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试验

合集下载

实验三十五药物动力学的数据处理

实验三十五药物动力学的数据处理

实验三十五药物动力学的数据处理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能够用计算机进行药物动力学的数据处理,掌握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2.明确药动学参数对血药浓度的影响,掌握药动学参数的意义。

二、实验器材微型电子计算机、MS Excel 、计算器、坐标纸等。

三、实验内容根据下列数据,绘制药-时曲线和药-时半对数曲线图,进行有关计算,记录有关的计算结果。

计算练习:1.某患者静注1050mg 某药后的不同时刻的血药浓度如下:求该药的K 、t 1/2、V d 、Cl 、AUC 。

写出动力学方程。

计算过程示例如下:表1.某患者静注某药后血药浓度的处理2.某药静注100mg 后,定时收集尿液,得累积尿药量Xu 如下:试分别用速度法和亏量法求该药的K 、t 1/2、ke 。

写出动力学方程。

3.口服100mg 某药(V d =30L)后,不同时刻的血药浓度如下:求该药的K 、t 1/2、k a 及F 值。

写出动力学方程。

4.某患者口服100mg 某药(F =1)后,不同时刻的血药浓度如下:求该药的K 、k a 、t max 、C max 、V d 、AUC 值。

写出动力学方程。

计算给药后10h 的血药浓度。

5.某药静注100mg 后,不同时刻的血药浓度如下:求该药的α、β、A 、B 、k 10、k 12、k 21、Vc 、t 1/2β值。

写出动力学方程。

6.某药口服溶液剂、片剂的血药浓度法生物利用度数据如下:t (h) 1.0 2.0 3.0 4.0 6.08.010.0C (mg/L)109.7880.3558.8143.0423.0512.35 6.61t (h) 1.0 2.0 3.0 4.0 6.08.010.0C (mg/L)109.7880.3558.8143.0423.0512.35 6.61ln Cln C -t 回归斜率截距r动力学参数K t 1/2V d Cl动力学方程t (h)0 1.0 2.0 3.0 6.0122436486072X u (mg)0 4.027.7711.2620.4135.8848.6355.0557.8459.0659.58t (h)0.20.40.60.8 1.0 1.5 2.5 4.0 5.0C (mg/L) 1.65 2.33 2.55 2.51 2.40 2.00 1.270.660.39t (h)0.5 1.0 2.0 4.08.012.018.024.036.048.0C (mg/L) 5.49.917.225.829.826.619.413.3 5.9 2.6t (h)0.250.5 1.0 1.5 2.0 4.08.012.016.0C (mg/L)4332201411 6.5 2.8 1.20.52时间(h)血药浓度(mg/L)试计算:口服溶液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片剂与溶液剂比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药代动力学实验流程

药代动力学实验流程

下面是一般药代动力学实验的流程:
1. 实验设计:确定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设计给药方案(包括剂量、途径和时间)以及采样时间点。

2. 动物准备: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和性别,根据实验要求对动物进行分组,并在实验前适应环境。

3. 给药:按照设计的给药方案给动物施以药物,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方式进行。

4. 样品采集:在设定的时间点采集血液、尿液、粪便等生物样本,用于分析药物的浓度。

5.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生物样本进行处理,如离心、萃取、净化等,以准备进行药物浓度分析。

6. 药物浓度分析: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质谱法(MS)等,测定生物样本中的药物浓度。

7. 数据分析:将测得的药物浓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清除率等。

8. 结果解释: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9. 报告撰写: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内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

型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在进行实验前,应仔细设计实验方案,并确保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磺胺药动力学实验报告

磺胺药动力学实验报告

磺胺药动力学实验报告磺胺药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血浆中磺胺药物的浓度的方法;2.测定给予一剂量的磺胺药物后的药物动力学参数;3.分析磺胺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实验原理:磺胺药物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药物。

在体内主要经尿排出,其代谢有两条途径:一为胺基代谢途径,即N4-乙酰化,以形成N4乙酰磺胺,然后在经过进一步代谢变为无活性代谢产物,从尿液中排出。

另一为硝基代谢途径,即对N1位的磺胺甲基上亚硝基团的代谢,以形成N1-羧基吗啉磺胺,然后也经过进一步代谢变为无活性代谢产物从尿液中排出。

实验步骤:1.制备血浆标准曲线:a)血浆添加一定浓度的磺胺药物标准品制备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b)每个标准溶液加入内标,加蒸馏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制备出20组标准样品;c)将样品分批注射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测得峰面积。

2.测定药物浓度:a)测定血浆标本前,禁食水24小时,并加工为草酸钠盐血浆用于测定;b)取不同时间内的标本各3ml,使用琼脂糖/蛋白酶样将血浆分离;c)离心后将血浆转移至色谱管,并加内标;d)用稀释液稀释5倍,离心后离心上清取2 μL注射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测得峰面积。

实验结果:1.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得到药物的浓度和峰面积的线性关系,绘制出标准曲线。

