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教学设计课题:咏物诗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征,掌握咏物诗的概念。
能力目标:掌握赏析咏物诗的基本思路。
情感目标:体会咏物诗中包含的情感,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学重点:掌握咏物诗的赏析思路。
教学难点:基本了解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正是因为古人对事物有深刻的探索精神,所以天地万物才都成为了诗人笔下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在对景物细致描摹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咏物诗。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学会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步骤以及答题技巧。
二、知识链接(1)猜诗谜竹清·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咏物诗的第一个特征:形似咏物诗特征一: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知识回顾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由这首诗我们可以总结出咏物诗的第二个特征:神似咏物诗特征二:思想上往往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3)咏物诗常见手法抒情手法——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三、课堂演练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①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杜荀鹤虽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致屡试不中,后设法得到梁太祖朱温的赏识才居要职。
②刺头:埋头。
咏物诗基本解题思路:三步到位:第一:通过“形似”,概括事物的特征。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概念、特点、写作技巧2. 了解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3. 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及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咏物诗草木皆有意,万物总关情!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诗是我国民族传统诗歌中的一枝奇葩。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就有六千多首。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咏物诗的鉴赏。
二、学习咏物诗(一)含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二)特点1.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即: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三)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咏物诗常见的思想内容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五)咏物诗常见的意象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抓意象的特殊内涵,例: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梧桐:凄苦猿啼:悲伤风急天高猿啸哀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沙鸥:飘零、伤感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六)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手法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赏物·观人·悟意——“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学习以“赏物·观人·悟意”来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赏物·观人·悟意”的方法鉴赏咏物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和生活感悟,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以咏物诗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运用“赏物·观人·悟意”的步骤和方法来学习鉴赏咏物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朗诵➢小组互动、合作、探究【预习作业】任选你熟悉的一物,按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咏物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挑选两首比较出彩且形象突出的诗歌,让同学猜猜诗歌的所咏何物。
(1)竹管狼毫妙手拼,半尺之物可生心?有人拿来描琐碎,有人拿来震古今。
——陈舒晴《笔》答案:毛笔(2)瑟瑟寒风摧大地,万木凋华我独放。
不与百花争媚春,嶙嶙傲骨笑寒冬。
——黄妍莹《咏梅》答案:梅花明确: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物中有我、物我合一是咏物诗最显著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优秀作品的肯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谜面皆为咏物诗,自然地过渡到咏物诗的学习。
二、明确咏物诗的内涵和形式标志。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形式标志有:一、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
二、咏(题、赠、赞)+物象,如《咏梅》、《赏牡丹》。
三、“赏物·观人·悟意”的鉴赏方法和步骤明确:因例说法:鉴赏顾况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赏物(环境)(形)(神)①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诗中子规的形象。
②老师穿插介绍关于杜宇的传说,延伸拓展到已学的有关“子规啼声”的诗句,总结子规意象的常见思想内涵。
咏物诗鉴赏专题复习学案正式版

咏物诗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课时第4-6一.授课目的和要求1、认识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二.授课重点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述和表达,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意愿。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三.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比较、比兴、联想和想像四.鉴赏方法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内在风范、品德2、联系诗人自己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推断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五.答题技巧总结:1.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特别要分析出内在风范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分析所托之情。
模式:经过什么+抒发(寄寓、揭示)什么感情。
六.代表作品举例《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出生入死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全诗写了石灰四个特点: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
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效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信心,歌唱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崇拜清白的人格。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清香浮动月夜晚。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写梅影、梅香。
“疏”与“横斜”跟“清浅”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友善的境地:横斜的枝影是稀罕,淡影映衬在浅浅的清水中,疏斜与清浅相映衬。
“暗”形容香,本意是说香气缕缕,既不隔绝,也不浓郁,这个“暗”字与“月夜晚”“浮动”等词组合,用以描述月下梅香:“暗”字自己与“月夜晚”所特有的迷惑之境相吻合,而只有月色迷惑中的“暗香”才给人以“浮动”的感觉。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平和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
咏物诗鉴赏教案.doc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学会赏析咏物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方法点拨法一、知识链接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2 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4.情感分类: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5.赏析方法: 2010全国卷1 诗歌赏析(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衬日光腾起,顺风势来回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1分),最后“嘉树欲相依”蕴含作者期盼得明主之意,为全诗主旨。
(1分)归纳方法: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咏物诗鉴赏教案

一草一木总关情(教案)——咏物诗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一、预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答:参考答案:23、【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二、讨论归结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示例说明,做题步骤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咏物诗的特点二、了解咏物诗中寄托的感情类别三、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思路四、掌握咏物诗的常见手法(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咏物诗的感情类别。
教学难点:咏物诗的鉴赏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四首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让学生说出这些诗歌分别属于什么题材的诗。
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水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2.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边塞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感情。
4.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物诗诗中描写了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比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赞扬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二、咏物诗的题材特征1.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区别咏物诗和一般的写景诗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的高尚气节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咏物诗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田园风光图热爱大自然,隐逸避世写景诗咏物诗与写景诗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手法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托物言志;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借景抒情。
