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2)

合集下载

第二章_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第二章_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公司名称
分类
《礼记》提出人具有“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 •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 •忧(悲)为肺志,表达人的忧愁、悲伤之情 •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 •思为脾志,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
稳固性 长期性
公司名称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 绪 情 感
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
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表现外性
表现内隐性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
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
人所独有,发生较晚
公司名称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情绪 反应得以表达;
联 系
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 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 ›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例:9L 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并不是刺激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人们察觉。 ›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 激量。例:可乐中加多少糖,口味比现在 感觉甜。 › 差别感受性:对两个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 觉能力。
公司名称
2 知觉的种类
1. 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
特性的反映。
2. 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 运动知觉—— 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等运动特
性的反映。
3 知觉的特性

医学心理学笔记【分章节】

医学心理学笔记【分章节】

医学心理学彩色笔记【分章节】第一章绪论一、概述1、心理学创始人:1879年,冯特---德国。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

医学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

3、医学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标志:疾病从单纯治疗向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发展。

二、医学心理学任务与观点1、医学心理学研究分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身心心理学,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

记忆:前缀和医学有关。

2、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①心身统一;②社会影响;③情绪作用;④人格特征;⑤主动调节;⑥认知评价。

三、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①认为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根源。

②三种意识:意识--正常人,前意识,潜意识。

③治疗: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催眠。

④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人格结构的基础,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潜意识的,按“现实原则”;超我:后天教育中形成,具有自我控制与道德监察功能,遵循“道德原则”。

2、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巴甫洛夫----喂狗。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在时间的结合(强化),并经训练而获得的反射。

行为主义自华生,巴甫洛夫说反射,错误学习得疾病(2)斯金纳---喂猴,操作条件反射。

(3)班杜拉---人,社会观察学习。

治疗的原则:通过不强化而使已建立的错误反射消失(消退)。

3、心理生理学理论:坎农---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作为中介机制。

4、人本主义学派:罗杰斯、马斯洛----自我实现;治疗:降低期望值。

人本主义罗杰斯,注意倾听挖潜力5、认知学派理论:贝克、瑞米---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理性认识、评价的结果。

只有矫正错误观念,才能解除心理障碍。

贝克瑞米认知派,错误认知生障碍6、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思维分类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头脑风暴与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爱用右脑的人(形象思维发达)看到的是顺时针旋转; 爱用左脑的人(抽象思维发达)看到的是逆时针旋转。 耶鲁大学耗时5年的研究成果,女生一般看到的都是顺时针旋转,男生一般看到 的都是逆时针旋转,14%的美国人可以两个方向都能看见

第二节 认识过程
一、感觉

概念(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分类 脑神经所传导的特殊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前庭感觉等。 脊神经及某些脑神经的皮肤分支所传导的表面或皮肤感觉 触压觉、温度觉和疼痛觉等。 脊神经及某些脑神经的肌肉分支所传导的深部感觉 肌肉、肌腱、关节的敏感性和位置感觉。 自主神经系统所传导的内部感觉 内脏痛觉及饥渴、恶心等感觉。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知过程 情绪过程 意志行为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个体具有一定倾向
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人格倾向性 人格特征 自我意识
认识过程(知) 情绪过程(情) 意志过程(意)
情绪是伴随着动机性行为而产生的,个体的
动机能否满足,自然伴随产生不同的情绪, 满足则快乐,不满足则痛苦,在寻求过程中 受到阻碍,则产生恐惧、沮丧等情绪。 有时情绪本身就具有动机作用,能促进个体 的行为活动,如恐惧情绪可以促使个体产生 逃跑或攻击的行为。
情绪和情感
情绪多与生物学相联系,具有本能的、情景

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registration) 保持(retention) 再认(recognition)和回忆(reproduction)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是人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类: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人格)。

心里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地反映。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对比4.感觉的相互作用5.感觉的补偿与发展6.联觉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他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分类: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3.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时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分类: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标,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品质:1.广度:指单位时间内(0.1秒)能过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2.稳定性: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中去的能力4.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有目的的,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注意紧张稳定集中程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意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大小3.个体神经活动类型5.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先识记再保持然后再认和再现)6.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复杂图形及脸孔识别 环境声音及音乐 运动模式的空间组织
几何学、方向感觉和心理旋 转
表2-1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性功能
案例评析:
【案例2-2】 1848年9月13日,铁路监工盖吉在一次爆破中,一根3.7英尺长的铁杆刺
穿了他的颅骨。当人们用卡车把他送回旅馆的时候,他自己还能走上楼,但 随后的2~3周内,他濒于危亡,到10月中旬他却逐渐恢复。恢复后盖吉的左 眼失明,左脸麻痹,但姿势、运动和言语上无恙;在心理上,他却变了个人, 他的理性和动物性之间的平衡似乎已遭破坏,他随时发作、放纵,还伴有无 礼和污秽的语言,这些都不是他过去的习惯,他不听从朋友和伙伴的劝阻, 特别是当这些劝阻与他的需求冲突时,他表现得很不耐烦。他随时异想天开 地提出很多计划,瞬间又一次否定,反复无常。他的智能和表现像个孩子; 可是却有着一个成年男子所具有的强烈本能。他受伤之前虽未受到良好的学 校教育,但他具有平衡的心态,受到熟人的尊敬,大家认为他是个机灵、聪 明的生意人,精力充沛,毅力不凡,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就这些方面来说 他已经完全变了。他的朋友和熟人都说他”不再是以前的盖吉了”。
例如,门在关闭与半开时,它在人们视网膜上的投影形 状是不同的,但人们知觉到门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4.知觉的种类
传统的心理学,通常把知觉分为四类。
(1)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 觉、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包括:对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 间的确认和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有: 真动知觉、诱动知觉、自主 运动。
(4)错觉:
4.错觉
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认识过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人格是指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

