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

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

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

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

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

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

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1. 历史渊源:中国的烹饪技艺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并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菜系。

2. 地域特色与物产: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物产资源的差异,各地菜肴风味迥异,形成了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及其它区域特色鲜明的地方美食,如赣菜等。

3. 烹饪技法与哲学思想:中国烹饪技术精湛,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同时融入了阴阳五行、儒家伦理、中医养生等传统哲学思想,体现出和谐共生的理念。

例如注重季节变化下的食材选择与搭配,提倡“不时不食”。

4. 饮食民俗与礼仪:饮食民俗丰富多彩,包括主食、菜肴、饮料及其食用方式,涉及饮食姿式、用具选择、餐桌礼仪等。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宴席礼仪更是繁复而庄重,如酒令、座次排列等都有严格规定。

5. 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各地区间交流互动,也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华美食影响深远,同时也吸收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元素。

6. 饮食与生活哲学:中国饮食中寓含着深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儒家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道
家倡导的顺应自然则体现在季节性饮食上。

7. 食品多样性和层次消费: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在食品种类、制作工艺、餐饮服务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的消费层次也有各自的饮食习惯和需求。

中国的特色饮食建筑和人文

中国的特色饮食建筑和人文

中国的特色饮食建筑和人文中国的特色饮食、建筑和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特色饮食、建筑和人文因素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特色饮食、建筑和人文的特点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特色饮食中国的特色饮食因其多样性和独特风味而闻名。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

受到地理环境和民族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各地区的菜式和烹饪方法千差万别。

比如,川菜的味道浓郁麻辣,以川椒和花椒为主要调味品;粤菜注重原汁原味的鲜味,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简单的烹调方式;江浙菜则重视原汁原味的清淡口味,强调烹饪技巧的精湛。

无论是烹饪方式还是食材选择,中国的特色饮食都透露着浓厚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二、建筑特色中国建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其中,古代的古建筑如紫禁城、长城和寺庙等是中国建筑的代表。

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其建筑风格注重庄严肃穆,常常以大型木质结构为主,并融入雕刻和彩画等工艺,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的工艺。

除传统建筑外,中国还有现代建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比如,中国的“鸟巢”和“水立方”等体育场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成为全世界人们瞩目的焦点。

这些现代建筑以其创新设计和独特结构成为中国建筑业的代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工程的水平和实力。

三、人文特色中国的人文特色体现在语言、文学、艺术、服饰、礼仪等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汉字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字,汉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独特诠释。

中国的绘画、雕塑和剪纸等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画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常以山水、花鸟和人物为题材,展现出中国文化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苏菜篇一江苏菜,简称苏菜。

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

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

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

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中国传统餐桌文化

中国传统餐桌文化

中国传统餐桌文化篇一:中国餐桌礼仪文化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种的社交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由言行举止变现出来。

正确的餐桌礼仪不仅显得优雅大方,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许多中餐礼仪却常常被人忽视,导致尴尬的场面发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礼仪在社交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餐桌礼仪入座进餐离席茶文化酒文化中西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

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

”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

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

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

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入座“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

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简答题1.什么是饮食文化?答: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饮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内容?答: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领域。

对上述领域的具体研究,便分别形成了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及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和服务(行业发展、楼馆建设布局、饮食心理、公共关系、服务设施等)、饮食风格、饮食典籍和生物化学、营养学、储藏保鲜等科技。

3.如何理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答: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

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

“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

“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

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4.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哪五大特性?答: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历史大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特性。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餐礼仪,文化习俗,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供大家参考。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篇1饮食礼仪知识1、入座礼仪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赏茶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

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简述中华食学四大基础理论

简述中华食学四大基础理论

简述中华食学四大基础理论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

饮食养生: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本味论:注重原料的天然物性,讲求食物的天然美味。

孔孟食道: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简述中华饮食文化区域性理论与层次性理论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如下: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和素食文化圈等12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子文化区位并存的民族饮食文化区域形态。

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层“果腹层”,在象征整个民族群体的图形中所占比例大约是87%;由“果腹层”和“小康层”的2/3合成的下层社会约占全民族人口的90%;“小康层”、“富家层”约分别占7%、4%;“贵族层”和“宫廷层”合计约占2%,后者实际比例当在千分之三左右。

中层社会与上层社会食者群占全民族人口的比例大约分别是4.5%、5.5%。

这与中国封建制时代社会财富实行集权分配、等级消费以及中层社会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的史实基本一致。

