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徒戒荤吃素戒律探源

合集下载

佛家为什么禁肉食?原来有说法

佛家为什么禁肉食?原来有说法

佛家为什么禁肉食?原来有说法在佛教最初出现于印度时,它的信众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

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过的是沿门托钵乞食的生活。

后来,佛教僧团内部发生了食肉和不食肉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信徒可食用托钵得到的肉食。

僧尼在外面托体,施主给什么吃什么,随缘而不攀缘,是不能选择的。

印度阿梨巴说:三净肉如果是乞食所得,吃了也没有什么过失。

印度律宗祖师功德光和释迦光都讲到允许食用清净之网。

佛家所禁止的,是食用非清静之肉。

非清静之肉就是三不清净肉,即自己没有看见是专门为自己所杀的,或听到是为自己所杀的,或怀疑是为自己所杀的,这样得来的肉都是不能吃的。

当然,它们都是出于宗教上的考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吃肉的全是外道,或因此而戒律不清净。

真正的佛教信众,即使是三净肉也不可食用。

大乘经率对食肉做了严格禁止食用的界说。

许多大乘经典中,都着重讲解了食网的过失以及戒杀断肉素食的功德。

佛陀弟子中有一位名叫迦叶的向佛请教道:“为什么以前可食三种净肉,乃至九种净肉呢?”佛陀告诉他说:“这是因为,修行都是慢慢发展进行的,一下子断掉有困难。

但是,应当知道现在就断肉的教义。

” 之所以有这种情形,是佛还在世的时候为引度众生而采用的渐进方式,让大家能更容易地修学佛法。

当他要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又把三净肉的事情交代得非常明确,告诉修学佛法的弟子说:“凡是肉,一切都不准吃”《楞伽经》卷四记载佛祖回答大慧的查问,指出食肉会生十八过:1。

“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

然我今当为汝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辗转因缘,尝为之亲,以灯想故,不应食肉。

”即是说一切有情众生无始以来,辗转因缘,互相为六亲眷属,因为有亲缘关系,所以不应该食肉。

2。

“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

”驴,骡,骆,驼,狐,狗,人兽等肉,屠夫们掺杂着卖,所以不应该食肉。

3.“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

”肉类动物都是吃不干净的东西生长的,因此不应该食肉。

佛教素食

佛教素食

个 据 《 因 果 经 》 记 载 ,
乳 糜
释 迦 牟 尼 因 六 年 修 行 无 暇 顾 及

腊八节与腊八粥
佛教传入中土后,中国的佛教徒认为,佛祖 释迦牟尼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成道的,所以把 腊八定为佛教节日——腊八节。 我国的佛教徒为纪念佛陀成道,仿牧女供乳 糜的典故,在腊八日以米及果物煮粥供佛, 举行法会。后来寺院也会把粥施与百姓,慢 慢的发展成为习俗,官府也会在腊八节这天 设粥厂救济贫民。
以 茶 供 奉 佛 敬 祖 地 、 菩 萨 佛 时 , 称 为 奠 茶 。 。 祖 祭 拜 或 天 于 尊
用 在 寺 院 中 被 作 为 祭 品 ,

茶道
茶 圣 ---陆 羽
佛教素食的菜品
蔬食 腌菜 豆制品 果品
素菜与素宴
寺院素菜讲究全素,禁用五荤,且大多禁用 蛋类。其原料,除了时令蔬菜外,多用豆制 品、竹笋和三菇六耳,还有号称“四大金刚” 的豆腐、面筋、笋、蕈。此外,僧人还经常 食用腌菜。
旅管0801班 蒋羊云 080610001
佛教素食的饮食戒律
吃饭就是吃药
戒食肉
佛教最初出现时没有任何特殊规定
后来只能食三净肉
到大乘经论严禁食肉
大蒜 洋葱
戒五辛
韭菜
荞头

戒鸡蛋可以喝牛奶
佛教素食的饮食制度
乞食 持斋
以 平 等 是 心 行 乞 道 悟 之 开 食

乞 食
典座
专门负责饮食的僧人和僧职 典座这个职位必须由道心高强、诚心努力修 行的高僧来担任
功德林素菜
大 悲 禅 寺 的 寿 桃
五台山素斋

五 祖 寺 素 菜 ---煎 春 卷
五祖寺素菜------烫春芽

谁说和尚不吃肉?

