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_罗瑞雪
浅议厦漳泉同城化视角下的区域协调发展

重要体现。厦漳泉同城 化是以厦漳泉三市 长期 共同繁荣发 切联 系 、 不可分 割 , 是福建地 区的金 j角地带 , 担任着促 进 日产值由每工 日 2 5 0元提高到工 1 3 3 7 0元 , 单体调试工 1 3产 压大于 6 K V , 在进行单体 调试 、 分 系统调试 、 整套 调试时 , 应
( 3 ) 2 0 1 3版 调试 定 额 优 点 参考文献 : 2 0 1 3年版调试定额顺应 时代发展 ,修正 了原有版本 中 [ 1 ] 沈维 春. 实 现 电力 工程造 价与定额 管理 的创新发 展 的缺陷与不 足 , 新增 了很 多调试项 目, 完 善了电力‘ 工程调试 f J ] . 电力 技 术 , 2 0 0 9 ( 0 7 ) . 定额 。 【 2 ] 2 0 1 1 年全 国电力工程造价 与定额管理工作会议在京 2 . 我 国 电 力 工程 调 试 定 额 中存 在 的 问题 召开[ A 1 . 《 电站信息) ) 2 0 1 2 年第 1 期[ c ] . 2 0 1 2 . 我 国电力工程调试定额在发展过程 中进行 了反复 的修 【 3 ] 中国 电力企业联合 会副秘 书长 沈维春. 实现 电力 工
实 验 项 目的 内容 还 不 够 完 善 。
该 由调试 单位负责 , 6 K V 以下 的 电气 设备调试 可 以直 接 由 安装 单位 负责 。 不够齐全 与完善的情况 , 在 进行垃圾 电站或者生 物电站调试项 目、 电
厂并 网安全性评价工作 中表 现得尤为突 出。针 对调试定额 项 目不齐全 、 不完 善的问题 , 需要在修编 电力工 程调试定额 1 . 4 2 0 1 3 年 版 调 试 定额 以及概预算设计时 , 做好缺漏项 目的增补工作 。 ( 1 ) 2 0 1 3年版调试 定额背景 结束 语 国家能源局通过《 国家能源局关 于批 准颁布 2 0 1 3 版 电 电力企业 的发展关系着社会 的发展 , 电力企业改革在不 力建设 T程定额和费用计 算规 定的通知) ) 2 8 9号文 ,颁布了 断推进 , 电力 工程 调试定额随着 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不断 2 0 1 3年版调试 定额 , 此版本调试定额于 2 0 1 4年 1 月1 3实 的进 步 , 1 也在逐步进行 改进与完善 , 国家政府 与电力 T程行
论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论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摘要:厦漳泉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厦漳泉区域经济发展对整个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厦漳泉三市各自为营的局面不利于长期健康发展,在同城化的背景下加强产业结构协调利于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本文从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地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被称为“闽南金三角”的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地位。
厦漳泉三地在地理区位上相邻,但长期各自为营,产业关联不密切,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现象突出。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三市的互利共赢及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路径。
为此,福建省提出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
2011年8月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工作方案》,随着《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签订,厦漳泉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协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厦漳泉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合作成为同城化的重大议题。
一、厦漳泉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一)厦漳泉经济发展状况厦漳泉三地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均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2000年到2011年,厦门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5.8%,高于福建省年均增长速度15%,而泉州为13.6%,漳州为12.6%。
厦漳泉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三市中,泉州经济实力最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70.8亿元,占三地总值的49.8%。
其次是厦门,为2535.8亿元,漳州居于落后,为1768.2亿元。
厦漳泉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和重要增长极。
三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从2000年的2024.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4304亿元,2000年以来占福建省总产值的比重最低达到47.7%(2010年),最高达到56.6%(2003年)。
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变化与福建省的变化态势比较一致,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显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三地的增长速度与福建省增长速度的相关系数值均达到0.74以上,因而厦漳泉是拉动和影响福建省经济的重要区域。
同城化视角下的厦漳泉区域合作研究

