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浅析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美食之道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美食之道文化传承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美食之道。
从古代的宫廷宴会到民间的美食烹饪,这些传统的烹饪方法和食材选用都经过了世代的传承与改良。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古代的饮食文化依然深入人心,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日常饮食选择。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的饮食讲究食材的选择与搭配。
充足的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使得中国的农产品丰富多样,可以供应各种不同的口味和营养需求。
其次,中国古代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工艺。
例如,烹饪技术的发展使得食物可以更好地保留原始味道和营养成分。
另外,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还注重色彩、气味和形状的搭配,强调食物的美感和艺术性。
2. 古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述、书籍和家族传统等途径进行。
在古代,传统的烹饪技术通常由长辈传授给后人,形成了家族传统的饮食文化。
同时,许多经典著作记录了古代的烹饪方法、食材选择以及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这些传统的饮食知识被广泛传播并一代代相传,至今仍对中国人的饮食选择产生着影响。
3. 古代饮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美食的口味和烹饪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喜爱。
中国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美食之一。
其次,古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使得一些传统的烹饪技术和食材得以保留和发展。
例如,传统的制作技艺如刀工和火候控制,以及特色的食材如豆腐和汤圆仍然在现代饮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古代饮食文化的理念也影响着现代人们的饮食选择。
人们更加注重食材的新鲜和混搭,追求食物的美感和营养平衡。
总结: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美食之道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传统,其特点包括食材的选择与搭配、烹饪方法和工艺以及艺术性的追求。
这一古老而美好的饮食文化通过传统途径如传承和文献记录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得以传承和保存。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1. 历史渊源:中国的烹饪技艺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并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菜系。
2. 地域特色与物产: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物产资源的差异,各地菜肴风味迥异,形成了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及其它区域特色鲜明的地方美食,如赣菜等。
3. 烹饪技法与哲学思想:中国烹饪技术精湛,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同时融入了阴阳五行、儒家伦理、中医养生等传统哲学思想,体现出和谐共生的理念。
例如注重季节变化下的食材选择与搭配,提倡“不时不食”。
4. 饮食民俗与礼仪:饮食民俗丰富多彩,包括主食、菜肴、饮料及其食用方式,涉及饮食姿式、用具选择、餐桌礼仪等。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宴席礼仪更是繁复而庄重,如酒令、座次排列等都有严格规定。
5. 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各地区间交流互动,也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华美食影响深远,同时也吸收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元素。
6. 饮食与生活哲学:中国饮食中寓含着深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儒家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道
家倡导的顺应自然则体现在季节性饮食上。
7. 食品多样性和层次消费: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在食品种类、制作工艺、餐饮服务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的消费层次也有各自的饮食习惯和需求。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合了多元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历史、特点、传承等方面展开浅谈。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食文化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食无小饱”的饮食理念,强调均衡、适量的饮食方式。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进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烹饪书籍和菜谱,如《食经》《钓台秘诀》等。
唐宋时期,饮食文化更是达到巅峰,出现了许多名菜和名厨,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时代。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季节性。
中国人重视食材的选择和合理搭配,追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
其次是烹饪技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中国拥有广泛的烹饪方法和技巧,涵盖了炒、炸、煮、烧、蒸、烤等多种烹饪方式,从而使食物的口感、颜色和香味得到最佳的体现。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还强调饮食的文化意义和礼仪性。
在中国,饮食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中的食俗习惯和礼仪规范。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以家庭为基础,从祖辈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烹饪风格和传统菜肴。
此外,许多地方还拥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技艺,如四川的麻辣火锅、广东的粤菜、江苏的淮扬菜等,这些地方性的烹饪文化也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贡献。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饮食文化也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融合和创新。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快餐文化的兴起和西式饮食的普及,使得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饮食习惯逐渐边缘化。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人们重视健康饮食和优秀烹饪技艺的传统,提高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饮食的起源、烹饪技艺、饮食习惯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起源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开始摄取食物,满足肉食和素食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饮食文化体系。
