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祥林嫂悲剧人生

合集下载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

目录一、祥林嫂人物形象 (2)(一)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2)(二)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 (2)(三)倔强的反抗意识 (3)二、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 (3)(一)对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 (4)(二)对封建时期丑恶人性的揭示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目录 (6)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封建社会黑暗的反思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而本论文则主要是从其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这一角色展开分析,对其人物形象特征做详细而深刻的总结,并尝试着其这一人物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进行剖析。

在加深对鲁迅文学作品了解的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理论性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小说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一、祥林嫂人物形象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劳、善良以及顽强等这些性格特性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生中,遭受封建政权压迫的她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观念而难以找到生活的方向,而她的周围又都是都是受封建迷信影响的人,因而她才会借助于封建迷信来找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想要通过“赎罪”的方式来得到解脱。

但是,却不曾想被封建迷信拉入更深的沼泽中,在祥林能力被赶出了鲁镇后死在漫天大雪中。

在封建礼教与迷信的双重压迫下,祥林嫂作为受害者,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性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社会无处不在的确良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

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有已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缝隙疑。

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祥林嫂》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妇女,通过小说中对她的三次外貌描写,我们可以透视出她的悲剧人生。

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年仅十五岁就与丈夫结婚,外貌可爱纯朴。

这是小说中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从这一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年纪轻轻就却步入了婚姻的困境,被迫成为别人的妻子。

她的外貌纯朴可爱,但这种纯真也使得她对婚姻的期望过于天真,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是一场悲剧。

第二次描写:祥林嫂接到婆婆关于生儿育女的训话后,变得面黄肌瘦、步履蹒跚。

这一描写是小说中祥林嫂的第二次外貌描写,从这一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因为婚姻生活的压力和婆婆的期望,变得面黄肌瘦、步履蹒跚。

这说明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她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她每天为了生儿育女而忍受痛苦,生活的压力使得她的外貌变得憔悴不堪。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作文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作文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作文说起祥林嫂,那可真是个可怜人儿。

她这一辈子,就像是掉进了一个黑漆漆的大坑,怎么爬也爬不出来。

祥林嫂一开始嫁的男人,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日子也还能过。

可谁能想到,男人早早地就去了,留下她孤孤单单一个人。

这也就罢了,在那个年代,女人改嫁也不是啥稀罕事儿。

可她改嫁之后,没过几天好日子,第二个男人又走了。

这命运,就跟故意捉弄她似的。

她还有个孩子,那可是她的心头肉啊。

本指望着孩子能长大成人,给她点依靠和安慰。

可那孩子,偏偏被狼给叼走了。

这对祥林嫂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把她最后的一点希望都给炸没了。

从此以后,祥林嫂就像变了个人。

逢人就唠叨她那些悲惨的经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同情她,陪着掉几滴眼泪。

可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她那一遍又一遍的哭诉。

她的眼神也变得呆呆的,整个人都没了精神气儿。

到了后来,祥林嫂在人们眼中,就成了个晦气的象征。

大家都躲着她,生怕沾上她的霉运。

可她又能怎么办呢?她不过是个被命运狠狠踩在脚下的苦命女人罢了。

祥林嫂的一生,就这么在痛苦和绝望中度过。

她想挣扎,却怎么也挣不脱命运的枷锁。

这悲剧的人生,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

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启示

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启示
( 2 )( 第1卷 封二书影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年版。 09 [] 8周作人 : Ⅸ 八十 自寿诗》, 《 周作人散文全 集》 ( 4 ), 第1 g
09 事”, “ 这些事本 是人所共知 ,若是 由我来 记述 ,难 免有 桂 林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出版作人散 文全 集》 (第1 周 1
09 如 何 被 片 冈铁 兵 斥 骂 为 “ 动 老 作 家 ” 以便 强 调 自 己 并 未 卷 ),桂林 :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年版 。 反
与 日本 侵 略 者 合 作 。 所 有 内容 ,无 非 翻 南 京 审判 的 案 ,无 [】 7 周作 人: 《 乞者 自歌一一书奉 郑子瑜 》, 《 周作人散文全 集》 非 说 那 十 年 的汉 奸 罪 判 错 了他 。这 哪 有 一 点 悔 罪 的意 思 ? 《 忆 录 》 口 口声 声 说 : “ 不 想 写 敌 伪 时 期 个 人 的 往 回 我
动 妇 女 的 典型 形 象 ,她 长 得 端 庄 、 “ 正 ” ,并 且 勤 劳 、朴 年 纪 大 约 二 十 六 七 , 脸 色 青 黄 , 但 两 颊 却 还 是 红 的 。 ” 周 实 、热 爱 生活 。祥 林嫂 是 一 个 好 女人 ,她 身上 飘 散 着 善 良、 安分 、诚 实 的传 统美 德 的芬 芳 ,死 得却 让 人心 痛 。
北大 的南迁 ”, “ 7 元 旦的刺客 ”, “18 17 7 从不 说话到说 成了 《 知堂回想 录》中无法取信于人 的败笔了。
话 ” , “ 7 ‘ 动 老 作 家 ’ ( ) ” , “ 8 ‘ 动 老 作 19 反 一 10 反
家 ( ) ”。 可 以说 是 一 个 十 分 巧妙 的 “ 边 球 ” 。 担 注释 : 二 擦