谁说和尚不吃肉?

谁说和尚不吃肉?请看,佛经《戒律广本》: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

佛家禁吃的是“荤”,在佛经里不读“hun”,读“xun”,是熏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例如葱蒜等。

其实,和尚不准吃肉的戒律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1400多年前,南朝崇佛,梁武帝萧衍看到经书里的规定“戒杀生”,就萌生了从根本上禁止的念头,传旨: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准吃肉。

可见,和尚原本是吃肉的,一切都是萧衍的曲解与衍化。

从营养学角度讲,吃葱蒜等容易给人体造成刺激作用,促进肝火旺盛,也许从佛家求“悟——定——慧”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不吃这些确实有益,那么肉呢?况且佛教还有“戒杀生”的戒律,为什么佛教创始之初没有“不吃肉”的规定呢?我很费解,也许是我对佛教的知识了解得太少?也许吧!但我还是想说:
佛家“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讲究慈悲为本、善念为怀。

学佛与素食

学佛与素食

学佛与素食人在世间上,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活命啊,就是要吃,吃是很重要的问题。

一般的人,谈不上吃荤、吃素,有什么就吃什么。

但是,另外有一些少数的人,他不要吃荤,要吃素。

关于佛教对吃荤、吃素的看法,我提出几个问题,来做一些介绍,供大家参考:第一个问题,信佛、学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先做一个原则性的回答:信佛、学佛不一定要吃素!有的人吃素,他是基于卫生、健康的考虑,像现在西方的一些人士,素食的很多,但不一定与宗教有关系。

像西藏的地方,没有素菜,那边的出家人--喇嘛,他们也是以牛羊作为食物;像现在的日本,佛教是很普遍,但日本全国寺庙的出家人,也不是素食;像泰国,是一个佛教的国家,他们因为是托钵乞食,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也谈不上吃荤、吃素;很有名的广东人--禅门的六祖慧能大师,曾经不也是吃肉边菜吗?也不是吃素。

好像素食与儒家很有关系,等于儒家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佛教主张不杀生,它对素食没有严格规定。

因为杀生是断大悲种,你吃什么,佛教没有严格的规定,你不杀生就行了。

作为佛教徒,有很多人就顾忌,我们皈依三宝以后,是不是要素食呢?皈依三宝是信仰的问题,素食是生活的习惯、观念,是道德的问题。

所以,我们很希望大家,不要挂念吃什么的问题,这个不忌讳,信佛、学佛这个才是重点!第二个问题,素食的人可以吃鸡蛋、乳酪吗?可以吃韭菜、葱、蒜等五辛吗?像刚才说的西藏、泰国等地方,谈不到吃荤、吃素的问题,只有汉传佛教的佛教徒,受佛教慈悲观念的影响,觉得要素食。

刚才的问题是:素食的人可以吃鸡蛋吗?有人说不可以,因为鸡蛋也可能有生命,素食的意思是:不要断众生的生命,所以,应该不可以吃鸡蛋。

但是,喜欢吃鸡蛋的人认为,现在饲养的鸡蛋,没有生命的可能,吃鸡蛋也等于素食吗?在佛教里面有一种戒律,叫讥嫌戒,怕人家讥讽嫌疑。

像我们吃鸡蛋了,让人家看见了,我不能总是跟人家解释:我这鸡蛋是饲养的,没有生命。

俗家佛徒初一十五吃素的由来

俗家佛徒初一十五吃素的由来

农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变化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而达到最大值的时候,我们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潮汐”也达到了最大值,情绪就会陷入极端的状态中。

