他有一种震撼的感觉,那是一种气势,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扑面而来、逶迤远去的气势。
那色块的突兀,那色彩的流动,让人匪夷所思,耳目一新。
细看画面,似乎画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画,完全没有具象。
商未央作为一个专业画家,他立时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这难道是葵葵画的?⑤他走进葵葵的房间时,葵葵已倒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画笔,衣服上斑斑点点,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快乐。
“我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家里被涂成这样,我真的很抱歉。
”妻子歉意地说。
“不不,你没错,还得谢谢你呢。
你没看出这些画很有灵气、很有个性吗?”商未央的兴奋溢于言表。
⑥商未央把这些画仔细研究了一天,最后定名为《无题》,拍了照,寄给报社。
记者大感兴趣,据此写了题为《天使儿的处女作》的报道。
报道的发表,使娄城的市民都知道了这个“天使儿”就是大画家商未央家的低能儿。
⑦也许是那《无题》的照片太小,看不出名堂,娄城老百姓议论的很少是画的本身,更多的是商未央怎么会生出这么个弱智儿子。
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这叫平衡,世上的好事哪能全让他占了。
⑧这一报道,引起了电视台的兴趣,电视台来了两位记者,原来他们只想拍一两分钟的新闻片,可一见满屋满墙的画,就激动起来了,立刻改变了主意,拍起了专题片,还专门采访了葵葵。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主题训练01 小人物主题阅读(解析版)

⑨伴着一阵喜悦,我快步走去。那是几间矮矮的平房,一圈篱笆围起一个小院。灯火,正是从破旧的老窗透出来的。我轻轻拍了几下木门,唤了几句,“有人吗?”半天没有反应。正在我各种猜测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位发白如雪的老奶奶披着衣服探出头来,“谁呀?”
⑲很多年过去了,我走过很多冬天,经历过无数雪夜,却一直深深记得那句话,那盏灯。
⑳行路的人,走得再远,心中牵念的,无非是暖暖的一盏灯火。灯火下,有书、有棋、有酒,就算没有这些,有人也就够了。我想,每个人眼里都有一盏亮着的灯火,看见它,就会在心底腾起一阵暖意。(《人民日报海外版》)
1.diān bǒ( )(2分)
(2022年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2一16题(20分)
雪夜灯火
马庆民
①加完班已是深夜;从帮扶村返回家的路上,天空飘起了雪。一瓣瓣轻盈的雪花,有对天空的依恋,有对大地的向往,纷纷扬扬,翩翩而舞。
②不远处,亮着几盏灯火,我想,每一盏灯火里都包含着一份守候与期待,或许,还有不期而然的遇见和美好。
⑧他买了两个便宜的音响,放在修车铺的左右,有时放的是《英雄交响曲》,有时是《田园交响曲》,有时又是《月光奏鸣曲》。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位在繁华市井中过着田园生活的平凡英雄,无论生活如何波澜起伏,他都不怵,有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英雄气概。
⑨每当我被生活中的变化逼到墙角,每当我气馁之时,他那双被皱纹包围的明亮眼睛就跳出来注视我,给我无尽的勉励。
⑰点亮一盏灯,给离家的人照亮归程;点亮一盏灯,给守家的人照亮了梦。灯火之下,有人和衣而卧,静静聆听着风雪肆虐的声音,念着远方的亲人。或许,那盏摇曳不灭的灯火,只为了“,”。
广东省中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

15. 对比(6分)
15. 人物形象 (4分)
16. 标题作用 (4分)
18、标题含义; 18、赏析结局妙 标题作用(5分) 处(5分)
16.文章结尾句子和 好处(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特点
• 1.材料选用体裁:记叙性材料——散 文与小说。 • 内容:要比较接近学生生活,适合学 生年龄特点,形象具体,新颖生动, 又要有出题点。 • 语言表达好,一般1000—1300字左右。
谢谢大家
探访
2015年广东省中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 (四)(17分)集中营的课堂 • 15.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4分) • 16.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 用。(4分) •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 达效果。(4分) •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 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 着…… •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 上课。”沙宁一怔…… • 18.“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 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南海实验中学 管德欣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
