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

合集下载

中药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

中药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

柴 胡
讨论: 1.关于柴胡“劫肝阴”问题的讨论 2.关于柴胡“治骨蒸劳热”的问题
黄 连
[命名]《本草纲目》曰:“其根连珠
而色黄”。主要有雅连(四川)云连 (云南) 《神农》列为上品,谓:“主热气目 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 .清热燥湿——湿热诸证
[命名]因本品能利水为泻,如沼泽水之泻
去,故汉名 《神农本草经》列上品:“主风寒湿痹, 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并曰:“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 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泽 泻
[功用] 1.利水渗湿——水湿病证
2.泄热——遗精证
泽 泻
另外:
1.治疗便秘
2.治疗耳源性眩晕 3.治疗高血压 4.治疗冠心病 5.治疗脂肪肝 6.治疗糖尿病 7.治疗单纯性肥胖
中药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
刘树民
麻黄
[命名]
李时珍:味麻而色黄者(有望文生义之嫌); 《医学入门》:“丛生,如麻,色黄也”,其
茎中纤维类似火麻等麻类。 首见《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 温症,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 寒热,破症坚积聚”。
麻黄
[功用]
1.发汗——风寒表证
乌鸦之头,故名。 主产四川,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 的母根——川乌 主产浙江、湖北,为多年生野生植 物北乌头的块根——草乌
乌 头

《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 “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 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后又补充其可温经止痛,温化痰湿, 消肿溃坚。
乌 头
[功用]
1.祛风除湿——风寒湿痹证
2.温经止痛——疼痛
3.消肿溃坚——痈疽肿毒
乌 头

中药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

中药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

中药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在现代医学的浪潮中,中药的临床应用不仅没有被淹没,反而因其独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中药的临床应用有着广泛的领域。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像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中药往往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例如,银翘散对于风热感冒具有良好的疗效,能有效缓解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消化系统方面,中药对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问题也有独到的治疗方法。

比如,保和丸可以消食导滞,改善胃胀、胃痛等不适。

心血管疾病领域,中药也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丹参、三七等中药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对于糖尿病这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一些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能够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辅助控制血糖水平。

中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如逍遥丸常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

而在儿科方面,中药的应用则更注重温和、安全。

例如,小儿七星茶可以清热定惊,改善小儿夜寐不安、消化不良等问题。

然而,中药的临床应用并非一帆风顺。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由于中药的来源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其质量容易受到产地、采集时间、炮制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现代研究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技术,可以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可控。

同时,利用现代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对中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现代科学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以往,中药的疗效往往是通过经验积累和临床观察得出的,对于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

如今,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

研究发现,中药往往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的。

例如,黄芪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等多种途径,起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 研究目标中药现代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探索其药理作用、活性成分、药效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以期发展中药现代化、个性化治疗方案,进一步推动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2. 研究方法中药现代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化学分析、药理学研究、分子生物学实验、临床研究等等,下面将针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2.1 化学分析通过对中药进行化学分析,可以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特别是活性成分,为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机制提供基础。

化学分析方法包括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

化学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中药中的新化合物,并确定其化学结构。

2.2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探索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常用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包括体外细胞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在药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评估中药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效果,寻找其作用目标和作用机制。

2.3 分子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和相应的分子基础。

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表达分析、蛋白质表达分析、基因敲除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深入研究中药对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作用,揭示中药的分子机制。

2.4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将中药置于临床背景下进行的研究,旨在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观察研究、临床试验等。

通过临床研究,研究人员可以评估中药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发现经过中药现代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现了中药中许多活性成分,如黄连中的黄连素、当归中的川芎嗪等。

这些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揭示了中药的药效机制,如某些中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来治疗炎症性疾病,某些中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来治疗肿瘤等。

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与意义

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与意义

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与意义中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效在临床医学中一直备受关注。

多年来,中医药学者通过大量研究与实践,逐渐揭示了中药药效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中药药效的研究方法1.传统观察法:传统的中医药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临床观察和总结,逐渐积累经验,发现中药的药效。

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但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2.现代科学验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开始借鉴西药研究方法,如药理学、药效学等,来验证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这使得中药的研究逐渐趋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二、中药药效的研究意义1.丰富中医药理论:通过对中药药效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和实质,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提高临床疗效:只有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提高中药在治疗疾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3.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效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将中药的优势与西药的优势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推动中药国际化:中药药效的深入研究可以增强中药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三、中药药效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中药药效展开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实验室研究、临床试验等手段,揭示了许多中药药效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例如,人参是中药中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强身的功效。

