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习题引起的思考.doc

合集下载

酶活性及影响因素的一道练习题引发的思考

酶活性及影响因素的一道练习题引发的思考

酶活性及影响因素的一道练习题引发的
思考
酶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一类蛋白质,它们负责分解营养物质,从而使复杂的物质分解成可用于合成细胞中有机物质的简单物质。

酶活性表示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催化反应,使反应速率达到最高。

酶活性的变化会引起许多化学和生物学反应的变化以及机体生理活动的变化。

酶活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温度、pH值、添加物、整体结构以及离子的影响。

大多数酶的最适pH值集中在5.0~9.0之间。

低于或高于最适pH值,酶的反
应速率会显著降低或中断。

温度是影响酶活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细胞内温度通常在37℃,而大
多数涉及酶反应的温度范围为10~60℃之间。

温度升高会加快反应,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酶活性开始降低,甚至完全失活。

产物的添加可以降低酶的活性,而酶的整体结构变异可以显著提高酶的活性。

此外,一些化学添加剂及其它物质的添加也可能会影响酶活性,如有机
酸、有机碱及离子等。

酶活性是影响生物体正常活动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可以极大地改善机体健康。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酶活性影响因素,以确保酶活性达到最佳水平,有助于改善机体健康,延长寿命。

《材料腐蚀与防护》习题与思考题

《材料腐蚀与防护》习题与思考题

《材料腐蚀与防护》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何谓腐蚀?为何提出几种不同的腐蚀定义?2.表示均匀腐蚀速度的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联系?3.镁在海水中的腐蚀速度为 1.45g/m2.d, 问每年腐蚀多厚?若铅以这个速度腐蚀,其ϖ深(mm/a)多大?4.已知铁在介质中的腐蚀电流密度为0.1mA/cm2,求其腐蚀速度ϖ失和ϖ深。

问铁在此介质中是否耐蚀?第二章电化学腐蚀热力学1.如何根据热力学数据判断金属腐蚀的倾向?如何使用电极电势判断金属腐蚀的倾向?2.何谓电势-pH图?举例说明它在腐蚀研究中的用途及其局限性。

3.何谓腐蚀电池?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可能引起的腐蚀种类。

4.金属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区别是什么?5.a)计算Zn在0.3mol/LZnSO4溶液中的电解电势(相对于SHE)。

b) 将你的答案换成相对于SCE的电势值。

6.当银浸在pH=9的充空气的KCN溶液中,CN-的活度为1.0和Ag(CN)2-的活度为0.001时,银是否会发生析氢腐蚀?7.Zn浸在CuCl2溶液中将发生什么反应?当Zn2+/Cu2+的活度比是多少时此反应将停止?第三章电化学腐蚀反应动力学1.从腐蚀电池出发,分析影响电化学腐蚀速度的主要因素。

2.在活化极化控制下决定腐蚀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浓差极化控制下决定腐蚀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混合电位理论的基本假说是什么?它在哪方面补充、取代或发展了经典微电池腐蚀理论?5.何谓腐蚀极化图?举例说明其应用。

6.试用腐蚀极化图说明电化学腐蚀的几种控制因素以及控制程度的计算方法。

7.何谓腐蚀电势?试用混合电位理论说明氧化剂对腐蚀电位和腐蚀速度的影响。

8.铁电极在pH=4.0的电解液中以0.001A/cm2的电流密度阴极化到电势-0.916V(相对1mol/L甘汞电极)时的氢过电势是多少?9.Cu2+离子从0.2mol/LCuSO4溶液中沉积到Cu电极上的电势为-0.180V(相对1mol/L甘汞电极),计算该电极的极化值。

由一道教材例题引起的思考

由一道教材例题引起的思考

由一道教材例题引起的思考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省全面展开,笔者认为新课程目标下,最基本的还是应该重视对教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这也是实现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情景中感受物理思想的重要性,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物理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的教学理念和实现高中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与关键。

我以高中新课标教材《物理选修-3-4》为例,分别对新教材例题的研究;新教材概念的深入挖掘;新教材插图的充分利用,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重视教材例题习题我们虽然总是在提素质教育,可真正教学时,很容易让学生陷入题海当中。

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力,以课本为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实现让学生可以从教材走出去,也可以从容走回来。

教材例题是编委从大量习题中精选出来的,有很强的代表性。

我们应该从例题出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我想这也是给学生减负的好方法。

笔者最近和学生曾经讨论一道习题,感受颇丰。

原题是这样的。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讽刺没有见识的人,现有井口大小和深度相同的两口井,一口是枯井,一口是水井(水面在井口之下),两井底都各有一只青蛙,则( )a.枯井中青蛙觉得井口大些b.水井中青蛙觉得井口大些c.晴天的夜晚,枯井中青蛙能看到更多的星星d.晴天的夜晚,水井中青蛙能看到更多的星星学生们开始普遍感到无从下手。

