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区位与结构优势实证研究——以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的厦门市为例
论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论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摘要:厦漳泉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厦漳泉区域经济发展对整个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厦漳泉三市各自为营的局面不利于长期健康发展,在同城化的背景下加强产业结构协调利于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本文从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地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被称为“闽南金三角”的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地位。
厦漳泉三地在地理区位上相邻,但长期各自为营,产业关联不密切,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现象突出。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三市的互利共赢及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路径。
为此,福建省提出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
2011年8月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工作方案》,随着《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签订,厦漳泉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协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厦漳泉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合作成为同城化的重大议题。
一、厦漳泉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一)厦漳泉经济发展状况厦漳泉三地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均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2000年到2011年,厦门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5.8%,高于福建省年均增长速度15%,而泉州为13.6%,漳州为12.6%。
厦漳泉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三市中,泉州经济实力最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70.8亿元,占三地总值的49.8%。
其次是厦门,为2535.8亿元,漳州居于落后,为1768.2亿元。
厦漳泉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和重要增长极。
三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从2000年的2024.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4304亿元,2000年以来占福建省总产值的比重最低达到47.7%(2010年),最高达到56.6%(2003年)。
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变化与福建省的变化态势比较一致,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显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三地的增长速度与福建省增长速度的相关系数值均达到0.74以上,因而厦漳泉是拉动和影响福建省经济的重要区域。
厦漳泉大都市区“多极中心制”布局模式探析

发达城市, 但腹地狭小决定了两地将重点发展低污染、 低 能耗的高科技型企业, 劳动密集型、 高能耗企业势必转移
到周边地区。 另一方面, 漳州期盼与厦门、 泉州进行合作以 缩短与厦门、 泉州的发展距离。 ' 漳4I 1 、 将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
遇, 主动对 接, 积极参 与 构建厦 门湾 经
装 备 制 造 业、石 化工 业 、 电信 息 产业 、生物 服 装纺织 光 医 药产 业 新 材料 、 能环 保产 业。 建 材、 食品 、 造纸 、 工艺 品制造 等。 节
用” 还有相当的差距。 经流 量不足, 其 国内生产总值在全 国1个副省级城 9 市中居于末位, 在省内排名也在福州、 泉州之后 ; 支柱产业 的配套能力较弱
厦门
信息技术、 生物与新医药、 新材料、 节能环保、 电子、 机械、 航运物流、 旅游会展, 金融与商 海洋高新产业、 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务、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 石油化工、 装备制造业、 电子信息、 生物及新 医药、 新能源、 汽车及配件、 新型船舶、 光伏玻 机械、 食品、 建筑建材、 钢铁四大产业。 璃 及新 材料 。
以来, 厦漳泉三地 由于行政区域 的分割, 并没能形成有效
的 资源 配 置 。 天, 今 我们 推 进 三 地 同城 化 的进 程更 需要 认
3 . 通过三地有效的整合与规划, 可以较为有效避免在
都市化进程 中, 产业 向中心城市集中, 造成中心城市产业 过
渡密集, 边沿城市垄 化现象, 带来 “ 大城市病” 的危害。
区域 发 展
厦漳泉大都市区 “ 多极 中心制’ ’ 布局模式探析
● 张 少华
[ 内容提要] 今 年 7 底, 照省委、 月 按 省政府的部署, 厦漳泉大都市区 同城化 第 一次党政联席会在厦 门 举 行, 会议确定了 三市同城化的时间表和项目 。 表 这标志着, 海峡西岸将呈现一个大都市群, 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
厦漳泉地区构建闽南城市群的优势分析

片, 呈现出密集发展态势 , 因此闽南城市群的构建有着
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
