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合集下载
非侵染寄生致病抗病诊断

医学ppt
25
二 致病性
定义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能力
致病性的方式
夺取寄主营养和水分 分泌酶 分泌毒素 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三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一般表现为寄生性越强,其
致病性越弱; 寄生性越弱,其致病性相对越强。
医学ppt
26
Wheat Cell
Fungi Cell
生物化学抗病性
⑴植物固有的生物化学抗病性 寄主植物分泌到体外 的挥发性物质,如酚、萜、萘类。
⑵病原物接触或侵入后,诱导寄主产生的生物化学
抗病性 如过敏性坏死,植物保卫素(简称植保素,如
菜豆素﹑豌豆素等)。
医学ppt
33
抗侵入
抗扩展 医学ppt
34
三 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小麦白粉菌的吸器-夺取水分和营养
医学ppt
27
吸器夺取水分和营养
医学ppt
28
医学ppt
分泌毒29素
分泌生长调节物质
山核桃树丛枝医病学ppt(Phytoplasma) 30
冠瘿/根癌(Crown gall)
分泌生长调节物质
医学ppt
31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一 抗病性(pathogenicity)
2 防治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医学ppt
18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 侵染过程 病害循环
医学ppt
19
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 寄生性
1 定义 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
一种生物生活在其它活的生物上,以获得 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 生物。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寄生物。由于寄 生物有寄生能力,常常对寄主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寄生物一般也是病原物。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ppt课件

害 大水漫灌
的
• 水分低:
耕作层薄 砂性大
• 水分骤变:
病• 因
•
•
•
•
根系O2不足,腐烂、死 亡 阻止吸收 腐生菌污染和侵染根部 地上部出现萎蔫 水肿现象
• 干燥、凋萎、 植株矮小
• 品质变硬
• 肉嫩组织开裂
.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水分、湿度不适
侵 染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非
侵 非侵染性病害:
染
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
性 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
病 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害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
概
念
.
➢
非侵染性病害的原因
非
侵 2.非生物因素:
染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
性 (2)不良物理因素
病 害
a.温度、湿度不适(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
侵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染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猕猴桃日灼症
.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侵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染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 柚日灼症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侵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染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病 变成僵瓣,使红薯不耐贮藏,使甘蔗变质流糖而空心。
害
二是隆冬过后的“冻后霜”,这时气温降到很低,而次 日猛晴,气温突然升高,使越冬作物遭受严重冻害。
的
• 水分低:
耕作层薄 砂性大
• 水分骤变:
病• 因
•
•
•
•
根系O2不足,腐烂、死 亡 阻止吸收 腐生菌污染和侵染根部 地上部出现萎蔫 水肿现象
• 干燥、凋萎、 植株矮小
• 品质变硬
• 肉嫩组织开裂
.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水分、湿度不适
侵 染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非
侵 非侵染性病害:
染
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
性 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
病 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害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
概
念
.
➢
非侵染性病害的原因
非
侵 2.非生物因素:
染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
性 (2)不良物理因素
病 害
a.温度、湿度不适(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
侵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染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猕猴桃日灼症
.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侵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染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 柚日灼症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侵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染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病 变成僵瓣,使红薯不耐贮藏,使甘蔗变质流糖而空心。
害
二是隆冬过后的“冻后霜”,这时气温降到很低,而次 日猛晴,气温突然升高,使越冬作物遭受严重冻害。
非侵染性病害病原ppt课件

水分不足干旱
其病状:叶片雕萎、黄化、 花芽分化减少、早期落 花、落果,久旱遇雨可 造成落果和裂果。
水分多涝害
其病状:土壤缺氧、抑制 植物呼吸作用、根系腐 烂、全株死亡。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2 、水分失调
