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咏物诗(《蝉》)鉴赏意象名师课件
第21课《蝉》课件(共18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延伸:文章打破常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写作顺序?
明确:一方面蝉在地穴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这样写不落俗套, 容易引起读者兴趣。更主要的是,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 分时间,这样安排说明顺序旨在突出蝉的生长艰难,“四年黑暗中 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赞颂生命的意义。
三 品文赏语言
对法布尔写作的语言,大家还是很欣赏的。请同学们交流举例 并赏析。
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1、交流分析文章的结构
洞口(2—3)
地穴出口 建穴(4)
幼虫
蝉的地穴
出穴成长
伺机出穴(5—7) 出穴(8) 脱皮(9—10)
成长
蝉
飞离树枝(11)
成虫产卵 产卵(12—13)
卵
外部破坏(14—17)
蝉的卵
卵化(18—20)
幼虫入地 落地(21—23)
幼虫
挖穴隐藏(24)
课后练习
1.课外阅读《昆虫记》。 2.写一篇昆虫观察日记。
统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感谢
【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品析文章语言,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感受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世间万物的关爱,体会他 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一 筑要素基石
一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 1、交流作者的生平及小品文 2、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重要字词 含义。 3、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例4: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 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是运用文学的语言 表达。
四 探究知主旨
探究1: 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一谈,你感受到法布尔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科 学精神?
《蝉》虞世南-PPT课件

2021
6
整体分析
• 内容: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 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 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 手法:比兴、托物言志 象征 • 情感: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心
地纯洁的胸怀。
• 阐明了一个道理: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 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2021
7
菊柳
蝉
梅 古诗
莲
竹
月 常见
意象
松 梧桐
燕
鹧鸪 2021
8
意象之情感: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蝉—高洁
2021
9
蝉
虞世南
2021
1
蝉
2021
2
作者简介
虞世南:唐代诗人(558年-638年)凌烟阁
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 。唐初政 治家,书法家,学家。为人沉静寡 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 器重。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 词、书翰为五绝。
2021
3
垂緌饮清露
• 翻译: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 的露水
2021
4
流响出疏桐
• 翻译: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 赏析:写蝉声之远传 。“疏”字,体现了梧桐树
枝干的高挺清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 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 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体现蝉鸣的响度与 力度。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 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 赏析:“緌”古人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伸出的 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蝉 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垂緌” 暗示显宦身份,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 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 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贵” 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 藉“贵”作铺垫 。
《蝉》优秀课件

《蝉》优秀课件一、引言《蝉》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该作品通过对蝉的生活习性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万物的关爱。
本文将以《蝉》这篇散文为蓝本,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并设计一份优秀课件,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二、文学价值1.独特的写作手法《蝉》这篇散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蝉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思维,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蝉的生活状态。
同时,鲁迅先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深刻的思想内涵《蝉》这篇散文通过对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万物的关爱。
文章中提到:“这小小的虫豸,它们的生存,竟比人类还要长久。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同时,鲁迅先生还借此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如对弱者的欺凌、对知识的漠视等,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3.丰富的文化底蕴《蝉》这篇散文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如引用了《诗经》、《庄子》等古籍中的相关内容,使文章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既展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三、课件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蝉》这篇散文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2)作品背景:介绍《蝉》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3)文本解读:分析《蝉》这篇散文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4)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蝉》这篇散文;(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蝉》这篇散文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蝉鸣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对蝉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2)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了解作者;(3)作品背景:介绍《蝉》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背景知识;(4)文本解读:分析《蝉》这篇散文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5)作品鉴赏:组织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蝉》这篇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6)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蝉》这篇散文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7)课后作业:布置与《蝉》这篇散文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古诗《蝉》PPT课件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须吸吮着纯净的露水, 连续不断的蝉鸣声从开阔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 非:不。 藉:同“借”,凭借。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凭借 秋风。
整体感知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 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 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 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 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 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理解:
象征、铺垫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样子与食性,实际上暗含象
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象征达官贵人。显宦身
份本与“清”不相容,但诗人却将它们统一在“垂緌
饮清露”中,这是为三、四句“清”无须借“贵”作
铺垫,用笔巧妙。
品析:
这句诗写出了蝉声之远传。“疏”字写出了梧 桐树的清高挺拔,并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出”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串珠问题: 1.一背:读《蝉》这首诗,说说蝉的饮食、住处各有什
么特点。
蝉的饮食特点是只饮纯净的露水;住处特点 是居住在高高的树上。
2.二思:蝉的叫声为什么能够传的很远?