祥林嫂悲剧的探索

祥林嫂悲剧的探索

祥林嫂悲剧的探索——与鲁迅一起探索旧社会下的妇女阶层旧社会下的贫苦农妇——祥林嫂祥林嫂一个旧社会贫苦农妇的典型形象,是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社会环境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

她是个寡妇,却有同居的男人;她是乌石山上看坟的母亲,孩子却在家门口被马熊拖走;最后她也是年轻的宝姐姐,在山里人来抢亲过程中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

就是这样一个悲惨命运的女人却是旧社会妇女阶层的的高度体现。

往往悲情最能体现出矛盾的存在,祥林嫂的命运恰恰体现这一点,没有什么能比的上一个被旧社会“四权”捆缚的农村劳动妇女更具有代表力。

宗族的族权,不允许祥林嫂守节。

祥林嫂的前夫祥林比祥林嫂小十岁,丈夫死后,祥林嫂不愿再嫁,为了养活自己,她逃到鲁镇做工,她的全部希望和渴求,便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权利。

这也就有了她第一次来到鲁家做工时的“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到年底,扫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鲁家)竟没有添短工”情形。

这是她的成就也是她的价值,在这样的日子里她的嘴角慢慢有了上浮,脸也白了一些。

但是好景不长,她的婆婆为了买一个女人给她叔子做老婆,带着族人把祥林嫂当做货物卖掉,在这样一个把妇女当做货物卖掉的族群中想像个人活着也需是她不敢渴望的梦想,甚至是都不敢存在的想法。

旧社会的夫权,是要祥林嫂守节的。

依照旧礼教,“女子一而”,不得再嫁;所以,祥林嫂在她前夫祥林死后,不肯再嫁;被婆婆抓回去逼嫁贺家坳,“在花轿上,她一种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这是夫权要祥林嫂守节造成的后果。

再婚后,丈夫死于伤寒,她又要为后夫守节,只能跟儿子阿毛相依为命。

神权、政权要惩罚祥林嫂不守节。

祥林嫂再嫁虽非自愿,但毕竟是再嫁了,在当时是不守节的表现,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这不是小罪,而是“大罪”,是罪孽深重;是需要受到惩罚。

柳妈,一个被封建迷(神权)的影响和毒害的女人,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使祥林嫂在精神上蒙受极大的压力。

