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简介

合集下载

全球通史【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全球通史【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全球通史【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一部著作。

在内容上,这本书从人类最早的采集社会一直写到现代社会,着重于那些使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大事件,而没有费过多笔墨于各种各样的不那么重要的历史事件上,避免了繁琐凌乱,也没有把任何一段历史落下,非常成功的将世界历史这一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非常巨大的图像条理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除此之外,这不是一本仅仅在记叙历史的书籍,还在探讨历史为什么如此发展的原因。

每一个转折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出现、某个杰出政治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新政策导致的,而是全体人类的变化造就了历史的改变(这是马克思告诉我们的)。

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必然的规律,有前因后果,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我们历史发展的这个“因”。

这样历史就不是一连串似乎无所关联的事件了,而是一个具有逻辑的发展性的事物了。

这些是于这本书而言我们看它的理由,但是看书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我们本身为什么要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做为一个普通人,知不知朝代更替,国家兴衰并不是那么的让人焦虑,但是每一个都会关心本身的人生会如何发展变化吧。

我认为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是可以从历史的发展借鉴到些什么的。

一个人的发展与历史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从蒙昧走向智慧,从弱小走向强大,在磨难之中发生革新,在环境的压力之下学会变化。

历史的发展靠的是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人的发展同样也靠自身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国家落后会被历史淘汰,人落后了同样会被我们的社会所淘汰。

所以我们是可以通过看历史上的王朝、帝国是如何崛起,如何变化,又是如何衰败的,明白我们本身应该怎么做,各种做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来做到“预测”我们本身的人生的。

这是我们读史的最重要原因。

全球通史简介

全球通史简介

全球通史(World History)是一门涵盖全球历史的学科,不仅仅关注单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从全球视角来探讨人类历史的发展。

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对各种文化、国家和地区之间互动的理解,强调全球范围内的历史过程和趋势。

全球通史的研究领域包括:大迁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全球化、宗教的传播、科技和思想的交流、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

这些主题都体现了全球通史的一个重要观念,即全球历史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而不是由一系列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历史组成。

全球通史鼓励跨区域、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助历史、地理、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全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全球通史的教育在许多学校和大学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全球公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全球通史作为一个学科,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 **大尺度视角**:全球通史关注的不仅是个别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将各个地区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这种大尺度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全局性和连续性,以及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交互性。

2. **跨文化比较**:全球通史强调跨文化的比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享的历史趋势和模式,也可以理解他们的差异和特殊性。

3. **历史联系和交流**:全球通史关注历史的联系和交流,包括贸易、移民、战争、宗教传播、科技和思想的交流等。

这些联系和交流构成了全球历史的网络,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4. **全球问题和挑战**:全球通史也关注全球的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疾病传播、贫富差距、冲突和战争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从全球和历史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

5. **跨学科研究**:全球通史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它借用历史、地理、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复杂的全球历史现象。

6. **多元视角和批判性思维**:全球通史的教育强调多元视角和批判性思维,它鼓励学生从多种视角理解和分析历史,批判和反思历史的传统叙述和解释。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书籍介绍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书籍介绍

全球视野的历史观
多元文化的交融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02
研究重点
人类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联
01 全球历史发展脉络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梳理了人类历史的发 展脉络,强调了不同文明间的互动和影响。
02 历史事件间的关联
作者深入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揭示了它们对全球历史进程的共同推动作用。
斯塔夫理阿诺斯倡导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与社会 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以全面揭示人类历史的本质和规 律。
全球角度的研究特色
斯塔夫理阿诺斯强调全球整体的历 史发展,突破了传统地域历史的局 限。
著作中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 碰撞,揭示了全球历史中的多元文 化特色。
作者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 等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全面深入地 分析了全球历史的发展脉络。
宗教、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探讨
宗教的影响
01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深入探讨了宗
教对世界各地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科学技术的革新
02
书中还详细分析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推动全球
历史的演变,以及科技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应
用。
跨领域的互动
03
斯塔夫理阿诺斯还强调了宗教与科学技术之间的
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全球历史的面
03 跨文明比较的视角
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历史发展,作者揭示了人类历史事 件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它们在全球历史中的位置。
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与相互作用
01
02
03
局部与整体的对抗
在《全球通史》中,斯塔夫理阿 诺斯强调了局部地区与全球整体 之间的对抗关系,揭示了不同文
明之间的冲突和竞争。