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1)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他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而且是以第一层次食者群的无限广大和经常波动于果腹线上下为条件。

2)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3)一般说来,一个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他也就可能处在相应的较高层次上。

4)一般说来,层次的高低,也就是饮食文化发展系列上的高低,愈高的层次,则愈能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史(2009-12-19 14:19:10)转载▼标签: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

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

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

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

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

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

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

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

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

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

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

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山海经》据传为汉代刘向所作,为中国的最早的地理学书籍。

书中有许多有价值的食疗和食忌的记录,其中仅食疗物品就达百条。

例如:《西山经》记录“沙棠”有收敛作用,以止泻,“嘉果食之不劳”《南山经》记录(鲮)“食之无肿疾”;《北山经》记录:“(肺之鱼)食之杀人”。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汉时期,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共收录356种药物。

其中,现在常用的滋补药如人参、鹿茸、狗鞭、石龙子、灵芝、黄芪、杜仲、贝母等,消炎去淤用的贵重药如麝香、牛黄、熊胆、犀角等都已具备,并且甘草、蜂蜜、梅子、陈皮、紫苏、姜、蓼、葱荞等都已入药。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开始走上繁荣时期,食品制作、烹调和食疗方面的著述成批涌现,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这期间,关于饮食和烹调的书有:《崔氏食经》、《食经》、《食馔次第法》、《四时御食经》、《马琬食经》、《会稽郡造海味法》共六家,作者无考,书籍均已亡佚。

关于食品制造的著述有《家政方》、《食图》、《白酒方》、《酒并饮食方》、《馐及铛蟹方》、《杂酒食要方》、《北方生酱法》等均已佚失。

关于食疗的著述有《膳馐养疗》、《神仙服食神秘方》、《老子禁食经》、《黄帝杂饮食忌》、《太官食法》等,亦佚失。

这一时期现存的有关饮食的著述主要有《临海水土异物志》、《广雅》、《齐民要术》、《荆楚岁时记》等。

《临海水土异物志》为三国时吴国沈莹所著的地理书。

书中收录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鱼介类、鸟类、竹木藤果等物产。

《广雅》为三国时魏国张揖所著字书。

共解释18150 个字的含义,其“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编中可以找到与饮食有关的语汇,并首次出现“馄饨”一词。

《齐民要术》为北魏末期贾思勰所撰农业技术书。

书中记载了当时有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酿酒、烹调、贮存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前人著作的理论。

该书第七卷的第六十四到六十七编中记载了酒类的酿造方法;第八卷的第六十八至七十三编记载了盐、酱、醋、豉等调味品;第八卷的第七十四编至第九卷的第八十一编记载了各种烹调方法;第九卷的第八十二至八十九编,记叙了贮存方法。

其中不少菜肴被视为是现今各地名菜的原型。

《荆楚岁时记》为南北朝时梁朝的宗懔撰写的笔记体散文集。

书中有不少梁代荆楚地区岁时饮食的记载,如寒食、曲水、汤饼、冰鉴、菊酒、羹、脍、赤豆粥、腌食等。

四、隋唐宋时期到隋唐时期,中国再次走向统一,封建社会开始进入顶峰,国家达到空前强盛,相应地同外界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加强,人们开始注重风物、饮食、医疗保健、娱乐等方面的研究。

隋代因其短命,现存饮食方面的研究成果只有谢讽所撰的《谢讽食经》,并且只记录了53种菜肴的名称。

盛唐和宋代时期随着社会的相对稳定,国富民强的社会环境的熏陶,人们追求安逸和享乐,追求口腹之欲,从而使饮食文化研究出现高潮,饮食文化的著述也就不断涌现。

烹饪和食物加工的书籍现存的主要有:《韦巨源食谱》、《膳夫经手录》。

《韦巨源食谱》是唐代韦巨源献给皇帝的“烧尾宴”的菜单。

其中罗列了58种菜名,并附有简单的说明。

《膳夫经手录》是唐代杨晔传撰的烹饪书,书中介绍了26种食品的产地、性味和食用方法。

食疗保健方面的著述有: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品的《本草拾遗》、昝殷的《食医心鉴》。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千金翼方》和《食疗本草》。

《千金翼方》是唐代“医圣”孙思邈所作的医疗典籍,该书卷十二、十四、十五中主要论述食疗理论,并介绍了用生姜、白蜜、牛乳、葱白、羊头、羊肝等食物制作的17种药膳。

且提出:“药治不如食治”、“以脏补脏”及饮食养生等医疗、食疗原则,对后世的食疗法产生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卷十二的“养老大例”、“养老食疗”开创了老年人食疗的先河。

