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G101 平法图集坡屋面补充图
03G101-1图集CAD版(收藏)

梁柱板03G101钢筋平法标注图解

中间层纵筋:
层高-非连接 区长度 +上层非连接区长度+搭接长 度
顶层柱纵筋(中柱):
层高-梁高-非连接 区长度+锚固长度
锚固长度:梁高-砼保护 层+12d
顶层柱纵筋(角柱、边柱):
层高-梁高-上层非连 接区长度+顶层锚固长度
插筋:
与上层钢筋的搭接长度+非搭 接区长度+伸入下层的锚固长度
箍筋(根数): 【L(净跨)-50*2】/箍 筋间距 + 1
搭接:钢筋长度不够需要接长所发生的驳接,有绑
扎搭接、焊接、机械连接。
•梁 •柱 •板 •剪力墙 •楼梯 •基础
+ 框架梁 + 屋面框架梁 + 非框架梁 + 悬挑梁
关于平法的识图及配筋构造
2400
150 6 22 4/2
(梁净长)1/3 (梁净长)1/4
250 6 22 4/2
2 16 10-200(2)
A
KL4(3A)250*700
2 22 8-100/200(2)
(梁净长)1/3
(梁净长)1/4
(梁净长)1/3 (梁净长)1/4
6900 6 22 2/4
250 6 22 4/2
1800 150 150 6 22 4/2
2 20
250 6 22 4/2
KL4(3A)
B
C
上部贯通筋 2 22
6900 7 20 3/4
距为100非加密区为200,肢数为2; + 2Φ25表示2根二级、直径是25的通长筋;*4Φ10表示四 根
一级、直径是10的腰筋; + (4 Φ 12)表示4根一级、直径是12的架立筋; + (-0.100)表示梁顶标高;
03G101-1及2图集课件

L1
L2
2b25: L2=层高-本层楼面距接头距离-本层接头错开距离-保护层+柱头 =3200-Max(Hn/6,Hc,500) -Max(35d,500 +1.5Lae-(Hb-BHC)) =3200-550-35*25-30+1.5*35*25-(500-30)
=1745 +843
• 要点五:构件中的受扭筋,按照受拉钢筋的要求锚固和连接。
钢筋平法配筋计算
平法柱 平法剪力墙 平法梁
平法板式楼梯
回总目录
平法柱配筋计算
返回
柱钢筋主要分为纵筋和箍筋。 柱纵筋分角筋、截面b边中部筋和h边中部筋;相邻柱纵向钢
筋连接接头要相互错开;在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
大于50%;柱纵筋连接方式包括绑扎搭接、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
843
1745
返回
柱内侧纵筋8b25: 4b25: L1=层高-本层楼面距接头距离-保护层 +柱头部分 =3200-Max(Hn/6,Hc,500) +12d =3200-550-30+12*25
2620 300
L2
L1
=2620+300
4b25: L2=层高-本层楼面距接头距离+本层相邻纵筋交错距离-保护层 +柱头 =3200-(Max(Hn/6,Hc,500) +Max(35d,500))-30 +12d =3200-550+35*25-30+12*25 =1745 +300
总根数:N=29+25*3=104根
回总目录
Hale Waihona Puke 平法剪力墙配筋计算返回
国标图集目录_结构专业