蝉的叫声能够传得很远,是因为它自身居住在 高处。
课文结构
样子—垂緌
特点
蝉
习性—饮清露 声音—流响
串珠问题: 1.一背:读《蝉》这首诗,说说蝉的饮食、住处各有什
么特点。 2.二思:蝉的叫声为什么能够传的很远?
梳理文意
《蝉》优秀课件

学生兴趣爱好与心理特点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大自然中的生物和自然现象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 于蝉这种既熟悉又神秘的昆虫更是充满了好奇心。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也喜欢动手操作和体验,因此在课堂上采 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蝉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06
教学建议与注意事项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视频、图片、音频等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 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高和小结作业四个环 节。
时间安排
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分别为5分钟、30分钟、10分钟和5 分钟。具体安排如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蝉的鸣声和展示一些蝉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 蝉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蝉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视频与图片
视频制作精良
教学视频应该清晰、精良,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图片选择恰当
教师需要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 时图片应该清晰、美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05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年龄特征分析
初中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对自然和科学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蝉》优秀课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资源 • 学生情况分析 • 教学建议与注意事项
01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 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观察和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和探究蝉的生命周期、习性等,提高观察和探究能力。
《蝉》优秀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生命 的珍贵,树立爱护环境、 保护生态的意识。
课程内容
拓展阅读
推荐相关文章和书籍,引导学生了解更多 关于蝉的知识和其他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的 描写。
导入
通过展示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 蝉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课文阅读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和语调 ,解释生字词含义。
生态意识
作品通过对蝉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的描绘,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 识。
03
《蝉》的主题思想
揭示社会问题
贫富差距
通过描述蝉的孵化过程,作者揭示了社会上贫富差距的存在。穷 人在面对生存困境时,与富人相比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环境保护
蝉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开发 。这促使人们反思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蝉》优秀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课程介绍 • 《蝉》的文学特点 • 《蝉》的主题思想 • 《蝉》的艺术手法 • 《蝉》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 《蝉》的赏析与实践
01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本课件适用于小学语文课程,以《蝉》一文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冷漠与无知
人们对蝉的困境漠不关心,反映了人类对于生活中其他事物的冷漠和无 知。这促使人们反思自己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是否足够关注和关心。
呼唤生命的尊严
尊重生命
蝉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故事中人们对 蝉的捕获和利用,揭示了人类在对待其他生命时的傲慢和无 知。
生命的尊严
每个生命都拥有尊严,都有权利获得尊重和保护。故事中的 蝉象征着所有受压迫和威胁的生命。呼吁人们认识到每个生 命的尊严,并采取行动保护它们。
《蝉》课件(优质课)29页PPT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蝉》课件(优质课)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蝉》优秀课件

作品的影响与地位
影响
法布尔的《昆虫记》被公认为19世纪末昆虫学研究的扛鼎之作,对后来的昆虫学 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位
《蝉》作为《昆虫记》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在文学和昆虫学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 的地位。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蝉的生命奥秘,也为我们展现了法布尔严谨、求真 的科学态度和人文关怀。
02
课文内容解析
《蝉》优秀课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课文背景介绍 • 课文内容解析 • 文学与文化内涵 • 教学方法探讨 • 学生思考与讨论
01
课文背景介绍
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 的荷马”。他的作品涵盖昆虫学、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写作背景
悟。
自然环境中的其他生物
02
描述了蝉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展现了
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平衡。
人类
03
作为观察者和研究者,对蝉进行观察、研究和探索,展现出人
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探索精神。
艺术手法
叙述方式
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法
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出蝉的外貌、 生态习性、生存环境等。
汇报与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可以就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和交流,促 进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效果。
教师点评与总结
点评内容
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汇报情况,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点评 和反馈,肯定学生的优点和亮点,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
总结提升
在点评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提升,帮 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和思维结构,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毓英中学 吴雅蓉
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罗 隐
(蝉是趋炎附势之徒 )
探究学习
一、完成作业:阅读下面三首咏菊诗,比较诗中意象 “菊”的不同内涵。
黄巢《菊 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和郭主簿》 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
郑思肖《寒菊 》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A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蝉)。—晁补之 (聒噪之音令人顿生烦闷纷扰之心)
B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柳永《少年游》 (“柳”含“留”意,“蝉”谐“惨”音。抒羁旅之
愁。 ) C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
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寒蝉凄切之音烘托诗人怨愤凄惨之情。 )
说一说:在学过的课文中我们 碰到过哪些写蝉的句子呢?
