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的饮食文化观念

简述我国的饮食文化观念

简述我国的饮食文化观念
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观念由四个重要部分组成,分别是: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以及食疗观。

一、民本思想
古话常说,民以食为天。

人活着就离不开“吃”,“吃”是生存的基本前提,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即“天大的事”。

同时,饮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国历代文化都把粮食和吃饭问题当做基本的社会问题。

所以,民本思想在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根深蒂固,也是确保了我国饮食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二、节约粮食
勤俭节约是中华美德之一。

古代在饮食节约方面更加强调的是节约“劳动力”,诗词“粒粒皆辛苦”则是古人对节约上的反映;而现今强调的节约则更加偏重于节约“自然资源”,两者的差别非常的大。

“节约”一直存在于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观念中,食物虽美味却来之不易,勤俭节约爱惜粮食是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的饮食观念。

三、人格教育
人格和个人餐桌礼仪是挂钩的。

在中国,我们能通过餐桌礼仪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家庭教养。

中国人常常利用饮食的机会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将饮食观与人才观念所联系起来。

这也跟我国的儒家思想有关,儒家思想历来主张的是回避世间上的各种诱惑,提倡节衣素食和树立克己利他的思想理念。

这对中国传统饮食的文化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食疗观
中国食疗观念源自于中医。

中医学认为,人需要以五谷来养“气”,若食肉多,则食气为肉气所胜,会破坏内脏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在中国的传统饮食之中,食物跟食法是被极其重视的。

简单来说,食疗观念是强调在进食和人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在生理和文化之间,也保持一定的平衡。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交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饮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中医养生理论中强调“饮食起居,有常无常”,即要根据季节、气候、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调节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二、饮食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和阴阳(阴性和阳性)。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与阴阳五行相协调,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平衡。

比如,夏天多吃寒凉食物可以降暑,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可以御寒。

三、饮食与季节的变化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季节性的变化。

中国人认为,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

比如,夏天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冬天多吃温热补益的食物如鸡汤、羊肉。

四、饮食与社交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进餐可以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聚餐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与亲朋好友团聚。

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也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宴席上的敬酒、宴客的次序等。

五、饮食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人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修养和道德追求。

比如,中国人崇尚节俭和勤劳,反对浪费和贪婪,这种道德观念也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宴席中,主人会精心安排菜肴的数量和品种,以显示自己的节俭和对客人的尊重。

六、饮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具有以下特色:
1. 营养均衡:中国饮食注重营养的均衡,追求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的平衡。 传统的中国饮食中,通常包含主食、蔬菜、荤素搭配,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膳食疗。
2. 食材多样:中国拥有广泛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此食材种类繁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 色食材和烹饪方法,如北方的小麦、豆类,南方的米、鱼虾等。中国菜肴中常用的食材有豆 类、米面、肉类、蔬菜、水果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上,更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 观和社交礼仪中。它不仅是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5. 节日食俗:中国有许多与节日相关的特色食物和食俗。例如,春节期间吃年糕、饺子和 鱼,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等。这些食物和食俗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丰富 的象征意义。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6. 地方特色:中国各地区有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例如,四川菜以麻辣著称,粤菜以清淡 、鲜美为特色,川菜以麻辣为主,湖南菜以辣椒为代表等。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烹饪 传统。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3. 烹饪技巧பைடு நூலகம்富:中国烹饪技巧博大精深,包括炒、煮、蒸、炖、炸、烤等多种烹饪方法 。烹饪过程中注重火候、刀工和调味的精确掌握,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口感。
4. 餐桌礼仪:中国餐桌礼仪注重尊重和团结,强调家庭和社交的重要性。例如,就餐时尊 重年长者,不浪费食物,尊重食物的顺序和用具的使用等。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1.营养均衡: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食物的分类与配比合理,追求五谷杂粮、果蔬肉食的平衡搭配。

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草木皆可食、五谷皆可为粮”的观念,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2.以粮为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以粮食为基础。