全球通史重大事件概括

全球通史重大事件概括

全球通史重大事件概括
1. 史前人类: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逐渐扩散到全球各地。

2. 公元前3000年:早期文明的兴起,如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等。

3. 公元前753年:罗马城的建立,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兴起。

4.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5. 公元33年:耶稣基督的死亡和复活,基督教的兴起。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代表着古代罗马帝国的终结。

7. 11世纪至15世纪:十字军东征、蒙古帝国的扩张、欧洲黑死病等事件。

8.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后来的欧洲探险和殖民主义铺平了道路。

9.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美国成为第一个独立的殖民地。

10.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

11.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具破坏
性的战争之一。

12.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13.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冷战开始。

14.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人类首次登陆月球。

15. 1989年:柏林墙倒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16. 2001年:9/11恐怖袭击,导致全球安全格局发生改变。

1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8.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导致中东多国政权更迭。

以上是一些全球通史中的重大事件,它们对人类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读书笔记三《全球通史》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用全球历史观研究世界历史,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

《全球通史》是以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为主线,而不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

本书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把人类历史划分为1500年的世界以前和1500以后的世界。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

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全球通史》中用三章的篇幅介绍了了中国文明和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和东方倭寇欺辱的历史。

在最后一章《后记:我们的黄金时代吗?》中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同世界进行了前瞻性的论述。

读后受益匪浅,使我对儒家思想和当代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一体化有了探索性的认知。

一、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强盛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

笔者的学生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个年代学校不开设历史课,所以笔者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一无所知。

读高二时,正值神州大地开展史无前例的“批林批孔”运动,伟人毛泽东把孔子从“大成至圣先师”的尊位上揪下来,让全国人民进行“大批判”。

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个“孔老二仲尼丘”。

他一生主张“克己复礼”,刚当上鲁国大司寇,就杀了革新派人士少正卯。

这是我对儒家思想的启蒙认识。

我读完司马迁的《史记》之后,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到处是诸侯割据的混乱状态,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全球通史简介

全球通史简介

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

自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着作前后一贯。

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作者:[美]斯塔夫理阿诺斯译者:吴象婴梁赤民(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目录如下:1500年前的世界第一编文明之前的人类第一章引言:世界史的性质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第二编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第六章古代文明的结束第三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第七章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公元500年)第八章希腊和罗马的文明第九章印度文明第十章中国文明第十一章古典文明的终结第四编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第十二章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1500年第十三章伊斯兰教的兴起第十四章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第十五章传统的拜占庭第十六章传统的儒家文明第十七章革命的西方文明第五编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第十八章非洲第十九章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第二十章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后记1500年以后的世界序言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一章导言:从地区史到全球史第二章西欧扩张的根源第三章西欧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第四章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第五章西方扩张时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六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1763年第七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第八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第九章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第十章科学革命-1914年第十一章工业革命第十二章政治革命第十三章俄国第十四章中东第十五章印度第十六章中国和日本第十七章非洲第十八章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第十九章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第四编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第二十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第二十一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第二十二章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第二十三章五年计划和大萧条第二十四章走向战争,1929-1939年第二十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第二十六章从大同盟到冷战第二十七章诸帝国的终止第二十八章两极分化的结束第二十九章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第三十章后记:我们的黄金时代吗?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意义附章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的影响译后记重要意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对于中国读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全球通史》——历史学的不朽著作

《全球通史》——历史学的不朽著作

《全球通史》——历史学的不朽著作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成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中国。

而这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自然少不了史书的记载。

《史记》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尽管它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但它仍然局限于一国之内。

哪有没有一本著作能囊括全世界的历史呢?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同一本书——《全球通史》。

这部历史著作由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创作,首次出版于1970年,分上下两册,共有7个版本,距今也有40多年的历史了。

从人类的起源开始,下迄20世纪70年代多极世界相对峙时期,跨度长达数十万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道德风尚等多个方面。

如此多的内容,想把它们浓缩成一部著作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做了,他对庞杂的史料适当地取舍,边叙办议,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对人类历史中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作者的精心编著让这部书一出版便广受好评并流传至今。

