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与学术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一模模拟(调研卷)语文试题(一)(解析版)

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一模模拟(调研卷)语文试题(一)(解析版)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考模拟卷(调研卷)语文(一)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汇报:原创性的研究往往是高风险的研究。

在科研人员的评价方面,如何建立更好的评价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心无旁骛、坐住坐稳“冷板凳”?张杰:确实,最具创新性的研究往往是高风险的研究。

紧紧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我们还需要在整个科研评价体系开启更多的改革。

应该看到,在传统的以论文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下,一些科研人员会更倾向于做更容易发表论文的“自由探索”,即做“能发表论文的科研”。

可以说,这种现象不仅在物理学,也在其他一些学科中发生。

事实上,当科研人员都倾向于从事更容易发表论文的研究,这种急功近利的风气不仅给年轻人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也会有损学科和科研的健康发展。

不过,也可以看到,我国的科技创新激励体系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比如,我所在的激光聚变联合研究团队中,有两位重要成员分别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和上海交通大学,是我们8轮大型联合实验的实验诊断值班长。

他们对于激光聚变实验诊断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高超的技术,去年,他俩因为对激光聚变研究作出的实际科研贡献,而非因为发表论文,在各自的单位都晋升为研究员。

又比如,我们项目中的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已有多名科研人员凭着实际科研贡献而不是简单的论文发表,获得了职称晋升。

可以说,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对科研人员本身是一种激励,对更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来说,也无疑带来正向的激励。

因此,在大科学研究中,从长远来看,科研人员在从事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可能取得进展甚至突破却不能发表更多论文,应该把这些贡献纳入实际的科研奖励和资助体系。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课论文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课论文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课论文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课论文题目: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学习心得学院:专业:年级:姓名:学号: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学习心得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

各个学科里面的知识也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增长着。

当我们身处其中,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应当有基本的科学道德以及学术诚信。

与思想道德比较,科学道德是我们在知识领域的一个原则,一个底线。

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本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于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问题,在上完了本课程之后,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清晰地理解。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主要就是两部分内容。

科学道德部分,主要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而学术诚信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待科学要讲求“诚”,其二是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

一、科学道德首先,提到科学道德,我们可以说,科学道德是学术诚信的前提条件,因为要做到学术诚信,首先要有科学道德。

从课堂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

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

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

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

所谓科学道德,即是在科学上的道德观。

关于道德,我们知道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 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3月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

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

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

“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

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

第一,“得”必颓有“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

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

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

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

“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

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

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

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

第三,有“德”就是“得”。

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

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

“当前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实问题突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当前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实问题突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

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

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

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

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

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

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

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含答案(2022·浙江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范渊凯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

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

审美可以联想到理性的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

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

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而起的超越与升华带来的愉悦。

无论自然美或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的生成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

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期待视野。

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

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

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于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于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

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

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的深刻内在理念和道德意蕴,从而触发的强烈的道德情感。

紧握学校精神之根学校精神

紧握学校精神之根学校精神

紧握学校精神之根学校精神作为一个学校,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代表。

学校精神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它凝聚着师生和校友之间的感情和心血,是学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如何紧握学校精神之根,使学校精神真正成为我们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

一、“根”系于学术和德性学校精神的“根”一是系于学术,二是系于德性。

学术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技能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走向蓝天的关键。

学校精神之所以能够树立起来,源于学校强制的科研激励机制。

学术风气浓厚的学校,有着一批批的知名学者,用实际的研究成果不断拓宽教育的视野,让学生们更好地获得知识。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并在练习中深入理解和探索学习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精神也深深融合于学校的德性,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学校的德性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指的是学生的品德、修养、情感和文化素养等方面。

学校要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自信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伦理,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

二、“爱”正是融合学校精神的动力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格,学校应该在学生的感受和表达中多注重情感层面。

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校帮助学生的成长,像父母一样体贴,让凝聚情感的力量渗透进学校精神中去。

学校的“爱”不仅仅是体现在切实的行动中,也体现在学校的氛围和文化中。

爱是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以发展为导向,不但让学生接受教育,还要让学生成为有良心的和文化底蕴的人。

此外,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

对于家长而言,他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如此才能让学生的成长更加完善。

三、学校精神在文化积淀中逐步完善学校精神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需要得到学校师生和校友的深入、广泛的参与和支持,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广大师生、校友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做好。

福建省宁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福建省宁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福建省宁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5.下面对名著内容的描述错误的两项是A.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范爱农,当时彼此都没有事没好感,鲁迅甚至还憎恶范爱农。

