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
食品与饮食文化--第三章 食品文化的功能、影响和传播

黄帝内经》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黄帝内经》: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扁鹊: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 扁鹊: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 用药 药王孙思邈: 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 药王孙思邈:“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 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2.2对民风的影响
(一)什么是民风民俗?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是 民俗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基 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 的事象。
(二)民风民俗随食品文化发展而经历3阶段: 民风民俗随食品文化发展而经历3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饮食状态阶段 第二阶段:熟食阶段 第三阶段:烹调阶段
3.1.3 茶的传播
茶在我国境内的初生地 是云南。 国内的传播路线分别 有两条: 有两条: 其一:云南-四川-向 其一 北至陕南-沿汉水至 河南-东移至安徽、 山东。 其二:云南-四川-沿 其二 长江而下传入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 江苏-浙江。
3.1.4 豆腐的推广
豆腐是中国人饮食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如果说茶是“国饮”,那么豆腐就是“国菜”。 汉族食“南豆腐”、“北豆腐”、“内酯豆腐”、“ 汉族 干豆腐” 满族:冬季火锅冻豆腐 满族 回族:“九碗三行”传统宴 回族 白族:泥鳅钻豆腐 白族 布依族:风味血豆腐 布依族 (猪血与豆腐搅拌 成团熏烤制成) 彝族:豆腐为常食 彝族
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 简称食养或食补,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 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方法。(重养尚补) 《周礼·天官》,周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 把医生分: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 兽医
中国民俗文化

2、生产节日
牛王节--牛是民间的保护神 。
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农历十月十二,广西瑶族凌云沙里“牛王节”
“牛王”争霸赛
选出来的“牛后”与“牛王”
3、纪念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
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 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举例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百越民族图腾祭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依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物产的各异划分:
东北风俗文化圈: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
内蒙古东部,特点是满汉民族风俗的大融合。
游牧风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分,辽宁、河北、
陕西三省的北部及新疆,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俗。
信仰民俗
(一)
种类:
农事节日 祭祀节日 纪念节日 庆贺节日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的由来
社交、游乐节日
春节
端午 清明
冬至
元宵 中秋
重阳
七夕
传统节日的寓意
1、对安祥健康生活的追求
2、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强调孝道亲情与生育 4、大团圆
1、新年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 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 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 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 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

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所谓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得益于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不断交融的历史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烹调艺术主要是根据各地饮食特色,如味觉习惯、选料方式、色泽搭配等,并逐渐形顾了区域性菜系。
生活在大陆各地、各民族的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大多就地取材,制作了了许多带有浓重的地方和民族风味的食品。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四川物产富饶,不仅禽兽佳蔬品种繁多,土特产十分广泛,加之四川地处盆地,多雾气重湿润,所以,四川人多嗜辛辣也就习以为俗了。
而广东地处岭南夏长冬暖,气温偏高,烹饪上故而逐渐形成了清淡、生脆、爽口的风味特色。
湘菜以辣味和熏腊为主要的饮食特色,这是湖南大部分地区地势偏低,气温热而潮湿的原因。
试想,如果我国自然条件不具备多样性,那么,中国饮食文化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地域性差异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其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及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并非以行政区划来区分的,而是从历史和自然的角度来讲的。
