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种中药现代研究2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2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2

500 种中药现代研究2

旋覆花

爲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 Rupr. )Reg. 、线叶旋覆花Inula linariae- 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等的头状花序。味苦、辛、咸,性温。入肺、肝、胃经。功能: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软坚。主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大腹水肿。内服:煎汤(包煎或滤去毛),3?10g ;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乾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大花旋覆花开花时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 和旋覆花素(Inulicin) 。花含槲皮素(Quercetin) 、异槲皮素(Isoquercetin) 、咖啡酸(Caffeic acid)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菊糖及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 等多种甾醇。

药理作用:

1. 平喘、镇咳作用旋覆花黄酮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但较氨茶碱的作用慢而弱。小鼠氨水喷雾法和酚红排泌法实验表明:旋覆花黄酮无镇咳和祛痰作用,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50% 旋覆花煎剂0.1ml ,于注射後1 小时有显着镇咳作用,但祛痰效果不明显。

2. 抗菌作用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绿原酸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但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平板纸片法或挖沟法试验表明:旋覆花煎剂(1:1 )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炭疽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Ha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等多种致病菌的作用较弱或无抑制作用。

3. 对平滑肌的作用绿原酸能显着增加大鼠、小鼠的小肠蠕动;绿原酸、咖啡酸、奎宁酸均可增加子宫的张力,但该作用能被罂粟碱所取消,而阿托品则对此无明显影响。

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绿原酸和咖啡酸给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可提高大鼠的神经兴奋性。

5.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绿原酸和咖啡酸口服,可增加人胃中盐酸的分泌量;亦有增加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

6. 其他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在离体兔回肠标本上,绿原酸能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但对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作用、预防大鼠蛋清性足踝浮肿则无影响。

绿原酸对人有致敏作用,吸入含有绿原酸的植物尘埃後,可发生气喘、皮炎等。但食入後可经小肠分泌物的作用,变爲无致敏性物质,因此在试验致敏原时,宜用皮内法而不用

口服法。

咖啡酸尚有灭活硫胺(维生素B1 )的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慢性气管炎旋覆花10g ,黄耆24g ,地龙6g,百部

10g 。将上药制成0.31g 的浸膏片54 片,每次6 片,每日3 次,口

服。治疗慢性气管炎254 例,结果临床控制90 例,显效86 例,好转73 例,无效5 例。总有效率98% 〔新中医1982 ;(2):22 〕

2 .治疗顽固性呃逆旋覆花6g、生党参9g、於术6g、

茯苓4.5g、白蔻仁3g、附片6g、粉葛根9g、公丁香1.5g、半夏3g、橘核3g、煨姜3片爲引。加水适量煎服,1日服完。治疗手术後顽固性呃逆1 例,痊癒。作者介绍说此方爲一农民祖传之专治呃逆之方,有较好疗效。〔中华外科杂志1956 ;(10):

963 〕

3.治疗妇人半産漏下旋覆花(包)12g,青葱管六支,

茜草、丝棉(或蚕茧)各6g,熬砂糖(搅冲)15g,红酒(冲)1 杯,童便(冲)1 杯。前4 味水煎去渣,冲入红酒、童便、砂糖,搅匀顿服。治疗半産漏下(不全流産)30 余人,均治癒,可使胚胎或蜕膜完全排出,出血停止,腹痛消失。〔浙江中医杂志1966 ;9(2):20〕

方剂选用:

1. 治疗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但不头痛爲异:前胡三两,荆芥四两,半夏一两(洗,姜汁浸),赤芍药二两,细辛一两,甘草一两(炙)旋覆花三两。上捣罗爲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子一枚,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未知再服。(《类证活人书》金沸草散)

2. 治疗积年上气:旋覆花(去梗,焙)一两,皂荚(炙,去皮、子)一两一分,大黄(锉,炒)一两半。上三味,捣罗爲末,炼蜜丸如梧桐

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温汤下,日三服。(《圣济总录》旋覆花丸)

3. 治疗风痰呕逆,饮食不下,头目昏闷:旋覆花、枇杷叶、川芎、细辛、赤茯苓各一钱,前胡一钱五分。姜、枣水煎服。(《妇人良方》旋覆花汤)

4. 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鬭,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旋复代赭汤)

5. 治疗小便不行,因痰饮留闭者:旋覆花一握,捣汁,和生白酒服。(《本草汇言》)

6. 治疗肝着,亦治妇人半産漏下: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

少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旋覆花汤)

配伍效用:

旋覆花配伍代赭石旋覆花辛散苦降温通,宣通壅滞、下气止呕、消痰平喘;代赭石苦寒,平肝泻热、重镇降逆、凉血止血。二者合用,有降肺胃、镇肝逆、下气消痰之功效,用于治疗痰浊中阻、气逆不降之咳喘呕逆、心下痞鞕、噫气不除等症;亦可治疗气血并走于上之面红耳赤、头晕目眩以及吐血、衄血。

旋覆花配伍胆南星旋覆花宣肺平喘、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胆南星清化热痰、祛风镇惊解痉。二者相伍,共奏宣肺清热、祛痰息风之功效,用于治疗顽痰咳嗽、胸膈胀闷、气逆痰喘以及痰窜经络、肢体麻木等症。

旋覆花配伍桔梗、桑白皮、大黄旋覆花消痰行水、降

气止呕;桔梗宣肺祛痰;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大黄泻热通便。四药合用,有消痰降气、泻肺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属实证者。

旋覆花配伍生姜、半夏、细辛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

半夏燥湿化痰止呕;生姜、细辛外可疏风散寒,内可温肺止咳。四药伍用,有降逆化痰、解表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停痰饮之咳喘、呕吐、胸闷、气短者。

【注意事项】宜忌:“阴虚劳嗽,风热燥咳,不可误用。(”《本

经逢原》)

“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利大肠,戒之。”(《本草衍义补遗》)

毒副作用:150% 旋覆花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约爲22.5g/kg 。给小鼠腹腔注射此种煎剂2ml ,注射後立即呼吸加快,6 分锺後出现兴奋、抽搐、举尾、四肢震颤,8 分锺後死亡。

绿原酸毒性很小,给幼大鼠的半数致死量口服大于

1g/kg ,腹腔注射大于0.25g/kg 。

临床应用本品,曾有服用过量致病人出现发热、恶心、全身散在性丘疹、瘙痒的报告。亦有服药後出现胃脘嘈杂、泛逆欲呕,胃中如刺如芒,若万虫窜动和致暴泻的报告。

中毒救治:一般除立即停药外,无需特殊处理。若症状较重者,给予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医家论药】

“旋覆花,其味首系之以咸,润下作咸,咸能软坚;《别录》加甘,甘能缓中;微温,温能通行,故主结气,胁下满;心脾伏饮则病惊悸,饮

消则复常矣。除水,去五脏间寒热及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肌,目中眵?,利大肠者,皆软坚、冷利、润下、消痰饮除水之功也。其曰补中下气者,以甘能缓中,咸能润下故也。通血脉、益色泽者,盖指饮消则脾健,健则能运行,

脾裹血又统血故也。”(《本草经疏》)

“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主心肺结气、胁下虚满、胸中结痰、痞坚噫气,或心脾伏饮、膀胱留饮、宿水等症。大抵此剂微咸以软坚散痞鞕,性利以下气行痰水,实消伐之药也。《本草》有定惊悸、补中气之说,窃思痰闭心包脾络之间,往往令人病惊,旋复破痰逐饮,痰饮去则胞络清净而无碍,五志自宁,惊悸安矣。又饮消则脾健,脾健则能运行饮食,中气自受其益而补养矣。”(《本草汇言》)

“旋覆花,开结气,降痰涎,通水道,消肿满,凡气壅湿热宜之。但其性在走散,故凡见大肠不实及气虚阳衰之人,皆所忌用。”(《本草正义》)

“旋覆花,消痰导饮、散结利气之味。其云除惊悸者,以去心下水饮,心神自定也。又治目中翳?头风,毕竟痰饮结滞而生风热,此能散之,头目自清也。”(《本草发明》)

“旋复所治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血脉尔。”(《本草纲目》)

“旋覆花,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也。”(《本草衍义》)附药金沸草金沸草(《本经》):爲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Rupr. )Reg. 、线叶旋覆花

Inula linariae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等的茎叶。味咸,性温。入肺、大肠经。功能:散风寒、化痰饮、消肿毒。主治:风寒咳嗽、伏饮痰喘、胁下胀痛、疔疮、肿毒。内服:煎汤,5?10g ;或鲜用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旋覆花地上部分含旋覆花素(Inulicin )。大花旋覆花地上部分则含有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