回国相遇后,两人交往甚密,成为好朋友。

后来,鲁迅还因爱农溺水身亡感到悲伤。

B.保尔与冬妮娅青梅竹马,在冬妮娅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然而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保尔是与妻子达雅同甘共苦,最终完成了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C.孙悟空不满弼马温这个不入流的官职,于是偷吃了仙桃,扰乱了蟠桃会,吃光了太上老君的金丹,然后返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

D.祥子来到北平,苦干三年,买了一辆新车,不久就被大兵捉了,且失去车。

一天夜里祥子趁机逃出军营,并顺手牵走三匹骆驼,于是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E.鲁滨逊被冲到孤岛后,为了防止受到野人或野兽的袭击,建造了房子;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制作了很多器具;为了放松精神,常读《圣经》。

第Ⅱ卷非选择题(140分)一、积累与运用。

(27分)6.默写。

(12分)(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2)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3),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4),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5)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李商隐《无题》)(7)传统经典的文化常常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面对得失时,我们应该拥有《岳阳楼记》中“ ,”的豁达;陷入困境时,我们应该拥有《游山西村》中“ ,”的信心;被人误解时,我们应该拥有“人不是而不愠”的宽容。

(8)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请借用古诗文的句子表达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 ,”。

(课内外均可)7.名著考查。

(6分)(1)根据高尔基《童年》的内容,在下面空白处填出相关人物。

(2分)每逢周六,都要惩罚一下本周以来犯过错误的孩子,然后他就去做晚祷,这时,厨房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君子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性与学术阅读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德性与学术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德性与学术》阅读材料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
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德性与学术》阅读材料
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

立言先立德,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

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其最高境界是"至善";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

理论上二者有区别,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

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为圣人,无才无德为愚人,德行胜过才能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行为小人"。

这种对"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界定,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但司马光所谈的德与才、道德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类型,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

从价值与意义上说,"德才兼备"和"德性胜过才能"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而"无德无才"特别是"才能胜过德行"的人对社会总是有害的,而且才能越大,学问愈高而德行愈坏者,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

从更深层的意蕴看,真、善、美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特别在人文领域,没有善就难于掌握真,没有大善,没有大德性,就难于创造大智慧,难于产生
大思想,难于作出大学问。

《老子》创造了一种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但《老子》又称《道德经》,在这里,"德"与"道"是内在关联的。

《论语》是儒家的元典,"仁"是孔子的根本思想。

"仁"是儒家的大善、大德性,同时也是儒家的大思想、大学问。

由善及真,真善统一;由人道推及天道,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

"学术"这一概念中就包含着"学"与"术"。

"术"者知识、技能也,谓之小学问;"学"者,大理、大道、大本也,能发现、创造大理、大道、大本者,谓之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

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

在小德性、小学问中二者可能不协调,甚至是相悖的,但在大德性、大学问这种大境界中,二者却必然是和谐的、一致的。

德性制约着学问,没有大德性难于作出大学问;学问也升华着德性,没有大学问也难于达到大德性。

要想作出大学问,必须立大德性。

站在泰山之巅可以"一览众山小";有大德性,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才能有无私的大爱,才能纳百川而汇大海,才能聚群峰而成高山;才能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如司马迁所说"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能独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才能成为大师,走向新的人文之巅。

(选自2009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德性与学术》阅读题目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德性与学术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德性与学术的关系,是一个只在中国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B.德性与学术,一个作用的是人的内心,一个作用的是外界的事物,所以二者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并不见得非得把它们联系起来。

C.司马光曾对人的德与才进行过精辟的论述,但我们并不应该全盘接受他的看法与意见。

D.德性与学术的境界都有大小之分,在大德性大学问的大境界中,二者必然和蔼;而在小德性小学问的小境界中,则恰好相反。

小题2:不能说明"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的一项是( )
A.德性往往影响着学问,没有大德性,很难在学问上有大的成就。

B.大的德性、大的境界会让做学问的人拥有大的胸怀,更易于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C.大的德性、大的境界更易于让研究者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

D.由善及真,真善统一;由人道推及天道,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德行与学术,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B.德行与学术虽然不一定成正比,但只要我们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就一定能让有德的人也有才。

C.一个不能对宇宙及人类的大思想大智慧有所了解的人,是无法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的。

D.作者认为,司马迁说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时,他已达到了人文之巅。

《德性与学术》阅读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