在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认识过程与人格特征相结合,就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感觉与知觉(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作用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

我们能看到各种物体的大小、形态和颜色,听见各种不同的声音,嗅到各种气味,品尝到各种味道,触摸到物体的软硬,就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事物都是由许多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圆柱体的容器,认出它是一个杯子,这个心理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

简单地说,看到一个圆柱体,是感觉过程,认出是一个杯子,则是知觉的过程,后者包括了以往的经验,是多个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在头脑中对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二)感觉的种类与特性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感觉所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客观事物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压觉、温度觉、痛觉)等。

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臵、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本体觉、内脏感觉等。

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的敏感程度是感觉的感受性,衡量感受性高低的标志是看感觉阈限值的大小,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10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个性对心理活动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 实进行反映。个性差异通常是指人们在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11
第二节
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一、消费者的感性认识阶段(认识形成阶段) 消费者通过大脑对外部信息加以接收、整理、 加工、贮存,从而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认知, 这一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消费者的认识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机 能的活动共同完成的。构成认识过程的心理机 能包括:感觉、知觉、错觉、注意、记忆、思 维、想象、联想等。
31
二、消费者的理性认识阶段(认识发展阶 段)) (一)注意 (二)记忆 (三)联想 (四)思维 (五)想象
32
(一)注意 1.注意: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
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指 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 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伴随在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中, 而且是这些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为只有注意着什么,才能感知、记忆、 思维着什么。感知、记忆、思维正因为 有了注意,才能更深刻。
8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注意、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喜、怒、哀、乐、爱、 憎、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确定目标,克服内外困难力 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9
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 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 向,他决定着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以及对认识 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求、动 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人 生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区别于他人,在不 同环境中表现出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 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思维•一思维(thinking)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一)概括性:是指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

如:•1、我们通过感知觉能够认识各种各样的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蜡笔、粉笔),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书写工具”。

•2、医学上的猩红热,流脑、SARS可用细菌性传染病来概括。

•3、幽门梗阻病人,右上腹有拍水音。

无论是进行概括的反映,还是间接的反映,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另外,思维不是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思维的内容和源泉仍然是客观现实。

实践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础,没有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

实践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也为思维活动提供了课题任务。

而且,思维的活动是否正确。

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

•(二)间接性:指人脑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如:1、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生理学家不能剖开头骨直接观察大脑的活动。

却能通过条件反射、脑电图等间接地了解大脑的活动情况。

3、医生通过叩诊可以了解病人心脏是否增大。

医生根据体温、血化验、胸部x线透视结果诊断肺炎等。

二、思维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实现的。

主要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抽象化等过程。

•(一)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个分解为个别的部分或区分为不同的特征。

如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通过分析,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

•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多个部分或不同的特征组合成为整体。

通过综合才能认识这些事物的部分和属性的关系和联系。

•(二)比较:是对不同事物或事物不同的特征在(人和动物)头脑中进行对比,以确定其异同点。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人就无法认识事物。

•分类:是大脑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加以分门别类。

•(三)抽象:是从事物的许多特征中找出共同本质的特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的品质
(3)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 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去的能力。 如“一心二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 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的特性能力强,又善于转移。
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共同的本 质的特征去认识同一类事物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①根据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 动作思维 1-3岁幼儿 形象思维 3-6岁儿童 抽象思维
②根据思维方向分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
思维的分类
③根据创新程度分 习惯性思维(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
•情绪对解决问题有明显的影响。 •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操作效率与激动水 平之间的曲线关系,将随着任务的复杂性而发 生变化。
操作困难的代数问题的最佳情绪状态,是处 于较低 的激动水平;
操作初等算术技能的高峰,处于中等激动水 平;
操作简单反应时的最佳情绪状态,则是处于 较高的激动水平。
(4)功能固着与变通
各个方面或各种属性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
面、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 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分析—综合—再分 析—再综合这样一个反复不断的过程。
2、分类与比较 分类是将事物按不同属性进行区别归类。 比较是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加
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相 互关系。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事物的 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人们习惯把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一物体的 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 型的定势。
灵活机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材料解决问题, 称为功能变通。
例如,给你一盒火柴,几个图钉,一只小蜡 烛,让你把点燃的蜡烛放到墙上。
(5) 迁移 是指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 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 问题影响。
正迁移
负迁移
四、注意
(一)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
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 总是伴随着某种心理过程,没有注意的参与, 任何心理过程都难以进行。
注意的两个特点:指向性 集中性
(二)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
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并需意志
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
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事物数
量。 (2)注意的稳定性 反 注意的分散
指在一定时间内注意保持在某项活动上的特
性。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增强或 减弱现象,这种现象叫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四)解决问题的思维
1、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①发现问题 ②分析问题 ③提出假设 ④检验假设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①知觉情境
一般来说,知觉情境越简单,解决问题所必 需的各种条件关系易于直接感知,解决问题 就越容易。
②定势
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 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使人在 解决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主讲 廖锦治副教授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节 心理过程
Ⅰ、认识过程 三、思维——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一)思维的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 概括性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
一般在相似的情境中,定势有助于问题的解 决;但在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则可能影响对 问题的解决。
③动机和情绪状态
动机是影响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强弱影响到整个解决问题的进程。
根据伯奇的研究,动机的强弱与解决问题的 关系,可以描绘成一条“倒转的u型曲线”。 这一曲线表明:太强与太弱的动机不利于问 题的解决,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 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