虞世南《蝉》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 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暗 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一句 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凌烟阁二 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浙江余姚人,少年 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 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传说唐太宗学书法 就是以虞世南为师。太宗称其德行、忠直、 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仕隋为秘书监, 赐爵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或“虞秘 监”。授青光禄大夫,谥文懿。
咏蝉:垂緌,饮清露,栖疏桐(高枝), 鸣声远传。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喻人:立身品格高洁,无需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
情感: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 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 风度气韵。是清华人语。
句句咏蝉,句句喻已。 物我骆一宾体王。《咏是蝉患》难人语。
咏蝉 秋蝉 (将死,鸣声凄切)
李商隐《蝉》
思考: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首诗。思 考本诗突出了蝉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闻 同蝉 病以
蝉:餐风饮露,难求一饱;居高清雅, 日夜哀鸣;碧树无情。
相 自 作者: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
怜 警 家境清贫;蝉无情。
借蝉喻自身高洁,发怨恨 之声,是牢骚人语。
虞世南《蝉》
补充注解
唐宋诗词鉴赏选讲
咏物诗(《蝉》) 意象鉴赏
菊柳
蝉
梅 古诗
莲
竹
月 常见
意象
松 梧桐
燕 鹧鸪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 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 凄楚悲凉”等等。
两鬓乌玄
自况 囚徒思乡,惆怅悲戚 白头(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露重飞难进
仕途受阻,蹉跎难进
风多响易沉
受谤良多,辩词无以传递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栖居高枝,餐风饮露。谁信它不食人间烟火?
《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 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 、 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 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 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 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二、课外研究性学习(任选一题)
1、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 法。月亮作为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 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 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 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请同学们搜集整理古代诗词中涉及月亮的句子,分析 其文化内涵。 2、我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 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 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中华 民族的观念中代表着一种文明、一种文化,水意象也 成为中国古代诗文中最频繁、最具有活力和表现力的 物象。请同学们搜集整理古代诗词中涉及水的句子, 分析其文化内涵。
晋·崔豹《古今注》中有“蝉怨齐王”的典故。 说齐王虐待齐王后使“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 登庭树,唳而鸣,王悔恨”,后人借以咏后妃或 女子的悲怨。
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的污浊的。 例如: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
薄更无。 (蝉是卑鄙无能之辈 )
—陆龟蒙
大地工夫一为遗,与君声调偕君绥。风栖露饱
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第一、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 离”的吟咏方法。
第二、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 或象征意义。 第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的道理。
第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无别的道
理。 想一想:哪些意象也寄寓诗 人高洁的品格呢?
蝉鸣声声总关情
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 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于 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 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 命的活力。诗是培养文学趣味的最好 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 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 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位批评指正!
教学安排: 李商隐《蝉》
比较鉴赏 方法小结 延伸拓展 探究学习
虞世南《蝉》 骆宾王《咏蝉》
思考:三首诗作中意 象“蝉”的特点有何 不同,分别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李商隐《蝉》
比较鉴赏 虞世南《蝉》
方法小结 延伸拓展 探究学习
骆宾王《咏蝉》
用同样的方法,鉴赏 另外两首诗作中意象 “蝉”的特点及作者 所表达的不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