城可以通过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增加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有效增强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如将盐池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打造一个以“水”为主体,集休闲娱乐、地质文化、历史文化、酒店客房、特色餐饮、S P A 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胜地,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发展民俗旅游,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目前民俗旅游正在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而运城首先是个风味特产众多的地方,如闻喜煮饼、稷山板枣、蒲州青柿、北相羊肉和泡泡糕、无碱馍、关公酒等,可以建立特色小吃街、饮食文化展示馆;其次,当地也有蒲剧、眉户、绛州鼓乐、浮山木偶戏、皮影戏等地方戏剧闻名省内外,可以进行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再者,可以通过以盐池文化、道教文化、关公文化、名楼名塔、青铜雕塑等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产品特色,将特产也列为旅游商品,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并建立旅游商品一条街或每个景区建立一个旅游商品专柜,将旅游商品的开发形成一种产业。
通过对运城旅游发展的S WOT 分析,笔者认为运城市旅游业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为该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就需要进一步发挥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资源整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打造运城市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1]王莉红.运城农业旅游的SWOT 分析与策略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711-714.[2]文云.天水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 分析及对策研究[J ].甘肃林业高职教育,2009,(14):97-100.[3]杨生.浅谈运城旅游文化的定位[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97.!!!!!!!!!!!!!!!!!!!!!!!!!!!!!!!!!!!!!!!!!!!!!!!!!2012年第·1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总第126期Ja n2012[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厦漳泉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重要意义和面临的主要障碍,总结和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经济圈同城化发展经验,为厦漳泉同城化的顺利实现提出对策和建议。
厦漳泉地区产业空间发展特征及规划启示——基于价值区段和区位熵视角

9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8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望台湾地区,是大陆和台湾经贸合作及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先行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国家积极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地区,战略地位突出。
厦门、漳州、泉州(以下简称“厦漳泉”)作为海西经济区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分析其空间组织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规划统筹、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治理”五个一体化的目标。
审视厦漳泉产业协同目标效用并加以测度和评估,是本研究的直接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和区域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网络中,并形成以“价值区段”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1]。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优势产业的城市位于“价值区段”的高端;而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优势产业的城市则处于“价值区段”低端。
哈盖特(P. Haggete)提出区位熵的概念,用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地区内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以价值区段和区位熵为基础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与城市研究的发展。
本文以厦漳泉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价值区段的研究方法,开展产业空间、经济的测度,旨在认知地区产业空间、经济发展特征、成因机制,为厦漳泉发展对策的制定、城际互动和空间组织提供新的思路,进而有助于促进厦漳泉的科学规划和一体化建设。
1 厦漳泉相关研究综述本文从厦漳泉空间结构和经济产业两大类研究进行综述。
摘要 厦漳泉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区域发展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内涵不断发生变化。
本研究以厦漳泉作为案例,运用统计数据从价值区段和区位熵视角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经济、产业、空间发展特征,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解析和探讨厦漳泉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启示及思路。
论厦漳泉港口群、临港产业群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 收稿 日期]2 1 0 2 0 2— 2— 9 [ 回 日期 ]2 1 修 0 2—0 5~1 9 [ 基金项 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 目(02 06 ; 2 1A 1) 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闽教科 z1 ̄4号] 00 2 ) [ 作者简 介]刘松先 (95一) 16 ,男 ,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是战略管理与决策分析 。Em i isnx n 2.o —a :l ogi @16em l u a
第2 0卷 第 2期 21 02年 6月
厦 门理 工学院学报
J un lo ime iest fT c n lg o r a fX a n Unv ri o e h oo y y
V 1 2 No 2 0. 0 .
