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合集下载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第一章:教案的背景与目的1.1 教案背景分析《春》这篇文章的文学背景和作者于漪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理解《春》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教学价值。

1.2 教学目的理解并欣赏《春》的文学美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2.1 教学内容分析《春》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探讨作者对于春天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感。

2.2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学之美。

运用写作和表达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资源使用课文原文和相关阅读材料,提供深入理解和拓展的知识。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提供写作和表达的活动机会,如作文和小组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活动,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使用问卷调查或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

4.2 教学反思教师需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和内容。

确定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5.2 时间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

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

第六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6.1 教学难点分析《春》中的难点知识和概念,如生僻词汇、难理解句子等。

确定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启示和自主学习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启示和自主学习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启示和自主学习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是课文《春》,该文是现代作家鲁迅所写的,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和意境。

整篇文章概括了春的特点,如春雨细细地挨着屋檐滴落,大地在雨后愈发的苍翠,草长莺飞,别有一番景象。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了解上下文语境,开阔视野,拓展思维;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3.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启示和自主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背景及阅读。

2.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四、教学过程1.预处理阶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课文做好充分准备,包括阅读课文、理解句子、研究词汇含义、探究语言的文学特点和鉴赏思考等。

2.引入阶段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气氛。

比如可以有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春天的特点。

3.讲授阶段教师介绍课文的主题、作者及背景、文学特点等。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去理解与分析课文,自己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在讲课时教师应当特别注意语音语调以及增强互动性,例如,讲到课文中蕴含的村庄生活,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所见过的村庄以及那边的习俗等。

4.阅读体验阶段这一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可以采取朗读式,段读式,还可以会场式,组长带领小组讨论。

学生重点把握语言技巧,向文体表现、鉴赏文化方面掌握。

5.作文实践按总体阅读目标,组织学生自己感受和理解“春”的文字,思考如何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丰富多彩的词汇与语言技巧,创立深沉奥妙的阐发方式,达到对“春”的最大的理解与感知。

6.评价和反思在教学的教师可以采取问答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课堂表现之外,以评价形式准确了解学生在课文理解与作文方面的掌握程度,向学生成绩掌握情况作出综合评判。

五、教学策略1.与学生进行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模拟生活情景,提供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建立感性认知的基础;3.让学生思考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在引导下自主学习把握课文及写作等技巧;4.遵循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求。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提高学生朗读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提高学生朗读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提高学生朗读的技巧和表达能
力。

一、教学的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
1、提高朗读技巧;
2、学会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
3、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地学习本课的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理性分析。

三、教学内容
1、课文讲解
(1)课文内容
春天来了,大地上似乎都苏醒了,万物开始芽,生机勃勃。

我们可以看到春天最美丽的景色,那就是樱花,梨花和桃花,它们在阳光下绽放着,散发出香气,为人们带来诗意和生活的美好。

(2语言解析
①“万物复苏”:复苏为动词,指苏醒或者恢复。

表示春天万物都开始活动了,也就是说万物开始恢复生机。

②“绽放”:绽放为动词,表示花朵的开放,散发出美妙的香气。

2、语感练习
(1)阅读速度
在朗读课文时,要注意提高朗读的速度,使语音连贯,流畅,塑造出诗意的效果。

(2)停顿和语调
在课文的朗读中,要注意停顿和语调的运用,使课文更加富有感情和生命力。

3、表达能力训练
通过与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分组互相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在讨论和谈话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
课堂上进行与教师互动、小组交流和个人表达等形式,以了解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和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水平。

五、课后延伸
通过阅读其他有关春天的文章,并对文章进行语言分析和文学鉴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天和朗读表达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进行个人表达和语言实践。

特级教师于漪春教案

特级教师于漪春教案

特级教师于漪春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方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春天的概念,知道春天的时间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发现春天的美。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诗歌、绘画等方式表现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景物,发现春天的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春天的美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 创作法:鼓励学生用诗歌、绘画等方式表现春天的美好。