葡 萄 水 份 多 引 起 裂 果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1、营养条件不适宜
一品红缺N
月季缺铁病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2 、水分失调
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其含量占植物重量 的40%—97%。
其作用:参与植物内各种物质的转化和合成,维持 细胞的膨压,溶解土壤中矿物质,平衡植物体温。
水分不足或过多,都导致植物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 非寄生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
由不适宜的非生物 因素引起的病害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1、营养条件不适宜
N
园艺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柑
C、P、K、Ca、Mg和微量元
桔
素Fe、B、Mn、Zn、Cu等10 多种。
缺
缺少某种元素,会出 现缺素症。
症
某种元素(尤其是微
(2)高温
苹 果 日 灼 病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4、光照不适宜
照(
过 弱
) 光
1
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的进 行,受害植物叶色发黄、枝条细弱、花 芽分化低、易落花落果、果实品质降低、 特别是温室和温床栽培的植物更易呈现 出上现象。
照(
过 强
) 光
2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3园林植物病原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非侵染性病原

二、园林植物病原细菌
学习关键点: 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类型;
细菌的侵入途径和侵入条件;
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
植物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被子植物上,裸子植 居第三位。在园林植物上,比较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
物上很少发生,其数量和为害性次于真菌和病毒性病害, 核果类树木的细菌性穿孔病
细菌的侵入还必须在有 水 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 是因为只有在水滴或水膜中,细菌才能活动或扩散。如 果植物的感病部位表面没有水滴或水膜,细菌便无法活 动和侵入,植物也就不可能生病。 所以,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发生,与降雨和高湿的环 境密切相关。而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细 菌性病害的。
3、防治
⒈ 花叶
发生在叶片上。这是病毒病最常见的症状。
花叶又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叶片上黄色和绿色相混杂,像美人蕉花叶病、月 季、牡丹、一串红的花叶病;
另一种则是深绿色和浅绿色相混杂,如紫藤花叶病等。 所有的花叶型症状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叶片上的其他变色现象,还有
脉明、
沿脉变色、
铜(王铜等)】。
第三类就是某些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杀菌剂,如代森
锌、代森锰锌、福美双等,对细菌性病害也有一定的防
治效果。
三、 园林植物病原病毒
知识重点: 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病毒病;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及类型; 植物病毒病的传播; 防治
由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称病毒病。这类病害的数 量和为害性仅次于真菌,占第二位。
仙客来斑萎病毒病
仙客来花叶病
学习关键点: 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类型;
细菌的侵入途径和侵入条件;
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
植物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被子植物上,裸子植 居第三位。在园林植物上,比较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
物上很少发生,其数量和为害性次于真菌和病毒性病害, 核果类树木的细菌性穿孔病
细菌的侵入还必须在有 水 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 是因为只有在水滴或水膜中,细菌才能活动或扩散。如 果植物的感病部位表面没有水滴或水膜,细菌便无法活 动和侵入,植物也就不可能生病。 所以,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发生,与降雨和高湿的环 境密切相关。而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细 菌性病害的。
3、防治
⒈ 花叶
发生在叶片上。这是病毒病最常见的症状。
花叶又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叶片上黄色和绿色相混杂,像美人蕉花叶病、月 季、牡丹、一串红的花叶病;
另一种则是深绿色和浅绿色相混杂,如紫藤花叶病等。 所有的花叶型症状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叶片上的其他变色现象,还有
脉明、
沿脉变色、
铜(王铜等)】。
第三类就是某些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杀菌剂,如代森
锌、代森锰锌、福美双等,对细菌性病害也有一定的防
治效果。
三、 园林植物病原病毒
知识重点: 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病毒病;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及类型; 植物病毒病的传播; 防治
由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称病毒病。这类病害的数 量和为害性仅次于真菌,占第二位。
仙客来斑萎病毒病
仙客来花叶病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病因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病因
由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
又称生理性病害。
因不能传染,也称非传染性病害。
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有很多,那么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病因有哪些呢?
病株生长不良,严重的不能包心或包心不实。
轻病株可以包心,外观正常,但切开叶球可见内叶边缘黄化、干枯,有的叶片呈淡褐色干腐,没有臭味,入窖后易腐烂。
2.水分失调