饮食的起源与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北方人主要以小麦为主食,南方人则以稻米为主食。
这种地域性的饮食习惯,使中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地域多样性的特点。
二、烹饪技艺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非常讲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四大菜系——川菜、粤菜、湘菜和鲁菜,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烹饪风格和口味特点。
其中,川菜擅长辣味,粤菜注重原汁原味,湘菜以麻辣而闻名,鲁菜则以糖醋口味为主。
这些菜系的发展,离不开古代厨师们对烹饪技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比如,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以炒、煮、炸、烧等方式为主,烹饪温度、火力的掌握精准,让食材的味道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腌制、熏制、蒸制等独特的烹饪技艺,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三、饮食习惯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饮食是社交的重要方式,宴席上的饭菜种类繁多,五味俱全,寓意着吉祥和福气。
古代的皇宫宴会更是十分讲究,每道菜品都讲究色、香、味、形的搭配和协调。
而在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中,主要以主食和配菜为主。
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配菜以肉类、蔬菜、豆腐为主,营养搭配合理。
另外,古代的饮食习惯还受到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比如,佛教对饮食有特殊要求,讲究素食和清真饮食,追求清静和清洁。
道教则强调草木为本,注重饮食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宗教信仰上的要求,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
四、饮食文化的价值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鉴赏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鉴赏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生活哲学。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一些鉴赏:1. 注重色香味俱佳:中国传统美食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器五个方面。
色彩上讲究原料新鲜、烹饪方式和佐料搭配,以保持食物自然色彩为美;香气上追求食物原汁原味,烹饪过程中尽量保留食物的天然香气;味觉上追求口感鲜美、层次丰富,注重口感的细腻和变化;形态上讲究刀工、摆盘,注重食物的造型美;器皿上则注重与食物的搭配,追求食物与器皿的和谐统一。
2. 饮食礼仪和社交文化:在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中,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和礼仪。
餐桌上的座位、上菜顺序、饮酒方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对主客关系、长幼关系、尊卑关系的尊重和维护。
此外,各种节庆、婚丧嫁娶等场合都有相应的美食和饮食习俗,这些习俗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3. 强调养生和健康:中国传统文化中,“药食同源”的思想深入人心,认为食物和药物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许多食材具有食疗和保健作用。
传统美食烹饪中,常常会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等特点进行搭配,以达到营养均衡、养生保健的目的。
此外,中医理论也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倡合理膳食、节制饮食。
4. 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以及民族习惯等因素,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例如川菜的麻辣、粤菜的清淡、湘菜的香辣、苏菜的鲜美等,各有千秋。
同时,各少数民族也有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特色菜品,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烤全羊等。
5. 工艺美感和精神内涵:中国传统美食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烹饪过程中,厨师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对食材的深入了解,将各种食材转化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此外,许多传统美食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如“东坡肉”、“叫化鸡”等,这些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中国美食文化

中国美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中国美食文化更是其中一大特色。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多个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为您介绍中国美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美食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传统美食注重“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五味的搭配。
这种味道的搭配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既要尽可能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又要让味觉得到丰富的体验。
在中国传统饮食中,荤素搭配、主副兼顾、清淡可口是饮食的基本准则。
除了味道的独特魅力,中国美食文化还体现在烹饪技艺的丰富多样上。
中国的烹饪技艺源远流长,历经朝代更迭,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饪风格。
例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点心等,都是中国烹饪技艺的杰作,深受各地食客的喜爱。
此外,中国美食文化还反映在餐桌礼仪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可见食物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在餐桌上,中国人注重“和为贵”,主张团圆和谐。
家庭聚餐时,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长辈先用饭菜,晚辈后敬长辈,体现了尊重长辈、团结一家的传统美德。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也融入了丰富的美食文化元素。
比如春节时的团圆饭、中秋节的月饼、清明时的踏青野餐等,都是中国人通过美食来庆祝和纪念重要节日的方式,传承着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美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饮食智慧和历史记忆,是中国人民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国美食文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感受中国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结中国饮食文化