一
、
城 市之 间互补性 强
厦门特区初创时期, 外商纷纷涌入 , 大都以加工贸
易为 主 。厦 门市引进 项 目从填 补 产 品 空 白、 业 空 白 行 向品牌 产 品、 模企 业 、 势行 业 的龙 头 项 目转 化 , 规 优 最
林 惠玲
( 漳州城 市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 系, 福建 漳州 3 30 ) 60 0
摘 要 : 门与漳州、 厦 泉州的“ 错位” 发展 态势 日趋 明显 , 势 互补 性强 , 优 为构建 闽南城 市群 打 下了坚 实的 经济基 础。对
台“ 五缘” 优势是 以福 建为 主体 的海峡 西岸 经济区的独特优势 , 闽台经 济合作是 海峡 西岸 经济 区建设 的重要依托 。区 内 交通网络 日趋完善 , 口经济发达 , 港 为闽南周 边的城 市尤其是 内陆山 区打破行 业部 门、 区和所有制之间的界 限 , 地 发展跨 地 区、 跨行 业、 跨部 门和多种 经济成分的协作 和联合方式的经济带来新 的机遇 。厦 漳泉城 市联盟不仅加快 了闽南地 区的
21 年 1 00 月
湖北第二 师范学 院学报
Jun lo b iUnv ri f u ain o r a fHu e ies yo c t t Ed o
Jn 2 1 a.O0
VD. 7 ND 1 2 .
第 2 卷第 1 7 期
厦漳泉地 区构建 闽南城市群 的优势分析
・
收 稿 日期 : 0 2 9—1 —2 0 1 0
9 ・ 0
游鞋 、 柒牌服装、 七匹狼 系列迅 速成 为全国知名 品牌 , 但是泉州经济结构还是以服装 、 鞋业、 石油化工等劳动 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 的企业为 主。 业、 _ l鞋 2 晴雨 伞业、
厦门区域产业分析报告

厦门区域产业分析报告一、引言厦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一个特殊经济区。
本报告旨在对厦门市的产业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经济概况厦门市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
近年来,厦门市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创新驱动和高端制造业发展,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逐渐增强。
三、产业结构1. 第一产业厦门市的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等。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在厦门市的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仍然对当地的农民和市场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第二产业厦门市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等。
制造业是厦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化工等行业发展较为突出。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厦门市的制造业日益注重创新和绿色发展。
3. 第三产业厦门市的第三产业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包括金融、商贸、旅游和物流等行业。
尤其是旅游业,厦门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此外,厦门市还发展了一些新兴产业,如互联网服务、文化创意和健康养老等。
四、产业分析1. 优势产业在厦门市的产业结构中,有几个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首先是电子信息产业,厦门市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电子信息行业提供了很多优质产品和解决方案。
其次是旅游业,厦门市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2. 挑战和机遇尽管厦门市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厦门市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其次是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厦门市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
3. 发展策略为了进一步促进厦门市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强产业协同和创新合作,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以城市一体化战略提升区域竞争力探索——以“厦漳泉一体化”为例

漳泉 大都市 区 在海峡 西岸 经济 区乃 至在 我 国东南 沿海 的辐射 带 动作 用 , 建 祖 国大 陆 对 台交 往 合 构
作的平台和门户。主要 目 标是推动厦漳泉从 目前 般性区域合作 、 城市联盟 向紧密型 、 实质性 、 一 体化 融合 的大都 市 区发展 。 经 过改 革 开 放 以 来 3 0多 年 的 大 规 模 建 设 . “ 厦漳 泉” 区经 济 已经 较 为发 达 。 福建 省 经 济 地 是 最 具 活力 的增长 极 和 核 心 区域 , 且 日益 成 为 福 并 建 省新 型生 产 中心 与 制 造业 基 地 进 制 度 与技 先 术 的创新 源 以及海 峡西 岸重 要 的都市 连绵 带 。在 经 济全球 化 和 区域 经 济一体 化步 伐 日益加 快 的背 景 下 。 一 步 发 挥 闽南 地 区 毗邻 台 湾 、 连 珠 三 进 南 角 、 海 临港 、 通便 利 的 区位优 势 . 合 实 力雄 沿 交 综 厚 、 业 基 础 较 好 、 育 科 技 水 平 较 高 的经 济 优 产 教 势。 以及 闽南 文化 的人文 优势 , 区域整 合各 类资 跨 源 。 破 行 政 区域 和用 地 制 约 , 理 进 行 产 业 分 突 合 工 , 高产 业 技术 支 撑 、 才 扶持 、 础 设 施 和政 提 人 基 府 服务 的整体 配套 , 培育 闽南 产业 带 , 现城 市联 实 盟 . 进“ 漳泉” 促 厦 崛起 , 其 在 福 建 加 快 闽东 南 使 开放 开发 、 建设 海峡 西岸 经济 区 , 以及对 接长 三角 和珠 三角 的新 一 轮发 展 中进 一 步发 挥 先 导 作 用 . 既有 现实需 求 具 长远 的战 略意义 。 更
(2021年整理)用SWOT分析厦门.