而我在备课时想尽量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

后来我发现如果从教材一道例题出发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教材原题是一个储油桶的底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某点b. 如图(a)所示,当桶内油的深度等于桶高的一半时,仍沿ab方向看去,恰好看到桶底上的点c, 如图(b)所示,c、b两点相距d/4.求油的折射率和光在油中传播的速度。

这是一道很常规的习题,学生很容易入手,当时讲的时候学生也普遍接受。

现在我换一个角思维问题。

第一步按着题中所说开始c点看不到a,a也看不到c。

第七章习题思考题

第七章习题思考题

第七章习题思考题(情感)本章要点★什么是情感、情绪与情操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其外部表现不明显。

(3)情绪,特别是原始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

情绪与情感是密切联系的。

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活动过程,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通过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离不开情感。

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包含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情绪表现的形式。

由上可知,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都是人的主观体验。

情操是比较复杂的、理智的、高尚的情感。

它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情感情绪,是持续发生的若干情感的统一。

情操和情绪不同,它与生理需要没有直接联系,也不同时发生显著的身体变化。

情操是构成人的品德的重要因素,并因个人修养程度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差异。

★情感有什么功能情感在教学与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信号功能:情感在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

情感信号功能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具有更加鲜明、生动的外显的特点,因而更易为学生感知和接受。

(二)调节功能:情感在教学和教育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引和维持方向的作用。

(三)感染功能:情感感染功能能使教师的要求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亲切而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情感的分类(一)按情感状态分类1.心境: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也就是平常说的心情,如心情舒畅、郁郁不乐、恬静、烦闷等。

心境的特点是,从其发生的强度看,是微弱而较平稳的;从其延续的时间来看,持续时间较长;从其影响范围来看,它具有非定向的弥散性。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后习题与思考解答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后习题与思考解答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后习题与思考解答(总1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章岩石物理力学性质3.常见岩石的结构连接类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岩石中结构连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结晶连接和胶结连接。

结晶连接指矿物颗粒通过结晶相互嵌合在一起。

这类连接使晶体颗粒之间紧密接触,故岩石强度一般较大,抗风化能力强;胶结连接指岩石矿物颗粒与颗粒之间通过胶结物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的岩石,其强度主要取决于胶结物及胶结类型。

7.岩石破坏有几种形式?对各种破坏的原因作出解释。

答:岩石在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破坏形式包含三种:X状共轭面剪切破坏、单斜面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

前两类破坏形式主要是因为轴向主应力因起破坏面的剪应力超过岩石最大剪应力而导致的破坏;后一类破坏主要是因为轴向主应力引起破坏面横向拉应力超过岩石最大拉应力而导致的破坏。

9.什么是全应力-应变曲线,为什么普通材料试验机得不出全应力-应变曲线?答:能全面反映岩石受压破坏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特征,特别是岩石破坏后的强度与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的应力应变曲线就叫全应力-应变曲线。

普通试验机只能得出半程应力-应变曲线不能得出全应力-应变曲线的原因是由于试验机的刚性不足,在岩石压缩过程中,试件受压,试验机框架受拉,随着岩样不断被压缩,试验机发生的弹性变形以应变能形式存于机器中,当施加压力超过岩石抗压强度,试件破坏,此时,试验机迅速回弹,被存于试验机中的应变能瞬间释放到岩石试件中,引起岩石的激烈破坏和崩解,因而造成无法获得岩石在超过峰值破坏强度后受压的应力应变曲线。

10.如何根据全应力-应变曲线预测岩石的岩爆、流变和反复加、卸载作用下的破坏?答:(1)如下图示全应力应变曲线:左半部A的面积代表,达到峰值强度时,积累在试件内部的应变能,右半部B 代表试件从破裂到破坏所消耗的能量。

若A>B,说明岩石破坏后尚余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突然释放就会产生岩爆,若A<B,则说明应变能在破坏过程中全部消耗掉,因而不会产生岩爆。

习题与思考题

习题与思考题

第一章 金属切削基本知识习题与思考题1-1 何谓金属切削加工?切削加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1-2 形成发生线的方法有哪几种?各需要几个成形运动? 1-3 何为简单成形运动和复合成形运动?各有何特点? 1-4 切削加工由哪些运动组成?它们各有什么作用?1-5 什么是主运动?什么是进给运动?各有何特点?分别指出车削圆柱面、铣削平面、磨外圆、钻孔时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1-6 什么是切削用量三要素?在外圆车削中,它们与切削层参数有什么关系? 1-7 车刀正交平面参考系由哪些平面组成?各参考平面是如何定义的? 1-8 刀具的基本角度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定义的?角度正负是如何规定的?1-9 用高速钢钻头在铸铁件上钻φ3与φ30的孔,切削速度为30m/min 。