作者在《全球通史》中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全球史观。

他认为二战结束后,学术界盛行“西方中心论”。

为了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窠臼,斯塔夫里阿诺斯做出了不懈努力,《全球通史》便于此诞生,这本书在当时可谓是划时代的著作。

书中所提出的新观点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能客观、全面地从全球角度来论述各民族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前存在的各种偏见。

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得不说《全球通史》早早就预见了这种情况。

我们都说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可美国人从未停下研究历史的脚步,因为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把握历史,就是在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介绍

《全球通史》介绍
历史,如何面对我们自己社会的现实,应该有一个“全球 意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给我们提供了一 个认识世界历史的新视角,这就让我们可以从一个他者的 观点反观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著名哲学家 汤一介
评论
• 《全球通史》的成功之处,首先就在于它强烈而深刻的现 实感。二《全球通史》不同凡响,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 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西 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但 后来“由于好战的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国家历史的编 纂获得强有力的推动,而先前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则消失了。 一战或二战后,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又在西方学术界重新燃 起,代表性作品包括施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 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多卷本《历史研究》、麦克尼 尔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世界历 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
英国著名史学家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全球通史》,是全球史潮流的一部 奠基性的杰作。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 学的首要参考教材之一,对我国高校世界史教材编写工作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
4.本书享誉世界几十年,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名,但比《历史研究》通俗 易懂。与《梦的解析》、《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时间简史》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
谢谢
Thanks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斯塔夫里阿诺斯
作者简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 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 一系列学术荣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

自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着作前后一贯。

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作者:[美]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目录如下:
1500年前的世界
第一编文明之前的人类
第一章引言:世界史的性质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二编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六章古代文明的结束
第三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第七章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公元500年)
第八章希腊和的文明
第九章文明
第十章文明
第十一章古典文明的终结
第四编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
第十二章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1500年第十三章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十四章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十五章传统的
第十六章传统的儒家文明
第十七章革命的西方文明
第五编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十八章非洲
第十九章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
第二十章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后记
1500年以后的世界
序言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一章导言:从地区史到全球史
第二章扩张的根源
第三章西欧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
第四章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
第五章西方扩张时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六章西欧的扩张:,1500-1600年-1763年
第七章西欧的扩张:荷兰、、英国阶段,1600-1763年第八章在亚洲的扩张
第九章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十章科学革命-1914年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第十三章俄国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印度
第十六章中国和
第十七章非洲
第十八章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
第十九章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第四编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第二十章:全球性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二十二章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二十三章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二十四章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二十五章:全球性的影响
第二十六章从大同盟到冷战
第二十七章诸帝国的终止
第二十八章两极分化的结束
第二十九章西方的衰落与成功
第三十章后记:吗
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附章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的影响
译后记
重要意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对于中国读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全球通史》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习惯的,因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已经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思维定势。

但这样一种划分却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中去。

众所周知,“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是对世界历史最为常见的阶段划分,也
是从移植过来的一种世界历史阐释体系,实际上是西方“三分法”的变种。

它无视“中世纪”只是欧洲乃至独有的历史经历这样一种事实,而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镶嵌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同时也把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置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要比世界历史上的“”晚几百年。

中国人由此不得不按照中国与世界两个不同的时间表来理解中国的过去与世界的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无意这样为难我们。

它也使用“中世纪”这样的概念,但主要用于描述欧洲的历史进程及其与欧洲以外地区历史进程的比较,而不是要把各地区的历史整齐划一。

换言之,它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地区的历史进度。

实际上,当代多数西方学者都已抛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历史在这个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三分法”存在着清晰的欧洲中心论偏见。

正如美国学者威廉·迈克在他的《》中所指出的:“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不是,并且只有的最西端属于。

一个帝国崩溃后,出现的是一个影响全体的但无帝国疆界的宗教,在后来是它的分裂及由一个世俗的秩序取而代之,这种经历对于西方社会是独一无二的。

其他社会的历史表现出一种不同的模式。

”但是,对于“三分法”的否定并没有阻碍西方学者在分期上进行的不懈努力。

实际上,多少年来,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求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的契合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