用SWOT分析厦门.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用SWOT分析厦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用SWOT分析厦门.的全部内容。
用SWOT分析厦门一、优势1、区位优势厦门毗邻台湾海峡,与宝岛隔海相望。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厦门的门户口岸优势愈发彰显。
除了继续引进台湾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外,厦门还可以借鉴台湾当局对中小企业的辅导机制的运行,力争培育出像新竹园那样著名的创业企业孵化器,促进民营企业集聚发展。
2、潜在投资能力在与同类副省级城市的比较中,厦门市的人均gdp位居前列。
这表明厦门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一般而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潜在投资能力越大。
按可比价格计算,2003年,厦门的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已达到35029元人民币,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5元,仅次于深圳(25935元、广州(15002元、宁波(14277元。
2006年,厦门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加至18513元,排在深圳(22567元、广州(19851元、宁波(19673元、杭州(19027元之后①。
这表明,只要有合理的投资渠道,政府加以适当引导,民营经济的融资来源可以社会化、多元化,民营企业囿于规模难以发展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3、体制灵活,生命力顽强厦门是外向型经济占主导的城市,长期以来外资在经济总量中占大多数比重.厦门的民营企业在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拼搏成长,于夹缝中生存,所使用的资源基本上通过市场获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经营管理机制灵活,对市场反映敏感,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机会,投资决策果断,尤其对市场上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的商品需求,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明显优势,规避市场风险的灵活程度较高。
浅谈闽南“金三角”经济区的开发战略问题(一)

浅谈闽南“金三角”经济区的开发战略问题(一)闽南(厦门、泉州、漳州)“金三角”经济发展问题,早在1981年夏天国家科委在鼓浪屿召开利,技政策研究会时,有几位同志就提出来了。
当时我接受这个提法,以后我在几个场合讲话时也宣传过这个观点。
中囚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一个生产力的战略布局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如长江三角洲,应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等城市形成一个经济区。
现在,国务院已批准成立规划办公室抓这件事。
此外,还有渤海圈、松辽平原、福建—广东“黄金海岸”等几大块的经济区。
中国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必须依靠东部并逐步向西部发展。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虽然比较慢,但资源很丰富。
不开发大西北、大西南,也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
闽南“金三角”是“黄金海岸”的一部分,从世界经济战略的角度着,有其重大的价位,现在再不抓就退了。
现在我想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同志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闽南“金三角”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战略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过去一般人认为福建比较偏僻,山多地少,交通不便。
但事实上,并不偏僻。
在古代,泉州港忧是一世界大港之一,到近代,厦门、福州是“五口通商”的两个口岸。
解放30多年,福建囚处于国防前线,经济发展较慢。
