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灵气的课堂
启迪灵性,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
l 对折次数 l 1 平均分的份数 I
I l
I l
l l
l I
『 I
( 好多 学生都仿照前 面的两空提 出一些 与水库 作 I l 标 准 的 问题 )
你发现 了什么?学生读题后 , 的拿起长方形纸 有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 对 折起来 , 有的在草稿纸上 画着 。 一会儿 , 孩子们争先 老师话 音未落 , 一位男 生举起 了手 : 老师 , 我还 能 恐 后地发言 , 个个都不甘示 弱 , 堂气 氛相当 的活跃 。 提 。 课 好多学生认 为以水 库做标 准的 8 个水果 园全说 完 他们根据 自己的思考说 出了多种 的答案 : 了, 都惊奇地望着他 。 生 1 对折 次数 越来越 多 , : 平均 分 的份 数也 越来 生: 桃园在葡萄园的( ) 山查的南面是( ) 面, 面。 越多 。 原来这 位学生不是 以水库作为标 准 , 是 以葡 萄 而 生 2 平均分 的份数在翻倍 。 : 园作标 准的。她的 回答 , 了其他 同学耳 目一新 的感 给 生 3 相邻两个份数是 2 : 倍关系 。 觉 , 时课 堂又活跃起来 , 这 学生 的灵 性被喷发 , 随后 又 “ 老师 , 我……我发现 , 平均分 的份数与对折次数 提了好多 问题 , 开闸洪水 奔涌 而 出 , 如 一系 列美好 的 有着密切关 系。” 时 , 宇皓同学突然插嘴 , 这 王 可能 因 想法翩 然而至 。在美妙 的想象 中 , 生不仅感受 到景 学 为他 的发现与众不 同 , 他显得很 激动 。我一听 , 呀 , 色的无 限美 好 , 开通 了创 新思 维 的渠 道 , 们 的每 是 还 他 这正是 我们要研究 的 问题 , 那么 , 平均 分 的份 数与对 个 回答无不 闪耀着智慧 的火花 。 折的次数之 间有什么关 系呢?来 的正是时候 , 我心里 三、 动态生成 。 是灵性产生的源泉 暗暗 叫好 , 连忙说 , 同学们 注意了 , 王宇皓 同学有最新 针对课堂教学 中出现的各种生成性 教学资 源 , 教 发现 , 大家听一听。同学们停止了讨论与思考 , 时安 师应从 生命 高度 , 暂 平等对待 , 有效 引领学生 , 用动 态生 静下来 。 成 的观念 营造 真实 、 开放 的课 堂 教 学 , 及 时 抓 彩 、 并 他举例 道 : 折一次 , 对 平均分 的份数是 2 ; 份 对折 随机 应 变 ,让 学 生 充 分 展示 思 维 过 程 ,显 露 资 源 两次 , 平均分 的份数是 2 ×2份 ; 折三 次 , 均分 的 中 的 “ 对 平 闪光 点 ” 因 此 , 师 要 尽 量 设 计 一 些 开 放 。 教 份数是 2X 2 。 2 份 X 性 的 问题 情 境 ,给学 生 提 供 更 多 的参 与机会 和成 石激起 千层 浪 ,学 生的灵 性一下子喷发 了 , 有 功机会 , 法 留给学生充分 的“ 和“ ” 设 说” 做 的时间和空 的开始议论 , 的开始举例 验证 , 堂气 氛一 下子活 间 , 有 课 让学生 在 自由 、 愉悦 、 和谐 的学 习氛 围中 , 大胆 实 跃起 来 。这时 , 课代表严 皆俊 同学 突然 说 :我可 以概 践 , “ 主动探 索 , 充分张扬 自己的个性 , 为培养学生 的创 括: 对折几 次 , 平均分 的份数就是几个 2 连乘 。” 新 意识提供较好 的素材 和途径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多么精彩 而完美 的发 言呀 !得到这个结论 , 应该 5 2页思 考题 : 有 1 “ 3吨苹 果 , 大车 每车装 3吨 , 每辆
教学巧设“活动” 课堂充满“灵气”

“ 动 , 课 堂 九蹒 “ 气 , 结 , 天 ,
煎 一
教手 俱, 的 萋亲目,所。 ,述 识 学段 蒸应全教 学 眼睹有悟如 讲“是 一 师 淼 又在 意 生 心
物质 的反映” , 时 我做 了一个这样 的实验 : 在放
满水的透明玻璃杯 中放一根竹筷 ,让学生观察
讲解也不乏激情飞扬 , 结果却索然无味 , 为什么
呢? 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 , 课堂便没有“ 灵
气”也就缺乏活跃的“ , 气氛 ” 。在教学实践 中, 我深深体会到 , 在政治课堂上巧妙适度地运用 幽默 、 实验 、 游戏 、 品 、 小 歌曲等活动 , 不仅可 以
激发学生兴趣 , 提高教学实效 , 更重要的是能和 学生共同营造一份“ 灵气”共享快乐 。下面就 ,
害 了我 , 我那个博士大儿子在 中 日 资企业帮 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 ,并按要求列举社会存在 合 日本人干活 , 我那硕士小儿子在独资企业为韩 的不 良现象。这时 , f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 整个 国人干活 , 他们生产的产 品都和我们 厂里 的产 品竞争 , 我能不下 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 刚一
业” 问题的讨 论 中来 , 课堂气氛极 其活跃 。在
过程井井有条 , 趣味横生。 学生在“ 游戏” 中提高 了活动能力 、 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一石三鸟,
四、小品” “ 活动。 诱发课堂灵气
讲完 , 学生便七嘴八舌 , 主动投入到对“ 三资企 ! j 何乐而不为?
“ 幽默” 的活动中, 他们很容易地完成了本节课爱 “ 小品” ,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 的学习。 0 文娱节 目,老师可 以利用小 品来激发学生的求 二、实验” “ 活动 , 增添课堂灵气 - _ , 知欲 寓教于乐。我在讲述《 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 在政治课教学 中, 我们借助于 自然科学 的 阶段 的人 口问题》 这一内容时 , 在上课前组织学
张扬课堂教学灵气 提高地理课教学实效

张扬课堂教学灵气提高地理课教学实效【摘要】:地理课堂教学的灵气,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学习地理课教材知识和体验生活情境、自主生成时表现出的一种贯穿始终的精神。
本文涉及到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存在的两种不和谐的教学现状,阐述了张扬课堂教学灵气和提高教学实效的具体策略,最后,笔者还对这种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张扬灵气提高实效前不久,听了本校一位语文老师上的公开课《孔雀东南飞》,忧郁的吟读、精彩的flash画面,如一缕清香迎面而来,屠洪刚的歌声更是激起大家幽幽的情绪。
我在羡慕这位语文老师之余,不禁在心里思量:地理课是否也可以上得如此清雅又如此含蕴?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是地理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此,本人就如何“张扬课堂教学灵气,提高地理课的实效性”作一个初步的探究。
一、张扬课堂灵气和实现三维目标的一致性《管子·内业》中说:“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形”,意思是说:灵气是一种存于内心,现于无形的,只能体会不可言传的精神或风采。