“素食”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并不等于“不吃肉”。

汉语“素”字本义是指白色、干净和质朴。

有专家作过考证,素食在中国古代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蔬食,此义与我们现代意义的素食重合;二是指生吃各种瓜果植物,与现代意义上的天然纯素食有相近的地方,区别只是现代人已很难吃上他们理念中的“天然纯素食”;第三指无功而食禄,那已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事,与本文之旨无关。

按照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人不应该追求浓烈肥厚的饮食,“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硬道理。

随着佛教传入,南北朝有“菩萨皇帝”之称的梁武帝,使素食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鲜明特色。

梁武帝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此前的佛教徒,即便是释迦佛祖在世的印度,也是允许修行人食用“五净肉”的。

自梁武帝以后,素食便一举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一大标志。

因此,要说从古至今最自觉、最彻底、最无私地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素食主义道路的群众,当公推南北朝以后的中国佛教徒。

古老的中医学一直是主张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腻厚味的。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翼方》中说:“食之不已为人作患,是故食最鲜肴务令简少。

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

”这里说的“鲜肴务令简少”,即是说一定要少吃荤食,不要因贪鲜味而伤身体,尤其是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更要三思而后食之。

孙思邈还进一步说:“老人所以多疾者,皆有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

”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中医古籍中,都记载有用蔬菜制作素食的饮食疗法。

宋代是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

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记载,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的餐饮业中,已经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了。

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载有100多种食品,其中大部分为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和豆制品入菜等,还首次记载了当时有“假煎鱼”、“胜肉夹”和“素蒸鸡”等仿荤技术。

浅谈佛教思想中的食疗养生

浅谈佛教思想中的食疗养生

浅谈佛教思想中的食疗养生我国古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并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饮食养生方法和经验,我觉得其中佛教的饮食养生思想犹为显著。

一.教思想中对于饮食的分类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饮食与人的健康、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以生存、安定。

佛教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将食分为以下几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饮食与人的健康、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以生存、安定。

佛教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将食分为以下几种:1.段食:以色、香、味、触等为体,分段而饮食的。

2.触食:又称乐食。

以精神的感触器官,接触外界之境,产生喜乐作用,而不觉饥饿。

如棋迷下棋时,下到入迷,不吃饭亦不觉饥饿。

3.思食:又称意念食。

人们通过求生的顽强意志力可以维持生命。

4.识食:识是精神的主体。

识的活动,能缔造众生未来的高低层次的生命载体。

因此,识称为食。

5.念食:修行人忆念出世间善法,恒常不忘,能养育增长一切善根。

6.法喜食:修行人闻法欢喜,能增长道业,养育法身慧命。

7.禅悦食:修行人得禅定力,禅悦充满,能滋养修道品级。

8.願食:修行人发大誓願,常修万行,普度众生,长养无上菩提道种。

9.解脱食:修行人解脱种种惑业,不受生死逼迫,得大自在。

以上段、触、思、识四食,为世间食。

又,段食仅限于欲界众生,其余的触、思、识三食则通于三界。

再者,由于凡圣迷悟不同,因此,对上述四食也有区别。

欲界凡夫以不净住食;色界、无色界众生以净不净住食;声闻、缘觉以清净住食。

诸佛菩萨以示现住食。

念、法喜、禅悦、願、解脱五食为出世间食,它们能养育法身慧命。

单就满足生理需求的段食来说,佛教也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常可听见“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身安则道隆”等说法。

食素与食肉之辩

食素与食肉之辩

食素与食肉之辩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最大大中小最小发布时间:2012-10-24 1:50:55繁體版中国汉地佛教徒茹素的传统当佛教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时,来自天竺(印度)的僧人们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南传佛教的僧人们一样,并没有完全不能食肉的禁忌。

