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给我的启示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子兵法读后感1中国的历史读物很多,如《三国志》、《杨家将》、《水浒传》、《孙子兵法》等,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孙子兵法》了。
《孙子兵法》分为几章,有作战篇、谋攻篇、火攻篇、军形篇、地形篇······。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谋攻篇,里面有一个故事讲了南宋有名的名将韩世忠大战金兵的事,当时韩世忠只有八千人,而金兵却有十万人,韩世忠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胜利,使强大的金兵全军覆没。
我很敬佩韩世忠的聪明才华,从他身上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面对强敌时,要认真分析敌我两方的具体情况,比较两军的优劣悬殊,弥补自己的不足,准备充分后,主动攻击敌人的弱点,保证百战百胜。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回到了过去,看到了整个战场的全过程;读完这本书,让我了解古代将军的英勇,聪明才智;读完这本书,使我变得更聪明了,学会遇到困难要使用策略来解决。
总之,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把聪明用到学习上,生活上,一步一步的向着人生目标前进!孙子兵法读后感2春节前的那几天,我被爸爸书柜里的6本《孙子兵法》系列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套丛书图文并茂,有原文、译文和古代引用兵法的典型战例,通俗易懂,使我们能在生动活泼的图文之间了解历史,陶冶美好情操,树立远大志向。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着,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
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
《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
《孙子兵法》启示与读后感七篇写范文网

《孙子兵法》启示与读后感七篇《孙子兵法》启示读后感篇1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到家旁边的新华书店去看书。
沿着书架,我边走边翻看起来,忽然,我在《孙子兵法》前停住了,抽出书架,翻看起来,立即被书中丰富生动的内容吸引住了。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其中的计谋到现在还在被许多国家不断运用着,连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也把它作为教材之一不断地学习研究。
《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主要内容涉及对战争的基本原则、作战原则、战略战术等问题的论述。
从第一篇“计篇”开始,我一口气看到了第十三篇“用间篇”,每一篇都闪耀着军事家孙武智慧的光芒,其中引用的战争战例,让我学习了很多古代的著名战例,对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多了许多感官的认识。
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增长了许多课外知识,从中我还学习了孙武如何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
我现在已经是五年级学生了,学习越来越紧张,碰到的难题也越来越多,需要独立面对的问题日益增加,这就需要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开动脑筋,把问题一个一个都解决掉。
尤其是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更加扎实更加努力,认真思考,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一定能够事半功倍,取得更大的进步。
《孙子兵法》启示读后感篇2《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这本书共十三篇,分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
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所谓“知”,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第四是知道自己,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者,诡道也。
”,“妙算多者胜。
”,“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31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31篇)孙子兵法读后感篇1《孙子兵法》首先教给我的,不是如何去打仗,不是去如何布局,他让我感受到的是兵法的境界,用老子的话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我最近对这个点感受得很深,我很难用言语去准确地表述他,但他绝非是高高在上的。
借用今天《论语别裁》南师解释崇德的一段话:一个人的德业的成就,和一个人的风格,品行,风度,气质都有关系。
有了这样的成就,在外表上是可以一望而知的。
我觉得就是这样一个“大”的东西,可以超越一个人身体的疲乏,思想的飘忽,情感的局限,到达一种很“自然”的状态。
《孙子兵法》其次教给我的,是一颗“仁爱之心”,要为别人着想,要学会去理解别人。
共情是爱的基础,一个人心里所想的,所经受的,借由别人的口中,文字中表达出来,该是多么亲切的事情!始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作战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九变篇: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辱,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凡此五者,将之过者,用兵之灾也。
用间篇: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多么仁爱,多么有将相风范!《孙子兵法》再次让我体悟到的:是谋略———缜密的思维方式;在用间篇中谈到: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
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以反间为切口,将乡间,内间,死间,生间形成一个环,凝固成一股气,此为谋略。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2《孙子兵法》不应该只被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
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我读《孙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暂时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22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2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1初次读《孙子兵法》是在十一二岁的时候。
那个时候有着少年独有的“虚荣心”,为了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硬生生看了不少文学名著。
现在再读《孙子兵法》,感受到了许多幼时不曾感受到的触动。
《孙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
历史的长河冲毁了许多“昙花一现的经典”,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着许多“坚如磐石的经典”,它们经受住了千百年的磨难,依然顽强地存留在那里,饱受磨砺的它们更是沉博绝丽。
《孙子兵法》存世两千余年,从千年来的代代相传,可以窥见其内容的精妙之处,否则也不足以支撑它的赓续。
在我个人看来,每个人对于历史都有自己的见解。
把原著翻译成白话文或许更容易理解,但是想要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读原著。
虽然原著使用的文言文相较于白话文更难理解,但可贵之处在于,每个人不同的翻译方式得出的不同结果。