具体地讲,灵气就是基于教材创造主体的内心世界、品格个性,而把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和教材创造主体的情思、美感、智慧等主观精神融合为一的生命体。
地理课堂教学的灵气,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学习地理课教材知识和体验生活情境、自主生成时表现出的一种贯穿始终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积淀可以使师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师生的情感更加丰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把地理课堂教学视为以“体”的形式展现,以“神”的形式入化,那么,所谓的“体”就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程序或过程;而“神”便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与教师一同融入地理知识,感悟知识,享受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
要真正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有灵气的课堂,就必须让口头评价具有指导性、启迪性、互动性和独创性,这样才能为课堂画龙点睛。
1、指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一个“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
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
2、启迪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启发点拨的最佳契机。
教师对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适当的点拨,留些时间,让学生重新感悟,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3、互动性。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运用口头评价语言,又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做人。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说:你认为他的回答如何?你有更好的看法吗?让学生来评价,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
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
4、独创性。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口头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
物化为如送一个智慧星,奖励一句名言等,口头的仅可能不断变换表达方式,语气要诚恳,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
蒋军晶老师的课堂洒脱大气

如果说华老师的讲述是一条珠链的话,那么我就将围绕着这珠链上闪光的珍珠展开,在本次现代与经典观摩课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位老师分别是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小学第一小学的蒋军晶老师和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小的窦桂梅老师。
蒋军晶老师的课堂洒脱大气,张弛有度,充满灵气,充满自信,他以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非常佩服他的大家风范,我想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没有潜心的教学研究,没有过人的课堂机智,没有耐心的课堂等待,就没那么样的丰富多彩。
下面我就将在蒋老师课堂上的点滴给大家一起分享。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蒋老师就只围绕一点:“凤辣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一点来进行教学。
蒋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知道王熙凤是怎样一个人物,而是让学生通过读文、读文、再读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王熙凤。
环节一:初读王熙凤,说说对王熙凤的最初印象1、在这个环节上,蒋老师一共提了四个问题:问题一你们觉得这篇课文难读吗?通过老师范读的形式进入课文中。
问题二哪一段最难读?学生马上将目光锁定在描写王熙凤衣着的段落上。
紧接着蒋老师马上抛出第三个问题,王熙凤的衣着打扮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纷纷发言,觉得王熙凤奢华、有钱、爱打扮、爱慕虚荣等等。
然后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后提问:从她的言行举止里,你又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第一遍读文时,学生都认为王熙凤是一个不拘小节、关心人、热情的一个人。
环节二:再读王熙凤,说说对王熙凤的第二印象2、显然学生的认识与整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形象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但是,老师并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认识,而是让学生反复读,在范读、表演读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关心好像有点假,在这个环节上蒋老师是这样进行的:蒋老师提问:你们从哪个地方感受到她热情呢?学生马上找到王熙凤对黛玉说的一席话,蒋老师又问:王熙凤关心到林黛玉的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年龄、生活、健康、学习等多个方面)接着蒋老师再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王熙凤是否真的关心林黛玉?学生再在反复阅读王熙凤的动作、神态等句子中发现王熙凤原来是个虚伪、溜虚拍马、有心计的一个人。
践行对话教育思想,构建灵动开放课堂

践行对话教育思想,构建灵动开放课堂摘要:“对话”是和谐师生课堂、活跃教学的抓手,“对话”是走进学生心灵的纽带。