第二章:春天的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的自然特点,如气温、植物生长等。

2. 知道春天的人文特点,如节日、文化活动等。

二、教学内容1. 春天的自然特点:气温逐渐回暖,植物开始生长等。

2. 春天的人文特点:春节、清明节、踏青等。

三、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春天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图片。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春天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

3. 分享展示: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第三章:春天的美1.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能够欣赏春天的美。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诗歌、绘画等方式表现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内容1. 春天的自然美:春天的景色、植物、动物等。

2. 春天的文化美:春天的节日、习俗、艺术等。

三、教学活动1. 观察活动:组织学生户外观察春天的景物,发现春天的美。

2.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用诗歌、绘画等方式表现春天的美好。

3. 分享展示:展示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四章:春天的节日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的节日,知道其意义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春节: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庆祝新年的到来。

2. 清明节:纪念祖先和亲人的节日,踏青、扫墓等习俗。

三、教学活动1. 故事讲解:讲解春节和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春节和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3. 分享展示: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第五章:春天的活动1. 了解春天的人们活动,知道春天的活动意义。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好。

(2)展示相关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2)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4. 总结拓展:(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2)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5.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春天的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2. 课文理解评估:通过提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把握课文主题思想。

3.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听写或默写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学难点的处理等方面。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春》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春》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春》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散文《春》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习并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春》的主题思想。

2.学习散文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散文的写作技巧。

2.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教师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春》,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让学生明确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

教师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春》,大家有什么收获和感悟?2.深入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技巧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实践运用所学技巧。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教师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悟。

2.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散文写作技巧,独立完成一篇描绘春天的散文。

教师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3.学生互评学生分组,互相评价对方的散文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根据所学散文写作技巧,完成一篇描绘春天的散文。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感受其语言魅力。

六、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欣赏朱自清散文《春》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

1.2 教学内容文章背景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春》的相关知识。

文本细读: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词语运用。

主题探讨:讨论文章表达的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文章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学生对文章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2.2 教学难点分析并掌握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生活的哲理。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作品特点等。

讨论法:鼓励学生就文章内容进行探讨和分享。

写作指导法:通过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春》。

第二步: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意境。

第三步:教师引导分析课文,讲解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第四步: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写作练习,模仿文章风格进行创作。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供建设性意见。

教师评价: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春》的原文及注释。

参考书籍:关于朱自清及其作品的文学评论和分析。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参观自然景观,体会春天的美好。

邀请文学家或作家进行讲座,分享创作经验。

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提升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6.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春》,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讲解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特级教师于漪春教案

特级教师于漪春教案

特级教师于漪春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春季的特点和气候变化。

2. 培养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原则1. 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春天的特征。

2. 实践性原则:通过观察和实践,增强学生对春天的认识。

3. 情感性原则: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三、教学内容1. 春季的气候特点: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植物生长等。

2. 春季的生物变化:植物开花、动物繁殖等。

3. 春季的文化意义:春季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春天的特征,分享观察结果。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春季实地考察,增强实践经验。

第三章:教学计划与组织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介绍春季的气候特点,观察春天的植物变化。

2. 第二周:探讨春季的生物变化,进行春季文化介绍。

3. 第三周:实地考察春季的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4. 第四周:总结春天的特征,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

六、教学组织1. 课堂讲解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春天的知识,并进行分组讨论。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公园或郊外进行春季实地考察,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

3. 作品展示:学生可以制作手抄报、绘画或写作,展示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春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手抄报、绘画或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材料1. 春季相关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春季的自然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春季特征。

3. 参考书籍和资料:提供更多关于春季的知识和信息。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安全:在进行实地考察时,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和自然环境中的潜在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
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
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一节
迎接春天。

(第一段)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

(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天。

(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

“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and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
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

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

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

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

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

“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

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

寥寥几笔。

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

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

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

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

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

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

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
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
生意盎然
千姿百态
青春活力
教学后记
教后: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

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比较“买、卖”“胀、涨”。

5.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又记: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

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

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

(教案略)
又记:
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

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

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

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

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

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

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

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

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川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

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

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教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