略谈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略谈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己口 日
八 十千 大钱 的价 格卖 给深 山里 的农 民贺 老六 做 老婆 。绑 架式 的 买 卖 婚姻 ,再 次表 明 了祥林 嫂 的奴 隶地 位 。幸 而 新丈 夫 “ 有的 是力 气 ,会 做 活 ;房 子 是 自家 的 ” ,加 上有 了孩 子 ,她 就 又 感 到满 足 了 。旁 人 也认 为她 “ 了好运 了 ” 。可 这 种 “ 足 ”和 “ 交 满 好 运 ”,其本 身就 带 有悲 剧 的性质 。 因为 她所 感 到满足 的,并 非 是 不 受压 迫 的 “ ”的地 位 ,而 是 “ 人 安分 耐劳 ”的奴 隶式 生活 。但 即 便 是 这 种 奴隶 式 的生 活 也 不 得长 久 。第 二 个 丈 夫 不 久 死 于 贫 病 ,儿 子阿 毛 又被狼 活 活地 吃掉 了 ,族 中 的大 伯收 去 了房屋 。 祥 林 嫂走 投无 路 ,只 好再 次到 鲁 家帮 工 。她虽 然 蒙受 了如 此 巨大 的 不 幸 ,封建 宗 法势 力却 不能 谅解 她 的再 嫁兼 再 寡 。最后 竞将 她 当 牛 做 马的资 格 也剥 夺 了,使 她落 到 了 “ 想做 奴 隶而 不得 ”的更加 可 悲 的境地 。可见 ,这 种 自觉 的奴 隶性 格 ,正 是造 成祥 林嫂 悲 剧 的 内在 原 因。
很 舒 畅 ,眼光 也分 外有 神 ,高 兴似 地对 四婶 说 , 自己 已经在 土 地 庙 捐 了 门槛 了。捐 门槛 是 为 了来世 不受 苦 ,可祥 林 嫂却 在捐 了门 槛 之 后不 去关 注来 世 ,而 只看 重现 实 。她 坦然地 去 祭祖 ,这 很 明 显表 明祥 林嫂 捐 门槛 是为 了今 生 的权利 ,为 了人 的权利 。但 这 种 权 利 在 四婶 的 一 声 断 喝之 下 变 为 泡 影 。她 所 有 的争 取 自身 的权 利 、 自由的希 望就 此 被掐 断 ,精神 彻底 崩 溃 。为鲁 镇所 不 容 ,为 周 围的人 所抛 弃使 她对 鬼魂 产 生 了疑 惑 。但 也 许她 还有 那 么一 点 信 念 支撑 着她 ,使 她 就算沦 为 乞丐 也 没有死 去 ,那 就 是 “ ”。 我 “ ”是 城里 人 ,是 有知 识 的人 ,她相 信 我能够 给 她 回答 ,然而 我 我 不 负责 任 的逃避 、搪 塞 彻底 断绝 了她 的希 望 。于 是她 在绝 望 中 死 去 ,在 万 家 祝 福 的美 好 时 刻 撒 开 了 紧握 生命 的手 。可 以这样 说 ,她不 是带 着对 死亡 的 恐惧 而死 的 ,恰恰 是 带着 对今 生 得不 到 自由与权 利 的遗恨 走 的 ,是带 着对 整个 鲁 镇的 绝望 死 的 ,甚至 是 带着对 整个 中 国的绝 望死 的 。 总的 说来 ,祥 林嫂 的 一生 是悲惨 的一 生 ,是不 幸 的一 生 ,是 封 建 礼教 和封 建 思想 把祥 林嫂 由人 世推 向地 狱 , 由人 变为 非人 , 成 为 封建 时代劳 动妇 女人 生悲剧 的缩 影 。

从祥林嫂的衣着细节看她的人生悲剧

从祥林嫂的衣着细节看她的人生悲剧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为了塑造祥林嫂这一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被剥削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曾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集中描写,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描写都对其衣着有所交待。

这些交待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是有一年的初冬,鲁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就带她进来了,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头上扎着白头绳”,这是因为丈夫新死,所以鲁四叔颇讨厌她是个寡妇,但鲁四婶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鲁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试工期内,她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这是这个悲剧人物第一次在鲁镇的出场,穿的是“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祥林嫂到鲁镇并没有得到婆婆的允许,她是逃出来的,所以过了不久即被婆婆带的人抢了回去,逼她改嫁给了山里的贺老六。

她的第二次婚姻到底怎样,“我”也不清楚,只有通过卫老婆子的口约略知道点,但那是真实的吗?她说祥林嫂“交了好运”了。

“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祥林嫂竟又站在鲁四叔家的堂前。

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头上的白头绳已然不是先前的白头绳,但那身衣服却仍然是那身衣服,——“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

这三四年的“幸福生活”对祥林嫂来说似乎像一场梦一样,当初是如何离开鲁镇的,现在怎么又回来了。

变化的仅仅是她脸上那仅有的一点血色没有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三四年后穿的还是三四年前的那身衣服呢?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他在卫老婆子畅谈祥林嫂的“幸福生活”时,不动声色地作了“看客”,现在他又不动声色地作了回答,——就是这样的“幸福生活”!这个细节描写在小说中似乎微不足道,但我们在教学中却不能忽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
中学时期,学过鲁迅先生的《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里面的人物各色各样,有贫苦善良的闰土,也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还有得意于精神胜利法的阿q,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的一个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具备了农村妇女的一切优良品质---勤劳、善良、质朴,同许许多多的劳动妇女一样,她对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只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然而在当时那个社会,她的希望却乎成了奢求,她这低微的要求,被封建社会的冷漠无情的拒绝了,她挣扎了一次有一次,也失败了一次有一次,最终。

她带着对死的困惑离开了那个黑暗的世界,她为自己的生活划上了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上了一个问号。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充满血和泪的一生,亦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那么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是谁造成的?谁又是罪魁祸首呢?
有人认为是鲁四爷和四婶,我想说对于祥林嫂的死他们也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认为错并不在于他们个人。

鲁四爷和四婶虽然嫌弃祥林嫂是个寡妇,但还是收留了祥林嫂做女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给祥林嫂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他们也没有像恶霸一样欺凌祥林嫂,也如数给了她工钱。

