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方法(实用)

合集下载

咏物诗鉴赏方法

咏物诗鉴赏方法
1
• 托物言志的“志”可指感情、志向、情 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 托物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 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答题模式 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分析表现手法,具体分析事物 的特征 第3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分析表现手法
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 • • • •
• • • • •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梧桐:凄苦 猿啼:悲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 ) 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 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沙鸥:飘零、伤感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 人今事 。借写贾谊不得被任用而被贬的的一生,也暗寓了 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1、用典、烘托。借用贾谊感时而作的诗句中的喻意,以 荒败的时令之景“秋草”、“寒林”表现了作者心境的伤 感和悲凉。 2、当今皇上之昏聩;贾谊难知今日诗人之凭吊;知音难 觅,抑郁无诉。 3、悲愤
• 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 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 叹朝代 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 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 后的沉 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 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总结第一种类型(人):

咏物诗鉴赏方法

咏物诗鉴赏方法

咏物诗鉴赏方法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附录:“咏蝉”三绝比较欣赏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中考 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中考 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中考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咏物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比,咏物诗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一、咏物诗的特点1. 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特点和品质,并通过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化描写。

如于谦的《石灰吟》就以石灰为描写对象,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2. 咏物诗的情感含蓄深刻,常常通过描绘事物的特点和品质,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比如一首歌颂竹子的咏物诗,可能通过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正直高洁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坚强、正直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3. 咏物诗往往注重通过描绘事物的细节和特征,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落叶飘零、枯藤老树等细节,来营造出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二、咏物诗的鉴赏方法1. 分析咏物诗的对象和特点。

了解咏物诗所描写的对象以及其内在的品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一首描写荷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荷花的美丽、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

2. 理解咏物诗的象征意义。

咏物诗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某种具体的事物,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例如,一首描写梅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梅花的高洁、坚韧不拔等特点,来象征诗人对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等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3. 感受咏物诗的情感表达。

咏物诗的情感表达含蓄深刻,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才能体会到。

因此,在鉴赏咏物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背景、分析诗眼和意象等方法,来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秋天的寂寥、悲凉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总之,咏物诗是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表现形式,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古诗鉴赏】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一):咏物诗

【古诗鉴赏】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一):咏物诗

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一):咏物诗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一】特征感知首先,咏物诗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

画菊南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二】知识储备1、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如《画菊》《石灰吟》等;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咏物诗,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等。

2、咏物诗典型表现手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双关等。

3、从《离骚》开始赋予美木香草以人的高洁品质,经后世传承发扬,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结,用所咏物的特征表达高洁情操或积极的理想追求的主旨。

【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翻译:几座山峦险峻肃杀,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

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

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的事情。

男儿的空有一身武功绝技来和谁一争高下呢?年老了仍然意气飞扬,因为人间还有多少狐兔啊!月黑天的时候,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特别想你!(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古诗词鉴赏(咏物诗)