研究表明,人参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增加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对疲劳、虚弱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四、展望与建议未来,中药药效的研究仍有许多待发掘的领域,例如中药复方的药效、中药与疾病的关系等,这些都将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方向。

建议未来的研究者要更多地开展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断深化对中药药效的认识,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对临床应用和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发布时间:2023-02-28T05:58:33.67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3期作者:董静毓[导读] 中药临床药学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新冠肺炎的病毒反复董静毓承德市隆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承德 068150摘要:中药临床药学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新冠肺炎的病毒反复,中药临床药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被逐步地应用起来。

为了逐步地发展中药医学事业的工作,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以此来推进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在未来逐渐地推广应用中药药材,给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机会。

关键词:中药;现代研究;临床应用引言中医药的发展进程中,在中药届各位前辈和中国优秀的中药临床药学面前,我院对中药工作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加,医药不分家确保了中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至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业分工的细化,医药逐渐分离,中医师只管辨证开方,需要中药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推断患者的疾病情况,或者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进行论断,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地减少,也因为中药有不必要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为了更快发展中药,需要不断地进行中药现代研究。

一、中药品种繁多——引种与训化中药材可以按以下几种分类:一、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二、按药用部位分类。

如根、叶、花、皮等。

三、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苷类的中草药等。

四、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动植物药材根据其原植物和原动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整理。

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茛科等。

总之,中药的种类偏多,具体罗列一些出来,其中常见的中药有薄荷、桑叶、枸杞子、黄连、人参、党参、甘草、淮山药、牛膝、鹿茸、西洋参等。

在服用中药期间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有助于药物吸收。

一副中药可以服用两天,可以先煎一天的量,分早晚两次服用,然后第二天把渣汁再煎煮一次即可。

中药材的药理研究及现代药学应用

中药材的药理研究及现代药学应用

中药材的药理研究及现代药学应用中草药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草药之所以能够发挥出治疗作用是因为不同种类的中草药中含有强效的药物成分,经过不同的药理学研究,发现中草药的治疗作用都有着具体的实用性,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药理中草药的药理研究是指从生物的角度,研究中草药中含有机能物质的药理机制。

通过对中草药的药理研究,可以发现其所含有的生物碱、三萜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酮、多糖、皂苷等这些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在中草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具有降血糖、免疫增强、降血脂等功效。

2.中药的现代药学应用中草药的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通过对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中成药和西药,应用于临床。

中药的现代药学应用包括中药的提取、鉴定、功能成分及对目标疾病的药理研究等方面。

2.1中药的提取中药的提取是中药现代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寻找最优的提取方式,可以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中药材经过提取后,可以制成中药的粉剂、药丸、胶囊、注射液等剂型,提高了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提高了中药的口服吸收效果。

2.2 中药的鉴定中药的鉴定是中药现代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药材进行鉴定,可有效控制药品的质量,并保证中药的临床疗效。

在中药鉴定中,包括化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药理学鉴定、显微学鉴定等多个方面,鉴定中药的纯度、鉴别、含量、保证质量,达到最优的临床应用效果。

2.3 功能成分的研究通过对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其中含有一些具有重要生物医学作用的成分。

例如产生防癌、抗流感、防老化、增强记忆、抑制减肥等功效的药物成分,甚至还发现有能治疗肝炎、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成分。

2.4 对目标疾病的药理研究现代中药学研究中所重视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对目标疾病的药理研究,通过对不同疾病的药理机制、病机、治疗策略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中草药的临床使用效果,并发现中药独特的治疗特点和机理,这样可以优化中药方剂的组方和用药方式,提高其临床应用效果。

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现状

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现状
以上三个方面为六味地黄丸的经典方剂提供了基础的概述,它们可以在PPT中用来作为 主要内容,让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方剂的发展历程、应用特点和治疗效果等。为了让内 容更具可读性和专业性,在描述时可以使用相关的中医术语和专业词汇。
六味地黄丸的历史背景
中医经典文献中的记载
Records in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2023/5/19
目录
01 02 03
六味地黄丸的起源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经典名方,起源于明代,最初由明代医学巨匠张景岳所著的著名医书《金匮要略》中记载。 根据古籍记载和临床实践,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补血的功效,广泛应用于肾虚所致的不同病症,例 如遗精、早泄、肾虚所致的头晕、目眩、乏力等。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六味地黄丸不断经历了临床应用与理 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医临床上的重要方剂之一。
药理学研究还发现,六味地黄丸在临床应用中可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种种疾病,如肾亏引发的头晕、腰膝酸软、阳痿早泄 等等。同时,六味地黄丸还可用于改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全面 的指导,也促进了六味地黄丸的发展和应用。
综上所述,药理学研究是近现代六味地黄丸的重要发展途径之一。通过深入的药理学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六味地黄丸的 药效、药理机制和应用范围,为其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持。
主要成分及其功效
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有山药、杜仲、熟地、枸杞子、丹皮和龟板。其中,山药能够滋阴养胃、益气生津;杜仲 有助于补肝肾、强筋骨;熟地则具有益精补血、滋阴清热的作用;枸杞子可以明目、补肾;丹皮能够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龟板则具有滋阴补肾、养血生发的功效。 六味地黄丸具有多种功效。首先,它能够滋阴补肾,具有明显的补肾功效,特别适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头 晕耳鸣等症状。其次,它能够益精填髓,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此外,六味 地黄丸还能够明目、清热解毒、滋补肝肾等,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进行选择,可以发挥不同的功效。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现代化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对于推动中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首先,中药现代化研究在药理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下,研究人员相继对数百种常用中药进行了深入的药理学研究,明确了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

