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与创作设计方案13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教学设计课题:咏物诗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征,掌握咏物诗的概念。

能力目标:掌握赏析咏物诗的基本思路。

情感目标:体会咏物诗中包含的情感,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学重点:掌握咏物诗的赏析思路。

教学难点:基本了解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正是因为古人对事物有深刻的探索精神,所以天地万物才都成为了诗人笔下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在对景物细致描摹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咏物诗。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学会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步骤以及答题技巧。

二、知识链接(1)猜诗谜竹清·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咏物诗的第一个特征:形似咏物诗特征一: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知识回顾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由这首诗我们可以总结出咏物诗的第二个特征:神似咏物诗特征二:思想上往往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3)咏物诗常见手法抒情手法——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三、课堂演练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①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杜荀鹤虽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致屡试不中,后设法得到梁太祖朱温的赏识才居要职。

②刺头:埋头。

咏物诗基本解题思路:三步到位:第一:通过“形似”,概括事物的特征。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校区高富民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贾雨村《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二、初步感知: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E.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1.CE(C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E“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2. 答: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咏物诗》优秀教案

《咏物诗》优秀教案

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

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

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

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练习题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

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答:(1)"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

(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概念、特点、写作技巧2. 了解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3. 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及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咏物诗草木皆有意,万物总关情!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诗是我国民族传统诗歌中的一枝奇葩。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就有六千多首。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咏物诗的鉴赏。

二、学习咏物诗(一)含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二)特点1.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即: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三)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咏物诗常见的思想内容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五)咏物诗常见的意象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抓意象的特殊内涵,例: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梧桐:凄苦猿啼:悲伤风急天高猿啸哀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沙鸥:飘零、伤感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六)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手法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赏物·观人·悟意——“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学习以“赏物·观人·悟意”来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赏物·观人·悟意”的方法鉴赏咏物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和生活感悟,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以咏物诗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运用“赏物·观人·悟意”的步骤和方法来学习鉴赏咏物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朗诵➢小组互动、合作、探究【预习作业】任选你熟悉的一物,按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咏物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挑选两首比较出彩且形象突出的诗歌,让同学猜猜诗歌的所咏何物。

(1)竹管狼毫妙手拼,半尺之物可生心?有人拿来描琐碎,有人拿来震古今。

——陈舒晴《笔》答案:毛笔(2)瑟瑟寒风摧大地,万木凋华我独放。

不与百花争媚春,嶙嶙傲骨笑寒冬。

——黄妍莹《咏梅》答案:梅花明确: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物中有我、物我合一是咏物诗最显著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优秀作品的肯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谜面皆为咏物诗,自然地过渡到咏物诗的学习。

二、明确咏物诗的内涵和形式标志。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形式标志有:一、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

二、咏(题、赠、赞)+物象,如《咏梅》、《赏牡丹》。

三、“赏物·观人·悟意”的鉴赏方法和步骤明确:因例说法:鉴赏顾况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赏物(环境)(形)(神)①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诗中子规的形象。

②老师穿插介绍关于杜宇的传说,延伸拓展到已学的有关“子规啼声”的诗句,总结子规意象的常见思想内涵。

咏物诗鉴赏教案.doc

咏物诗鉴赏教案.doc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学会赏析咏物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方法点拨法一、知识链接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2 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4.情感分类: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5.赏析方法: 2010全国卷1 诗歌赏析(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衬日光腾起,顺风势来回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1分),最后“嘉树欲相依”蕴含作者期盼得明主之意,为全诗主旨。

(1分)归纳方法: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高二语文“咏物诗”鉴赏特级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咏物诗”鉴赏特级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咏物诗”鉴赏特级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咏物诗”鉴赏特级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

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咏物诗的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其实从古到今我们与自然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是我们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在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启迪着我们。

我们也在大自然渐渐的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许多文人墨客在大自然中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了极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词。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去解读别样的人生。

二、感知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

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近全国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三、示例感悟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咏物诗的特点二、了解咏物诗中寄托的感情类别三、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思路四、掌握咏物诗的常见手法(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咏物诗的感情类别。

教学难点:咏物诗的鉴赏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四首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让学生说出这些诗歌分别属于什么题材的诗。