很多饮食文化的学者,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用12个饮食文化圈来表示饮食的地域性差别,各个饮食文化圈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影响,甚至国界外的部分地域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二盟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棒打獐子瓢淘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过去人们对于东北地区的描述。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人们将东北地区总结为“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也正是因为如此,东北地区居民形成了以肉食(兽、禽、鱼、乳)为主,植物食物(五谷、蔬果)为辅的合理的食物结构。
丰厚的冬贮,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范文5篇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范文5篇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范文5篇我们仅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到需要的朋友。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精选篇1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
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趣味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一样地区的风味小食。
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一样,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
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今日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当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激的那些经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在视觉上比这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朴的人,人生观和自然观。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是我们每个吃货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会后悔的。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精选篇2“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
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容易消失,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连续几个深夜,让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交流(三)

△回回豆子△马克·波罗像△大运河等水产品肴馔,多取法于南方。
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中,还收录有生肺、酥油肺、琉璃肺、水晶鲙、鱼鲙、鲙醋、肝肚生、聚八仙、假炒鳝、水晶冷淘鲙等11味“南下酒”和千里肉、干咸豉、法煮羊头、法煮羊肺、牛肉瓜齑、骨炙、红熝腊、川炒鸡、熝鹅鸭、鹌雀兔鱼酱、一了百当、马驹儿、盘兔、罯兔、粉骨鱼、酥油骨鱼等△鱼虾蟹等水产品椒)、菜豆(四季豆),引进的油料作物有花生、向日葵,引进的水果有菠萝、番荔枝(佛头果),此外还有吸嗜品“淡巴菰”(烟草)。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丰富了中国的粮食、蔬果、油料品种,增加了中国粮食的总产量,缓解了明末以来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粮荒,有效地改善了中国传统的膳食结构,对增强中国人的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不仅对中国饮食文化有重大的影响,对整个明清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过,从引进美洲农作物到明朝灭△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亡,由于时间较短,除番薯获得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外,其他农作物在明末大多处于刚刚引进的“尝鲜”阶段,并未获得广泛的传播,其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二)国内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明朝建立后,沿袭唐宋时期的“茶马贸易”,对边疆游牧民族实行羁縻政策,促进了内地汉族与边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
在明代的边疆游牧民族中,蒙古族与明中央政权交往最为密切。
明初,占据中原的蒙古贵族北遁大漠。
明中期后,瓦刺、鞑靼两部,先后称雄于北方草原。
明朝与蒙古诸部时有和战。
战争时期,掠夺是双方饮食文化交流的暴力形式,如明初蓝玉率大军攻破北元,获马驼牛羊十万。
和平时期,双方多以贡赐和贸易的形式进行饮食文化交流。
永乐十二年(1414年),鞑靼的阿鲁台派遣使者来明朝会,永乐皇帝赏赐给50石米和一些干肉、酒糗等。
产品。
明朝政府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双方开市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内地汉族和蒙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内地,汉族与兄弟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也十分密切。
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

羊方藏鱼
霸王别姬
金陵盐水鸭
梁溪脆鳝
三套鸭
狮子头
水晶肴蹄
松鼠鱼
浙菜