例如,黄芪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和炎症相关性疾病。

此外,研究还发现中药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影响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展示了中药在治疗炎症性疾病方面巨大的潜力。

其次,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应用也成为一大亮点。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高通量技术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中药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发现许多中药可以靶向调节关键基因,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研究发现青蒿素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其作用机制与与抑制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有关。

这些研究拓宽了我们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认识,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中药现代化研究还在药剂学和药物传递领域有所突破。

传统中药的制剂形式多样,如汤剂、丸剂、散剂等,不便于长期保存和携带。

为此,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和载体技术开发了新型的中药制剂,提高了中药的稳定性和药效。

例如,使用纳米包裹技术将中药精华封装在纳米粒子中,可以延长中药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减少副作用。

此外,还有研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中药活性成分的合成过程转移到微生物中,实现大规模绿色合成。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开了新的方向,提高了中药的品质和可及性。

综上所述,中药现代化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中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头
❖[功用] ❖1.祛风除湿——风寒湿痹证 ❖2.温经止痛——疼痛 ❖3.消肿溃坚——痈疽肿毒
乌头
❖此外: ❖1.治疗恶性肿瘤 ❖2.治慢性气管炎 ❖3.治疗重症肌无力 ❖4.治疗阳萎 Nhomakorabea乌头
❖讨论 ❖1.关于乌头炮制的讨论 ❖2.关于剂量与疗效、毒性反应关系
的讨论 ❖3.关于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
❖ 3.《药性论》称柴胡可“宣畅气血”,故 ❖ 4.柴胡善宣散郁滞肌表之风邪,故可用于风邪
所致的皮肤病。
❖讨论:
柴胡
❖1.关于柴胡“劫肝阴”问题的讨论
❖2.关于柴胡“治骨蒸劳热”的问题
黄连
❖[命名]《本草纲目》曰:“其根连珠 而色黄”。主要有雅连(四川)云连 (云南)
❖《神农》列为上品,谓:“主热气目 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 妇人阴中肿痛”。
柴胡
❖ [功用] ❖1.发表退热——表证 ❖2.除少阳之邪——少阳证 ❖3.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证 ❖4.升举阳气——清阳不升诸证
柴胡
❖ 另:
❖ 1.柴胡兼升发之性,善上行头面五官。 ❖ 2.柴胡“能达表散邪”又“泻肝火”,故与除
外邪或木火刑金的病因,又有止咳作用,《日 华子本草》明确称其“消痰止嗽”。故虚实咳 嗽均可使用。
白芷
❖另: ❖1.治疗解脓性助软骨炎 ❖2.治疗带状疱疹 ❖3.治疗偏瘫 ❖4.治疗遗精
白芷
❖讨论 ❖1.关于白芷“毒”的讨论 ❖2.关于白芷“止血”作用的讨论 ❖3.关于白芷“活血”作用的讨论 ❖4.关于白芷“通风窍”的讨论
细辛
❖ [命名]:其根细小,味极辛,故名。
❖《神农本草经》上品:“主咳逆,头 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窍”。
中药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
刘树民
麻黄
❖ [命名] ❖ 李时珍:味麻而色黄者(有望文生义之嫌); ❖ 《医学入门》:“丛生,如麻,色黄也”,其
茎中纤维类似火麻等麻类。 ❖ 首见《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
温症,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 寒热,破症坚积聚”。
麻黄
❖ [功用] ❖ 1.发汗——风寒表证 ❖ 2.平喘——喘咳 ❖ 3.利水——风水证 ❖ 4.温散通滞——阴疽流注、风寒湿痹