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对营养的吸收和运输,都必须有水分才能进行,水分在调节植物体温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植物吸水不足时,营养生长受到限制,叶面积减小,花的发育也受到影响,缺水严重时,植株萎蔫,蒸腾作用减弱或停止,气孔关闭,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运行,生长量降低,下部叶片变黄、变红,叶缘枯焦,造成落叶,落花或落果,甚至整株凋萎枯死。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营养缺乏病:增施缺乏的元素,改善土质或根外施肥等; 土壤水分过多:排涝、防止曝晒; 干旱地区、干旱气候:加强土壤保水及加强灌溉; 大气污染:消除污染源。
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治疗:
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可以相互诱发
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
这些元素因作物种类、器官和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
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养分比例失调或营养过剩
一、营养失调
●缺素症:指植物体内某一时期,或某一段时间内某种元素供应不足,而发生的缺素症状。 ●缺素原因: 1)土壤中缺少某种元素,植物体就缺少某种元素 2)土壤中本身存在某种元素,但由于多种原因处在不能被植物吸收状态 3)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土壤中各元素比例失调 ●多素症:某些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主要是微量元素过量所致。如饲料粪、肥害、 药害、盐碱地。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定义: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 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 化学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植物的药害
01
02
01
03
02
温度不适:
水分湿度不适:
光照不适:
第二节 物理因素
温度不适
高温:干旱、强日光、强热风 危害: 植物开花和结实异常 灼伤 幼苗伤害
低温: 冷害 冻害
变温:冻裂
晚霜、早霜
5
水温和土温低:扎根不好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病 因
b.光照太强或太弱
(3)不良化学因素
a.营养失调(不平衡)
b.环境污染(大气和土壤中有毒物质)
c.药害(农药和化学制品使用不当)
(4)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
➢
(一)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
非
侵 染 性 病
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
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 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 阻止吸收 • 腐生菌污染和侵染根部 • 地上部出现萎蔫 • 水肿现象
• 干燥、凋萎、 植株矮小
• 品质变硬
• 肉嫩组织开裂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水分、湿度不适
侵 染 性 病 害 的 病 因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侵 染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性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侵 2、低温:
染 性
(2)冻害
病
害
的
病
因
鹅掌柴冻害
芦荟冻害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温度不适
侵 2、低温:
染 性
(2)冻害
病
害
的
病
因
春羽冻害
三角梅冻害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温度不适
侵 2、低温:
染 性
(2)冻害
病
害
的
病
因
金橘冻害
芭蕉冻害
➢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温度不适
侵 2、低温:
侵 染
4)缺Ca识别:
性
桃树对钙的需求量比苹果树小,桃树缺钙叶片
病 有斑枯,果实易出现 软腐病。
害
的
非侵染寄生致病抗病诊断

例:日灼病与炭疽病(真菌)
冻害与苹果腐烂病(或柑橘树脂病)
侵染性病害可诱发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例:月季黑斑病(真菌)与梢枯(冻害)
番茄日灼病和灰霉病
月季黑斑病
Dieback (梢枯/死顶)
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诊断 有3个特点 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②无逐步传染过程;③无病征。 防治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保护地土壤、盆栽土中可溶盐的浓度过高。 如土壤过量的钠盐引起PH升高。表现退绿、矮化、叶枯焦、萎蔫。土壤盐份在0.3%以下,少数作物表现盐害。据调查我国使用3年以上的保护地,土壤表层盐份在0.1%~0.5%之间,已不同程度受到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
01
02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相互关系
非侵染性病害可诱发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综合治理 IMP(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 综合考虑生产者、社会和环境效益,在投入/效益分析的基础上,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有效防治手技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以下。
01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02
结构抗病性
植物固有的结构抗病性 如茸毛﹑蜡质层﹑气孔等。
病原物接触或侵入后,诱导寄主产生的结构抗病性 如木栓层、离层等。
生物化学抗病性
植物固有的生物化学抗病性 寄主植物分泌到体外的挥发性物质,如酚、萜、萘类。
病原物接触或侵入后,诱导寄主产生的生物化学抗病性 如过敏性坏死,植物保卫素(简称植保素,如菜豆素﹑豌豆素等)。
荧光假单胞杆菌鞭毛
游动孢子(zoospore)
壹
初侵染 越冬越夏的病原物传到感病植物上,引起的第一次侵染。
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元素因作物种类、器官和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
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养分比例失调或营养过剩
一、营养失调