浙江菜,简称浙菜,是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清水秀, 物产丰富佳肴美,故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浙江省位 于我国东海之滨,北部水道成网,索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西南 丘陵起伏,盛产山珍野味。东部沿海渔场密布,水产资源丰富, 有经济鱼类和贝壳水产品500余种,总产值居全国之首,物产丰富, 佳肴自美,特色独具,有口皆碑
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
张昆,费涛,狄宇飞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 中国饮食文化现状 中国饮食文化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
目录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
早在十万年前 ,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 陶器、陶罐 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 后 , 人们能较为方便地 煮、调拌和收藏食 物 , 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 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 夏商时代已经有王 者 " 十二鼎食 " 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 并充分掌握了 炖、炒、煎、煮、酱、腊、炙 等烹调方法 , 并外传到中亚、西 亚和东南亚。 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 , 都代表了当时 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 长 , 内容又相当丰富。
六、葱与蒜 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
七、腌菜各不同 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
八、鸡和鸭 北方人多喜欢吃鸡,南方人多喜欢吃鸭,这是由于南方水多,出产 鸭类多,而北方陆地饲养鸡类容易,不过北京烤鸭似乎是个另类。
九、咸与淡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口味越来越咸,味道越来越重,或许是因 为沿海鱼类里面本来就含有很多从海里带的盐的原因吧!
炸酥凤翼
腐乳鸡
雪冬山鸡
云雾肉
双爆串飞
中国饮食文化 (4)ppt课件

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
以苏、浙、皖为代表。特点: • 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 兼有华夏文化(古朴)和
江南文化(细腻)的食文 化特质
荷 叶 包 鸡 皖 菜
一品罗汉菜 苏菜
东 坡 肉 浙 菜
东南饮食文化圈
以闽粤为中心地区。特点: • 物产丰饶,重鲜活,尚食事 • 大胆改良、锐意创新,呈现较强的开放性饮食文化特质 • 食风讲究,商贾气息浓郁
以新疆地区为中心。特点:
• 以畜牧业原料为主,以农 业种植原料为辅,以果品 为特长;“食肉饮奶”
• 食文化丰富多彩,民族风
味食品琳琅满目;(外域
文化影响早,少数民族多
)
羊
• 食俗受宗教影响大,伊斯 兰教
肉 串
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
陕 西 小 窝 头
以陕、晋为代表。特点: • 中华饮食文化的摇篮 • 面食制作见长,品种丰富,善用杂粮 • 食俗粗犷、豪放、节俭;“面条象皮带,烙饼象锅盖”
格拉条(搁拉条) 阜阳特有面食
以味道香辣著称 一咸三分味 一辣到十成
有东方意大利面之称
“撒”汤
羊龙骨(羊蝎子) 味道鲜辣爽口
因其形状酷似蝎子 故俗称“羊蝎子”
阜阳 地锅鸡
视频欣赏
• 嗜饮酥油茶
酥
• 食礼受喇嘛教影响较深
油
茶
风干肉
青稞酒
酥油
素食饮食文化圈
素食 • 以植物性原料制成的菜品 • 食素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方
式 斋食 • 古人祭祀之前不饮酒、不 吃荤的素食行为和所食食 物 • 佛门弟子中午之前所进用 的食物 • 伊斯兰的斋戒之食
1、 川菜 2、 粤菜 3、 鲁菜 4、 苏菜
中国饮食文化

牛羊肉、各种面食品是藏民的主食料 ,糖、蛋、盐等是高原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 的食料。生冷食物比重较高,每人都有自己专用的碗,吃菜时每人一份。
“敬特此食的精华,供献佛法僧三宝”,是藏族人在餐前必先颂念的经语,它表明佛
教思想和意识已深深地渗入到高原人们的食生活和食文化之中。 以西藏为中心。特征: 以牛羊肉、奶、糌粑为主要食原料,瓜果蔬菜少 嗜饮酥油茶 食礼受喇嘛教影响较深
金陵三叉
叉烤鸭 叉烤桂鱼
叉烤乳猪
川菜
又称四川菜、巴蜀风味或天府风味,西南风味的典型代表。 起源:周秦时期(先秦 前246年)的巴国和蜀国,汉时形成, 宋时影响很大。现影响到云贵、甘南、藏北、湘鄂陕边界,京、 津、沪、穗等都会,在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有一定市场。
中国的菜系
按地域分
四大菜系
鲁 ( 山 东 )
扬 ( 淮 扬 ) 川 ( 四 川 ) 粤 ( 广 东 )
八大菜系
浙 ( 浙 江 ) 徽 ( 安 徽 ) 湘 ( 湖 南 ) 闽 ( 福 建 )
十大菜系
京 ( 北 京 ) 沪 ( 上 海 )
十二大菜系
豫 ( 河 南 ) 陕 秦 ( 陕 西 )
四大菜系
九、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东南饮食文化团大致包括闽、粤、台、琼以及浙、赣、湘、桂局部, 以闽粤为中心地区。
该地区以稻米为主食,以丰饶的蔬果、海产、禽畜为副食。繁盛的海 外贸易和便利的域外交通,以及相对长久稳定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物 产,形成了这一地区饮食文化的特点:喜食稻米、重鲜活、尚茶饮、 喂槟榔,蔬果与海产比重高,俗尚食事。 广东谣谚“饥食荔枝,饱食黄皮”;“秋冬食獐,春夏食羊”;“霜 蟹雪螺,味不在多”;“雨水漫漫,鱼蟹满盘”等正足以表明物产及 人们食尚的特点。 有人曾开玩笑说,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天上除了飞机、地上除了四脚 的家具之外,蛇、猴、猫、鼠、禾虫等都成了席上佳肴。“广州人好 吃,上海人好穿”,“食在广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所谓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得益于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不断交融的历史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从形式和容上都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烹调艺术主要是根据各地饮食特色,如味觉习惯、选料方式、色泽搭配等,并逐渐形顾了区域性菜系。