金沸草对“阴虚劳咳及温热燥咳者忌用。”(《四川中药志》)“按《本经》,旋覆花一名金沸草,疑古人本有用其茎叶,而未必皆用其花者。考草木花叶之功用,不同者甚多,或升或降,各有取义,亦其禀赋使然,不容混合。且茎则质重,花则质轻,亦物理自然之性,况旋覆花之尤爲轻而上扬者乎。乃今人恒用其花,而并不用茎叶,竟以重坠之功,责之轻扬之质,恐亦非古人辨别物性之真旨也。且其花专主温散,疏泄之力亦猛,宜于寒饮,而不宜于热痰,石顽已谓阴虚劳嗽,风热燥咳,误用之,嗽必癒甚,是亦以其轻扬,升泄太过,正与降气之理相反。惟其轻灵之性,流动不滞,自能流通气化而宣窒塞,固非专以升散见长。若但以逐水导湿爲治,似不如兼用其茎叶较爲近理,《别录》称其根专主风湿,其意可晓然也。” (《本草正义》)

丁香

爲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 的花蕾。亦名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味辛,性温。入胃、脾、肾经。功能:温中、暖肾、降逆。主治:呃逆、呕吐、反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docx

摘要 :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 是中 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 ,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 , 也成为一大研究热 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 , 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 来,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 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 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 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 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 ,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 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 , 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 , 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 , 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 , 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 (HTS 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 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 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 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 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 。有研究表明 ,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有 效成分与传统煎煮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相比 , 往往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 (2 超声波浸取技术。超声浸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 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4]。 (3 微波浸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5] 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浸取率的新技术, 微波一可使极性分子超高速旋转 , 平均动能迅速增加 , 使其温度迅速升高 ; 二是通过离子传导 , 离子化的物质在超高频电磁场中以超高速运动 , 做转向及定向排列 , 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发热效应。 3、分离纯化新技术 分离纯化的目的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 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 为不同类别中药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6] 。 (1 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共聚体, 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该技术在皂苷、黄酮、生物碱及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已经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7] 。一般情况 , 中药复方提取液经该技术处理后 , 得到的固形物一般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且吸湿性极强的糖、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杂质被除去 , 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 , 有效部位或成分含量纯度可提高 10-14 倍, 而传统的水煮法约为 30%,醇沉法约为 15%;临床用药剂量可明显降低 [8] 。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9]主要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 纯化和浓缩。 4、制剂新技术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2

500 种中药现代研究2 旋覆花 爲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 Rupr. )Reg. 、线叶旋覆花Inula linariae- 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等的头状花序。味苦、辛、咸,性温。入肺、肝、胃经。功能: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软坚。主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大腹水肿。内服:煎汤(包煎或滤去毛),3?10g ;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乾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大花旋覆花开花时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 和旋覆花素(Inulicin) 。花含槲皮素(Quercetin) 、异槲皮素(Isoquercetin) 、咖啡酸(Caffeic acid)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菊糖及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 等多种甾醇。 药理作用: 1. 平喘、镇咳作用旋覆花黄酮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但较氨茶碱的作用慢而弱。小鼠氨水喷雾法和酚红排泌法实验表明:旋覆花黄酮无镇咳和祛痰作用,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50% 旋覆花煎剂0.1ml ,于注射後1 小时有显着镇咳作用,但祛痰效果不明显。 2. 抗菌作用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绿原酸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但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平板纸片法或挖沟法试验表明:旋覆花煎剂(1:1 )对金黄色葡

《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2009 年修订36 学时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大多数来自于天然产物,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特点。在近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引入,使得人们对于传统中药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中药的应用源自中医理论,客观的认识中医、认识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实用性、甚至科学性是我们今天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传统中药在世界范围内既属于传统医学(TCM ),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优势;又能够作为OTC (非处方用药)、或DRUGS (药品)直接治疗疾病。传统医学的优势应该与现代西方医学沟通,现代中药的进展就是追求更多、更新的药品服务于临床、造福于人类健康。 本门课程的开设基于目前中药研究的方向分类介绍其进展情况,引导学生了解中药目前的发展状态,有助于确立研究目标,在学习中药现代研究成果的同时了解该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中药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识医学、药学与现代各相关学科相结合、并借助用其他学科的思路和技术优势以促进自身的进步。传统医学的发展必须首先立足于继承,保存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寻求有效的发展。 第一章药性理论研究进展 1 教学目的: 1.1 掌握中药、中药学,天然药物的概念; 1.2 熟悉临床中药学的优势和不足,中药安全使用的要求; 1.3 了解中药特点和分类方法。 2 教学内容: 2.1 重点讲解对中药、中药学的古今认识,天然药物的概念以及与中药的关系。 2.2 系统认识传统中药的临床应用特点,简介中药的现代分类方法。 2.3 介绍目前临床中药学的概念、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2.4 重点认识中药的安全性以及常用防范措施。 3.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中药现代研究