类 别 文 18.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学 19.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
识理 运 记解 用 √√ √ √ √
类 20.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文 21.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 本 的语言。 阅 22.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读
• 15.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4 分) • 安东尼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自立、热情
、冲动。(2分)他的自立和热情值得肯定。然而,他追 星狂热,过于冲动、固执,不可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迟到的牵手清扬婉兮风来了。
城市的风,从各条巷道各个角落匆匆奔至,厮绕纠缠,拥挤一如街道上的车和人。
母亲在看。
看马路对面那家“大自在佛具店”,那是她想去的地方;看眼前的车水马龙,那是她必须穿越的一个阵。
这条马路,北端斜斜伸向一条河。
南头最近的十字路口也得走一刻钟。
所以,母亲别无选择。
母亲来自伏牛山,那里满眼是绿树青山和各色庄稼,没有这么多的车和人。
母亲说,车真多,这人咋都在街上哩?山村的路多是土路,坑坑洼洼,歪歪扭扭,近些年修得像模像样了,但也没有这么漂亮。
母亲说,路真宽,真平,能照出车影儿了吧?但这美丽的路,母亲显然不敢过。
她站了许久,左右张望,没有一辆车为她停一停脚步。
我就在母亲身边,我想牵上她的手,亲亲热热走过马路去,像别的母女那样。
可是,母亲不看我,只看着马路,脸上有淡漠,还有倔强,如我幼时看惯的样子。
而我,也一如幼时,只能看着她的手而已。
牵手,于我们母女,生疏至旁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在故乡那个小盆地里,多的是大山小山沟沟坎坎,多的是黄土地乱石滩,独独缺乏温情。
那里的孩子与田野上的花花草草,与满地跑的小猫小狗没有两样,都是望天收的自然生命。
大人们忙大人的事,孩子们玩自己的,即使有时被指使干点儿大人的活,也没有手把手教这回事。
也有被母亲拉了手扯回家的,但大抵是挨打的前奏,与牵手的柔情毫不相干。
在那些母亲中,我的母亲又是个性最刚的一个。
她幼时失父,战乱年代携一弟一妹颠沛流离,稍稍大些就开始帮我的外婆撑起家门。
在长辈之命、媒妁之言下,她嫁的是连看也不愿多看一眼的人,只能忍受着外人的嘲谑勉强度日。
国家提倡婚姻自主后,她顶着依然保守的乡民们的诋毁,冒着族中长辈们的谩骂,毅然决然与我的父亲重组家庭。
父亲常年在外,她独自应付生产队的活儿,抚养我们姐弟五个,还得照应外婆一家人。
白天干强壮男劳力的工作,晚上在油灯下纺棉、织布、缝衣服、做鞋子……再苦再难也要让家人体体面面地立于人前。
长期的生活磨砺,特殊的人生经历,使母亲有了刚强的性格,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处世方式。
她克己,律己,做事力求完满,绝对不给人挑出错来。
对自家孩子要求尤其严格,甚至于苛刻的地步,只要与人发生争端,千错万错都是自家孩子的错,不问缘由先打骂一番。
所以,我们都很怕她。
我是老小,据说挨打最少。
尽管如此,即便是跟了母亲去谁家吃酒席,我也是小心地跟在她后面,亦步亦趋,诚惶诚恐,生怕一不小心出了差错。
对于母亲的手,我只能远远观望,暗暗揣想;牵手,那是梦里也不敢企及的,不招来一顿责打就已经很是满足了。
那时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一切似乎理该如此。
今天我却有些伤感了。
母亲已经七十,我也不再是那个跟在母亲身后的小女孩了,岁月把一切掩埋在一个叫做七里坪的地方。
也许有些事已经改变了,在我所看不见的地方?譬如,父亲去世后,母亲偶尔流露的脆弱?譬如,这两年母亲渐渐显出的温情?老一辈的感情表达是典型中国式的,花落不闻,水流不动,深潭一般波澜不惊。
【A】母亲的手就在眼前,青筋暴露,皴皱瘦削,老人斑星星点点,或隐或现地昭示着苍老。
这样的手,今生我还能再牵几次啊?还迟疑什么呢?我伸手过去,两寸,一寸……将要触到时,我的女儿喊了她外婆一声,母亲回过头来看向人行道。
我的手偏离了方向。
便就势搀住母亲的胳膊,心里同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B】“咋了?咋了?”母亲一边问我的女儿,一边使劲甩开我的手,用惯有的语气说:“哎呀,干啥哩?冇事儿,我冇事儿!”母亲还是那个刚强的母亲,我怅然若失。
想起朋友介绍我看的一篇文章来,题目好像就叫“牵手”,大概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写的吧!也是过马路,也是牵手,原本是自幼与母亲牵手走惯了的,这一天却突然不肯再那样,因为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