也就是说,前来中国弘法的那些高僧大德自然也大都属于非素食者。

所以,在起初,中国的僧人跟他们来自印度的师父一样,也多是非素食者。

然而,我们知道,在中国佛教早期的“格义”时期,一方面在佛经翻译上常常以中国固有的哲学术语对译来自异域的佛教概念,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人在理解与接受佛教的过程中也大量地糅合了中国文化传统中所固有的东西,东汉时人往往视佛陀为神人、视佛法如神仙方术,即可见其一斑。

在当时,自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儒学确立统治地位以后,儒家思想大体上就作为社会主流思想而存在,佛教早期的传播,自然不免与之相依倚。

如《孟子》里说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的“仁”的主张,便跟佛教的慈悲为怀深相契合。

此外,依照儒家的孝道,如果父母辞世,子女在服丧期间应断一切肉食,蔬食布衣,以示孝道。

由于儒家“仁”、“孝”思想的影响,这时在中国僧人当中已有许多僧尼开始素食,如道安、慧远等高僧均是如此。

只是他们的素食并非出于戒律的约束,而是把蔬食布衣看成一种自愿的苦行。

根据日本学者诹访义纯的统计,《高僧传》正续(其中《高僧传》为南朝梁慧皎撰,《续高僧传》为唐道宣撰,二书记载自东汉永平年间以来的著名僧人传记)中总共记载了497名高僧,就有68位素食者(其中包括3名外籍僧人:印度中天竺译师求那跋陀罗,高昌僧遵,月支经师支昙龠),占总数的13%还要多;《比丘尼传》中共记载95位比丘尼,其中素食者30人,约占总数的31%。

由此可知,许多今人以为当然的“中国佛教徒吃素肇自梁武帝”一说,是有欠准确的。

应该承认的是,汉传佛教将素食加以制度化、从而在中国汉传佛教界形成长达一千多年的素食传统,则的确起于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

和尚为什么不允许吃肉,只吃素食?这才是和尚不吃肉的真正原因!

和尚为什么不允许吃肉,只吃素食?这才是和尚不吃肉的真正原因!

和尚为什么不允许吃肉,只吃素食?这才是和尚不吃肉的真正原因!【导读】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和尚有一条基本规定,那就是只吃素食,其实这个风气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十分盛行了。

古时吃素,倒不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吃不起肉,而是因为当时“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所致,他们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在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曾有过详细记载。

另外最主要的一个因素还是受到了老庄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他们崇尚自然,认为吃肉会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因此才会极力奉行素食主义的原则。

可凡事都有个度,过了这个度的话就不太好了。

《汉书》中曾记载过这么一件事:当时有一个叫周泽的人,顿顿都是吃素,以至于营养不良生病了。

后来他老婆就说他,何苦要如此折磨自己,结果周泽顿时火冒三丈,当场就以“干犯斋禁”的罪名把老婆送进了监狱。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罪呢?其实有点儿类似现在的“严重破坏社会秩序”。

至于另外的“坐斋不谨”则更为严重,是要杀头的。

这个又是什么罪呢?其实说来很搞笑,就是在吃素的时候不小心放了个屁。

试想下,吃饭的时候放个屁就要被杀头,也真是够恐怖的。

有点儿跑偏了,我们接着说和尚吃素的事。

其实这个和尚一开始是可以吃肉的,为何这么说?因为佛经《戒律广本》中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

这个“荤”自然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我们现在所讲的“荤”,佛教称之为“腥”,佛经中的“荤”也不念hun,而念xun,就是熏的意思,指得是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