Jn 0 2 u .2 1
论 厦 漳 泉 港 口群 、 临 港 产 业 群 与 城 市 群 的 协 同发 展
一
、
“ 群 " 的概 念 界 定 及 其 协 同关 系 三
( ) 港 口群 、临港产 业群 与城 市群 的界 定 一 1 .港 口群 是港 口功 能及规 模发 展 到一定 阶段 的产 物 。它 是指 在 规 划 协调 的基础 上 ,地 理 空 间相 近 ,共有腹 地 ,以竞 合关 系为 主构 成 的分工 协作 港 口联合 体 。地理 位 置 的临近 和交 通通 达是 港 口群形 成 的基础 ,共 有腹地 是港 口竞 合 的推动 力 ,规划 协调 是港 口群 发展 的必 要条 件 。 2 I港产 业群 是 由一 系列 从事 港 口相关 服 务 的企业 聚 集 在 同一 港 口区域 ,形 成 集 聚效 应 并 获得 .} 缶 相 对 于集群 外部 的联 合竞争 优 势 的产 业联 合体 。它被认 为 是 临港产 业集 聚 的高级 阶段 。从 临港产业 群 与港 口关 系 的角 度看 ,临港 产业 群 的类 型及典 型 产业 如表 1 所示 。
深化厦漳产业合作的难点与对策——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为背景

深化厦漳产业合作的难点与对策——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
化为背景
马桂婵
【期刊名称】《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6)002
【摘要】为了加快厦漳泉大都市区的发展,适应同城化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趋
势,2011年8月福建制定了《福建省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发展定位与主要目标。
随着《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签订,厦漳产业合作开始进入了一个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为背景的发展新阶段。
在同城化条件下,深化厦漳产业合作仍存在战略制约和体制制约这两个较为突出的难点,需要进一步通过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予以解决。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马桂婵
【作者单位】中共漳州市委党校,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基于同城化背景下的厦漳泉大都市区耦合发展研究 [J], 林芳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 [J], 李为
3.基于同城化背景下的厦漳泉大都市区耦合发展研究 [J], 林芳;
4.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建设的条件分析与对策思考 [J], 余舒悦
5.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SWOT分析——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为背景[J], 马桂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厦泉漳城市联盟的现状和对策建议

( uincnt c caf dq a f ao eirt ncne 50 1 F J o s t e ie ul ctnrg t i etr 0 0 ) a u r i i i i sao 3
Ab ta t ti tei pse n yigXa n Q aZ o n h gh uct dvlp e t rsn cn io , da t eadters i sr c :h s assaa z i sh s l n Me , un huadZ a Z o i eeom n eet odt n av a h tc n y p i n gn e rt fc r, ut gf w r uhfradtecu t pa ugso f h iM n Q aZ o dZ ag hua i c. at s p tn radt p s w r o n rl sget no eXa e , un hua h nZ o la e o i o o o h e n i t n ln Ke wo d : i n Q aZ o n hnZ o l c , ecu t pa u et n y r s Xa Me , un huadZ ag h ua i et o n rl sg so la n h e n i
岸经济区服务 ; 利于提升福建省 区域 的整体竞 争能力 , 有 进一
步拓展发展腹地 ; 有利于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 协调发展 , 确 保提前 3年实现全 面建 设小 康社会 的 目标 ; 利于加 强和深 有
二、 制约厦 泉漳 城 市联 盟发展 的因素
长期 以来 , 由于受行政区划 的影响 , 厦泉漳缺乏区域协调 发展机制 , 镇规模偏 小 , 城 协作关 系较 弱 , 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 缺乏必要 的分工和 协作 , 区域整 体发展 态势 难 以形 成。厦泉 漳人 口密度高 , 人均耕地 少 , 后备耕地 资源不 足 , 进一 步发展 的腹地受 到限制 。同时 , 出省交通瓶颈制 约 , 受 厦泉漳地 区与 广东 、 江西等邻近省份 的联 系不畅 。厦 泉漳 地区企业 规模偏 小, 规模效益不高 , 在全 国有突 出地位 的企 业较少 , 拳 头” “ 和 “ 龙头” 品和知名品牌不多 , 产 共创 区域 “ 拳头” 产品和名牌 产 品任务艰 巨。厦 泉漳 地 区在铁 路 、 场 、 口、 源 、 机 港 能 高速 道 路 、 路 以及会 展 、 公 学校 、 体育场馆 建设等方 面 尚缺乏统一 的 协调机制 , 一定程度上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 的现象 , 基础设施
基于同城化背景下的厦漳泉大都市区耦合发展研究

积 比 中国第一 大城 市 上 海 的 面积 还 大 , 相 当于 7个 香港 的大 小l _ 3 ] 。 厦 漳 泉大都 市 区是 以厦 门 、 泉州 、 漳 州为 核心 城 市, 辐 射周 边龙 海 、 漳浦、 长泰 、 南安 、 晋江、 石狮 等 县 市发展 的城 市一 体 化 区域 。厦 漳 泉 三 市 , 历 来 就有
显缩 小 与台北 都会 区 的发 展 差 距 。根 据《 厦 漳 泉 大
都 市 区同城化 发展 总体 规划 纲要 ( 征求 意见 稿 ) 》 , 厦 漳 泉三市 计划 利用 2 0 1 1 —2 0 2 0年 的时 间 , 共 同建 设
一
个 核心 区 面积达 7 7 7 2 k m 的大都 市 区 。这 一 面
新 , 促 进 区 域 融合 、 优 势互补 , 形 成 共 建共 享 的 机 制 , 提 升 区 域核 心竞 争 力 。