母亲的失落溢于言表,孩子尽收眼底,回顾十几年在爱中成长的点点滴滴,经过一番中国孩子常用的思想斗争后,孩子重与母亲牵手过马路,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
溪流永远急着奔向大海,浪潮却总想重回陆地。
那个不知珍惜的孩子呵,那个柔情无限的母亲呵,那个可爱得令人神往的故事呵……想着这些,我笑了,笑自己已过而立却突然作小儿女状,矫情了些呵。
再注意母亲时,我看见她终于要过了。
她小心地探出一只脚,像春汛时过村前那条翻水桥先试深浅一样,保持重心靠后,以便随时撤回。
过了许久,没有发现什么危险,母亲便试着伸出另一只脚……一辆雪铁龙正好疾驶而过,那刺耳的尖叫声明显带着警告,把母亲吓得连连后退。
我被母亲的神态吓得赶紧过去,忙乱中不觉伸出了双手,母亲一把抓住,立定身体,大大地喘了口气。
女儿在一边笑起来,大约是笑外婆被汽车吓着。
母亲也笑了,脸上讪讪的,还强自镇静着,但并没有松开我的手。
现在,母亲的手就在我的手中了,并没有文学作品里描述过无数次的那种柔滑——母亲老了——那手只是一味的干燥粗糙,刺刺的,但是很温暖,是血肉相连的那种暖,一直暖到心底最深处。
现在,我要过马路了,牵着我的母亲的手走我们的路了。
真希望这马路再宽些再远些,让我牵着母亲长长久久地走下去,走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走出她艰辛的人生,走出一段细腻温情的晚年。
现在,我的右手牵着年迈的母亲,她的身体半倚着我,脚下亦步亦趋,正如一个需要扶持的孩子一般。
我的左手牵着年幼的女儿,那是母亲和我血脉流向的又一个。
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牵手的幸福却已满满的了。
现在,现在……我说不下去了!秋日暖阳里,我突然想流泪:可是,母亲呵,我情愿你不牵我的手,情愿依旧随在你身后,只要你依旧是那个倔强有力从容前行决不后顾的年轻的母亲!(选自《散文百家》,2007年第9期)1.文中画线句子“牵手,于我们母女,生疏至旁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A。
母亲的手就在眼前,青筋暴露,皴皱瘦削,老人斑星星点点,或隐或现地昭示着苍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B“‘咋了?咋了?’母亲一边问我的女儿,一边使劲甩开我的手,用惯有的语气说:‘哎呀,干啥哩?冇事儿,我冇事儿!’”年老的母亲为什么要甩开“我”的手?而后文中母亲为什么又不再甩开“我”的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标题为“迟到的牵手”,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神泉周克武神泉是我们村的一口古井。
我小的时候,常听老辈子人念叨,还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一周姓男子从江西只身流落至我们村,凭一身精湛的裁缝手艺赚些银两,盖了几间瓦房,又在屋前掘了这口井。
后来,他娶妻生子,儿孙满堂,渐渐繁衍成当地人丁最为兴旺的一大家族。
族人们都说是甜润清澈的井水养育了周家,便尊称这口井为神泉。
家乡一带的老百姓也将周氏家族称为“神泉周家”。
神泉坐落在我家老屋对面。
井口呈四方形,麻石砌就的井壁上爬满了青苔。
里面水清如镜,在阳光下轻轻划动水面,波纹荡漾,就像搅碎了一桶金子,星光点点,闪闪烁烁,有种炫目的美;捧一口,喝进嘴里,又有一种透心的甜。
村民们每天的生活几乎是从神泉边开始的。
晨曦初露,人们便三三两两赶来打水,挑桶提罐,说说笑笑,络绎不绝。
晨光里,桶桶罐罐撞击着井沿的麻石,发出声声脆响,仿佛清越的田园小调,悠悠缓缓地飘荡在山野的静空。
待到日上三竿,暖暖的阳光将溪畔垂柳悠长的倩影投射在井边,树上蝉鸣声声,绿荫里,上下屋场的姑娘嫂子、婆婆姥姥便围着古井,一面噼噼啪啪地捶衣,一面口无遮拦地闲聊:栏里的猪、园中的菜、自己的崽,谁家的婆婆与儿媳磕磕绊绊,哪个小寡妇勾引邻村的泥瓦匠……你一言,她一语,笑声、叫声、惊叹声,伴和着取水声、捣衣声,将泥土上的疲惫打发得无影无踪。
日复一日,幽深的神泉里储满了家长里短的故事、柴米油盐的忧乐,还有女人们五彩驳杂的梦。
三伏天,地面在炽烈的太阳炙烤下如同烙铁,稻田里也干涸得绽开一条条浅白色的裂缝,古井里却总是一汪碧泉,盈盈满满。
好心的人便在井边放一个木瓢。
那些挑担的、推车的、南来北往的,汗流如注,喉干舌燥,立即停住脚,抓起木瓢,舀满水,咕噜咕噜一顿豪饮。
片刻之间口舌生津,凉意习习;抹抹汗又匆匆赶路,脚底生风。
清甜的神泉滋养着一方乡亲,古井渐渐成了人们心中的图腾。
每年秋收刚过,村里会举行隆重的掏井仪式。
通常是先由一位年纪最长的老人在井边摆上供果,点燃香烛,三叩九拜祈求古井赐福降瑞。
随之,在一阵鞭炮声中,大家便七手八脚将井水掏干,取出泥沙;末了再用布条把井沿擦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
第二天,古井里又是一汪愈加清澈见底的甘泉。
村子里流传一种说法:掏井之后,谁能第一个喝上神泉,这一年会天降吉祥,好梦成真。
情窦初开的姑娘便会起个大早,胸搭麻花辫,身着碎花衣,顺手在路边再掐朵野花插到头上,一个人悄悄溜至井边,俯下身子,抢先捧起神泉喝一口;然后双手托腮,临水自照,痴痴地想着自己心仪已久却又羞于启齿的那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