我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孙子的思想,但是在探索中无限接近,也可以视作一种乐趣吧。
《孙子兵法》讲的是战争策略,是我国最早的兵书。
但是,通过学习与解读,它不仅仅可以适用于战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可以运用到的。
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这是一本兵书而错过了一本好书。
《孙子兵法》共十三章,分别从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特殊战法五个大的方面讲述孙子的军事思想。
在第一篇《始计篇》中,孙子提出,作战在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
只有君王重道,百姓信服,天时地利皆在,将领忠心智慧有谋略,兵马充足,制度完善,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第二篇《作战篇》中,孙子讲究速战速决,忌讳作战时间过长,过度消耗人力物力。
第三篇《谋攻篇》讲到不费兵力使敌国投降是上上策,是最高明的。
此外,还要有高明的将领,能做到知己知彼,用多于敌人军队的数量打败敌方。
孙子兵法十大人生启示

孙子兵法十大人生启示摘要:一、孙子兵法的背景及重要性二、孙子兵法的人生启示概述三、人生启示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四、人生启示2:善于谋划,战略取胜五、人生启示3:抓住机遇,迅速决策六、人生启示4:灵活应变,适应环境七、人生启示5:善于用人,发挥团队力量八、人生启示6:诚信为本,赢得信任九、人生启示7:善于沟通,协调各方十、人生启示8:注重修养,内心强大十一、人生启示9:勇于承担责任十二、人生启示10:保持谨慎,稳中求胜正文:《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兵书,被誉为“兵家圣典”。
该书以战争为背景,阐述了战争的规律和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孙子兵法》的智慧并不仅限于军事领域,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和处世原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将概括《孙子兵法》的十大人生启示,以供读者借鉴。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启示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首先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特点和优劣势,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取得成功。
2.善于谋划,战略取胜启示我们要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从而确保方向的正确性,提高成功的概率。
3.抓住机遇,迅速决策启示我们要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机遇,当机立断,及时作出决策,以免错失良机。
4.灵活应变,适应环境启示我们要学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心态,以求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5.善于用人,发挥团队力量启示我们要学会调动和发挥他人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完成任务。
6.诚信为本,赢得信任启示我们要以诚信为原则,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为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7.善于沟通,协调各方启示我们要重视沟通和协调,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团队协作的顺畅。
8.注重修养,内心强大启示我们要重视个人修养,培养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内心,才能在逆境中坚持,最终取得成功。
9.勇于承担责任启示我们要有责任心,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面对挑战。
10.保持谨慎,稳中求胜启示我们要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求稳求实,避免盲目冒进,确保在稳定中取得成功。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10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10篇)《孙子兵法》读后感1这本书很多人都读过,但是往往理解不够深入。
首先,所谓“兵家”,其实是一种世界观,讲的是一种竞争关系。
竞争是自然界的常态,一旦有竞争,就必然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区别,甚至不是生存就是死亡。
这本来是不争的事实。
很可惜,许多人给它赋予了玫瑰色彩,或者加上很多其他的道德偏见,把本来简单的局面模糊化了。
其结果,是犯了错误而不自知。
大自然也有非常和谐的一面。
万物生长,互利共赢,生生不息。
关于和谐与循环,另外一本书讲得很充分,那就是《易经》,暂不详述。
有人认为,《易经》偏阳,《孙子兵法》偏阴。
本质上,这两者都是关于“信息是否对称“的运用。
与人相处共事,以和谐为目的,必须以诚相待,尽量双方交换的信息对称、透明,双方共赢。
与人竞争关系,以斗争为目的,必须以诈为立,尽量使双方信息不对称,让对方掌握自己的虚假信息,而自己却掌握对方的真实状况,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错误,恰恰是搞反了,与家人相处时使用了兵法模式,与竞争对手的相处过程中选择了不设防的和谐模式。
言归正传。
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讲的就是“兵者,诡道也“。
满肚子阴谋诡计,就可以天下无敌了。
恰恰相反,《孙子兵法》讲的谋略,常常是公开的阳谋,而且潜藏在公开的事物之中。
孙子认为,获得胜算的方法,靠的是八个字:“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很多人以为原文里面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那是误解。
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是说,知彼比知己重要,了解对手比了解自己重要,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有危险,而不是盲目追求什么“百战百胜”。
然后,有了实力,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想不赢都难。
从实践者的角度,如果只用三句话概括《孙子兵法》,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正合,以奇胜”,“出其所必趋也”。
如果只能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概括,那孙子兵法的妙处就是一个字:“无”。
敌方有形,我方无形。
《孙子兵法》中的十大人生启示!将你的人生提升一个境界

《孙子兵法》中的十大人生启示!将你的人生提升一个境界《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
一、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致人:使人前来。
【译文】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二、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选自《孙子兵法.形篇》。
【译文】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三、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选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译文】士卒的心理状态,被包围就会协力抵御,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陷于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四、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选自《孙子兵法·计篇》。