通过“对话”教学,去验证陶行知先生课程发展观的“真、活、新”,去感受灵动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课堂灵气,提升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对话;灵动;开放;生活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90-01随着浙江省课程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在教师们忙于撰写选修课程纲要,开展选修课程教学过程时,笔者蓦然发现:我们的教学其实就是在践行着陶行知先生课程发展观的“真、活、新”。
这里的“真、活、新”是指真教育、真课程,活教育、活课程,好教育、好课程。
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思想,就是要与时俱进,要随时随地地拿活的东西去交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
现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提供多种选择,构建发展平台,适应个性需求;关注学生情感,努力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1)。
这些观点与陶行知”活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活教育思想”下的高中英语课堂也必将是“活”的、“新”的,充满着朝气、生机、活力,在活动与交流中造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文素养。
如何创设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创设灵动和开放的英语课堂呢?多年教育实践证明,“对话”教育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1践行“对话”思想,转变教师观念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转变观念,主动重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1.1更新观念,让学生”动”起来。
《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学生有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乐于探究的积极性,有创新的意识,有合作的愿望,才算是课堂活生生的主人。
让课堂充满灵气

让课堂充满灵气作者:金晓丽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年第10期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学应该是富有激情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的。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要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彰显个性的氛围,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充满灵气,释放个性。
一、兴趣导热,让学生释放灵气传统的课堂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大多数的学生充当的只是听众的角色,学生的学习也就成了一味地被动的学习。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单调,也就失去学习的热情。
“兴趣”可谓是学生学习的导热体,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由被动变成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为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让所学知识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充满好奇,让他们迫切地想去学习。
例如,课前我先通过问题对学生导热:“最近动物王国里发生了一件故事,想知道吗?”问题一提出,不少学生就已经坐不住了,个个都向我投来好奇的眼神,有的就干脆叫起来:“老师,快说,快告诉我们”。
“想知道,并不难,我请大家一起来表演,表演完你就会知道动物王国里的故事了。
”接着,按照学生的要求,把他们分成两大组:一组扮演蚂蚁,一组扮演蝈蝈。
同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将自己充分融入角色中,学生热情高涨。
角色表演完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故事。
扮演蚂蚁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蚂蚁很勤劳,也很辛苦;扮演蝈蝈的学生也从中体验到蝈蝈的懒惰。
学生个个都畅所欲言,有的还分别给蚂蚁和蝈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这样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激发学生的灵性。
同时,也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放飞思维,让学生在灵动中学习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于字、词、段、文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仔细分析,充分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语文教学在道德课堂下充满灵气

让语文教学在道德课堂下充满灵气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道德课堂下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灵气,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
德国一位教授在考察完中国基础教育时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教师真能讲,中国的学生真能考!”这也许是对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好概括。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沉闷、死寂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了,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变得开放了。
道德课堂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学习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这样的语文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语文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舞台。
语文能让人生燃烧激情,语文能伴随人一生。