总结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特色和最有影响力的饮食文化之一。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独特而丰富。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气候多样性,因此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北方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馒头等;南方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川菜等。
同时,中国还具有丰富的食材资源,如蔬菜、水果、畜禽、海鲜等,这些食材的多样性也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调味和烹饪技巧。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和技术。
中国人崇尚“色、香、味、形”四维平衡的原则,注重食物的美观、香气和口感。
中国菜有许多独特的烹饪方法,如炒、炸、煮、炖、蒸、烧等,每一种方法都能使食材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并散发出独特的风味。
第三,中国饮食文化强调饮食与中医养生的结合。
中医养生观念认为食物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的健康和营养搭配。
中式饮食强调冬热夏凉、寒热平衡,注重食物的五味平衡,如酸、甜、苦、辣、咸,认为每种味道对于人体的健康都有不同的作用。
例如,苦味的食物有助于消炎解毒;甜味的食物有益于补脾胃;酸味的食物可以帮助消化等等。
第四,中国饮食文化有许多节日和习俗。
在中国的许多节日和重大日子,饮食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是人们庆祝、祈福和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径。
例如春节时,中国人会包饺子象征团圆和吉祥;中秋节时,人们吃月饼表示团聚和祈福;端午节时,人们吃粽子纪念屈原等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美食节目,如广东的潮汕牛肉火锅节、四川的火锅节、云南的过桥米线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使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广阔的国际影响。
中国菜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尝中餐。
中国的饮食文化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世界各地的菜肴中,传播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独特而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浅析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中俄作为两个世界大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文化是两国人民交流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异同,本文将就此展开浅析。
一、饮食习惯的异同1.饮食结构的差异中餐以米饭、面食为主食,再配以各色菜肴;而俄餐则以面包、土豆等为主食。
中餐以荤素搭配为主,荤素搭配的比例较为均衡;俄餐以肉类为主,蔬菜比例相对较少。
俄罗斯人餐桌上通常会有三明治、沙拉和烘培食品,而中国人的餐桌上则是荤素搭配的炒菜和煮菜。
中国人喜欢用筷子吃饭,而俄罗斯人则主要使用刀叉。
在用餐方式上,中国人注重团圆,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而俄罗斯人则更为注重用餐的礼仪,尤其是在正式宴会上,有着严格的用餐规矩和顺序。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传统节日紧密相连,比如春节吃饺子、清明节吃青团、中秋节吃月饼等。
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也与节庆有着深厚的关系,比如圣诞节吃烤土豆、复活节吃彩绘鸡蛋等。
2.餐桌礼仪的异同中国餐桌礼仪重视节俭、尊重并关心他人,比如不能吃光盘子里的食物,要为他人夹菜等;而俄罗斯的餐桌礼仪更为注重礼貌和规矩,坐席有着明确的座次和就餐顺序。
三、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1.互相影响在历史上,中俄两国曾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对彼此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茶文化传入俄罗斯后,成为了俄罗斯人的重要饮品之一;而俄罗斯的烘培食品和糕点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2.今日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和传播。
比如中国的火锅和烤鸭在俄罗斯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喜爱;而俄罗斯的酸奶和酸黄瓜也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
四、结语中俄两国饮食文化的异同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也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相互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今后的交流合作中,中俄两国可以通过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深两国人民的情感交流和友谊,共同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的台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饮食之邦,长期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不断探索有利自身生存、延续的饮食,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地方风味的食品和菜肴,而不少名点名菜,富有文化内涵,使许多旅游者每到一地,便兴致勃勃地品尝。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丰富多彩,地方特色地方风味AbstractChinese food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t has undergone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a nation famous for its food, has formed a rich and colorful food culture. It has continuously explored food that benefits its own existence and has produced food full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l flavor. Many famous foods are so rich in culture that many tourists eagerly enjoy the food wherever they go.Keywords Chinese food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ich and colorful, local charcteristics, local flavor目录第一章概述 (5)第二章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7)2.1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7)2.2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原因分析 (8)第三章少数民族菜 (11)3.1满族 (12)3.2藏族 (12)3.3蒙古族 (12)3.4回族 (12)3.5朝鲜族 (13)3.6维吾尔族 (13)第四章我国风味名点简介 (13)4.1北京风味 (13)4.2 天津风味 (14)4.3 山东风味 (14)4.4 山西风味 (14)4.5 陕西风味 (14)4.6 江苏风味 (15)4.7 上海风味 (15)4.8 浙江风味 (15)4.9 广东风味 (16)4.10 福建风味 (16)4.11 四川风味 (16)4.12 湖北风味 (16)4.13 湖南风味”贡莲” (17)4.14 云南风味 (17)4.15 西藏风味 (17)4.16 新疆风味 (17)第五章名菜名点传说典故 (17)第六章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27)6.1精 (27)6.2美 (27)6.3情 (28)6.4礼 (28)结论 (28)参考文献 (29)前言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今天。