试论中医药现代研究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似为必经历程。中医药现代研究有利于中、西医学研究的接轨,并从中升华出现代医学理论。西医学现在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但还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其本身的思维模式还存在着偏颇与局限。现代医学是在植根于现今所有医学(在中国主要指中医学及传入的西医学)的基础上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交汇升华,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比以往各种医学略胜一筹的一种医学。现代医学并不能被西医学所统筹与涵盖。现代医学理论可以纠正西医学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偏颇,又能给中医学朴素的系统论以科学的诠释与升华。它立足于整体,又洞察局部,它对二者处理的原则能够达到矛盾的和谐统一。西医学要发展,不能不借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思路;中医学要发展,则更必须借助于西医学先进、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有助于自身系统理论的提高与开拓。就目前来看,笔者认为中、西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二者必须走结合与协同的路子。 几十年来中药现代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中药在药效与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滞后;高效、速效、体积小、单剂量小以及贮存、携带方便的优势大品种不多;产业化过程中对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不够。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这些不足,关键在于缺乏现代化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有效指导和支持。 我们认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科学、现代医药学接轨,将中医药概念、理论作客观、规范、定量、准确的描述,并采用现代科学实验分析的方法,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和阐释。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无不建立在雄厚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现代医药学之所以发展得很快,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随时都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进来。 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是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医药学与现代生物学、工程学,以及其它学科的广泛结合,也将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近40年来,中医药学与包括现代生物医学在内的多学科边缘领域研究,已经获得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资料,为21世纪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进程中,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数据库和智能化分析处理系统是一项重要工作。这一系统的建立,将为中医药教育、科技工作者和中药产业开发提供一个可资研究和利用的平台。其次,建立智能化中医药文献分析处理系统,使其在五千余种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具有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存储、检索、考证、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此外,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重点领域还包括:中医定量诊断技术的现代化装备;用于证候分析与诊断的基因芯片技术;现代中药制造工程;外治技术工程;中医药数据库建设及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等。 中医药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很广,涉及理、法、方、药及管理、教育等诸多方面。因此,必须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学战略思想,构想优先发展领域,实现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战略性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学科的全面发展。 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相通的,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从西方医学的研究内容上寻找中医证候客观参照系是可行的,而且十分重要。疾病是西方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西方医学赋予其许多客观内容的载体,可以作为中医证候研究的客观参照系。 以疾病作为证候研究的参照系,中医证候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用已经存在的疾病研究结果与证候研究结果对比,进行证候释义性研究,赋予中医证候以客观性内容。比如,以肾虚证、血瘀证、脾虚证等为代表的中医证候研究,就是以疾病理论作为客观参照系,阐明了其基本的客观规律;第二,疾病与证候的结合研究,赋予双方更多的客观内容,即通过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医证候理论,同时也发展了疾病理论。

简述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摘要101 邝荣初5801310012 摘要:本文从中药现代化的含义谈起,依次讲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途径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含义意义途径创新技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和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及历代治疗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经加工成的剂型。由于它确有疗效,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当今世界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中药以其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疗效、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同时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一些国家正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了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医药市场逐渐开始接受天然复方药物,这给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中药的状况不容乐观,不仅在与国外天然药物的竞争中传统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而且中药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挑战。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掘中医药宝库,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 一、中药现代化的含义 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制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换言之,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和使用的,并非把膏、丹、丸、散改成片剂、胶囊就是中药现代化了。有人把传统中药膏、丹、丸、散的剂型变成片剂、胶囊等新剂型说成是中药西制 这完全是误解。片剂、胶囊只是制药技术和剂型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药或西药的内涵无关。西药可以制成的剂型中药同样可以做。也就是说,中药现代化并不是中药西制。 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以下含义: 1.保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征、特色和优势,体现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的思想,实现对传统的超越;2.进行现代语言的表述和现代科学的阐述,具有时代特征;3.具有现代科学品格,形成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开放系统,实现多学科兼容,在确定自我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和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互补,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4.实现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整合、更新,构建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形成科学模式,建立中医学自身标准系统;5.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认知系统与理论事实;6.走向世界的“双相接轨”能力增强;7.能在实践中不断纠正、改善自我, 使之成为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 具有明确的自身学科前沿;8.中医药研究开发与产业现代化,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体系。总之 中药现代化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把具有疗效的中草药用科学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编者语:《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最为新颖、全面的药学专著。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 本报讯近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梅全喜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式在深圳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中医药专家共250人出席。 该书编写历时多年,数易其稿,精益求精。编写队伍阵容强大,作者均为在广东省中医药学界有造诣的教授、主任药师等,而作为该书主编单位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近年来在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将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列为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2004年其SPF级动物实验室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验收。目前该中药药理实验室已完成了多个课题的药理实验研究工作,如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含马兜铃酸类中药肝肾毒性研究”项目中,“关木通、广防己肝肾毒性实验研究”子项目的全部动物实验均在该院中药药理实验室完成。在开展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方面,该中药药理实验已开展了三角草、广东土牛膝、三丫苦等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其中三角草的基础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土牛膝的研究获广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研究结果均已收录本书中。 该书210万字,收入药物523种,特别是对老百姓喜爱的名贵中草药如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灵芝、石斛、黄芪等均有详细介绍,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中药现代研究存在问题及思考