传统饮食中注重以米、面、粗粮为主食,如米饭、面食和馒头。

尤其是米饭,它几乎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菜肴丰富多样:中国的传统菜肴种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粤菜、川菜、鲁菜等。

每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追求“色、香、味、形”兼具的烹饪艺术。

4.重视食材质量: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讲究选择时令食材,追求“所以饭菜皆取其性味、以补益人体形多一体的成分”理念。

同时,传统饮食强调食材的质量,注重选择好的畜禽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5.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

在用餐时,人们需保持文明、有序的用餐方式,不浪费食物,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尝食物的快乐。

6.药膳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认为食物和药材都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追求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健康。

7.节日食品: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节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饮食方式的文明礼仪、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时令、讲究烹饪技巧和口感以及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的满足。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上受人赞赏的一种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1.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基本的原则,强调了食物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2.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注重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主张“食以礼为先”,即在饮食中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礼节。

4. 追求美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不仅追求味觉享受,还注重视觉和嗅觉的感受。

5. 寓意深远: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很多菜肴都有寓意深远的文化内涵,如“鱼”寓意年年有余,“团圆饼”寓意团圆和谐等。

6. 注重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养生功能,主张在饮食中注意营养均衡,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7. 崇尚节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主张节俭,反对浪费,认为只有在节俭中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 强调情感交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认为,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宴请宾客时,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表达。

总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礼仪、
追求美感、寓意深远、注重养生、崇尚节俭和强调情感交流等方面,这些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食文化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美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美食以其丰富多样的风味、独特的烹饪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食客。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食文化,包括传统食材、烹饪技艺、饮食禁忌以及节日食俗等方面。

二、传统食材中国美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广泛使用的传统食材。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所以大量的传统食材来自农业产品。

例如:大米、小麦、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此外,猪肉、鸡肉、鱼肉和牛肉等也是传统的主要食材。

这些食材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具有营养丰富的特点,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饮食观念。

三、烹饪技艺中国人对于烹饪有着独特的技艺和方法。

八大菜系,即川菜、粤菜、鲁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和徽菜,代表了中国传统美食的最高水平。

这些菜系在烹饪方法、调料运用和口味特点上有所不同,展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中国烹调的另一个特点是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俱佳,追求菜品的美观和艺术性。

四、饮食禁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饮食禁忌被广泛遵守。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被分为“寒热平”等属性,因此,在饮食中需要根据季节和个人身体状况来搭配。

例如,夏季多吃寒性食物以降温,冬季则多吃温性食物以保暖。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食物的搭配和荤素搭配的平衡,追求饮食的健康与营养。

五、节日食俗中国的传统节日与美食密不可分,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食俗。

例如:春节期间,中国人常常吃饺子、年糕和团圆饭;端午节时,人们会食用粽子;中秋节则享用月饼和柚子。

这些食物不仅有助于增加节日的氛围,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美食和团圆的向往。

六、现代发展与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交流,中国美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中国的传统美食结合了不同地区和国际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美食。

同时,中国也非常注重传统美食的传承和保护,许多传统菜品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确保其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七、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味觉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餐礼仪,文化习俗,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供大家参考。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篇1饮食礼仪知识1、入座礼仪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赏茶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

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饮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所反映。

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很注重吃的国家,是一个食的民族。

我们的精神生活也与食有着很大的关系。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不就是吃。

如果吃不好,又有什么能力去进行其他的活动呢?我们伟大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而这些伟大的饮食文化不仅创造了中国的史前文明,也同样养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族
关键词: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迄今已有约8000多年的历史。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到治国之道, 小到人际往来都是这样,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一、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

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始阶段。

当时人们已学会种植谷子、水稻等农作物与饲养猪、犬、羊等家畜, 这时便已奠定中国饮食的以农产品为主, 肉类为辅的杂食性饮食结构的基础。

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进人真正形成时期。

经过夏商周的近两千年的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

秦汉至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制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特别是唐代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日见频繁, 带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稳步发展。

我们的祖先围绕着饮食不断扩展着自己的生活、生产领域,饮食文化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建立在中华文化统一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基础上的饮食文化,其意识核心与传统儒、道家的主张一脉相承,表现为“求和”、“养生”、“变化”,并构成了中国饮食的本质文化属性。

