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试题探究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析全套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析全套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析全套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卷试题分析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难度适中,但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能力要求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试题材料重视传统文化,着眼社会、关注人文,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能力,从而凸显考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其突出特征为“国际视野,稳中求变,关注社会,凸显素养”。

试题虽然采用了新的形式,但依然紧贴高中教学,考查了高中语文的主干知识及高中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及能力。

论述文选择《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既体现了近年来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一点四面”中的“依法治国”,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正”,更体现了崛起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担当。

实用类文本选择介绍“XXX纪录片频道”,并将其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作比较,也体现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中国形象。

作文题要求考生从12个“中国关键词”中选取两到三个,来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更是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传播的时代主题。

整张卷注重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学生对母语综合应用的能力考查,注重学生对社会时政的关注,让语文能力真正强的考生拿到高分。

同时又兼容并包,以开放的姿态关注世界变化,气势磅礴,眼光深邃,加强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体现思想的内涵和人文的光辉,耐人咀嚼。

新”体现在:取消选考模式,适度增加阅读量,文化常识考察趋稳。

2017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自2015年开始考查的文化常识考点成为之后,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实用类文本一改往年人物传记,选取的是新闻类材料,而且是非连续性文本,这要求要有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极大的合理化分配时间。

此题虽新,但在不少套卷练中都出现过非连续性新闻类文本阅读,相信做过多篇的考生并不陌生,而且庆幸自己积累不少此类题的做题经验。

2017高考试题分析

2017高考试题分析

2017高考试题分析2017年高考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试题设计紧贴时代脉搏,强调实际应用,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以下是对2017年高考试题的详细分析。

首先,语文试题在阅读部分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考查力度,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文言文阅读题目选取了经典篇章,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意,还要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深层含义。

现代文阅读则涵盖了多种文体,如散文、小说等,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数学试题注重基础,同时不乏创新。

选择题和填空题覆盖了高中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如函数、几何、概率等,旨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题则更加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考查,部分题目设计巧妙,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英语试题在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均有所涉及,全面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听力部分选材贴近生活,考查学生对英语口语的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题目覆盖了多种体裁的文章,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捕捉信息并进行分析。

写作部分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情境或话题,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理科综合试题在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中均体现了对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视。

物理试题通过设计实验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

化学试题则通过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的分析,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能力。

生物试题则通过生物学现象和实验设计,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文科综合试题在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中,同样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政治试题通过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考查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分析能力。

历史试题则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思辨能力。

地理试题通过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

总体来看,2017年高考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数学理科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数学理科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理科数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22x y y x│,则A B=(,)(,)1│,B={}x y x y+=中元素的个数为A.3 B.2 C.1D.0【答案】B【解析】【考点】交集运算;集合中的表示方法。

【名师点睛】求集合的基本运算时,要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是点集、数集或其他情形)和化简集合,这是正确求解集合运算的两个先决条件。

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中的互异性对解题影响较大,特别是含有字母的集合,在求出字母的值后,要注意检验集合中的元素是否满足互异性。

2.设复数z 满足(1+i)z=2i ,则∣z ∣= A .12 BCD .2【答案】C 【解析】【考点】 复数的模;复数的运算法则 【名师点睛】共轭与模是复数的重要性质,注意运算性质有: (1)1212z zz z ±=± ;(2) 1212z z z z ⨯=⨯;(3)22z z z z⋅== ;(4)121212z z z z z z -≤±≤+ ;(5)1212z zz z =⨯ ;(6)1121z z z z =。

3.某城市为了解游客人数的变化规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收集并整理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月接待游客量(单位:万人)的数据,绘制了下面的折线图.根据该折线图,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月接待游客量逐月增加B.年接待游客量逐年增加C.各年的月接待游客量高峰期大致在7,8月D.各年1月至6月的月接待游客量相对7月至12月,波动性更小,变化比较平稳【答案】A【解析】动性大,选项D说法正确;故选D。

【考点】折线图【名师点睛】将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相邻的矩形的上底边的中点顺次连结起来,就得到一条折线,我们称这条折线为本组数据的频率折线图,频率分布折线图的的首、尾两端取值区间两端点须分别向外延伸半个组距,即折线图是频率分布直方图的近似,他们比频率分布表更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样本的分布规律。

2017年全国Ⅲ卷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试卷分析详解

2017年全国Ⅲ卷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试卷分析详解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

2017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

【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

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

【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超过人类智能总和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