#学术探讨# 中药现代研究存在问题及思考 方文贤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收稿日期 2 2 ≈通讯作者 方文贤 × ? ? 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进行研究 一般认为是以陈克恢先生从中药麻黄中提取出麻黄碱作为西药为起始 以后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也大多都是如此进行?今就中药现代研究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简述如下?1 中药现代研究存在问题及分析 111 从中药中分离!提取有效成分 发展为化学药物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出如麻黄碱!黄连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成分 再按西药新药研究的规定和要求 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直到符合西药新药标准 成为西药的传统化学药物 基本都是这一研究模式的成果?其存在的问题是 以上这些新化学药物都只能在西医药的理论指导下应用于临床?而基于运用中医药理论于临床治疗的中医 则无法应用这些药物?因为中医应用它们于临床时 应该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这些药物的所有中药理论信息 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炮制方法与功用!毒性与解毒方法!七情配伍!用法禁忌等等 都没有得到任何提供 而提供给他们的只是西医药理论的药化!药理 如麻黄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黄连素2抗微生物药物!青蒿素2抗疟药!川芎嗪2防治心绞痛药 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因而不能满足中医药人员临床应用这些药物时所必须参考的各种信息的要求?所以 中医药人员不会!也不可能冒险去应用这些药物?这是把中药研究成传统西药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112 把中药当作植物药 套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医药 西药 的研究方法 在 世纪最后 年 现代制药业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 如现代新药研制费用的急剧增加 新的富有活性的化合物或所谓先导化合物的难以寻找 研制成功时间不断延长以及新药上市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等?有专家指出 现在研制成功一个新的合成药 一般需要 ? 年时间 大约要花费 ? 亿美元 而且还避免不了药物的毒副反应?有统计显示 全美制药业 年的增幅为 年为 年仅为 ?传统的西药新药研发模式 正在转向从天然药 包括植物药 中寻找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以及试图能与前沿生物技术相结合而寻找出新的活性化合物?这是西 方发达国家在其研制传统化学药物 西药 思路方法出现危机 有效新化合物难以寻找!因毒副作用大难以进入临床!经费投入巨大!研制时间太长等 的情况下 不得不转向从临床有效的植物药中去寻找先导化合物 再进一步研制新药的权宜办法?但是 最近有学者指出 化合物样品主要来源是合成化合物和从天然植物中提纯的化合物?一个化学工作者一年可合成化合物的数量最多不过 个 从天然植物中提纯的化合物数量更少 因此 获得合成化合物和天然提纯化合物的时效很差?该学者特别强调 近年来 组合化学技术的出现使快速合成大量化合物成为可能 一个组合化学工作者一年可合成 ? 个化合物 若将所有的组合化学库加在一起可达 甚至更多?然而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快速筛选这些组合化学库 发现其中先导物存在的概率却非常低 如较易筛选的酶 受体模型 约 个化合物中才能找到 个先导物 而蛋白2蛋白相互作用模型的筛选结果更差?因此 在我国医药界 尤其中医药界 因为国力不足以及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滞后 如果沿着这种方法去进行研究 结果必将是缓慢跟进 所获研究成果并能投入临床者也不会理想? 113 利用西医/病0的研究模型 包括动物!实验模型!实验 设计与实验方法!实验指标的选择等 筛选研制有效中药及中药复方 进行过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即临床上治疗某病很有疗效的中药 包括复方 在很多动物实验模型上却都很难重复出疗效?现在分析其原因 除动物和人有一定的差异外 还应该有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利用西医药/病0的研究模型的问题 以及所选用观察指标是否合宜等问题?如以往曾用马利兰!环磷酰胺或放射线照射法造成血小板减少动物模型 由于这种造模方法是通过损伤动物骨髓造血干细胞导致骨髓和外周血三系细胞均减少 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不尽一致 作为研究新药的 ×°模型并不理想 对 ×°新药药效学动物模型的研究必须以免疫失调所至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依据≈ ?另外 观测的指标又有些是临时性指标 因为这些模型出现所观察的指标大多时间短暂 时间不同出现指标的变化情况不同!所反映疾病的变化情况有限等 有些还可能不是关键性指标? # #