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水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2.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边塞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感情。

4.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物诗诗中描写了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比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赞扬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二、咏物诗的题材特征1.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区别咏物诗和一般的写景诗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的高尚气节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咏物诗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田园风光图热爱大自然,隐逸避世写景诗咏物诗与写景诗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手法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托物言志;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借景抒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现象。

(2)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的写作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和咏物诗歌的创作。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影可为学生带来一泓可以触摸的诗意清泉,毫不夸张地说,看得见松间明月影,听得到石上清泉声。

诗歌意境深远,感情丰富,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常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心智,提高文化品味。

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均选取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优秀诗歌。

但往往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往往讲台上的天花乱坠,在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隔靴搔痒,故而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而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则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为诗歌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诵,有的甚至是带有视频的朗诵,还有优美的视频图片以及flash制作的诗歌改编的歌曲等等。

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所以我认为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与创作公开课教学实录
省句中张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的写作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和咏物诗歌的创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同学们,本课我们学习咏物诗鉴赏。

据统计,全唐诗50000首,其中咏物诗达6000首,而陆游存留的8000首诗作中,咏梅诗竟然有160首。

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第一首便是《咏月》,可见要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最适合从咏物诗入手。

二、[初步感知]:
提问:什么是咏物诗?诗人笔下都会咏什么物?试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例子或身边的例子。

(2分钟)
生一:咏,就是歌咏。

咏物诗就是歌咏一种事物。

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二:还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生三:咏物诗里还会描写一些动物。

比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结】“很好。

大家都用心去想了。

不难看出,诗人笔下的咏物诗包含了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天地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三、【合作探究】“那么,请想一想,作者在这一过程中会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小组讨论一下,给3分钟时间。


生一:对景色的喜爱及向往。

生二:对景物精神的赞美。

生三: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

“大家做的很好,那么,这些所咏之物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关系吗?”异口同声:“一切景语皆情语。

”“好的。

那我们在鉴赏这类诗歌时理解情感就要先干什么?”生一:找到歌咏的对象。

生二:对。

还要找到物的特点。

“不错,什么样的词能体现物的特点?”
生一:形容词。

生二:动词和叠字叠词。

生三:表颜色的词。

生四:表颜色的词也是形容词,还有,副词。

“大家探讨得很激烈,那就给大家几首诗进行鉴赏,实际体悟一下诗中咏了何物?作者是用什么词表现其特点的?其中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同时请大家注意作者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表现手法。


展示课堂探究题
分组讨论:展示小组讨论题目和要求(【合作探究】时间5分钟)
(题一1组和5组;题二2组和6组;题三3组和7组;题四4组和8组)
要求:
1.所咏之物:
2.特点:
3.表达的情感:
4.所用的手法:
“好了,来大家展示一下成果。

”写在黑板上(时间5分钟)
互动、合作、探究
中间略
【小结】“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咏物诗常用什么表现手法。


“我知道,托物言志,以物自况。

”生十说。

“还有,有时是托物抒情,”
板书结论: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以物自况或托物抒情
“回答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时应注意什么?”
“联系所写之景物的特点,结合手法分析。

”生十一。

“好。


板书结论:咏物诗的思想:手法+手法作用及分析诗句+情感主旨。

四、链接高考10年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
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
交流(略)
五、创作尝试
师:中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叫什么?
生:《尝试集》,胡适的。

师:何谓“尝试”?我以为尝即品赏,试即仿写创作。

读百首经典的诗歌,有时候不如自己写一首拙劣的诗作。

以下我们来交流我们自己写的咏物诗。

创作交流与点评(10分钟)
蜡烛:站的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锚:即使一生不露面,也会感到它的存在。

星星:不要以为是月亮的臣民,其实,它是太阳的伙伴。

火车:循规蹈矩往来频,不慕他乡景色新。

脚下行程虽有定,怀中纳尽四方云。

【小结】师: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咏物诗的特点,学习了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更高境界,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叫做《尝试集》,尝是鉴赏,试是模仿创造。

很希望同学多读读诗,并尝试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情感,感悟生活。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学生习作、多媒体课件等。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1、组员自评
2、小组互评
3、教师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