各种各样的中国餐馆开遍全球,而中国的很多事情,特别是生意上的事情,往往都离不开在饭桌上交往的这一程序。
而参与中国人的宴请,本身就是一种双重享受,既享用美食,又感受中国文化。
同时,饮食文化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所以,对于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必不可少的饭桌上的文化,不可不查,不可不重视。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一环。
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饮食文化的这一支脉,一定会得到光大发扬。
大家所希望的是不要为了饮食而仅仅满足口腹之需,要达到交流沟通,消除障碍,解决问题的目的。
饮食一定要有饮食以外的文化信息,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第一章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集野果,捕捉野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礼记·礼运》篇记载:“古者未有火,食草木之实,马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化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而用火进行食物加工更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
火的运用和控制促使了陶器的产生。
陶器发明以后,就被用作炊具和食具,釜、鼎、鬲、甑是最早出现的陶制炊具,陶器的发明标志着烹饪技术的第一次飞跃,人类真正进入了烹饪时代。
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解体,中国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从夏到秦,我国先民的烹饪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商代名臣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叙述了商汤之时的烹饪状况,提出了烹饪理论的一些基本论点。
《吕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烹饪理论文章。
而黄河流域最早的名菜——周代八珍则标志着先秦烹饪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八珍”是周代宫廷名菜,对后代影响深远,成为烹饪中特定的名词。
周代还盛行饮食疗法,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叙述了古人常说的“医食同源”。
秦汉到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术日趋成熟。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丝绸之路”,发展了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既引进了西方食品,同时也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向了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的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这一时期与饮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隋唐五代在食疗方面有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这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论。
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这可以从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印证。
从两宋到明清,我国烹饪理论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从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特别是袁枚的《随园食单》,更是将中国烹饪理论推向了一个成熟阶段。
莱系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
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
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
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
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
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
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
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
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
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
南方人相对精细。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
自走入高中校们,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
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第二章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2.1 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例进行介绍:1、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长:琼州椰子蟹、椰奶鸡、椰液香酥鸭、椰汁东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窝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3)、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抱罗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锦山煎堆、糯米粑、红鱼粽等等。
(4)、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名菜:A、文昌鸡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
号称"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
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文昌县潭牛镇天赐村。
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家鸡啄食,体质极佳。
B、和乐蟹 "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肉肥膏满著称, "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C、东山羊此菜以位居"石山羊"产地火山口的荔湾酒乡的出品闻名遐迩。
特点:色泽金黄,装盘整齐,肉质酥烂,润滑适口,气味芳香,十分鲜美。
D、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