药物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方程为y=1.5543x+3783.7,R^2=0.9979。

2.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样本后,绘制出磺胺药物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为3.87h,分布容积为120L,清除率为32L/h。

实验结论:1.通过测定血浆标准曲线,可以计算出给定时间点血浆中磺胺药物的浓度;2.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代谢消除的速度;3.药物的分布容积和清除率反映了药物在体内分布和消除的能力。

实验不足:1.实验样本较少,不能代表整个人群的药代动力学参数;2.实验中并未考虑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涉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外实验、数学模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一、体内外实验体内外实验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体内实验是指将药物直接注入小鼠、大鼠、狗等实验动物体内,通过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样和组织样品,来研究药物的代谢过程。

体外实验则是在离体条件下(如体外肝微粒体、细胞系等),对药物进行代谢动力学研究。

体内外实验虽然具有操作简便、容易获得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等优点,但也存在缺点,如可能受生理环境影响、需要大量动物供试等等。

因此,近年来,体内外实验的使用已被限制。

二、数学模型为了更加精确的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者们开始采用数学模型来模拟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

数学模型是将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建立相关方程模拟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些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单室模型、双室模型、生物利用度模型等等。

数学模型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预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降低体内外实验对实验动物的数量和时间、成本等方面的需求。

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模型参数的确定也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还存在着误差较大、难以考虑生物环境变异等诸多不足之处。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如PCR扩增、基因克隆等技术,可以对组织、细胞、蛋白质等层面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

特别是在相关基因的筛查、基因多态性的鉴定、基因表达谱及蛋白表达和代谢酶鉴定等技术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也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总结来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这些方法共同促进和推进了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和发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实验方法。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转化过程,通过代谢,药物可以转化成活性代谢物,也可以被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进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 药物的消除速率:研究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率,即药物从体内被排除的速度。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测量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和清除率。

2. 药物的代谢途径: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通过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可以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酶的类型。

3. 药物的代谢酶:研究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的类型和功能。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测定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测定酶的表达水平。

4.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计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AUC(面积下曲线)、Cmax(峰浓度)、Tmax(峰时间)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可以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和消除速率,指
导药物剂量的选择,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指对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过程后的体内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揭示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为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1.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就是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该实验是通过给物种(如小鼠、大鼠、猴子、犬、猪等),或人体内注射、灌胃等途径给药,然后测定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产物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方法。

2.计算机模拟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另外一种方法是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模拟是通过建立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排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的方法。

计算机模拟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模型可重复性好,数据可视化等特点。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进展离不开世界各地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为新药研发、药物剂量设计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技术手段。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品、天然药物、中药、微生物代谢产物等药物的研究。

2.基因组学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应用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研究人员也将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基因组学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研究。

应用基因组学技术可以为药物代谢动力学提供更多的新信息和更加准确的数据,这对药物研发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有很大的帮助。

3.探索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新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不断地推进着。

在研究中,还有许多新的药物代谢机制被揭示出来,例如硫化代谢、类烯基化代谢、半胱氨酸代谢等。

这些新机制的发现为药物研发和药物安全性评价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趋势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趋势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将更多的从概率性转向个体化和精准,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将从组平均到个体化过渡。

药物动力学实验方法概述

药物动力学实验方法概述

2-1-2 组织样品的消化
对于与组织结合很牢的药物,采用沉淀蛋白的 处理难以使药物充分释放出来,此时可将组织消 化。 剧烈的条件:如NaOH溶液,甲酸-双氧水 等;这种处理也可能导致药物的破坏,一般适用于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的实验。 温和的条件:常用蛋白水解酶使肽键降解。
2-1-3 缀合物的水解
历史
药物代谢的研究始于何时还没有一个非 常权威的考证,可能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四 十年代或更早,当时这方面的论文甚少, 直至六十年代,研究论文的数量才陡然增 加。其后的发展更加迅猛,从研究技术、 方法到研究内容均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衍 生出不同的专业方向,甚至形成了独立的 学科。
药物代谢的研究内容
1. 吸收:药物从给药处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可以从速度 和数量加以定量。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的血中药物浓度确 定。有关参数:达峰时间(Tmax),峰浓度(Cmax), 药时曲线下的面积AUC。 2. 分布:药物被血液运送到各组织的过程,也包括速度和 数量上的区别。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组织中药物含量来确 定。对于动物,可直接取各种组织来测定药物含量。人 则不能直接测定,只能利用数学方法来推算。有关参 数:分布容积(Vα) 3. 代谢(生物转化):药物在结构上被体内的酶系统改变 的情况。通过鉴定代谢产物的结构来确定。 4. 排泄:药物通过粪便、尿液等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通过测定不同时间药物在粪尿中的含量来确定。 3、4合称为药物处置。有关参数:血桨半衰期(T1/2), 总清除率(CLs), 肾清除率(CLr)。
影响提取率和专一性的因素
1.pH值:与药物pka值有关,药物只有以非电离形 式存在时,才能被有机溶剂提取。 因此,对于碱性药物,pH应高于pka值1-2个 pH单位,对于酸性药物,pH应低于pka值1-2个pH 单位,药物可保持在非电离形式。 2.溶剂的极性: 非极性物质易溶于极性小的溶剂中,极性大的 物质则易溶于极性溶剂中,因此,应根据被测组分 的极性选择相似极性的溶剂。 例如,代谢物的极性 通常比母体药物高,因此可利用不同极性的溶剂选 择性地提取母药和代谢物。