生活在大陆各地、各民族的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大多就地取材,制作了了许多带有浓重的地方和民族风味的食品。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物产富饶,不仅禽兽佳蔬品种繁多,土特产十分广泛,加之地处盆地,多雾气重湿润,所以,人多嗜辛辣也就习以为俗了。
而地处岭南夏长冬暖,气温偏高,烹饪上故而逐渐形成了清淡、生脆、爽口的风味特色。
湘菜以辣味和熏腊为主要的饮食特色,这是大部分地区地势偏低,气温热而潮湿的原因。
试想,如果我国自然条件不具备多样性,那么,中国饮食文化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地域性差异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其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及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并非以行政区划来区分的,而是从历史和自然的角度来讲的。
很多饮食文化的学者,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用12个饮食文化圈来表示饮食的地域性差别,各个饮食文化圈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影响,甚至国界外的部分地域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包括今、、三省全部及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二盟在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棒打獐子瓢淘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过去人们对于东北地区的描述。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人们将东北地区总结为“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也正是因为如此,东北地区居民形成了以肉食(兽、禽、鱼、乳)为主,植物食物(五谷、蔬果)为辅的合理的食物结构。
丰厚的冬贮,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
由于东北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人们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时间只有6个月左右。
为解决冬季对蔬菜的需要,东北人都要在夏季里蔬菜价格低廉的时候大量晾制干菜,入秋之时则要大量窑藏白菜、萝卜、马铃薯等越冬蔬菜。
同时要大量渍酸菜、腌制品种丰富的各种咸菜。
这是历史传统,也是直到今天仍在广大农村保留着的风俗。
冷冻食品是东北地区人民的典型食俗之一。
漫长的寒冷冬季,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也因此决定了特异的文化风格。
严寒使得东北地区整个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冷库,可以无限量、无代价的储存各种食品和原料。
肉类可以埋在雪下或淋水挂上冰衣长久保鲜,蔬菜也可以埋在雪下保鲜保色。
可以冻豆腐、冻奶、冻干粮(馒头、豆包、饺子、年糕)、冻水果。
东北人不惧冰雪,喜爱冰雪,不仅夏季里嗜食冷冻食品以降温防暑特色,冬季里也喜欢冷冻食品爽口开胃。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的饮食主要以炖、酱、烤为主要特点,色重味浓,不拘泥于细节,颇像粗线条的东北人,令人胃口大开。
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烹调方法长于扒、炸、烧、蒸、炖、锅,一菜多味,咸甜分明,许多菜肴表现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化或者外脆里嫩、外酥烂的特征,口味醇厚香浓,菜肴丰富又实惠。
2、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一个在历史上地域文化较频繁且较大变化的饮食文化区位,是以游牧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草原文化类型。
而在今天,则主要是指以为中心,包括毗邻的东北三省、宁、陇、青、新等省区局部在的畜牧业地区,并且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有深入的文化交叉。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限制,过去中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主要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记载“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
他们通过对中原民族的交换或征掠来获得足够的盐、粮食和酒。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族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影响日益明显,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开始慢慢发展成为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的饮食结构。
但牧区仍然保留了以牛羊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的饮食结构。
中北地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食有黄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酸奶酪等。
饮料主要有两种:奶茶和奶酒。
肉食主要是吃牛、羊肉、也吃骆驼肉、马肉、黄羊肉、野免肉等等。
吃法有几十种,享有盛名的有烤全羊、手扒肉、烤羊背子、羊肉捣蒜等等。
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口味以咸重为主。
3、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以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主,并兼及陇、青、藏等省区邻近地带构成了历史上的西北饮食文化圈。
地广人稀、少数民族分布较广、地们及中亚和西方文化积淀是这一区域饮食文化的几大特点。
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史称“西陲”或“回疆”,与其它地区相比,西北一带的食风显得古朴、精犷、自然、厚实。
其主食是玉米与小麦并重,也吃其它杂粮,小米饭香甜,油茶脍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与黄桂柿子馍更独具风情。
受气候环境和耕作习惯限制,食用青菜甚少,一年四季有油泼辣子、细盐、浆水和蒜瓣亦足矣。
在肴馔风味上,西北地区的肉食以牛羊肉为主,间有山珍野菌,淡水鱼和海鲜甚少,果蔬菜式亦不多。