《梵网经》里讲得更是具体:“若佛子不得食五辛。

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指得就是这五种蔬菜。

我们单从荤字是草头而非肉旁,就可以说明其原始意义了,是植物而非动物。

佛教认为吃了荤之后,会有损精诚,耗散人气,以至于难以通神明,所以才会禁止。

可现如今还是有太多的和尚没能把佛经读通,所食的斋菜中不仅有葱还有蒜,看来这这么多年的斋饭,算是白吃了。

我们都知道佛教又有大乘和小乘之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徒戒荤吃素戒律探源
中国佛教徒戒荤吃素戒律探源
几乎没有人怀疑佛教出家人必须戒荤吃素。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佛教信徒,现在都把吃素作为修行的一种必要的戒律,而把吃肉的和尚看作为佛门败类,这样一来,似乎吃素修行变成了成佛的充分必要条件,变成了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还有更加极端的,据说有的佛门戒律不但戒吃任何与肉沾边的东西,就是对某些植物性食物,也将其例如戒律之中。

比如说有的门派戒“素五荤”,吃了同样破戒。

所谓“素五荤”就是花椒大料一类的东西,这类东西被列为戒律,说明吃素戒荤已经完全极端化,变成了一种和佛教信仰似乎紧密相关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佛教信徒不可触犯的东西。

但是,戒荤吃素与佛教信仰确实一点关系也没有。

那种认为佛教主张吃素戒荤实际上是对佛教的错误理解。

首先,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时并没有订立必须绝对吃素的戒律。

当年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时,作出的规定的是佛门弟子只能吃“三净肉”。

所谓“三净肉”就是外人屠宰的肉。

也就是说,佛教禁止出家人吃自己屠宰的肉,吃别人屠宰的肉是没有关系的。

而佛门弟子不能吃自己屠宰的肉,原因也是出自佛教关于“不杀生”的戒律。

也就是这块肉只要不是佛教弟子自己杀的,没有违背“不杀生”的戒律,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吃。

更重要的是,早期佛教信徒的生存方式造成对食物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可能规定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

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认为,佛教徒绝对不能从事生产,佛教徒一旦从事生产必然就有了利益之争,不利于清净修行。

而在不生产情况下佛教徒维持自己的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乞讨。

既然是向人乞讨食物,就不能挑人家给的东西是荤的素的、咸的淡的,给什么就得吃什么。

正是由于佛教关于出家人必须以乞讨维生的规定,决定了佛教没有必须吃素的戒律。

第二,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佛教徒还是照样喝酒吃肉的
佛教自我国汉朝开始传播,当时是以中国本土宗教的一个支派的形式进入中国的。

在当时的记录中,也没有发现要求戒荤吃素的戒律。

而有确实的文献证明,佛教出家人是可以吃肉的。

比如,最近发现的敦煌出土文献中的寺庙食谱,有不少以肉为材料的菜肴。

特别有意思的是,文献记载,当
时的寺庙还有自己的酿酒作坊。

也就是说,直到我国唐朝时期,出家人还是可以名正言顺地喝酒吃肉的。

后来的人们称喝酒吃肉的和尚是“花和尚”,也许在唐朝时期也许所有的和尚都是“花和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著名的影片
《少林寺》。

其中有一个情节是描写秦王李世民亲口宣布准许少林武僧可以喝酒吃肉。

一时间,影片中的台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风靡全国。

很多人以为这是影片编导者的编造,实际上这是以唐朝佛教徒实际生活情况作根据的,否则,即使是娱乐影片,也不敢拿佛门戒律开涮。

第三,除汉传佛教以外,其他两个佛教派别也不实行戒荤吃素
佛教自印度向外传播主要是三个方向,形成了三个大的派别,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其中藏传佛教流行于西藏一带,汉传佛教流行于中国除西藏以外的地区,并传至朝鲜、越南和日本,南传佛教流行于东南亚各国。

藏传佛教就不可能实行戒荤吃素的戒律,否则连一杯酥油茶也不能喝了。

其实,在那种高寒地区,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脂肪的补充,是很难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下去的。

这应该是藏族群众以肉类为主要食物的根本原因。

因此,藏传佛教没有戒荤吃素的戒律。

而南传佛教也不实行戒荤吃素。

道理也很简单,东南亚各国的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出家人还是在实行早期佛教传下来的以乞讨维持生存的规矩。