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一是注重语文素养的提升,一是注重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语文素养的培育,可以站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立场上来展开,以能力培养促进素养提升。
让语文教学在道德课堂下充满灵气。
道德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更加详细,其中教师必备的八大教学素养就值得我们每位老师认真学习和对照。
道德课堂上教师应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即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变会学、愿学到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
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每一节课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切入点,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满灵气的课堂,真棒!
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王洁
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奠思想道德教育之基;(二)奠审美教育之基;(三)奠意志品格、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发展之基;(四)奠智力发展之基;(五)奠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基。
语文教学在培养人、发展人、创造人、为生命奠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于是“以学生为主,以课本为本”、“课堂为学生发展设计”、“关注学生内心独特感受”……一句句站在教改前沿的话语,仿佛阵阵春风吹到我们的课堂。
课堂因此有了真情的流入,有了生命的激情。
一、“灵气”的课堂是富有生机的课堂
“情”是语文的灵魂。
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在语文课堂上,那对文本的每一处解读、每一项训练,绝不只是单纯的对书面符号的识别与运用,期间必定流动着生命的情感的融合和心灵的交汇。
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
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
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远,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
盛蕾老师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教者提出“一群群的蝴蝶怎么来到蝴蝶谷的?蝴蝶谷是什么景色?你的眼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如身临其境,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从而使这些内容“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我认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它是那么的生机盎然,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领悟真、善、美,陶冶心灵。
二、“灵气”的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
“以生为本”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天性得到尊重,发展犹如鲜花怒放。
这需要教师有一颗可贵的赤诚之心,更要善于灵活运用学生的学情,来作为可贵的教学资源。
王彦文老师在执教《生命的壮歌——生命桥》时,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联想,想象,分析,综合,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你是狩猎人,你会想起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约定的?老
羚羊和小羚羊可能是什么关系?”对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倍加爱护,并适时地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在全班点燃,使大家分享学习的欢乐。
三、“灵气”的课堂是超越知识的课堂
当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教材,运用教材,非常值得研究。
改变语文教学中繁琐分析的现状,关键的一环是转变教材观,要重新认识语文教材的特性。
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走出教材,超越知识,这样的课堂才会灵气四溢。
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惟一的工具、惟一的凭借。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却不是用教材当“凭借”、当“例子”,而是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不是当教材的主人,而是成了教材的奴隶。
结果,造成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就能听明白,降低了教学的思维价值,占用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
我教的《珍珠鸟》,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学生通过“珍珠鸟竟然在作者的肩膀上睡着了!看了这一画面,你
有何感受”这个训练题的个性化思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明白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境界”这句话所隐含的层层意思,懂得了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份信任,那世界将会更美好。
充满灵气的课堂是一个灵活的、动态的、辩证的课堂。
它把握住了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生命奠基这根红线,知识、能力、情意相通相融,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气和秀气。
哦,充满灵气的课堂,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