其技法多为烤、煮、烧、烩、嗜酸辛,重鲜咸,喜爱酥烂香浓。
配菜时突出主料,“吃肉要见肉,吃鱼要见鱼”。
西北菜滋味很明确,上桌一个菜,尝起来调味丰富,但实际主味却只有一个,酸辣苦甜咸只有一味出头,其它味居从属地位。
西北菜善用香料,除多用香菜作配料外,还常选干辣椒、花椒等。
4、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洒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在地域上大致包括陕、晋大部以及豫、陇、青、宁诸省区的饮食文化风格接近的地带。
这里一直是中华上最为繁荣的饮食文化区域。
黄河中游地区居民以善制和喜食面点小吃而著称,并以、两省最具代表性。
以炸、爆、熘、烩、扒、炖闻名,尤其擅长用酱,五味调和,成为黄河中游地区烹饪的总体特色。
在日常饮食上,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多重主食,主食以面食为主,且花样繁多,有“一面百样吃”之说;副食菜肴多重数量,轻质量。
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在黄河中游地区部各地,因物产、气候、风俗习惯的不同,在饮食文化生活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如菜素油低盐,调味适中,鲜香清淡,色形典雅;菜酸味十足;菜讲究火功,能保持原料的原有色泽,以咸定味,以酸辣见长。
伴随着地方风味的形成,名食佳馔大量涌现,如的小吃、的水席、的刀削面、头脑、的羊肉泡馍、胡芦头等。
5、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是以今天津、两大中心城市为中心,包括其日常食生活赖以依存并同时受其经济、文化直接辐射影响的周围地区。
自元、明、清以来,蒙古人、汉人、满人先后在此建都,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天津是漕运、盐务和商业发达的都会,与共构经济一体和京畿文化。
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京津地区成为人口与文化的输入地区,来自各地的移民带来他们原有的饮食文化,参杂而成京津的饮食文化。
蒙古、汉、满、回等民族的交融,构成了京津饮食文化汇集南北风味,而后自成一家的特点。
明清两代,鲁菜成为皇家御膳的主流,并且在达官显贵的支持下,进一步形成更加精致的“京鲁菜系”。
而进入天津的鲁菜则与士兵的家乡口味结合,成为早期的天津风味。
因此京津两地的饮食文化均是以传统鲁菜为基础的京津菜系的代表,当中都残存着清末满蒙饮食文化特点。
政治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自然环境对饮食风格的影响,但食料还是以周边地区为主,兼辅以全国各地精华物产。
口味以咸香为主,兼容并蓄八方风味。
6、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固大致包括以及晋、豫、冀、皖、部分地区,主要依托现今的省。
古以太行山以东地区为,春秋时代这里曾为齐国、鲁困所在地,故又称齐鲁,这一地区属于齐鲁文化圈,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这一区域饮食的文化味较浓。
而鲁菜便是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的代表菜系。
该地区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性,这是因为这里的政治、文化、交通、商业均十分发达,社会阶层较多,因此既有王公贵族的穷奢极欲,又有普通百姓的简朴平实。
半岛食料广泛、水陆杂、五谷蔬果、鱼盐海味等都很丰富,为其成为四大菜系之一提供了基础。
普通百姓以五谷杂粮,寻常菜蔬为主副食,味喜五辛,习尚海产,俗沿俭朴之食。
无论富贵贫贱之家,每饭必具葱蒜,具有典型的特色。
7、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在区域上大致包括今之、、大部。
地形以丘陵、低山、平原为主,境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地处亚热带,有着雨热同季、光照协调的气候资源,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热最、雨茸充沛,物产丰富。
古人常说:“两湖熟,天下足”,可见这一区域的物产之丰饶,足可影响全国。
荆楚文化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其部又因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一,又表现出若干差异性,形成了江汉文化和湖湘文化,这在饮食文化上的表现就是形成了两大菜系--湘菜和鄂菜。
地多山区和僻湿之地,因此湘菜偏重酸辣,以此达到祛湿、驱风、暖胃、健脾之功效。
而有"九省通衢"的雅称,淡水鱼虾资源丰富,形成了饭稻羹鱼的特色,口味也以咸鲜,微辣为主。
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历史上有"吴头楚尾"之称,部分地区又曾属越,所以的饮食习俗兼有吴、楚、越的特点。
8、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大致围包括今长江下游两岸的、浙、皖大部,沪,赣局部等地区。
这里土地肥沃,农业和航运事业特别发达,仅仅一条大运河,就串连了、、、、、这么"人间天堂"般的城市从古至今都是美丽富饶的代名词。
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稻谷、油菜、猪肉、淡水鱼虾、茶叶是五大优势原料,各种禽类蛋类及海产品也相当丰富,蔬菜、瓜果四季不断。
这一区域的饮食具有灵巧、雅致的特点,其风格神韵被人誉为“江南才女”,呈现出小桥流水式的秀美,同时,吴越地区饮食的文化味也很浓,强调精致细腻,注重色形味质,讲究饮食环境的韵味,强调“冰盘牙箸,美酒精肴”,口味多清鲜淡雅与甜美。
9、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历史上的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主要包括今滇及桂、黔、川大部。
在整个文明史上,这里都是气候适宜、生物丰厚的生态区域。
除了盆地等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发达农业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是高山峡谷,地域封闭,交通不便,不同地区的文化联系也很薄弱,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都分布于此。
由于地形参差、气温殊异物产丰寡不均和少数民族众多等原因所致,促成食俗风情的多样性与奇异性。
从膳食结构看,西南地区的居民重视大米和糯米,兼食小麦,玉米、红苕、蚕豆、青稞、荞麦、土豆、红稗和高梁,还有些少数民族采取野生植物的根茎以代粮。
由于该区域空气潮湿、瘴气四溢,为了散寒去湿、避辛解毒、调味通阳,西南地区人们大多嗜酒和喜好辛辣刺激之物,善于运用辣椒、花椒、茱萸、生等调味料,以麻、辣、酸、香的民间菜式著称于世,有“料出云贵”、“味在”、“吃在山城()”的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