既然乞讨而来的食物,就不能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

因此,总结上述叙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戒荤吃素仅仅实行于汉传佛教地区,同时即使在汉传佛教中,这种戒律也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实行的。

因此可以说戒荤吃素和佛教教义以及宗教信仰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想弄清为什么只有在汉传佛教地区中有这种戒律,原因应该到汉传佛教传播的环境中去寻找。

汉传佛教后来主张吃素而不吃肉,不是由于信仰的原因而是由于经济原因。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规定佛教憎侣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

但大量的不断增多的佛教僧侣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

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社会为此倾全力维持,但最终导致整个社会负担过重、经济难以发展和生产力枯竭,甚至造成社会发展停滞或倒退。

另一个可能的结果是
佛教自己由于被社会排斥而消亡。

那么在佛教发源地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被印度教取代,自己在印度消亡。

还有一个相近的例子是藏传佛教的情况。

藏传佛教仍然比较多的保持着佛教的最初形态.在僧侣从事生产活动问题上,比较坚决地贯彻了释迦牟尼佛的规定,僧侣生活完全由社会负担。

结果是僧侣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都实现涅磐,我们不得而知。

但藏传佛教地区其社会经济不堪重负到可
以看出来。

根据社会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查对出来,这个地区的人口自唐朝以来是逐渐递减的。

上个世纪初时统计的人口数,仅为唐朝时人口数字零头,同时这个社会形态一直维持着农奴制,一直停滞不前。

大量的出家人不从事生产而由社会供养,久而久之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都难以承担。

我国唐朝中后期朝廷的几次大规模的“灭佛”,其中经济原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为在我国唐朝,朝廷对于道教和佛教的管理方法完全不一样。

道教作为唐朝的国教,对于道士有着严格的管理,不但有名额的限制,而且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

而对佛教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人们可以自由出家。

这样,社会上佛教信徒大量增加,最终到了社会经济无法承受的地步,唐朝上层经过激烈争论,最终还是决心“灭佛”。

所谓“灭佛“,实际上就是拆毁佛寺,强迫出家之人还俗。

用现代眼光来看,就是一次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减少非生产人员,增加生产人员,使总的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正是由于唐朝的几次对于佛教的打击,迫使得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发展环境,作出了重大的改变。

从宋朝起,佛教就与朝廷达成了一个默契。

佛教同意朝廷控制出家的人数,朝廷给予得到批准出家的人一个合法身份证明,即“度牒”。

《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就有这个细节的描写。

而佛教作出一个重大改革,那就是出家人自己劳动生产粮食,不再由社会供养,至于传统的化缘则由主变为辅了。

请注意,这是汉传佛教的一次带有及其重要意义的改革,尽管这次改革扬弃了释迦牟尼佛禁止佛教出家人从事生产的戒律,但也避免了类似印度佛教消亡的那种命运。

但出家人自己生产粮食,是不容易的。

一般寺庙都建在深山中,没有足够的良田。

这样的生产条件下,维持口粮不缺已属不易,于是就不能保证其他需求了。

特别是如果养猪的话就需要大量的粮食,平均水平是大约是七斤粮食产一斤肉。

而酿酒更是要消耗大量的粮食。

鉴于出家人自己生产粮食维持简单生存已属不易,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剩余粮食用于肉和酒的生产,因此佛教只能立下规矩,严禁出家人吃肉喝酒了。

总之,汉传佛教,由于出家人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保证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适应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缓解了佛教与社会的经济矛盾,这是好的一面。

但副产品是唯独汉传佛教也由此把戒荤吃素作为戒律。

甚至为了避免后世的出家人在社会经济好转时松懈下来不再劳作,喝酒吃肉又坏了规矩,重蹈覆辙。

于是就把戒荤吃素变成一种强制性规定,提高到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