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新内涵及其意义

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新内涵及其意义 当今,中医药现代化热潮正旺,作为中医药学人,有亢奋有喜悦。但是,什么是中药?什么是中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中医理论能否/如何指导中药的研究与应用……这些问题都属于学术概念问题,但不仅仅是学术概念问题,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术概念系关学科方向,学科方向系关技术政策,技术政策攸关国家利益。全面、科学、准确地定义和把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对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仅就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内涵和意义谈谈个人的看法。 1中药的新概念及其意义 1.1一些权威著作定义的中药概念与范畴 中药的定义已有十余个,但目前尚无一个完整的公认的概念。传统的中药概念,或囿于封闭,或拘于保守,或过于宽泛。一些权威著作的定义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药是中医所用的药物,其中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似可涵盖传统中药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民间草药、民族药、现代中药、洋中药、植物药、甚至普通的西药(为中医所用)也可纳入其中。 《中药学》: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可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民族药、现代中药、洋中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甚至西药中用等。无确切中医依据的民族药、民间草药、引自国外传统药物、植物药、洋生药,难以包含于其中。 《中药学》: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似可总揽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民族药,但现代中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洋中药、植物药似难以纳入。 1.2 笔者定义的中药概念与范畴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门传统学科,中医药学理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成果,中医药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不能拘泥于传统,应与时俱进,内要符合中国国情,外能接轨国际惯例。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药的概念和内涵应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并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广义的中药(ChineSe Herbal DrugS)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疾病预防、治疗、诊断和康复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的总称。这里所说的“中医理论”是指广义的中医理论,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狭隘、抽象的中医理论。广义的中医理论应既包括高度抽象的基本理论,也包括丰富而具体的临床经验,同时浩如烟海的现代相关研究资料也应

中药现代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中药现代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是以陈克恢先生从中药麻黄中提取出麻黄 碱作为西药为起始,以后的现代研究也都基本上是沿袭发展。本文拟对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从中药中分离、提取有效成分,发展为化学药物 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出如麻黄碱、黄连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成分,再按西药新药研究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直到符合西药新药标准,成为传统的化学药物,基本都是这一研究模式的成果。其存在的问题是,以上这些新化学药物都只能在西医药的理论指导下应用于临床,而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临床治疗的中医师们,则无法应用这些药物。因为中医将它们应用于临床时,应该且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药物的所有中药理论信息,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炮制方法与功用、毒性与解毒方法、七情配伍、用法禁忌等等,但这些都没有得到任何提供。提供给他们的只是西医药理论的药物化学、药理学(如麻黄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黄连素-抗微生物药物、青蒿素-抗疟药、川芎嗪-防治心绞痛药)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因而不能满足中医药人员临床应用这些药物时对必须参考的各种信息的要求。所以,中医药人员不会、也不可能冒险去应用这些药物,这只是把中药研究成传统西药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二、把中药当作植物药,套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医药(西药)的研究方法 在20世纪最后20年,现代制药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现代新药研制费用的急剧增加,新的富有活性的化合物或所谓先导化合物的难以寻找,研制成功时间不断延长以及新药上市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等。有专家指出,现在研制成功一个新的合成药,一般需要10~15年时间,大约要花费2~3亿美元,而且还避免不了药物的毒副反应。有统计显示,全美制药业2000年的增幅为18%,2001年为16%,2002年仅为10%。传统的西药新药研发模式,正在转向从天然药(包括植物药)中寻找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并试图与前沿生物技术相结合而寻找出新的活性化合物。我国医药界也有人试图从中药中分离、提取,并得到所谓先导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进行化学合成或结构改造,寻找对某些作用靶点(即药效靶点)有活性的新化合物,研制新的化学药物。这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其研制传统化学药物(西药)思路方法出现危机(有效新化合物难以寻找、因毒副作用大难以进入临床、经费投入巨大、研制时间太长等)的情况下,不得不转向从临床有效的植物药中去寻找先导化合物,再进一步研制新药的权宜之计。我国的一些中药研究者即是照此思路和方法进行研究工作的。 最近有学者指出,化合物样品主要来源是合成化合物和从天然植物中提纯的化合物。一个化学工作者一年可合成化合物的数量最多不过100个,从天然植物中提纯的化合物数量更少,因此,获得合成化合物和天然提纯化合物的时效很差。该学者特别强调,近年来,组合化学技术的出现使快速合成大量化合物成为可能,一个组合化学工作者一年可合成104~10 5个化合物,若将所有的组合化学库加在一起可达109,甚至更多。然而,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快速筛选这些组合化学库,发现其中先导物存在的几率却非常低,如较易筛选的酶/受体模型,约105个化合物中才能找到一个先导物,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模型的筛选结果更差。 因此,在我国医药界,尤其中医药界,因为国力不足以及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滞后,