麻黄
❖ 另外: ❖ 1.治疗小儿遗尿 ❖ 2.皮肤瘙痒证 ❖ 3.黄疸 ❖ 4.治疗阳萎 ❖ 5.治疗心动过缓 ❖ 6.治疗小儿腹泻、老年便秘
麻黄
❖讨论 ❖1.关于麻黄先煎与去上沫的讨论 ❖2.关于麻黄“活血”作用的讨论 ❖3.关于麻黄“通鼻窍”的讨论 ❖4.关于麻黄应用价值的讨论
羌活
❖[命名]:本品主产四川、青海、甘肃等地, 古代主产于田羌(青、甘)。古人将羌活 与独活相混淆,有羌地独活之意。羌活一 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独活条下,称 独活“一名羌活”。至陶弘景《本草经集 注》才将两者分开。可是后来未重视, 《本草纲目》还是将两者混为一起,仍将 羌活作为独活之别名。
白芷
❖[命名]:芷,原指香草之根。白芷— —因其根白且芳香而得名。
❖《神农本草经》品,主治“女人漏下 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 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 面脂”。
白芷
❖ [功用] ❖ 1.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 2.止痛——头痛、齿痛、胃脘痛 ❖ 3.通窍——鼻渊 ❖ 4.燥湿——湿浊证 ❖ 5.消痈解脓——疮痈 ❖ 6.止痒、祛斑除臭——皮肤病
泽泻
❖讨论 ❖1.关于泽泻炮制品的讨论 ❖2.关于泽泻毒副反应的讨论 ❖3.关于泽泻“能行水上”的讨论
丹参
❖[命名]因其味苦色赤入心经血分,故 取名“丹”,另其具有益养之功,与 参相类,故以参名之。
❖《神农本草经》上品:“主心腹邪气, 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 瘕,止烦满,益气。”
丹参
乌头
❖[命名]本品初生发芽出地面时,形如 乌鸦之头,故名。
❖ 主产四川,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 的母根——川乌
❖ 主产浙江、湖北,为多年生野生植 物北乌头的块根——草乌
乌头
❖ 《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 “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 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 后又补充其可温经止痛,温化痰湿, 消肿溃坚。
❖[功用] ❖1.活血祛瘀——血瘀证 ❖2.凉血消痈——疮疡痈肿 ❖3.凉血清心,除烦安神——温热
病、心神不安
❖另外
丹参
❖1.治疗慢性肝炎 ❖2.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丹参
❖讨论 ❖1.关于丹参药性讨论 ❖2.“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辨
黄连
❖[功用] ❖1.清热燥湿——湿热诸证 ❖2.清热泻火——火热病证 ❖3.泻火解毒——热毒病证 ❖4.除疳安蛔——疳积蛔虫
黄连
❖另外: ❖1、治疗指骨骨髓炎 ❖2、治疗心律失常 ❖3、治疗高血压病 ❖4、治疗糖尿病
黄连
❖讨论 ❖1、关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讨论 ❖2、关于其“毒性”的讨论 ❖3、关于其临床应用剂型的讨论
细辛
❖[功用] ❖1.散风寒——风寒表证 ❖2.止痛——疼痛证 ❖3.通窍——诸窍不通 ❖4.止咳逆——肺寒咳喘
细辛
❖讨论 ❖1.关于细辛用量的讨论
❖2.关于细辛“化饮”与“止咳平喘” 功效的讨论
柴胡
❖ [命名]本品嫩时可食,老则干枯为柴, 故名。
❖《神农本草经》上品:“主心腹,去 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 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白蔹、白及的讨论
泽泻
❖ [命名]因本品能利水为泻,如沼泽水之泻 去,故汉名
❖ 《神农本草经》列上品:“主风寒湿痹, 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并曰:“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 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功用]
泽泻
❖1.利水渗湿——水湿病证 ❖2.泄热——遗精证
泽泻
❖ 另外: ❖ 1.治疗便秘 ❖ 2.治疗耳源性眩晕 ❖ 3.治疗高血压 ❖ 4.治疗冠心病 ❖ 5.治疗脂肪肝 ❖ 6.治疗糖尿病 ❖ 7.治疗单纯性肥胖
羌活
❖《神农本草经》谓独活:“主风寒所 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痉,女子疝 瘕。”
羌活
❖ [功用]
❖ 1.祛风散寒——风寒表证挟湿 ❖ 2.止痛——痹痛 ❖ 另外: ❖1.治皮肤瘙痒
❖2. 治疗早搏
❖讨论
羌活
❖1.关于羌活“通阳助孕”的讨论
❖2.关于羌活主治“中风不语”的讨 论
❖3.关于羌活主治眼病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