面对祥林嫂被婆家强行劫走,鲁四爷高唱一声“可恶”,这似乎道出了强者对弱者的同情,当祥林嫂再次守寡又来到他们家时,“起初很踌躇”。

但后来听了祥林
嫂的不幸遭遇后,“眼圈有些红了”,最后还是收留了祥林嫂,虽然后来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后,“眼圈有些发红了”,最后还是收留了祥林嫂,虽然后来对祥林嫂做活迟钝“已颇有不满”,但他们并没有怎样苛待她,只是不允许她插手祭祀活动而已,当祥林嫂“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至于常常忘记了去淘米”时,鲁四爷辞退了她,这以我们现代人的理念来分析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鲁四爷做为一个满脑子装满封建思想的老监生,他讲理学,自身困在理学的世界里,他能收留祥林嫂已属不易,至于他给祥林嫂造成的伤害,我只能说是封建思想惹得祸。

有人认为是柳妈,我想说柳妈在祥林嫂的悲剧中起到的只是催化作用。

当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四爷家,柳妈出于好奇问了祥林嫂一大堆问题,这让祥林嫂回忆起了她那痛苦的往事,无意之中增加了她的伤痛,文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我想你不如及早抵挡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跟祥林嫂说这些话,主观上也许并没有什恶意,她只是想帮助和自己同为佣人的姐妹,以免她死后受苦。

处在那个时代,柳妈长期以来受封建礼教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柳妈相信天堂、地狱之说,相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并非是为了恐吓祥林嫂,也许是出于善意,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方法,救她跳出火海,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把祥林嫂推向了更加痛苦的深渊之中。

同为农村劳动妇女,在那个时
代,柳妈善且不能自救,她又如何能够解救祥林嫂呢?
有人认为是鲁镇男女,我想说鲁镇男女在祥林嫂的悲剧在充当的只是一个小角色。

在鲁镇人的眼中,死了两任丈夫的祥林嫂是个罪人,正是这种跟深蒂固的想法使鲁镇人与祥林嫂之间形成了一条无形的隔膜。

当身心俱创的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鲁镇人和祥林嫂讲话时“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了”,一开始他们对祥林嫂悲惨的遭遇还要陪衬出许多眼泪来,但等他们听纯熟了,他们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这可以看出他们明显的变化,在鲁镇人眼里,祥林嫂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人,是个不祥的人,而长期在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迫下的鲁镇人,他们的修养还没有上升到慷慨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的境界,只能说鲁镇人也是当时时代的牺牲品,对于祥林嫂的悲剧,他们固然有错,但终究是时代的错。

以上这些围在祥林嫂身周围的人,他们也许是自私的人,也许是冷漠的人,也许是………但他们都没有直接杀死祥林嫂,祥林嫂是在精神绝望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对于祥林嫂的死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责任,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祥林嫂自身心理和那个封建社会中的封建礼教伦理道德造成的。

一个人所受的痛苦莫过于心理的伤悲和孤寂,祥林嫂是在精神完全绝望的情况下离开人世的,祥林嫂内心深深烙印着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她身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尽管她强烈反对自己再嫁,甚至用撞香案的方式来反抗,最终还是在被几个男人用强力成婚。

对于被封建思想
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件很耻辱的事情,违背了“守节”的伦理道德,因此祥林嫂认定自己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人,她脑海中的这些思想并不是鲁四爷、柳妈、鲁镇男女强加给她的,而是从她出生开始就决定了的。

在封建迷信严重毒害着人们的时候,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但祥林嫂却发出了“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疑问。

这似乎反应出了她对地狱的不安,她生前哀哀无告,没有一个人同情她,安慰她,她只能寄希望于死后,死后能见到儿子阿毛对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安慰,可是在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下,她的这一点希望和安慰也被粉碎了,在阴司等着她的事比生前还恐怖的锯刑,她又非常渴望见到儿子阿毛,所以寄希望于灵魂,但又害怕见到两个丈夫,又希望死后没有灵魂,她在这样尖锐、紧张的思想中挣扎,我想这些内心的痛苦和精神的创伤带给她的伤害是巨大的,而这些伤害都来源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

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那时候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时期,中国两千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却仍然跟深蒂固,而处在那样一个时代的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悲惨命运的,她的悲剧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摧残的结果,是从古至今,从上到下,无处不在的旧制度、旧文化以及一切旧的风俗将祥林嫂推向了地狱。

在旧中国,妇女的地位一直很低下,而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在在她来到人世就已经注定了,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
时代的缩影,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把他由人间推向了地狱,祥林嫂的死更代表了封建宗法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祥林嫂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处在那个时代的劳动妇女都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