浅谈现代中药现状

XX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 浅谈现代中药现状

目录 1. 前言 (1) 2. 我国现代中药发展现状1 2.1 中药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发展方向1 2.2 现代中药代表着现代医药发展的方向2 2.3 现中药行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 3. 我国现代中药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3 4. 现代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4 4.1 是加快发展的机遇4 4.2 是政策扶持的机遇4 4.3 是合资合作的机遇4 5.展望4 参考文献 (5) 致谢 (5)

浅谈现代中药现状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中药发展现状的描述,总结出中药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中药产业前景广阔, 但现代化和国际化之路依然艰巨。希望读者能更多的了解中药, 重视我国中药的发展,从而实现中药现代化。 关键词:中药,现状,面临的机遇,前景 1.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世纪, 随着回归大自然的思潮,人们对绿色食物、绿色药材会更加向往,对健康更加关注。发展现代中药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阔的市场及发展前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几年来,随着全世界消费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自我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纯天然制品,使得国际植物药市场发展十分迅猛。同时中药产业由于自身的快速增长,加之有力的政策扶植,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将进一步促进中药事业的发展,中药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前景广阔。 2.我国现代中药发展现状 2.1中药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发展方向 经过行业调整,国家对于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日趋明朗,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到重点行业发展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支持方向。从各种相关政策分析,国家明确提出了对中药行业发展的支持,其中重点提到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医疗体制改革对中药特别是品牌中药的影响等方面。我们认为,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中药行业长期发展的强劲推动力。2006年,先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年-2020年)》及《中华人民XX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我国未来几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两个文件的指引下,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从这些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非常重视,同时对医药行业特别是中医药、生物医药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基本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建立比较规X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 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 或山桃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 的种子。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功能: 破血行淤、润燥滑肠。主治: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淤血肿痛、血燥便秘。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苦杏仁酶(Emulsin)、尿囊素酶(Allantoinase)、乳糖酶(Lactase)、维生素B1、挥发油、脂肪油,油中主要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亚油酸甘油酯。苦杏仁酶包括苦杏仁甙酶(Amygdalase)及樱叶酶(Prunase)。桃仁中的苦杏仁甙和杏仁中的苦杏仁甙一样,经酶或酸水解后产生氢氰酸、苯甲醛和葡萄糖。 药理作用: 1.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500%桃仁提取液给麻醉兔 静脉注射,能立即增加兔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给小鼠腹腔注射,能使小鼠耳血管扩张发红。有人认为,此与活血作用有关。 有报告指出,桃仁有一定的抗凝作用,能提高血小板中cAMP 水平,抑制血液凝固。实验表明:桃仁能促进

初产妇的子宫收缩及子宫止血,其作用较麦角生物碱更好,特别是对子宫的止血作用,比麦角生物碱更强。桃仁尚有溶血作用。有报告指出,将山桃仁与家桃仁分别制成1:1煎剂,给小鼠灌胃,家桃仁煎剂可使小鼠出血时间显著延长,对凝血时间延长不明显,而山桃仁煎剂可使凝血时间显著延长,但对出血时间影响不明显,说明两者均能影响血液凝固性,但有差别。家兔灌以1:1山桃仁煎剂,可显著延长出血时间与血浆复钙时间,并能显著延长其凝血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还可完全抑制其血块回缩。 动物实验证明:桃仁有增加药物吸收作用,既能缩短戊巴比妥钠所致的睡眠潜伏期,亦可使戊四氮的毒性大大增加。 临床观察证明,桃仁对血流阻滞、血行障碍有改善作用,能使各脏器各组织机能恢复正常。 2. 抗炎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桃仁有促进炎症吸收作用。对炎症初期,有较强的抗渗出作用,但抗肉芽形成作用较弱。桃仁中的苦杏仁甙亦有抗炎作用,对实验性炎症的镇痛作用为氨基比林的1/2;对肉芽肿法或角叉菜胶足跖水肿法的抑制作用为保泰松的1/2;对热水性足跖水肿也有完全相同的效果。动物实验证明:苦杏仁甙口服效果最强,腹腔注射次之,静脉注射几乎无活性。 3. 抗过敏作用桃仁有抗过敏作用,其水提取物能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