但现在情况不同论了,实行开放政策,搞现代化建设了,战略地位越来越重妻了。
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有人说,这就意味着要参加国际经济“战争”。
从地理位置来看,“前线”之一就在“黄金海岸”,而闽南金三角是“黄金海岸”的一部分,又是福建一块宝地。
我们现在讲的闽南“金三角”指厦门一泉州一漳州,从全省范围来看,还有三明一福州一厦门的较大金三角。
开发闽南“金三角”,不仅对振兴福建经济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闽南“金三角”经济区的发展,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对收复香港主权和台湾回归祖国都有重大影响。
二、对闽南金三角的优势和弱点要进行科学分析这个地区有很多优势:如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属于沿海亚热带。
闽南金三角地区产业、空间整合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闽南金三角地区产业、空间整合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福建省闽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带,有着丰富的经济资源和文化底蕴。
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闽南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闽南地区中心城市福州、厦门和泉州组成了福建省的“金三角”地区,它们地处沿海,拥有良好的港口和交通设施,为福建省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全球经济形势的演变,闽南地区的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解决问题,推进经济发展,闽南地区政府和社会上的各方力量需要进行产业、空间整合发展的研究和实践。
二、研究意义闽南地区是福建省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金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研究闽南地区的产业、空间整合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拓宽闽南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加快城市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闽南地区产业特点和发展机遇分析。
本部分将重点探讨闽南地区的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优势和瓶颈,揭示产业变革和发展机遇。
(二)闽南地区空间结构特点和优化方案。
本部分将从城市化进程、交通设施、用地优化和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探讨闽南地区空间结构的优劣和改进方案,以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活质量。
(三)闽南地区产业、空间整合发展路径。
本部分将围绕闽南地区的产业、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可行的产业、空间整合发展路径,并制定实施方案。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闽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探索闽南地区的产业、空间整合发展的最佳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 中心城市产业区位与结构优势实证研究
以厦 漳泉 “ 闽南金 三 角" 的厦 门市为例
刘名远
( 福 建江夏 学院经济 贸易学院,福建福 州,3 5 0 1 0 8 ) 摘 要 :以厦 漳泉 “ 闽南金 三 角” 的厦 门市作 为考察对象 ,剖 析厦 门区域 中心城 市核 心地位
的 确 立及 其 辐射 扩 散 效应 发 挥 的现 实特 征 ,通 过 产 业 结 构偏 离一份 额模 型 对 厦 门 区域 中心 城 市 的 产
关键 词 : 区域 经 济 ; 区域 中心城 市 ;产 业 区位 优 势 ;偏 离一 份 额 模 型
中图分类 号 :F 2 9 9 . 2 7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2 0 9 5 — 2 0 8 2( 2 0 1 3 l 0 4 — 0 0 1 0 — 0 7
业优 势进行 实证 分析 。研 究表 明 ,产业优 势 由产业 结构 和 区位优 势构成 ,区域 中心城 市规模 聚集