关键词 : 同城 化 ; 厦漳泉 ; 大都 市 区 ; 耦 合 发 展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9 9 。 2 J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5 3 7 9 ( 2 0 1 3 ) 0 7—0 0 0 】 一0 4
满足。
厦门、 漳州、 泉州 3个 城 市按照 福建 省委 省 政府 颁布 的 《 加 快 推 进 厦 漳 泉 大 都 市 区 同 城 化 工 作 方 案》 , 于2 0 1 1年 9月 8日共 同签 订《 厦漳 泉 大都 市 区 同城 化 合 作 框架 协 议 》 。到 2 0 1 2年 , 厦 漳泉 三 市 同 城化 工作 正式 开 始启 动 , 明确 到 2 0 1 5年 初步 实 现 同 城化 , 交通 、 教育 、 保 障、 能 源 等 资 源实 现 一 体 化 , 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表 1 可以看出,在第一产业方面,泉州、厦门在第一 产业上的比重远低于漳州,但第二产业的比重都高于漳州, 且在产业技术层次上无论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比漳州 高。第一产业是漳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重在不断下 降,但仍占 16.7%。第二产业对漳州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发 挥着拉动作用,并在长期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泉州的第二 产业比重最大,其次是厦门,最后是漳州。厦门的第三产业 比重最大,为三市最高,且高于全省水平。厦门第三产业一 度具有较强的发展劲头,第三产业优势凸显,但其支柱产业 还未成形,还不能替代传统工业的地位。从第三产业比重来 看,厦门的产业结构发展要优于泉州,泉州优于漳州。
区域经济
论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罗瑞雪 1 叶 爽 2
(1.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2. 福建建材工业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厦漳泉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厦漳泉区域经济发展对整个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厦漳泉 三市各自为营的局面不利于长期健康发展,在同城化的背景下加强产业结构协调利于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区域产业的整 体竞争力。本文从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地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 问题的对策建议。
6
JINGJI 经济 SHI 视 JIAO 角 2012 年第 6 期
区域经济
从厦漳泉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分析,泉州第二产 业比重持续上升,到 2011 年比重达到 62.5%,厦门和漳州第 二产业比重近年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且占比较大,分别 为 51.4%和 48.5%。其中厦门的产业结构在 2008 年和 2009 年出现了“三二一”结构,改变了以往“二三一”的结构,这与 金融危机对厦门制造业的影响有密切联系,但随着制造业 的复苏又回归到原来的趋势,而泉州和漳州一直保持着以 第二产业为主结构。泉州第三产业在不断下降,而漳州在 2010 年前比重在上升,2011 年出现回落。综上可见,厦漳泉 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在产业结构层次上存在较为明显 的梯度差距,三地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时期。
一、厦漳泉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厦漳泉经济发展状况 厦漳泉三地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均保持较高速度的 增长。2000 年到 2011 年,厦门的 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 15.8%,高于福建省年均增长速度 15%,而泉州为 13.6%,漳 州为 12.6%。厦漳泉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三市中,泉州经济 实力最强,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270.8 亿元,占三地 总值的 49.8%。其次是厦门,为 2535.8 亿元,漳州居于落后, 为 1768.2 亿元。厦漳泉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和重 要增长极。三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从 2000 年的 2024.2 亿元 上升到 2011 年的 4304 亿元,2000 年以来占福建省总产值 的比重最低达到 47.7%(2010 年),最高达到 56.6%(2003 年)。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变化与福建省的变化态 势比较一致,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显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三 地的增长速度与福建省增长速度的相关系数值均达到 0.74 以上,因而厦漳泉是拉动和影响福建省经济的重要区域。 (二)厦漳泉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厦漳泉产业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梯度性。厦门作为经
