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策略图示教学法。

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表格归纳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

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识图教学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

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

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情景模拟法。

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这两次战役的概况及影响。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2024年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2024年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2024年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及主要意义。

2. 通过对三国的学习,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三国鼎立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各种力量的对比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 通过对三国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导致国家分裂,那么,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三国鼎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东汉末年,有哪些地方豪强势力割据一方?哪些豪强大都占据着富庶的地区?他们各自占据着哪些地区?最后是谁实现了统一?在三国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人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一、三国鼎立的形成1. 官渡之战(多媒体展示)(1)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2)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及其附近地区(3)背景:曹操控制了黄河以南地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袁绍控制着今河北、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是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双方决战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学生思考回答)曹操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影响又如何呢?(多媒体展示)(4)评价:这场战争是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为争夺北方主导地位进行的一场生死博斗,其结果加速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提问: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的兵力对比有何不同?这场战争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影响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曹操在战前对力量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既看到了袁绍的弱点,又看到自己的优点,并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以少胜多,获得胜利。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给人以沧桑壮烈的感觉。

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品味三国吧。

新课探究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形势【史料链接】材料一地图资料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问题探究一】东汉末年形势如何? 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势力最强?答案提示: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最强。

【问题探究二】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 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 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答案提示:曹操。

武力(战争)。

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史料链接】材料一“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毛玠传》材料二材料三【问题探究一】材料一中的“太祖”是谁?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祖”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业。

答案提示:曹操。

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军事上:曹操采取进攻敌人薄弱之处,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大败袁军,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024年三国鼎立教案

2024年三国鼎立教案

2024年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2.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点。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2.三国时期人物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吗?它对我国历史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三国时期的国家(魏、蜀、吴),研究该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点。

2.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那么三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物呢?2.学生举例说明,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

3.教师提问: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故事有哪些启示?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事件对三国鼎立的影响。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五、互动环节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三国时期的战争、政治斗争等场景。

2.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七、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学习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教师活动:通过历史时间线的形式,展示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的关键事件,如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之战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事件如何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如何设计《三国鼎立》教案呢?老师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_七年级历史第一册,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对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和学法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问: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是也真有曹操这个人,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找出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和战役结果。

(2)检查,引导学生找出上述各题答案,理解课文。

(3)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4)教师小结: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

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

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

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

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

曹军未到,刘表病死。

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

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

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

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

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

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①过程
②结果
③历史作用
④曹操失败的原因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写出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

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

(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教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