咏物诗鉴赏学案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一、初步感知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写作追求: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抄写一首咏物诗,与同学分享。
可以是学过的诗词,也可以是你喜欢的歌词或现代诗。
二、鉴赏训练(请于课前选做三首)题一: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1.所咏之物:修订: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题二: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所咏之物:修订: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题三: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
出身寒微,才华横溢,仕途坦坷,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
1.所咏之物:修订: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题四: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所咏之物:修订: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思考』咏物诗的鉴赏方法,咏物诗常用哪些表现手法。
三、链接高考四、延伸练习1. 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2.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诗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的重点、难点】1、对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作正确分析并把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提高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第一学时)一、概念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二)、常见的思想内容: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如《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或诗人托物言志,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
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表达了对政治的不满。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韩愈的《葡萄》。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如《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通过写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表达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四、常见的意象1、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常被诗人自喻,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淡泊的气质,顽强不屈的节操。
(生长环境:清幽,绝俗,苦寒)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唯有香如故。
”2、竹:亭亭而立,节节而高。
常被喻为贤才,以表达正直、不屈的品性。
如《严郑公宅同咏竹》“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浮云长。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比喻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隐士君子3、菊: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是隐者的象征。
诗人或托菊表达对其的喜爱,如《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或者诗人以菊自况,通过菊的高洁、幽香的品质,表达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宋人常常将木芙蓉与菊花并称。
晏殊:“数枝金菊对芙蓉,摇落意重重。
”欧阳修:“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张耒:“空山寂寂何所有?晚菊芙蓉相对幽。
”菊以陶渊明为知己,木芙蓉就与菊花一样,成为隐逸高洁的象征。
4、松柏:是中国士子坚贞心志的人格典范。
《论语·泰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杜荀鹤《小松》。
5、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芳草自怜,淡泊高洁。
喻高洁美好的品质。
兰途——美好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如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怀才不遇)6、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华贵,喻富贵吉祥美好。
欧阳修“天下真花独牡丹”。
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也可喻“离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莲花(荷花):冰清玉洁,喻君子。
(“莲”谐音“怜、恋”,乐府诗《采莲曲》)9、红豆: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丁香:素雅清纯美丽,沁人心脾的幽香,爱情与幸福象征。
又“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比如有唐·牛峤的“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是以丁香来暗喻愁思。
11、蝉:清露高声,是高洁品性的代表。
诗人常以他自况,表达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
(惜时光)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2、鹰:多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词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五、常用的艺术手法(1)整体:托物言志(托物讽喻)、借物抒情、象征(2)描写角度:虚实、白描、正面描写、侧面烘托(3)修辞:对比、拟人、比喻、借代、双关六、鉴赏方法1、“读清”全诗,写了什么物。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习性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把握表现手法。
【课前热身】从意象特点、情感、手法三方面赏析《石灰吟》、《卜算子•咏梅》。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特点: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
表现主题: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表现手法:借物喻人。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形象分析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自身特点:寂寞,无主,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但幽香依在,高洁亦在。
(正面描写)作者处境:主战派士气低落,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未卜,但是性格孤高、意志顽强,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高洁品格以及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课内探究案(第二学时)【学习目标】1、理解咏物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
2、把握《小松》、《柳》诗中的意象特点、情感及手法。
3、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在诗中所寄托的情志。
【学习难点】如何去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理解咏物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和把握鉴赏要点。
二、课内探究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诵读体悟: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感知:能顺畅描述诗歌内容。
3、思考探究:(1)、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注意从物的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环境方面把握)答: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时人不识。
自身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①“刺”,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
②、“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2)、诗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是如何表现的?(注意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答:答:(步骤一)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步骤二)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步骤三)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
三、合作交流下面两首诗吟咏的对象都是“柳”,请说说这两首诗在物象特征、情感和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咏柳柳贺知章李商隐碧玉妆成一树高,曾逐东风拂舞筵,万条垂下绿丝绦。
乐游春苑断肠天。
不知细叶谁裁出,如何肯到清秋日,二月春风似剪刀。
已带斜阳又带蝉!鉴赏思路方法小结: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2、体悟作者寄寓的情志 (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分析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四、活动展示交流请以生活中的某一物(如:钢笔、电风扇)为对象自创一首咏物诗(可近体诗亦可现代诗)。
五、课后作业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早雁”的形象特征?答:“哀”。
(2)、《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则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①象征手法。
②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注,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六、学后反思:课内探究案(第三学时)【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2、把握《子规》、《葡萄》、《赏牡丹》诗中的形象特征,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方法把握,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难点】主旨理解、手法把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身世及背景。
2、回顾鉴赏咏物诗的一般方法。
3、熟读《子规》、《葡萄》、《赏牡丹》。
二、课内探究1、阅读《子规》(顾况),回答下列问题:诗的第1、2句写出子规悲苦的形象特点,第3、4句以反问句式发问,由鸟及人,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2、阅读《葡萄》(韩愈),回答下列问题:本诗运用比喻修辞,借咏葡萄正逢生长之时,需要得到别人的扶持和援引,才能果满枝头,从而含蓄地暗示诗人怎样的情志?答:自己仕途困顿,渴望得到别人的扶持和援引。
3、阅读《赏牡丹》(刘禹锡),回答下列问题:①本诗运用对比,将芍药的无格、芙蓉的少情与牡丹的国色对比描写,突出了牡丹色彩的雍容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