钢筋混凝土屋面梁 钢筋混凝土屋面梁 钢筋混凝土V形折板 钢筋混凝土V形折板 钢筋混凝土V形折板 钢筋混凝土V形折板 钢筋混凝土V形折板 悬挂运输设备轨道(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折线形屋架) 悬挂运输设备轨道(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预应力混凝土工字形屋面梁) 悬挂运输设备轨道(适用于一般混凝土梁) 悬挂运输设备轨道(适用于梯形钢屋架) 悬挂运输设备轨道(适用于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 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埋件 多层砖房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节点详图 混凝土空腹屋架 混凝土空腹屋架 混凝土空腹屋架 钢筋混凝土雨蓬(建筑、结构合订本) SP预应力空心板 SP预应力空心板技术手册 SP板、砌块居住建筑设计指南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1.5m×6.0m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板(预应力混凝土部分) 1.5m×6.0m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板(钢筋力混凝土部分) 预应力混凝土工字形屋面梁 预应力混凝土折线形屋架(预应力筋为钢绞线跨度18m~30m)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 6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 12m预应力混凝土鱼腹式吊车梁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表示方法及构造详图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坡板 宽度2.4m)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部分框支剪力墙、框架-核心 高清PDF 筒、筒中筒、板柱-剪力墙结构) 建筑物抗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造详图(单层砌体房屋)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砖墙楼房)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小砌块墙楼房)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配筋砖砌体楼房)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局部框架房屋)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砖排架房屋)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钢筋混凝土柱单层厂房) 混凝土结构剪力墙边缘构件和框架柱构造钢筋选用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构造(一) 小城镇建筑结构构件及构造 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 单层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柱 柱间支撑 吊车梁走道板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 钢筋混凝土屋面梁 钢筋混凝土屋面梁 钢筋混凝土屋面梁 钢筋混凝土屋面梁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高清PDF
03G101图集详解

一、问剪力墙竖向钢筋与暗柱边多少距离排放第一根剪力墙竖向钢筋。
答:1/2竖向分布钢筋间距。
二、非抗震的框架梁中以及非框架梁中,是否有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答:有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1、下部钢筋不少于1/2伸入支座(另外1/2可以不伸入支座);2、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至少为两根(角筋)。
三、1.在03G101-1第38页及44页的中柱封顶构造C节点图中,当直锚长度≥laE(la)时,此时柱纵筋是否不需要伸至柱顶后截断,只需一个锚固长度就足够了?2、在03G101-1第39页及45页的“梁上柱纵筋构造”中,插筋是否只需伸入梁内满足0. 5laE(la)+弯折12d就足够了,而不必伸至梁底部?答:1、必须直达柱顶,否则柱未到头;2、必须伸至梁底,对柱“生根”决不可抠门。
四、在03G101-1第38页和第44页的"柱变截面下柱钢筋封顶,上柱钢筋从新插筋"的构造大样图中,关于下柱钢筋封顶锚固的问题:1、如果梁高hb-保护层≥laE(la)时,下柱钢筋是否伸至柱顶,不需要弯锚部分“c+200”?2、当梁高hb-保护层<laE(la)时,下柱钢筋才需要弯锚,下柱钢筋伸至柱顶,且还需≥0.5laE(la)时,才加弯锚部分“c+200”?3、是否弯锚部分是固定的“c+200”,不需要再加长了?答:各种情况均须伸至柱顶,然后弯钩“C+200”,这是个封顶问题,不是锚固问题。
五、在03G101-1第57页非抗震楼层框架梁的端支座锚固构造节点中,当直锚时,是否也需要满足≥la且同时满足≥0.5hc+5d的条件?答:可以直锚,请看图注,非抗震没有过中线加5d的要求。
六、1、剪力墙暗梁配筋构造见图集第51页。
但该页图主要说的是连梁的构造,暗梁只有一个截面图。
因此带来了下面的一系列问题。
2、暗梁主筋锚固起点从什么地方算起?当暗梁与暗柱或端柱相连接,暗梁主筋锚固起点从暗柱或端柱的边缘算起。
对吗?暗梁还有没有不与暗柱或端柱相连接的情况呢?3、暗梁的长度有多长?是整个剪力墙墙肢的长度,还是局部?4、暗梁主筋锚入暗柱或端柱的长度:(1) 当暗柱或端柱的长度大于钢筋的锚固长度LaE 时,暗梁主筋直锚入一个锚固长度;(2) 当暗柱或端柱的长度小于钢筋的锚固长度时,暗梁主筋伸至暗柱或端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后弯钩15d ,此时须保证直锚段大于0.4 LaE 。
03G101图集补充说明