试问钻头转速是否一样?各为多少?1-10 工件转速固定,车刀由外向轴心进给时,车端面的切削速度是否有变化?若有变化,是怎样变化的?1-11 切削层参数包括哪几个参数? 1-12 切削方式有哪几种?1-1345º弯头车刀在车外圆和端面时,其主、副刀刃和主、副偏角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如图1-22所示,用弯头刀车端面时,试指出车刀的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刀尖以及切削时的背吃刀量、进给量、切削宽度和切削厚度。

1-14试绘出外圆车刀切削部分工作图。

已知刀具几何角度为: 90=rκ, 10'=r κ,15=o γ, 8'==o o αα, 5+=s λ。

1-15 试述刀具的标注角度与工作角度的区别。

为什么横向切削时,进给量不能过大? 1-16 影响刀具工作角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17在CA6140机床上车削直径为80mm ,长度180mm 的45钢棒料,选用的切削用量为a p =4mm ;f =0.5mm/r ;n =240r/min 。

试求:①切削速度;②如果kr =45º, 计算切削层公称宽度b D 、切削层公称厚度h D 、切削层公称横截面积A D 。

文档:习题与思考题解答(7)

文档:习题与思考题解答(7)

题库与思考题解答(第7章)1.什么是金属导体的热电效应?热电势由哪几部分组成?热电偶产生热电势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解:将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闭合回路的两个接点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场中时,回路中将产生一个电动势。

该电动势的方向和大小与导体的材料及两接点的温度有关。

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

热电势由两部分电动势组成,一部分是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动势,另一部分是单一导体的温差电动势。

热电偶产生热电势的必要条件是热电极为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两结点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场中。

2.常用热电偶有哪几种?所配用的补偿导线是什么?选择补偿导线有什么要求?解:我国生产的符合IEC标准的热电偶有六种,分别是:铂铑30-铂铑6热电偶、铂铑10-铂热电偶、镍铬-镍硅热电偶、镍铬-康铜热电偶、铁-康铜热电偶以及铜-康铜热电偶。

非标准型热电偶包括铂铑系、铱铑系及钨铼系热电偶等。

上述热电偶所配用的补偿导线见下表:补偿导线实际上是一对化学成分不同的导线,要求在0~150°C温度范围内与配接的热电偶有一致的热电特性,但价格相对要便宜。

3.简述热电偶的几个重要定律,并分别说明它们的实用价值。

解:1)均质导体定律:如果热电偶回路中的两个热电极材料相同,无论两接点的温度如何,热电动势均为零。

根据这个定律,可以检验两个热电极材料成分是否相同(称为同名极检验法),也可以检查热电极材料的均匀性。

2)中间导体定律: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导体,只要第三种导体的两接点温度相同,则回路中总的热电动势不变。

中间导体定律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可以方便地在回路中直接接入各种类型的显示仪表或调节器,也可以将热电偶的两端不焊接而直接插入液态金属中或直接焊在金属表面进行温度测量。

3)标准电极定律:如果两种导体分别与第三种导体组成的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动势已知,则由这两种导体组成的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动势也就已知。

标准电极定律是一个极为实用的定律。

还学生还学生“会飞的翅膀”——由一道数学习题的误判引发的思考

还学生还学生“会飞的翅膀”——由一道数学习题的误判引发的思考

助已有的长度测量经验和决定角的大小的三要素,初步形成角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之后,让学生测量开口方向向左的∠3,此时,学生在摆动中发现已有的0°刻度线在测量∠3时,就不太方便,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需要有方向相反的另一条0°刻度线。

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就会明白量角器上之所以有两个0°刻度线是为了便于量开口不同角而产生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量角器制作方法的合理性。

片段三:在量角器图上描角,感知量角的方法和本质师:拿出你的作业纸,请在这些量角器图(图略)上分别描出20°、35°、90°和135°的角。

(教师请学生展示,说说描角的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用不同方向的0°刻度线描角的方法)师:你还能在量角器上找出哪些角?(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突出描角的方法)师:你知道右边量角器上描出的角(图略)是多少度吗?生:90°减去20°是70°。

师:角的两条边都没有与0°刻度线对齐,怎么也能知道它的度数呢?生:就像用直尺量长度一样,可以不从刻度0开始,但要减一下。

师:也就是说,只要能反映出这个角中包含几个度量单位就可以了。

思考:常规教学,老师往往过于重视如何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过于关注“二合一看”和“里外圈”的使用。

