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训练(五)咏物诗
高考语文《咏物诗》专题复习(学生版)

诗歌专题训练4咏物诗训练题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苏轼惜牡丹花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答: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教学资料范本【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
见学案★规律探寻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
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
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
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一、概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
二、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
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三、表达的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四、艺术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
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
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
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
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训练(六)咏史诗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六)咏史诗1、(2012无锡一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①“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②“故国”呼应题目,为下片怀古伏笔;③“晚秋”点明季节,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3分)①比喻、拟人、借代;②远近结合(由近及远);③动静结合;④绘形绘色;⑤点面结合。
(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说明样的思想感情?(4分)①悲叹六朝统治者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译文】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
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
登上高处,面对着这千古以来便不曾变化的景色,徒自叹息六朝诸国的兴衰败亡。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苍绿的颜色。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咏物言志【含答案及解析】

高频主题4咏物言志一、(2021·甘肃天水第一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孤雁①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孤雁“不饮啄”“声念群”写出孤雁情感热烈而执着,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B.颔联境界忽然开阔。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C.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诗人对孤雁无比怜悯,对野鸦也是羡慕,野鸦们全然不懂,它们无忧无虑,热闹非常,自得其乐。
D.“谁怜”二字直抒胸隐,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2.这首诗中“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2021·河南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
春寒①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海棠美人图唐寅②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
曾为府试、乡试第一名,会试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被贬为浙藩小吏,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
晚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度日。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它在料峭春寒中默默开放。
B.第一首诗在描写海棠时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海棠不吝惜红艳娇美的花朵。
C.第二首诗描写了海棠花在春风中绽放的画面,蝴蝶、蜜蜂萦绕在花间。
D.第二首诗在写海棠美人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美人的孤独忧愁。
4.两首诗中的海棠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2020·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绮罗香·红叶张炎①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
(最新整理)(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2021/7/26
希望他年应时而发, 在京城独占鳌头 20
4.写政治仕途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 徒③玄鬓,指蝉
高唱、难飞
高洁的品性、
2021/7/26
2021/7/26
12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花开不并百花丛,
待到秋来九月八,
独立疏篱趣未穷。
我花开后百花杀。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冲天香阵透长安,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 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 不中。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2⑷021/手7/26 法:托物言志
7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
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
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
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
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
上20正21/7是/26 诗人内心的独白。
16
3.分析咏物诗的表现手法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
江苏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五)有答案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陈维崧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
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
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
夹岸亭台,接天歌管,十四搂中乐太平。
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
如今湖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
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
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
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
1.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梅”的?结合上阕进行概括。
2.下阕“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
”化用了前人哪两句诗?3.分析下阕词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欧阳修南雁依稀回侧阵①,雪霁墙阴,遍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②。
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
【注】①侧阵:侧行而飞。
②方寸:代指心。
4.请简要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
5.结句“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①刘禹锡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②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作于被贬夔州途中。
轲峨:孤高状。
艑:船。
6.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
7.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8.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赵鼎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注】赵鼎,南宋初年贤相,此词写于靖康之变后,作者奉宋高宗之命,告别中原南渡,途经仪真江口时。
9.上阙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0.下阙抒情,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
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
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
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五)咏物诗1、(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赏析角度——描写角度:抓住色彩的特征赏析“碧”和“黄”的相互映衬。
修辞角度:对偶(“已”和“便”构成串对,“半山”和“一枝”对应,突出野菊)借代(“碧”代山林翠绿,“黄”代“菊”)抒情角度:喜爱之情。
炼字角度:“逢”“忙”等的妙处。
示例:1、对仗:对仗工整,“半山碧”“一枝黄”色彩对比鲜明,勾勒出色彩鲜明的图景。
表现对野菊的喜爱。
2、借代:以特征代本体,使得画面形象生动。
3、相逢:把野菊拟人化,表现对它的喜爱。
4、忙:表现诗人欣喜之情,形象写出对野菊的喜爱。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2、(2012年大纲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叶修睦①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①修睦:晚唐诗人。
3、(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诗中通过对凤凰的生活习性、声音及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的品性。
(高洁2分,志向远大2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E 级。
【解析】醴泉,又名甘泉;山冈,言其高,远离污泥濯淖;从凤凰这些生活习性中可看出其清高,超然脱俗的品性;“高鸣彻九州,延项望八荒”,九州,八荒,都是从范围上指的是天下、国家,声音响彻九州,伸长脖子遥望天下,这都能看出志向远大、心怀天下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答案1】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1分)。
全诗状写凤凰虽然能“高鸣长彻九州,延项望八荒”,但是“适逢商风起”,只能摧藏羽翼而不知“何时复回翔”,遗憾自己“处非位”,唯有黯然悲伤。
这里诗人以凤凰自比(自喻,自况,1分),抒发了自己虽志向远大,但迫于时代的凄风苦雨,孤苦无奈(1分)、凌去壮志终无法实现(1分)的思想感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E级。
【解析】整首诗看似在写凤凰,但是诗人意不在此,应该是借凤凰来抒怀,这种借物抒情的方式就是象征,也叫托物言志。
题干中要求做简分析,应该联系诗句,以精练的语言分析这种象征手法和情感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这种托物言志的诗歌,在古诗词中比较赏见,写物不是目的,借物抒怀才是诗人所在。
在把握诗人的情感时,要格外注意诗句中的一些情感语,像本诗中的“恨”“怆悢”“心伤”等。
【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赏析】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
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
所以怅然心伤也。
二人之解都可通。
但尚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
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
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
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
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
其次,嗣宗写诗语气。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
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
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
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
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4、(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gǔn: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答出两句意思的,给2分;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由“稳送祝融归”一句,可以判断出本诗所写为秋景,这是解答本题之钥。
因为秋天来临,所以燕子即将南飞;经年即指一年,恍若一梦,自有流连失落之情。
“非”字带出比较,自与昨夜不同,唯今更见萧索之感,失落之情已经寓于其中。
赏析思想内容之题,关键是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思想情感,然后抓住诗中的关键意象或重点词语,深入分析即可。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简析】开头两句点出雨,说十日萧萧之雨(“萧萧”同“潇潇”,风雨声),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
“祝融”是夏神,此处借用,指夏天。
三、四两句离开雨说,而又是从雨中想出,其意境凄迷深邃,决非常人意中所有。
秋燕将南归,思念前迹,恍如一梦;梧桐经雨凋落,已与昨暮不同。
其实,燕子与梧桐并无此种感觉,乃是诗人怀旧之思、失志之慨,借燕子、梧桐以衬托出来而已。
五、六句写诗人自己在雨中的感受。
“一凉恩到骨”,直凑单微。
“凉”上用“一”字形容,已觉新颖矣,而“一凉”下用“恩”字,“恩下又用“到骨”二字,真是剥肤存液,迥绝恒蹊。
这句话既说明了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又何尝不是这个失落和才子对皇恩的期盼!第六句是说穷居寥落之感。
末两句宕开去说。
“衮衮”,多也,“繁华地”指京都;在繁华浩穰的京城之中,自己只是“西风吹客衣”,言外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慨其他:1、(2013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5分。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6分。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 (2012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解析】还未展开芳心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3、(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