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
这些,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五、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选自《孙子兵法·计篇》。
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七、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选自《孙子·九地篇》。
【译文】用兵的情势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动手,走敌人意料不到的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八、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选自《孙子兵法·计篇》。
【译文】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足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观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孙子兵法》对个人的发展有何启示

《孙子兵法》对个人的发展有何启示1.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翻译: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的危害,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
感悟:《孙子兵法》强调底线思维,书中类似的话还有“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等。
谋划一件事,不但要考虑到它的好处,还要充分考虑失败了怎么办。
谋求最好的结局,同时做最坏的打算。
2.上下同欲者胜。
翻译:上下同心同德的军队,能够取胜。
感悟:领导不应该只考虑自己想达到的目标,还要考虑下属的想法,通过改善激励方式,让下属和自己有共同的目标,这样更容易取得事业的成功。
3.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翻译: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每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
感悟:《孙子兵法》特别强调“知彼知己”,书中两次提到。
毛主席也经常引用这句话,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只有对客观情况和自己的情况有全方位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4.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翻译:过去善于打仗的将领,首先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再等待时机战胜敌人。
不被敌人战胜取决于自己做好准备、不犯错,是否能战胜敌人取决于敌人是否犯错。
感悟:在孙武的概念里,战胜敌人有两步:第一步是做好自己,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第二步是等待时机,抓住敌人的破绽战胜敌人。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我们应该先做好自己,如果自己能力不行,面对机遇也把握不住。
5.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翻译:善于作战的人,能够造成良好的态势,而不苛责于人。
感悟:好的管理应该是建立良好的制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在其中工作的人自然而然地努力工作,而不是通过责备具体的人来推动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给我的启示
------从《孙子兵法》看管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在华夏悠悠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珍宝。
《论语》的“正”,《老子》的“玄”,《列子》的“智”,《韩非子》的“术”......然而在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中,伴随着从未停息的文化的交迭更替,却从问世以来,在历朝历代均受到肯定的,怕是仅有《孙子兵法》了。
若是问为何,原因有二。
其一是如此书开篇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用兵带将乃是国家根本,是防护的铁盾也是开拓的利刃,不可忽视。
其二便是因为此书之意已不仅是兵法,若说人生如战场,那此书便是教会了人处于俗世中,所要明白的一切世理,而那些治兵之道,实则是治人,治国,治天下之道也。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瞄准机会奋起直追,在这样的大形势之下,急需拥有着融合力与沟通力,同时有着领导能力的管理者。
依我之薄见,若是要成为合格的管理者,需要的条件有三,那就是“天”,“地”,“人”。
“天”指条件时机,基座也。
“地”指纲法大常,楼架也。
“人”指人和人力,砖瓦也。
而这三个条件,都被全面的诠释在《孙子兵法》里。
首先是“天”,也就是时机。
一个上位者想要在最初从万人之中脱颖而出势必需要助力。
智者往往会选择韬光养晦,耐心等待,如诸葛亮守在隆中草庐终于等来了刘备,又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然而《孙子兵法》却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人将不仅仅是等待机会,还要懂得为自己造势。
“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就是意味着先把自己的底盘稳固,再来伺机捕猎敌方。
陈胜吴广虽有能力却也不是盲目的发动起义,而是运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把戏,借助舆论的力量让民心
向自己靠拢,再揭竿而起,建成自己的军团。
其次是“地”,也就是规则。
玩游戏需要规则,人生也一样。
一位出色的管理者首先要懂得适应生存的法则,了解他人的需要。
《孙子兵法》里提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为何?是因为对手不是需要诛杀的对象,而是需要降服的对象。
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赵国四十多万降俘,虽说是扬了秦国的君威,但是在秦国统一六国后,赵国那些降俘的后代确成为了被埋下的定时炸弹。
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着不同的东西,在古时的战场,士兵们渴望的便是生存,若你能给予他人所想要的,那你才会拥有更多的拥护者。
其次,管理者还要懂得如何制定合理的规则,就像密切衔合的齿轮般。
孙子有言“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管理者只有运用合适的规则来规范自己与他人,整个管理体系才能透明有效,若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那筑起的高楼也迟早会有崩塌的一天。
最后是“人”,管理者要懂得如何用人,也要懂得如何为人。
用人需赏罚有度,公私分明。
《孙子兵法》中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便是这个道理。
然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可冷面无情,这里便需要为人的智慧。
现在虽然依然是以一种阶级管理模式,但是人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一个领导者而不是一个统治者。
古人云“上善若水”孙子兵法也说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虽说此处是用兵之法,但为人也应如此,应如水般坚韧而藏锋芒,澄净而不定形,只有这样才能与各色人等自如沟通,胜之而不伤。
《孙子兵法》的奥妙远远不止这一点,可惜我在这篇感想中却无法尽数道来,看
来五千年的文化结晶确实是现代人所无法企及的水准,光是学个一知半解就发现已是受益良多。
先祖的智慧值得人景仰学习却不值得停滞在此,因为江山代有人才出,将来那引领风骚的,可不再是千年前的先祖,而必定是今日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