古诗词鉴赏(咏物诗)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 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 反复无常的小人
• 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
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
• 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
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 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反衬、拟
人、对比
鉴赏思路 写了什么物
有什么特点
(表现手法) 寄托的情感
答:对比。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
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 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思路总结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 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表现手法的高妙。
三点注意:
1、不能对象外之意牵强附会,胡乱 猜测,一定要结合事物的特征以及 作者的具体身世处境来分析。 2、同一事物在不同诗人的笔下 会有不同的寓意,应细加区别。 3、一些咏物诗表达上存在多义性。
答题技巧总结:
•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 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 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 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 么感情。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2)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答: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手
法),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 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 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分析),言浅 意深,理趣盎然(作用)。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 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 池边或池中小洲. (1) 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 “绕” 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如何透过表层的物准确的 把握作者要言的志呢?
找出特点 联系背景
物志契合
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 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 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 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答: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 充满生机,表现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 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 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 作喻 ,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 “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 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同一物托的志有高低雅俗之分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 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
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 拟人手法的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 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猜下面诗歌的所咏何物。
(一)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二)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三)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如何鉴赏咏物诗
步骤:
1、分析意象。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之策,被拒不纳。 赞美菊花傲然不屈,清
高脱俗。表达自己表达
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
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1、事物特征:
待到秋来九月八, 在百花凋谢后,菊
我花开后百花杀。 花盛开,香透长安。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
2、所言之志:
抒发了自己的凌云
危救急; 爱读书,参加进 壮志,不甘为人下
咏物诗鉴赏
小试身手,判断下列哪首是咏物诗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历尽风 霜而后凋
【注】①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 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1、形象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所言之志: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蝉声远传无需借秋风的特点,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 象:鸟声婉转,鸟儿在山花绚丽、树阴浓密 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飞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 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对束 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感情
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
命 意象(物象)是什么。 题 2、分析意象(物象)或抒 形 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式 3、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
巧。 4、分析诗歌的所蕴涵的思 想情感或主旨。
注解等。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花开不并百花丛,
待到秋来九月八,
独立疏篱趣未穷。
我花开后百花杀。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冲天香阵透长安,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 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 不中。
物的 特点
①韩愈于贞元十九年12 情与 月被贬谪阳山县,元和 志 元年遇赦赴江陵待命。
他于旅舍中题本诗。 ②“支离”,指葡萄不 艺术
规则的攀络状态。 手法
“新茎犹枯”还很柔弱,
未完全复苏;“高架复扶” 杂乱攀附,需要照顾扶持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 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 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 人援引的心情。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声色形味、 活动心理、品 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2、体悟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志(由物及人,知人论 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借物喻人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对比、 烘托、拟人、借代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孤雁 杜甫
物的 特点
与同伴离散、想念 同伴、孤独、渴望 跟同伴相聚的孤雁
士考试,不中。
的远大抱负。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两首诗“柳”的形象有何不同?各自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嫩于金色软于丝”和“曾逐东风拂舞筵”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两首诗共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北陂(bēi)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 骤一)
•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 “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 “绝胜”来强调杏花的傲岸不屈的品行(步 骤二)
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孤寂 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分析表现手法
第3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 感。
以物喻人,比喻 (“龙须”喻葡萄 的藤蔓)
画菊 郑思肖 物的 不随俗不媚时,傲 花开不并百花丛, 特点 骨凌霜,宁死不屈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情与 何曾吹落北风中。 志
不愿同流合污, 坚守高尚节操, 宁死也不委曲求 全的坚贞不屈。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
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艺术
托物言志 拟人
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 手法
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
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
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 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 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的情怀。
蝉 虞世南 垂緌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 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 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鉴赏时注意: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从 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外在特征: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
(环境特点) “乐游春苑”、“舞筵”,
春之柳的繁盛。
“清秋”、“斜阳”、“秋蝉” , 一派凄凉,秋之柳的稀疏衰落。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情与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志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与家人离散、想 念家人、渴望与 家人亲友团聚
注:写作于安史之乱之后, 暂时寓居夔州。
艺术 手法
以物喻人,拟人, 对比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物的 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 特点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2句)
《小松》
以小松喻人,刻画“小
杜荀鹤
松”形象,借以象征出 情与 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
自小刺头深草里,志 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也批评“时人”的以身 势取人,目光短浅,趋 炎附势
直待凌云始道高。
艺术 手法
•答题模式 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分析表现手法,具 体分析事物的特征
第3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 志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注:漏: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 词中所刻画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 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步骤一)
词人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沙洲” 等冷色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 “孤”“惊”“回”“恨”“寂寞”等富有情态的 字词极写孤鸿之神态和心理。 (步骤二) ,
诗人以孤鸿自比,表达自己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 俗的高洁品格。(步骤三) 。
托物言志、对比(时 人对“小松”的前后
态度)、比喻(小松
喻人)
1、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

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 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

加以发挥。 2、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
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
主题大多各异。
3、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
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
• 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沉而形象地表 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 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 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 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 清玉洁之质。
2、分析情感。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 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 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 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 的相通之处。)
3、分析手法。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