药动学实验报告

药动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10药剂)指导老师:杨红梅老师组员: 1025001 陆洁 1025002 谭聪婷1025003 林小英 1025009 周晓妮1025010 文玉琴 1025011 莫振桂1025012 陈英澜实验时间:2013年5月22日【实验目的】掌握口服给药后用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加深对这些参数的理解。

【仪器与试剂】仪器: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法、具塞刻度试管,离心式管、涡旋混合器试剂:对乙酰氨基酚、1﹪肝素溶液、0.12mol/L氢氧化钡溶液、20g/L 硫酸锌溶液【实验原理】血管外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透皮给药等。

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常用一级过程描述,即药物以一级速度过程吸收进入体内,然后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一级吸收模型)。

体内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C=kaFX OV(k a-k)(e-kt-e-kat)对大多数药物来说,吸收速率常数k a d大于消除速率常数k。

当k a远大于k,且t较长时,则e-kat趋向零,上式可简化为:C=kaFX OV(k a-k)*e-kt利用尾段直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

残数浓度C残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C残=k a FX0V(k a-k)*e-kat利用残数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 a。

错误!未指定书签。

【试验方法】1 标准曲线的制备1.1 标准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105℃干燥恒重的扑热息痛1g(按含量计算称取)。

用热蒸馏水溶解,与250ml容量瓶中,冷至室温后稀释至刻度,置冰箱保存备用(40000vg/ml)。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40000vg/ml的浓贮备液1.25、2.5、3.75、5.0、6.25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用50、100、150、200、250vg/ml的标准溶液。

1.2 空白(无药)血浆的制备将实验动物家兔静脉处毛拔掉,涂擦酒精,用100W灯泡烤5min,再将耳静脉横向切开,用经1%肝素溶液处理并烘干的离心管采血约9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动力学实验
茶碱的血药浓度测定和药物动力 学参数的计算
目的要求:
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氨茶碱后血药浓
度的测定,掌握药物动力学实验的 基本方法。
实验内容:
茶碱是临床常用的平喘药物,其治疗指 数窄(10~20μg/ml),是需要进行治 疗药物监测的常见药物之一。本实验采 用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静脉注射 氨茶碱后的血药浓度,然后根据血药浓 度—时间数据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2 结果 2.1 茶碱在血清中的标准曲线
茶碱的标准浓度及其吸收度
茶碱的标准浓 度 A274 A298 △A (A274-A298) 4μg/mL 8μg/mL 12μg/mL 16μg/mL 20μg/mL 0.401 0.073 0.328 0.496 0.138 0.368 0.455 0.082 0.373 0.555 0.162 0.393 0.514 0.105 0.409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氨茶碱注射液,茶碱片,茶碱标准品(中国生物制品 鉴定所),0.1 mol/L HCl溶液,5%异丙醇氯仿液, 0.1 mol/L NaOH溶液。
1.2 动物
雄性SD大鼠,体重300g左右。
1.3 仪器
751型紫外Leabharlann 光光度计,离心机等。1.4 实验方法 1.4.1 血样制备:
茶碱的标准曲线为:Y = 0.0049〃X + 0.3131 (R=0.9921)
2.2 样品测定结果
在大鼠血浆中茶碱的浓度

0h 0.5 h 1 h 吸 光 度 血 药 浓 度 2h
采 血 时 间
3h 4h 6h 8 h 12 h 18 h 24 h
2.3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⑴ 消除速度常数: ⑵ 生物半衰期: ⑶ 表观分布容积: ⑷ AUC:
大鼠1只,乙醚麻醉后进行股静脉和股动脉插 管,股静脉插管用于氨茶碱的静脉给药,股动
脉插管用于采血。给大鼠静脉注射氨茶碱
25mg/kg,分别在给药之前和给药后0.5、1、2、
3、4、6、8、12、18和24小时取血1ml,肝素钠
抗凝,3500r/min离心10分钟,取血浆备用。
1.4.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茶碱 浓度:
取0.5ml血浆,加入0.1mol/L HCl 0.2ml混合,用含 5%异丙醇氯仿液5ml振荡提取,离心(10min)后, 吸取下层氯仿液4ml,用0.1mol/L NaOH 4ml反提, 离心(5min),取上清液3ml,用751型分光光度 计在274nm和298nm波长处测定。△A=(A274- A2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