【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启B.付与C.不管D.独一无二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
题号
模块
分值
总分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9
1-9
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第一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阅读题
古代诗文 阅读 10-16
文言文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19 11
150
第二卷 17-21
表达题
22
名篇名句默写
5
语言文字运用
20
写作
60
全国卷的选材要求
客观阅读材料 (1000字左右)
作文材料 (少于300字)
真题展示
文题 题目
全国1卷
天嚣 5.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 处?
6.以“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 的艺术效果?
全国2卷
窗子 以外
5.文中“窗子”的含义
6.交替使用“你”“我”两种不同的人称, 其中蕴含怎样的态度?
全国3卷 我们的裁 5.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缝店 6.本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加以赏析。
研读考题,把握规律
一做,目的是找感觉,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度和 广度,有助于在备考中把握好“度”。
二比,通过比较,找出高频考点。 三找,找趋势、找规律、找方向,排查出高考
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四看,研究高考参考答案与试题背景材料和考
试要求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命题人构思答案 的思路和方法。
全国卷的结构和模块
稳中求变,增加对于论证的考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 第二道题目,三卷题型均为“下列对原文论 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迎合了 考试说明中“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 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 和论证方法”的要求,同时也提醒来年的考 生,一定要巩固基础,掌握好论述类文本论 点、论据和论证的基本知识。
具体策略
一、答题时限10—15分钟,把握结构是整体把 握文意的重要路径。
二、以理解文意为第一要务,题目设置由 “区间+比对信息”转化为“区间+文意转 换”,要注意三种转换方式,要求必须理解 文意,因此,要变过去的“快读”为现在的 “慢读”(相对而言)
三、不能以设题技巧和常见错误类型来简单 推断答案。
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 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散文中探究题多是对散文复 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 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 深刻的作品。
年份 2016 2016 2016 2014
北京卷 上海卷 天津卷 北京卷
(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 (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集中于探究题。
小说阅读备考时应注意
1. 完整全面看待文本; 2.读陌生文本; 5. 关注社会动态,把握时代脉搏。
实用类文本阅读:华丽转身, 考查多则文本与图表材料
括、理解、分析层面,主观题均考查概括, 难度不大。
全国Ⅰ卷
9 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 国家地理频道在制作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全国Ⅱ卷
9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全国Ⅲ卷
9 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这三个选材主题均为当下社会中较具有时效热点性的话题,这 类主题,很有可能成为之后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的取材趋向。
散文的考查以理解和分析、概括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表 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其 中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 。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 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坚持“主题辐射”原则。即其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 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散文并重,出现理解类题目
选文上,三张考卷选文分别为中国小说、中国散文、 中国小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国Ⅱ卷选文是一篇散 文: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近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 读都未出现散文的考查,此次全国Ⅱ卷的散文,无疑在 提醒考生,不要疏忽对于散文阅读的练习。
题型上,客观题均考查对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主观题考查题型三卷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全 国Ⅱ、Ⅲ卷中出现了理解类题目的考查,这迎合了考纲 上增加的对于考生文学类文本理解能力的要求。
地方卷
文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湖殇 在母语的屋檐下
废墟之美
地方卷的散文试题选用的材料多是思想内容深邃,表现手法 和语言富有特色的文章;从写作年代来说,大部分是现、当 代作家的作品,时代气息浓郁,时代感强烈,容易让人产生 心理共鸣,语言规范,构思新颖,结构严谨,手法多样。
小说阅读考题的特点
(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坏境描写) 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 个考查: 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 ②揣摩人物形象; ③注意环境描写; ④概括(或探究)主题; ⑤品味赏析语言; ⑥赏析艺术技巧; ⑦理解及鉴赏小说标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今年考查上最大的变化, 是由考查一篇完整的传记类文章,变为考 查2~3则材料,即考查非连续性文本和图表
材料,要求考生具有读图能力。同样面
对着总分下降和题量压缩的情况,总分调 整为12分,题量调整为两道客观题和一道主 观题。
材料长度为1200字左右,阅读难度不大。
在题型的考查上,三张考卷客观题均考查概
主观阅读材料 (1500字左右)
有关试卷长度 与文字问题
语言知识运用 (少于700字)
文言文阅读材料 (700字左右)
全卷22道小题 (10000字左右)
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分别是《中国参与国际气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 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留住乡愁》
选材难度没有明显的变化,是考生很熟悉的题型, 容易接受。不过,题目设计有技巧,第一题选出正 确项,考生容易看错;第二题考查论证,文中无直 接信息,必须从全文把握;第三题考查说法不正确 的,相对最简单。
命题分析
1. 设题时往往将原文的表达变换说法,在变 换的词语上设置陷阱。
2. 主要考查考生对细枝末节的关注,与以获 取信息或学习知识为主的常态阅读大相径 庭。
3. 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 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针对性强的 特点,蕴涵浓郁的学术气息,是落实国家 高考命题意志和精神的重要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