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目录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是地球的主人,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
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史。
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北京人。
【自主预习】【自主预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是针对初中七年级学生编写的历史教材。
本教材包含了七个单元,分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中国的成立、古代中国的变革、文化交流与融合、世界古代文明、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二、教学目标1.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 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 古代中国的成立- 了解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了解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掌握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3. 古代中国的变革-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章制度;- 掌握战国七雄的兴衰变迁;- 了解秦始皇的统一中国。
4. 文化交流与融合-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唐朝时期的开创性举措;- 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 世界古代文明- 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兴衰变迁;- 掌握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 了解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变迁。
6. 世界近代史- 了解欧洲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7. 世界现代史-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掌握二战时期的重要事件;- 了解当代世界的格局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与概念;- 设计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鼓励学生阅读历史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展历史展览和观摩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历史的魅力;-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其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教学评估- 采用阶段性测验和小组项目评估,掌握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进展;- 定期进行组织性评估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注重课堂表现的综合评价,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思考质量等方面。
五、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每周进行两课时的历史课程,共需约16周完成本学期教学工作;-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授课进度与学生接受能力相匹配;- 留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复和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案包括了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全册内容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要点。
初一历史上册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等内容,通过研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3. 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信息获取能力。
教学安排第一节:《起源部落与母系氏族》-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教学内容:人类社会的起源,母系氏族制;-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兴起》- 教学目标:掌握奴隶社会的兴起和奴隶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的兴起,奴隶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奴隶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目标: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封建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封建制度的特点。
第四节:《中华文明的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内容: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过程。
第五节:《古代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掌握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 教学内容:古代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过程。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安排,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学习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
把握好教学要领,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基本史实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北京人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1.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
2.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考古学者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
教师展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让学生对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有大致的了解)在我国发现了的多处古人类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基本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目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自主阅读课本P3~5内容,完成第2、3题。
2.简述北京人的基本概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全册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历史知识。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关键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规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课程基本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短视频,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复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逐一回顾。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一:《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2. 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2.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设备、教具、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知识讲解 (15分钟)1. 讲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介绍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汉帝国的统一和辉煌,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特点。
Step 3:互动探究 (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并总结出历史文化的特点;2.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构建中华文明的脉络和特色。
Step 4:巩固练习 (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练习册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Step 5:延伸拓展 (10分钟)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故事和名人传记,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Step 6:总结与展望 (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案二:《古代帝国的兴亡与文化融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帝国的兴亡与文化融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古代帝国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3. 培养学生对古代帝国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
2023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2023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教授2023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全册内容。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1. 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2. 分析历史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发展自主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单元 - 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课时安排- 课时1:原始社会的特点与生活方式- 课时2:奴隶的起源与发展- 课时3:奴隶社会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第二单元 - 周秦的统一与秦汉时期课时安排- 课时4:周朝的形成与发展- 课时5:秦朝的统一与秦始皇的治理- 课时6:汉朝的兴起与经济繁荣第三单元 - 唐宋的繁盛与辽金的兴亡课时安排- 课时7:唐朝的盛世与开元盛世的特点- 课时8:五代十国与北宋的繁荣- 课时9:辽金的兴亡与南宋的形成第四单元 - 元明清的政治与文化课时安排- 课时10:元朝的政治统治与文化特点- 课时11:明朝的政权更迭与海外航海活动- 课时12:清朝的建立与思想文化变化教学方法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授课,向学生传达历史知识和概念。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思想交流和合作研究。
3. 视听材料:使用图表、图片、影片等视听材料,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直观感受。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质量进行评估。
2. 完成作业:通过布置适当的作业,检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请根据本教案的安排进行具体教学和评估活动,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以上是《2023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的大致内容和安排,祝您的教学工作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 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计意图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环节课程导入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猿进化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进化的过程。
锻炼学生的图片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 (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 (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 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
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
设问:牙齿告诉了我们什么秘密?资料:伴随元谋人牙齿的出现,还有一些石制品,属于旧石器,其形状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
在统一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烧焦的骨头及动物化石。
设问:这些石制品是做什么用的?4.头盖骨的分量——关注“北京人”资料: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3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图片资料:元谋人北京人牙齿化石对比设问:北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相比有何特点,说明什么?资料:1929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伺候又相继发掘出土4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震惊国内外。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学生通过学习及讨论,认识元谋人已经会使用工具。
学生仔细阅读资料并观察图片,发现两种人类在牙齿上的区别,并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
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容量特点。
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惯出分析能力及知识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化石”为主线,突出教学重点并让薛恒认识化石在考古发掘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探究内容体貌特征食物,如何食用社会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方法如何使用工具获取食物探究结果主要依据结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格。
课堂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当我小结们在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世界与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
生物进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优胜劣汰”的法则,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人类最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磨合,一步步走向颈部,走向文明。
教学反思从更细致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北京人的具体特点,突出本科学习的重点及难点,课堂上打破常规,让学生自发的讨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教知识与技能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学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三过程与方法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维目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情感态度与标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价值观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备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听取意见、归纳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板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三、原始农业的发展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全体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
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教激活了学生思维。
后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记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
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相信,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展望提高思考: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课题:第3 课远古的传说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教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学通过看“祭祖活动”后交流相关传说、学生演绎原始部落首领的选举等活三过程与方法动,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维目情感态度与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和标价值观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炎帝和黄帝对人类的贡献难点:为什么说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备注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讲授新课一、炎黄联盟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分析第13页材料研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
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教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学合作过三、尧舜禹的“禅让”程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第3课远古的传说板一、炎黄联盟书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设三、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禹的“禅让”计2、禅让制的特点“学生启而不发”反思: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