梁●梁问题(1):03G101-1:平法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以第54-55页为例,梁纵筋伸入端柱都有15d的弯锚部分,如果把它放在与柱纵筋同一个垂直层面上,会造成钢筋过密,显然是不合适的。
正如图上所画的那样,应该从外到内分成几个垂直层面来布置。
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算法,这两种算法都符合图集的规定;第一种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第二种算法,是从端柱内侧向外侧计算,先保证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这样算下来,最外层的梁上部纵筋的直锚部分可能和柱纵筋隔开一段距离。
这两种算法,第一种较为安全,第二种省些钢筋。
不知道图集设计者同意采用哪一种算法?■答梁问题(1):应按第一种算法。
如果柱截面高度较大,按54页注6实行。
●梁问题(2):关于03G101图集第54页“梁端部节点”的问题,是否“只要满足拐直角弯15d 和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的要求,则钢筋锚入支座的总长度不足laE也不要紧。
”■答梁问题(2):laE是直锚长度标准。
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
应当注意保证水平段≥0.4laE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达laE的错误方法。
● 梁问题(3):对比《96G101》、《00G101》、《03G101》三本图集,在最早的《96G101图集》的“原位标注”中有“第4条”:“当梁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且其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梁上部贯通筋相同时,则不需在该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复做原位标注;若与集中标注值不同时,可仅在上部跨中注写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图4.2.4a)。
G101系列图集合订本03G101—1

本图集包括常用的现浇混凝土柱.、墙.、梁.三种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 部分内容。
本图集的标准构造详图编入了目前国内常用的且较为成熟的构造作法,是施工人员必须 与平法施工图配套使用的正式设计文件。
YYZ —— 约束边缘翼墙柱
YJZ —— 约束边缘转角墙柱
GDZ —— 构造边缘端柱
GAD —— 构造边缘暗柱
GYZ —— 构造边缘翼墙柱
GJZ —— 构造边缘转角墙柱
AZ —— 非边缘暗柱
FBZ —— 扶壁柱
(2)墙身
Q —— 剪力墙墙身
(3)墙梁
LL
—— 连梁(无交叉暗撑、钢筋)
LL(JA) —— 连梁(有交叉暗撑)
筋的注写方式及对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的箍筋间距要求同第 2.2.2 条第六款),芯柱截面尺寸 按构造确定,并按标准构造详图施工,设计不注;当设计者采用与本构造详图不同的做法时, 应另行注明。芯柱定位随框架柱走,不需要注写其与轴线的几何关系。 第 2.3.3 条 在截面注写方式中,如柱的分段截面尺寸和配筋均相同,仅分段截面与轴线 的关系不同时,可将其编为同一柱号。但此时应在未画配筋的柱截面上注写该柱截面与轴线 关系的具体尺寸。
将纵筋注写在“全部纵筋”一栏中;除此之外,柱纵筋分角筋、截面 b 边中部筋和 h 边中部 筋三项分别注写(对于采用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可仅注写一侧中部筋,对称边省略不注)。
五、注写箍筋类型号及箍筋肢数,在箍筋类型栏内注写按第 2.2.3 条规定绘制柱截面形 状及其箍筋类型号。
六、注写柱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与间距。 当为抗震设计时,用斜线“/”区分柱端箍筋加密区与柱身非加密区长度范围内箍筋的不 同间距。施工人员须根据标准构造详图的规定,在规定的几种长度值中取其最大者作为加密 区长度。 例 ф10@100/250,表示箍筋为 I 级钢筋,直径ф10,加密区间距为 100,非加密区间 距为 250 。 当箍筋沿柱全高为一种间距时,则不使用“/”线。 例 ф10@100,表示箍筋为 I 级钢筋,直径ф10,间距为 100,沿柱全高加密。 当圆柱采用螺旋箍筋时,需在箍筋前加“L”。 例 Lф10@100/200,表示采用螺旋箍筋,I 级钢筋,直径ф10,加密区间距为 100,非 加密区间距为 200 。 当柱(包括芯柱)纵筋采用搭接连接,且为抗震设计时,在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 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的箍筋均应按≤5d(d 为柱纵筋较小直径)及≤100 的间距加密。 当为非抗震设计时,在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加密,应由设计者另行注明。 第 2.2.3 条 具体工程所设计的各种箍筋类型图以及箍筋复合的具体方式,须画在表的上 部或图中的适当位置,并在其上标注与表中相对应的 b、h 和编上类型号。 当为抗震设计时,确定箍筋肢数时要满足对柱纵筋“隔一拉一”以及箍筋肢距的要求。 第 3 节 截面注写方式 第 2.3.1 条 截面注写方式,系在分标准层绘制的柱平面布置图的柱截面上,分别在同一 编号的柱中选择一个截面,以直接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柱平法施工图。 第 2.3.2 条 对除芯柱之外的所有柱截面按第 2.2.2 条一款的规定进行编号,从相同编号 的柱中选择一个截面,按另一种比例原位放大绘制柱截面配筋图,并在各配筋图上继其编号 后再注写截面尺寸 b×h、角筋或全部纵筋(当纵筋采用一种直径且能够图示清楚时)、箍筋 的具体数值(箍筋的注写方式及对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的箍筋间距要求同第 2.2.2 条第六 款),以及在柱截面配筋图上标注柱截面与轴线关系 b1、b2、h1、h2 的具体数值。 当纵筋采用两种直径时,须再注写截面各边中部筋的具体数值(对于采用对称的矩形截 面柱,可仅在一侧注写中部筋,对称边省略不注)。 当在某些框架柱的一定高度范围内,在其内部的中心位置设置芯柱时,首先按照第 2.2.2 条一款的规定进行编号,继其编号后注写芯柱的起止标高、全部纵筋及箍筋的具体数值(箍
建筑工程系的学生必读的03g101

