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4)隐者高士的象征: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
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
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7)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8)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分类鉴赏

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1、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水
01
02
03
04
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黍离
《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桑榆
01
02
03
04
菊花象征 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象征 美女的容颜
牡丹象征 高贵、富贵
杨花象征 飘零、离散
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
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
2017
李白《菩萨蛮》:
01
201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02
2019
柳永《雨霖铃》:
03
2020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04
2021
李叔同《送别》:
05
202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06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场所。
西楼
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

下面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100个意象擎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如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相传古代一书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书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班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诗词鉴赏常见意象

诗词鉴赏常见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常见的意象和典故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古诗词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

古诗词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2、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古代诗歌常见的100种意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100种意象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1. 杨柳原因、含义:源于《诗经 ·小雅·采薇》“昔我亡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神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恩。
例句:《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 长亭原因、含义: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代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例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 南浦原因、含义: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例句: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 酒原因、含义: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例句: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 芳草原因、含义:喻离恨、离愁。
例句:汉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恩远道。
6. 鹧鸪原因、含义: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 “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句: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江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 吹笛、吹箫、吹笙原因、含义: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例句: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思乡类1. 月亮原因、含义: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鸿雁原因、含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意象
1、诗歌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
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诗歌常见景物、事物形象
落日、夕阳:悠闲,壮阔,或抒垂暮,凄凉之感。
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李商隐《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浮云:浮云漂泊不定,表游子离思。
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花草树木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
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杨花有飘零之意。
梅花:凌霜傲雪,迎风独立,不迎世俗,坚强高洁。
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折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
芳草:伤春感时。
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梧桐:因秋天梧桐叶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含凄凉之意,常和细雨连用,共抒
凄楚悲凉之情。
孟郊《秋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动物类
杜鹃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燕、莺、蜂、蝶:蕴春意盎然之意。
王驾《雨晴》:“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
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鸿雁:思归之意。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每至此时,大雁奋力飞回故巢,往往牵动游子浓浓的思归之情。
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李涉《润州听暮角》:“惊起暮天沙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温庭筠《苏武庙》:“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鹧鸪它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
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
事物类
关山月:月照关塞,显出边地之荒凉,征人之辛苦,亦有征夫思家,思妇怀远之意。
《乐府题解》曰:“关山月,伤离别也。
”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崔涂《孤雁》:“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悉。
”
孤帆:孤独或思念之意。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
灯烛:有悲伤惆怅孤独意。
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异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俩依然。
”南宋韩元吉《瑞鹤仙·送王季夷》“西风吹暮雨。
正碧树凉生,送君南浦。
”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西楼是相思之所。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孤城、关隘:抒征夫离绪。
高适《燕歌行》:“孤城落日斗兵稀。
”《后汉书·班超传》:“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栏杆:思乡,忧愁之意。
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羌笛、胡笳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送别时所唱歌曲称作“渭
城”、“阳关”。
出自王维《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冯延巳《鹊踏枝》“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
黍离、麦秀《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魏晋向秀的《思旧赋并序》“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