它概括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宗旨和生命力所在,规范了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由这一本质所决定的,在漫长的饮食文化成长过程中不断凝练的“医食同源的辩证观”、“奇正互变的创造性思维”、“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孔子食道”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体系,是中国饮食能够成为独立的文化体系的理论
基石。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举世无双的中华民族饮食史,中国有关饮食保健、养生哲学、烹调心得、菜品欣赏等著作汗牛充栋。

从古人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而且, 即便是孙中山先生本人, 也只是从宏扬民族文化的角度, 对祖国饮食文化作了纲要性的说明,他的目的在于以此来证明祖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组深, 而不是就饮食文化本身做系统和深刻的论述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基石是孔孟儒学和老庄哲学。

建立在中华文化统一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基础上的饮食文化的意识核心与传统儒家、道家的主张息息相关,表现为:求和、养生、变化等。

中国饮食中这种有形的特征还有很多,总之从这些大家很熟悉的表面特征里,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的饮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古代所说的“天人关系”,不仅在祭祀中有所体现,还表现为中国人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

“阴阳五行”的思想,使我们把味道分为“五味”,甚至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纳入“五谷”。

“中”、“和”的思想也成为烹饪的概念。

因此说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

古代所说的“天人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讲“天道”与“人道”,从而把“天人合一”看作是讲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道理的。

实际上古人说的天人合一往往是指“天”有意志,它通过天子支配人事,人要顺“天”以感动天意。

祭祀是人感动天的手段之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礼仪之邦,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素食文化的形成。

广阔的地域和多变的气候促使南、北方各自开发和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资源。

中国南方以山水著称于世,气温偏高、空气潮湿、雨水充足,适于水稻生长。

相对来说,北方则比较干旱、四季分明、寒温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麦在这里生长良好。

总之,无论稻米还是小麦都属于素食。

相对于西方国家长期的食肉习性,中国人的素食特性体现出本国人民亲近自然,与万事之中、万物之间求和谐的性格。

或许人们最初的食素生活迫于客观环境的压力,面对地广人稀、可耕地面积较少的客观条件,人们只能种植五谷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随着文明的创造与发展,人们在素食方面由被动转向主动。

对各种动物有怜悯之情,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伤害某种
活生生的小动物。

尤其是上层社会更加知晓食素的益处。

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得以快乐健康生活的基础。

经过不断的实践,这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这众多的礼仪体现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的思想精华,表现在人们的性格当中就是与人为善、与万物求和谐、无过之而又无不及的“中庸”性情。

当今,世界民众特别崇尚素食生活,提倡融入大自然,远离喧嚣城市,在空旷的野外充分地呼吸新鲜空气,调适疲惫的身心,真正享受生命赋予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

“和”也是烹饪概念。

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

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三、中国饮食的社会文化
五千年深厚的中华文化不仅赋予饮食文化科学、合理、深邃的饮食思想,也赋予了饮食活动更多的社会功能。

因此,透过饮食文化可强烈地折射出中国自然、历史、政治、哲学、宗教及多彩的社会生活。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社会功能. 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丰富发展, 中国各民族饮食文化也将会有巨大的发展。

在即将迈人世纪的时候, 深人研究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将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中国人民饮食生活上的物质享受和文化享受的水平和层次, 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进一步充裕,这时的人们更愿意追求与享受饮食文化的乐趣。

现在,亲朋聚会,品菜谈心的场面是与日俱增,许多人去酒楼、餐馆,已经不只是为吃而吃了,理性消费逐渐占了上风,返璞归真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成了迫切的要求。

这里面既有物质的需要,又有精神的享受。

结语:历史的延续,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世代繁衍生息的民族,创造出一脉相承的富有深刻哲理的民族文化。

没有中华五千年的延续史,就没有肇基久远、内蕴丰富的中华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赵荣光,谢定源. 饮食文化概述[M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朱永和.中国饮食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胡小毅.传统文化与现代养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