二、厦漳泉产业结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厦漳泉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泉州和厦门要优于漳州。其中 泉州的经济发展规模最大;厦门限于土地面积和经济腹地 小,经济规模约为泉州的 60%;漳州发展偏慢,经济规模仅 约为泉州的 40%。从 2011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厦门 为 70734 元,泉州为 52245 元,而漳州仅为 36896 元,远低 于厦门和泉州。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会导致地方保护倾 向较大,利益分配难以协调的情况出现,不利于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发展。 (二)缺乏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产业群与产业网络体系 首先,从垂直产业层面来看,厦漳泉区域产业链缺乏梳 理和整合,对产业链认识不足,导致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 方政府往往对集群机制没有认识,有些地方甚至陷入盲目 搞开发区的误区。许多地区缺乏分工协作的眼光,只是从各 自的需要和利益出发,盲目追求“小而全”和“满天星”的企 业群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导致区域间结构的 趋同和重复分散的低水平开发项目,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分 散了整体竞争力[1]。 其次,从产业水平层面来看,厦漳泉产业联系较弱,没 有形成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产业群与产业网络体系。农村地 区、落后地区与大城市的产业联系不强。中小城镇多正处于 城镇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特色表现尚不明显,不能发挥其 在区域产业链中应有的中介作用。 目前,厦门泉州的制造业主导产业在地区内部的产业 集中度较高。厦门的主导产业电子、机械、化工具备较强的 集群、协作和配套能力。多数产业链集研发、制造和销售于 一体,上下游关联较强。另外,厦门和其周边城市在发展上 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的联系较松散。泉州的产业集群现象明 显,主要形成了鞋业、服装、石油化工、纺织、建材等产业集 群。泉州市的产业集群基本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出 口依赖性强,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致使与周围其他 地区的经济联系不强。而漳州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但现代农 业水平不高,工业产品生产的上下游配套能力较差,工业产 业链没有形成,工业效益也有待提高。漳州城镇特色不突 出,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承接能力差,产业链和产业 集群尚未形成。加上厦门泉州对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有较大
7
JINGJI 经济 SHI 视 JIAO 角 2012 年第 6 期
区域经济
席会议制度,但政府间许多共识的达成是依靠领导人作出 的承诺来保障的,缺少法律效力和制度保障。目前还没有文 件对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法律保障有明确规定,监 督管理职能存在缺失,规划实施缺少制约和监督力量。
三、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 厦漳泉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在 区域内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形成具有较高开 放度、集中度和较强承接能力的产业链及产业网络体系。 厦门应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发 展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和总部经济, 应推进劳动力密集型、资源高消耗型产业向漳州和泉州转 移,努力维护厦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厦门为核心整合 厦漳泉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共兴共荣;充分发挥厦门 人才、资金、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 势,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泉州在工业基础、资本实力、侨胞资源等方面具有突出 优势。现阶段须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加快制造业优化 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向高新化发展、产品 向高附加值延伸,不断获得竞争优势;梳理和整合产业链和 产业集群,如促进与漳州食品加工产业链的整合,谋求占领 产业链的中高端,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金融服务业 的规范合理发展和创新改革,充分发挥泉州的资金优势,营 造更加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 漳州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土地资源优势明显,应提升 现代农业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加工的规模化、高科技化,延 长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的发展,发挥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促进作用。在工业的发 展方面,一方面完善中小城镇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城镇承 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优化产业成长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 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加强对台产业合作,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构建和谐 区域关系 利益关系是政府之间合作与协调的核心问题,区域经 济一体化不能以牺牲次级城市利益为条件,而应寻求长期 中共同利益的帕累托最优。协调机制的确立需要地方政府 达成共识,明确产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围绕发展目标设 置相应的社会组织结构,明确成员的地位及相互作用,并通 过法律、政策等方式以约束和规范成员的行为。建立合理公 正的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应该坚持公平竞争、机会均等、 利益兼顾、适度补偿的基本原则。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 定利益协调补偿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成立强有力的实施机 构和组织,形成完善统一的区域协调关系。产业利益补偿机 制可以通过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来实现,其主要手段有 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3]。 (三)保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区域性一体化 市场体系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巩固区域分工机制,保障经济