本节课,设置让学生在量角器图上描出指定大小的角,并通过交流描角的不同方法(如,使用不同的0°刻度线,描出角的位置也不同),使学生自觉沟通了角的测量与长度和面积测量的本质,即只看要度量的角中包含几个1°角即可,可以不关注内外刻度线。

这种生成的资源,更好地诠释了角的大小本质与长度和面积一样,就是相同计量单位累加的过程,也回应了课中让学生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和量角器的结构原理。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市禹会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L一、缘起在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后,我补充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画一画、算一算、比一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习题引起的思考
杜建军
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的课后习题4(P67)
根据表3-4判断,将AgCl与AgBr的饱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再加入足量浓AgNO,溶液,发生的反应为()
A.只有AgBr沉淀生成
B. AgCl和AgBr等量生成
C. AgCl沉淀少于AgBr沉淀
D. AgCl沉淀多于AgBr沉淀
我认为教材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溶解度数据(AgCl : 1.5X10%;AgBr8.4 X 10 ¥)来判断混合溶液中c(Cl )和c(Br )的相对大小,从而判断出再加入足量浓AgNO3溶液后两种沉淀析出的相对多少。

加深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培养学生读取信息、解读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答案选“D”,而学生大多错选“C”,理山很简单:AgBr溶解度小,将产生更多的沉淀。

殊不知正是因为AgBr溶解度小,使得c(Br ) <c(Cf),不可能生成更多的沉淀。

山于此题过于抽象,讲评时又没有必要将各离子浓度及相关Ksp拿来进行计算,我采取了列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确判断。

试管溶解度c(X)可生成沉淀的量
甲(AgCl饱和溶液) 大大多
乙(AgBr饱和溶液) 小小少
在分析此题过程中,对其情景的设置有些疑惑,在此提出,与同仁们探讨。

一、将AgCl与AgBr的饱和溶液混合,是否会产生沉淀?
二、此过程能否用试验验证?试验时能否根据颜色区分AgCl沉淀和AgBr沉淀?
沉淀量怎样衡量?用质量还是物质的量?
根据表3.4,我进行了一些计算,结果如下:
表一单一溶液(20C)
饱和溶液S (g)c(Ag ) (mol • L ')c(X ) (mol - L d)Ksp
AgCl 1.5X10-1 1.05X10-5 1.05X10“ 1.1X10-'°AgBr8.4 X10-6 4.47 X10-7 4.47 XI O'7 2.0 XI O'13
表二混合溶液(20°C )
c(Ag) (mol • L'1)c(Cl)
(mol • L *)
c(Br )
(mol , L'1)
c(Ag+)・ C(cr) c(Ag)・ c(Br )
5.56X10-6 5.3X10* 2.2 X 10-7 2.9X10'" 1.2 X10-12
山以上两表可知:将AgCl与AgBr的饱和溶液混合,c(Ag) v(Br )大于AgBr的Ksp, 会产生AgBr沉淀。

为了验证这个结果,我做了这个实验。

该实验的关键是AgCl与AgBr饱和溶液的制备。

我采取的方法是:先配制等浓度的AgNCh和KC1溶液,将之等体积混合,得AgCl 沉淀,再用蒸憎水充分洗涤至洗涤液分别加入AgNO3和KCI的浓溶液,产生的浑浊比较接近,取此时的洗涤液即AgCl饱和溶液;AgBr饱和溶液的制备原理与AgCl相同。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实验过程现象
取AgCl与AgBr的饱和溶液各2mL,并将之混
合于试管甲
无浑浊出现
向甲中加入浓AgNO3溶液ImL出现浑浊,但无法确定是AgCl还是AgBr
取AgCl饱和溶液2mL,置于试管乙;向乙中
加入浓AgNO3溶液ImL
立即出现浑浊,逐渐形成白色沉淀
取AgBr饱和溶液2mL,置于试管丙;向内中加入浓AgNCh溶液ImL 立即出现浑浊,浑浊度明显低于乙,看不出黄色
做了以上实验,再来反思这道习题,既然它只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表述也比较模糊,并旦难以用实验再现,为何不将其情景稍作改变?这样一来,既能实现原题的训练目标(加深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培养学生读取信息、解读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表述更清楚,并且可用实验验证。

我将该题改编如下,以供参考:
在甲、乙两变试管中分别盛有AgCl与AgBr的饱和溶液2mL,分别向其中加入ImL浓AgNO3 溶液,根据表3-4,将观察到()
A.均无明显现象
B.均有浑浊,且浑浊程度非常接近
C.均有浑浊,且甲试管中浑浊程度大于乙试管
D.均有浑浊,且乙试管中浑浊程度大于甲试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