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转发评论 2010-01-09 21:54 中药现代化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历代中医药工作者不懈地努力,数百种野生药材被培养成家种品种。在经济全球化、回归自然的热潮涌动的今天,中医药更以独特的方式,以效果确切、毒副作用小、治疗疑难杂症等诸多优点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药又广泛地用于医药、化工、保健、美容等领域。众多事实表明,以现代化和高技术为特色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传统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炮制方法以及经营模式,必然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种种变化。 一、中药现代化的内涵 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定义不多,有称中药科学化的,也有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当属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即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 专家认为中药现代化具体来讲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包括GAP,GEP,GLP,GCP,GMP,GUP,GSP,贯穿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 二、中药现代化的目的和意义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改造和重组我国传统中药产业,建立国际认可和广泛接受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能够极大提高我国中药产品的现代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医药产业向我国支柱性产业方向发展。 在化学药品研究与开发难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和完善中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一系

寒凉中药的现代研究

寒凉中药的现代研究 浙大远程 --戎武海 2013.12 摘要: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四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四性的现代研究日益受到国家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以寒凉药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药性特征及其配伍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寒凉药;药性;配伍;研究进展 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1]。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辩证地阐述了药物与药效、性能的相互关系, 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和阐释中药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据。而四气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中药之四气--寒、热、温、凉,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2]。它是在长期用药实践中,通过观察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而总结出来的。中医认为,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区别,故一般把中药分为寒凉药和温热药来使用和研究。寒凉中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更借助于高科技分析手段,寒凉中药新的功效、主治、药理作用、适应症及化学成分、理化性能等不断地被发现。本文就寒凉药的一般药性特征及其配伍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 一、寒凉药的药效及来源 一般来说,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作用[3]。其大都来源于植物,少量见于动物和矿物。植物性寒凉药中,菊科所占比例较高,其次是豆科、百合科、禾本科、唇形科及茛科、葫芦科、蓼科。寒凉药从药效来划分,涌吐药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平肝熄风药。从以上划分来看,似乎应正了“热者寒之“的用药原则。 二、寒凉药与五味和归经的关系 五味(即酸、咸、甘、苦、辛)是物质,四性是效能,五味与四性的关系是药物与效应、功效的关系。苦味药产生寒凉作用,咸、甘味药大都产生寒凉作用,酸味药无明显差异。 阴阳学说认为,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视为阳;相反,相对静止的、向内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器质方面的视为阴。寒凉属阴,其主要归属于阳脏,如心、肝、肺、胃,即基本归经。若与其它中药配伍可能归属于阴脏,如脾、肾、胆、小肠、大肠,即联合归经。只有极少一部分寒凉药物归属心包、膀胱,即扩展归经。从以上寒凉药归经来看,以归肝经为最多,这是否可以解释肝病大都表现为热证的症状?就脏腑而言,脏器以归肝经为多,腑器则以归胃经为多,入脏器多于入腑器。但从五味来看,除甘寒(凉)药以归肺经为最多外,其余以归肝经为最多。对于五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2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2 旋覆花 爲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Rupr.)Reg.、线叶旋覆花Inula linariae- 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等的头状花序。味苦、辛、咸,性温。入肺、肝、胃经。功能: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软坚。主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大腹水肿。内服:煎汤(包煎或滤去毛),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乾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大花旋覆花开花时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和旋覆花素(Inulicin)。花含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素(Isoquerc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菊糖及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等多种甾醇。 药理作用: 1. 平喘、镇咳作用旋覆花黄酮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但较氨茶碱的作用慢而弱。小鼠氨水喷雾法和酚红排泌法实验表明:旋覆花黄酮无镇咳和祛痰作

用,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50%旋覆花煎剂0.1ml,于注射後1小时有显着镇咳作用,但祛痰效果不明显。 2. 抗菌作用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 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绿原酸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但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平板纸片法或挖沟法试验表明:旋覆花煎剂(1: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Ⅱa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等多种致病菌的作用较弱或无抑制作用。 3. 对平滑肌的作用绿原酸能显着增加大鼠、小鼠的小肠蠕动;绿原酸、咖啡酸、奎宁酸均可增加子宫的张力,但该作用能被罂粟碱所取消,而阿托品则对此无明显影响。 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绿原酸和咖啡酸给大鼠口 服或腹腔注射,均可提高大鼠的神经兴奋性。 5.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绿原酸和咖啡酸口服,可增加人胃中盐酸的分泌量;亦有增加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 6. 其他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在离体兔回肠标本上,绿原酸能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但对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作用、预防大鼠蛋清性足踝浮肿则无影响。 绿原酸对人有致敏作用,吸入含有绿原酸的植物尘埃後,可发生气喘、皮炎等。但食入後可经小肠分泌物的作用,变爲无致敏性物质,因此在试验致敏原时,宜用皮内法而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