《食疗本草》是唐开元年间张鼎在其师孟诜的《补食法》的基础上,增补89条而成此书。

全书分三卷,共收录260种食品,其中尤为注重动物脏器,菌类植物和水草的药效,并且还比较了各地食品的差异。

该书被视为食疗典籍,甚至有人认为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沈季龙的《食物本草会纂》等书也只是该书的修订本。

唐代在研究饮食文化上出现了两种新趋势:一是开始总结前代的成果。

如欧阳询等人奉敕撰写的《艺文类聚》中就开始总结唐代以前的饮食文化的宝贵资料。

其中“礼”、“文”、“百谷”、“果”、“鸟”、“兽”、“鳞”、“介”等部都涉及到饮食的内容。

“食物”部的食、饼、肉、脯酱、酢、酷苏、米、酒等项中,还有对前代的总结性研究。

二是茶文化研究被列入议事日程。

由于唐代开始,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饮茶之风大盛,出现茶文化热,涌现出大量的专家和典籍。

其中以陆羽(被誉为“茶圣”)的《茶经》最为有名。

《茶经》共三卷,现为最早的茶书,全书分为10章,涉及茶文化的“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等十方面内容,成为万世茶道之经典。

另外,还有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和苏翼的《十六汤》皆为对煎茶水源、水的冷热程度的专门研究。

此外,《膳夫经手录》也概述了饮茶的历史及各地的名茶。

与此同时,由于盛唐疆域广大,人口流动较前代频繁,人们对各处风土研究的兴趣也大为增强,写出了许多记叙各地风物(包括饮食)的志书。

如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段公路的《北户录》、刘恂的《岭表录异》等。

宋代以后,尽管其版图较唐代大为缩小,但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深入中原和南方泉州、广州等地,海外贸易发展引来世界各国商人,这一方面促进各地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对其饮食业的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其饮食文化十分繁荣,并逐渐形成了几个地区性的饮食文化中心,相应地其研究活动也是如火如荼。

有关饮食文化的杂文集主要有:陶谷的《清异录》、沈括的《梦溪笔谈》、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曾的《能改齐漫录》、陆梁的《老学庵笔记》,它们多为饮食民俗、名肴、历史故事、诗文典据、名物制度的考证等。

其中以《清异录》和《东京梦华录》最为突出。

《清异录》是北宋陶谷所作杂文集。

书中采录了自隋代至五代的旧闻故事,共分为37部门,648条,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馔羞”、“蔬菜”、“鱼”、“禽名”、“兽名”、“酒浆”、“茗”、“百果”等部门,共283条,是饮食史上的宝贵资料。

并且该书中还首次出现红曲、绿花包子等食品的明确记述。

《东京梦华录》是南宋孟元老因金兵南下而移居江南后,对旧京汴梁的回忆录。

该书卷二记述了东京的“酒楼”和“饮食果子”;卷三记述了“马行街铺席”、“天晓谓人入市”、“诸色杂卖”;卷四记述了“筵会假凭”、“会仙酒楼”、“食店”、“肉行”、“饼店”、“鱼行”;卷六至卷十中记录了与每月的节日行事有关的饮食,书中还记载了各地的名菜,是今天探讨这些名菜起源的宝贵资料。

有关饮食加工和烹调的著述主要有:蔡襄的《荔枝谱》、朱翼中的《北山酒经》、浦江吴氏的《中馈录》、陈仁玉的《菌谱》、林洪的《山家清供》,多为专类食品的研究,同时也反映了随宋廷中心的变迁,引起的饮食内容的变化。

其中以《北山酒经》和《山家清供》影响较大。

《北山酒经》为北宋末朱翼中的作品,全书三卷,书中详细记述13种酒曲以及各种饮用酒和药用酒的酿造方法。

同时还介绍了“追魂”、“火迫”等酿酒的新技术。

《山家清供》为南宋末林洪所作烹饪书,书中以素食为中心介绍了100余种菜肴。

其中的“拨霞供”是今天的涮羊肉的原型,“山海兜”中首次出现了酱油。

此外,“牛蒡(即白蒿)脯”是很罕见的食用牛蒡的实例。

宋代由于饮茶之风在中国更为普遍,饮茶成为社会各阶层共有的雅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精于此道,当时有关茶道的书籍有蔡襄的《茶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甚至还有宋徽宗赵哲所作的《大观茶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