济特区,服务业发展较好,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是厦门 经济的核心。泉州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发展以轻型工业为主 体,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产业集群明显,港口商贸发展繁荣。 漳州农业资源丰厚,生态环境较为优越,虽工业比重最大, 但农业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水平及效益比厦 门和泉州低(详见表 1)。
表 1 2008- 2011 年厦漳泉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情况 单 位 :%
的吸附力,使得漳州发展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外来的产业转移和布局。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厦 漳泉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产业群与产业网络体系。
(三)厦门、泉州没有发挥应有的中心城市作用 中心城市是优势集聚并具有强大吸引力、拉动力、辐射 力的城市,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中 心城市竞争力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充分条 件。厦门和泉州作为省域的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 在产业层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厦门经济发展迅速,制造工 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实力较强,外资经济举足轻重。泉州借助 其工业基础,经济实力雄厚,创业环境较为优越。但两中心 城市在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带动作用不明 显,在区域内并没有产生较强的扩散效应。 首先,厦泉漳发展一度各自为营,厦门、泉州两市对区 域产业协调的拉动作用不明显。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 的影响,三市对区域发展的竞争态势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必要的分工协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 的生产要素布局和规划产业发展,使得城镇规模偏小、协作 关系较弱、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关联效应没得到应有的 发挥。同时,城市之间的盲目竞争,也使闽南金三角在一定 程度上陷入资源分割和重复建设的怪圈[2]。厦门和泉州的优 势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流动受阻,没有得到 合理配置,不利于厦漳泉优势互补、错位和协调发展。 其次,厦门泉州两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能力 较弱。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受其城市规模大小 的制约。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凝聚与辐射能力、辐射范 围、影响强度相当程度上与城市本身的规模成正比。厦门行 政区域面积小,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 1.3%,而泉州市区面积 也不大,为 48.85 平方公里。厦门和泉州市区城市规模小在 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两个城市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指 挥中心、服务与管理中心、调节中枢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的 作用。中心城市要在对外竞争中获得发展空间,中心城市国 际化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现在厦门、泉州两市 经济实力在国内很强,但与国际性大都市相比,仍存在很大 的差距。 (四)区域内产业协作的协调机制亟待建立 科学且可行的产业合作规划需要相应的协调机制的配 套实施,才能有效引导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协调机 制是厦漳泉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今年各项 有关产业的专项规划陆续出台,厦漳泉产业定位、融合、布 局和产业链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规划指导,并进入了具体实 施阶段。但是在协调机制如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激励和监 督管理机制方面还欠缺有效措施。 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是否有效影响着政府间合作效率 的高低。通过建立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对做出利益让 步的地方政府给予补偿,能做到利益调节的最大均衡。激励 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也对规划的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虽然目前建立了厦漳泉三市磋商机制和同城化工作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