建筑工程系的学生必读的 03G101-1 及 04G101-3 两本图集的精华!主编: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的精辟答疑!记得好好阅读哦!柱问题1、柱纵筋锚入基础的问题《03G101-1 图集》对基础顶面以上的柱纵筋的构造要求讲得比较详细,但是对柱纵筋锚入基础的问题,图集中没有介绍,而且,此类问题查看了一些混凝土构造手册之类也找不到详细的介绍,所以,很有必要在此向专家请教,这些问题也是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的问题。
①柱纵筋伸入基础(承台梁,或有梁式筏板基础的基础梁)的锚固长度是多少?是一个 laE 还是更多?(甚至有人提出 1.5 倍的 laE )②当柱纵筋伸入基础的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是否可以“直锚”而不必进行弯锚?有的人说可以“直锚”;但又有人说必须拐一个直角弯。
③如果柱纵筋伸入基础必须“弯锚”的话,弯折部分长度是多少?有人说是 10d , 而在《03G101-1 图集》第39页“梁上柱 LZ 纵筋构造”中弯折长度为 12d ,这个规定是否可用于基础?④同样在《 03G101-1 图集》第 39 页“梁上柱 LZ 纵筋构造”中,规定“直锚部分长度”不小于 0.5 laE ,这个规定是否可用于基础?⑤当基础梁的梁高大于柱纵筋的锚固长度时,柱纵筋可以不伸到梁的底部。
是这样的吗?⑥当基础梁的梁高小于柱纵筋的锚固长度时,柱纵筋必须伸到梁的底部,然后拐一个直角弯。
其弯折部分长度,剩多少拐过去多少”,显然不合适。
这时候,应该用上前面第③条,即规定一个弯折部分长度;同时,也应该检验一下“直锚部分长度”,看看它是否不小于前面第④条规定的“最小直锚长度”。
是这样的吗?答:所提问题将会在筏形、箱形、地下室基础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3、-4”中得到相应答案。
现在简单答复如下:①⑤ 柱纵筋一般要求伸至基础底部纵筋位置。
特厚基础( 2 米以上)中部设有抗水化热的钢筋时,基础有飞边的所有柱和基础无飞边的中柱的柱纵筋可伸至中层筋位置;②③当柱纵筋伸入基础的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时,要求弯折 12d ;④⑥梁上柱纵筋的锚固要求亦适用于柱在基础中的锚固,但要求柱纵筋“坐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