效 应 的 发 挥 和 区 域 产 业 经 济利 益 分 享 与 补 偿 机 制 的 建 立健 全 是 区域 中心 城 市有 效发 挥 辐 射 扩 散 效
应 的 经 济基 础 和 利 益 制 度 保 障 。
作者简介 :刘名远 ( 1 9 7 8 一),男,江西吉安 人 ,福 建江夏学院经济 贸易学院讲师 ,经济学博士 。
l 0
业 资源优 势对 区域周边 地区的辐射 扩散效应 的发 挥程度 。本文 以闽南金 三角地区厦 门区域 中心城 市 作为考察对 象 ,从产 业优势 角度对 厦 门市六 区的产业 区位和结 构优势及其空 间分布进行实证研 究 ,归纳厦 门区域 中心城 市的产业优 势现实特征 ,并 以此为基础 提 出发挥 区域 中心城市 引领 、辐 射扩散 、带动效应 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思路 。
域竞争优 势是区域产业竞 争优势 的集 中体现 ,而这 种集 中体现 又主要体现在 该区域 中心城 市的产
业竞争优 势强弱程 度 、区域 中心城 市的产业结 构和区位优 势及其区位分 布 ,以及 区域 中心城市产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5 — 1 7 基 金项 目:福建省社 科规 划基金项 目 ( 2 0 1 2 B 1 4 5 );厦 门集美社科联规 划基金 项 目 ( 2 0 1 2 0 8)
中厦 门市综合竞争 力指标 系数为 1 . 1 6 ,远 大于海西经济区 的其它 1 9 个城 市 。 ( 见 图1 )可见 ,厦 门
市作为海西 经济 区特 别是 闽南金 三角地 区的核 心 中心城市具有 显著的 比较 竞争优势 ,在发挥 它所
禀赋和积 淀的各种政 策制度 、区位 、资源优 势的基础上 ,பைடு நூலகம்集 了大量优质 政策和经济社 会资源 ,
城 市无论在政策 制度资源 ,还在 是 自然 资源要 素禀赋 、区位选择 、经济社会基础特 别是产业 经济
基 础等方面通常 都具有显著 的比较优 势 ,并 通过循环 累积因果效应 的发挥不断强化 它们 的比较优
势 ,【 3 成为区域 中心城市辐射扩 散的经济基础 。
产 业是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物质 基础 ,是 区域 经济 利益 最核 心的构 成 内容 。在一 定程 度上 ,区
逐步形成了包括长三角 、珠三角 、海峡 西岸在内 ,经 济规模 大小不 一的2 3 个城 市群区域经济。 实 践表 明 ,无论是 省际空 间层级 的东 、中、西 、东 北部 区域 经济 ,还是 省域 内空间层级 的城市群 区 域经济 ,都不能离开 区域 中心城 市对 该区域经济 发展 的引领 、辐射 、带 动和聚集作 用 。例如 ,长 三 角地 区的上海 市 ,珠 三角地 区的深圳市 ,闽南金三 角地 区的厦 门市 。实践表明 ,这些区域 中心
具有支撑 、带动 、引领 该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 和有 利区位条件 。
1 . OO
0 .5 O
0 .0 O
~
0.5 O
门 市
州 市
州 市
州 市
头 市
州 市
州平原 ,濒 临 台湾 海峡 ,享有独特 的地理 区位 。厦 门市作 为经济特 区、计划单列市 、副省级 市 ,
享有特殊 的政 策制度优 势 。随着海西 经济区国家 区域发 展战略 ( 2 0 1 1 )的确立 ,以及厦漳 泉 同城 化 区域经济发 展战 略 ( 2 0 1 1 )的实施 ,厦 门市作 为海西经济 区、闽南 金三角地 区重要 区域 中心城 市 的核 心地位得到 确立 ,其对 周边 地 区的领头 雁作用也在不 断加强 。主成分数理统计 结果 显示 , 海西经济 区2 O 城 市综合竞争力指标系数只有厦 门市 、福州市 、温州市 、泉州市和汕头市大于0 ,其
二 、区 域 中 心 城 市辐 射 扩 散 效应 的现 实 特 征
( 一 )区域 中心城 市核 心地 位 的确 立
厦 门市作为 闽南金三 角地 区的核心 中心城 市 ,辖有 岛内的思明 、湖里二 区和岛外 的集美 、海 沧 、翔安和 同安 区4 区。厦 门市地处我 国东 南沿海福 建省的东南部 、九龙江入海处 ,背靠漳州和泉
一
、
引 言
区域分工的不 断深化 促使 区域 资源要素 的空 间配置应逐步 突破现有行政 区划所带来 的行政和
市场壁垒 ,现代区域经 济发展模式将逐 渐取 代传统行政 区经济发展模式 。[ 1 目前 ,我 国空 间经济基
本形成 了以东 、中 、西 、东北部为 区域分布 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以及在这 四大经济 区域基础上
第3 卷 第4 期 2 0 1 3 年8 月
福 建 江 夏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F u j i a n J i a n g x i a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NO. 4 . AH E . 2 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