●缺素症:指植物体内某一时期,或某一段时间内某种元素 供应不足,而发生的缺素症状。 ●缺素原因: 1)土壤中缺少某种元素,植物体就缺少某种元素 2)土壤中本身存在某种元素,但由于多种原因处在不能 被植物吸收状态 3)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土壤中各元素比例失调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1.诊断的目的: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响应的防治
措施。 •2.诊断方法:现场调查、排除侵染性病害、治疗诊断。
•3.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没有病症。 (2)成片发生。
(3)没有传染性。(4)可以恢复。
•4 .生理性病害与病毒病因为均无病症,容易混淆,区别是一般病毒 病的田间分布是分散的,且病株周围可以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生理 病害常常成片发生。
• 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药害。
• 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害。
第二节 物理因素
1.温度不适: 2.水分湿度不适: 3.光照不适:
一、温度不适
1、高温:干旱、强日光、强热风 危害: 植物开花和结实异常 灼伤 幼苗伤害 2、低温: 冷害 冻害 3、变温:冻裂 4、晚霜、早霜 5、水温和土温低:扎根不好
缺素识别:
3)缺P
症状: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植株瘦小,僵直 分孽分枝少,开花结果少,籽粒不饱满。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4)缺K:
症状:老叶先表现,叶尖和叶缘以及脉间失绿黄化,进而焦枯 根系生长不良。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5)缺Mo:叶畸形 症状在植株上部新叶出现
二、水分、湿度不适
• 水分高:
地下水位高 地势低洼 雨后不排涝 大水漫灌
• • • • • 根系O2不足,腐烂、死亡 阻止吸收 腐生菌污染和侵染根部 地上部出现萎蔫 水肿现象
• 水分低:
耕作层薄 砂性大
• 水分骤变:
• 干燥、凋萎、 植株矮小 • 品质变硬
• 肉嫩组织开裂
三、光照不适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缺素识别:
1)缺铁(北方常见,尤其是果树) 症状:植物褪绿变黄,进而出现白化; 老叶绿色,新叶缺铁黄化白化(均匀),叶缘焦枯。
症状在植株肉嫩组织先出现
缺素识别:
2)缺N: 症状:下部叶片由淡绿发展至淡黄、橙黄或黄红, 植株矮小、直立、早衰
过量:
症状:徒长和倒伏,贪青迟熟,抗病性下降。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治疗:
1、营养缺乏病:增施缺乏的元素,改善土质或根外施肥等; 2、土壤水分过多:排涝、防止曝晒; 3、干旱地区、干旱气候:加强土壤保水及加强灌溉; 4、大气污染:消除污染源。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可以相互诱发
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 田间分布 症状 病组织分离 传染性 复原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 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 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 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1、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
• 植物所需营养
大量元素:N、P、K、Ca、Mg、S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 缺乏--影响植株的正常生理机能 • 过量--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一、营养失调
• 植物大量元素的临界范围 N含量为干物质的1-5% P含量为干物质的0.2-1.1% K含量为干物质的0.5-5% Ca含量为干物质的0.2-1.2% Mg含量为干物质的0.04-0.5% S含量为干物质平均0.25% • 植物微量元素的临界范围 Fe:50-250μg/g 大于1000 μg/g毒害 Mn:20-500 μg/g 大于1000μg/g毒害 Zn:25-150 μg/g 大于400 μg/g毒害 Cu:5-20 μg/g 大于20 μg/g毒害 B:20-100 μg/g Mo:0.1-0.5 μg/g
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 较均匀一致或明显与栽培地域 有关 多为变色或水渍状、畸形、矮 化,无病征(出现腐生菌) 分离不出病原物 不能传染 有些可复原
点片发生或发病中心;有扩展蔓 延的趋势或传播介体的分布一致 各种类型,有些病征明显 除专性寄生外,都可以分离到病 原物 可传染 不能复原
净化植物,如桂花 指示植物,如牡丹 (见表7-3)
三、植物的药害
• 各种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均可造成植物化学
伤害。 • 急性药害:施药后2-5天发生。一般在植物幼嫩组织发生斑点或条纹斑。
无机铜、硫制剂容易发生。如石硫合剂。
• 慢性药害:逐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 植物幼苗和开花期比较敏感。
缺素识别:
6)缺Zn:小叶症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7)缺B: 畸形果
症状在植株肉嫩组织出现
缺素识别:
8)缺Ca:苦痘病(苹果)
症状在植株肉嫩组织出现
缺素识别:
9)缺Cu: 幼叶萎蔫
症状在植株肉嫩组织出现
缺素识别:
10)缺锰: 失绿斑
症状在植株肉嫩组织出现
缺素识别:
11)缺镁: 明脉
●多素症:某些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主要是微量元素过量所致。如
饲料粪、肥害、 药害、盐碱地。
各种元素在植物中的功能
N---蛋白质,氨基酸;
P---DNA,RNA,ADP,ATP
K---催化剂 钼----硝酸还原酶辅助成份 锌----生长素合成和糖的氧化(可上下传导) 铁----叶绿素合成的催化剂 铜----氧化酶辅助成份 锰----氮代谢酶辅助成份 钙----控制胞膜的渗透性,参与植物抗病性 镁----叶绿素,酶的辅助成份(可上下传导) 硼----糖的运输和钙的利用 硫----氨基酸和辅酶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12)缺S :黄化
症状在植株上部新叶出现
(见表7-1) 缺素症的反应因作物种类或不同品种而异。 一些元素的过量导致其他元素的缺失。 盐碱土,法国梧桐 植物保健元素:锌、硼、铜、硅
二、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污染、酸雨。
空气污染:水银蒸汽、乙烯、氨、氯气、氟化氢、二 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 (见表7-2)
• 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
• 化学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2、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 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第一节 化学因素
• 营养失调 • 空气污染 • 化学物质的药害
一、营养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