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活性污泥驯化现状及进度安排

合集下载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步骤一、步骤1、氧化沟连续进水,使内沟污泥浓度达到500mg/l以上,然后启动曝气机闷曝(不进水,不取水);天后,停止曝气,静止半个小时。

排出上清液1/2左右,充满新鲜污水后(添加营养源),继续闷曝1-2天后,再排走氧化沟,二沉池1/2左右上清液(往后每天多次,MLSS上升,需要营养源多)。

添加污水,闷曝以后,要反复多次添加污水做营养源。

直到形成絮状体。

SV30在百分之30左右,活性污泥镜检结果,菌胶团已形成,可见到漫游虫,草履虫,钟虫,轮虫等。

这段时间大约为10-15天。

3.改间接进水或者为连续进水。

改闷曝为持续曝气(使曝气中有足够氧气),微生物将二沉池的污泥及时全部回流到曝气池。

(如不及时,微生物长久,积累,缺氧气死亡,有机物腐烂发酵会发臭。

)此阶段10天左右,使氧化沟污泥浓度达到2000-4000mg/l,SV30达到百分之十到二十。

4.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

并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5.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NH4Cl、H3PO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

6. 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二、调试期间的监测和控制在调试及运行过程有许多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进水CODcr 浓度、pH值、温度、溶解氧等,所以对整个系统通过感官判断和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使处理达到最佳效果。

污泥驯化方案

污泥驯化方案

污水处理厂污泥驯化方案1、投加污泥缺氧/厌氧池投加:用挖机投加在缺氧池/厌氧池内,利用搅拌器稀释,开启内回流匀质。

严格控制投加点,避开搅拌器,且单池不易单次投加量过大。

为减轻运输压力应取脱水污泥。

(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

一般按曝气池总容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浓粪便水)2、活性污泥驯化(1)第一阶段(5~10天)驯化阶段向生化反应池进水并启动水下推流器。

持续进水基本达到设计有效水深,将接种污泥在生化池内匀质,采用鼓风曝气系统开始曝气,在污泥接种完成后的持续进水过程中逐步增加曝气量达到最大,开启内回流,连续闷曝1~2天。

闷曝结束后,持续进水至二沉池中,当二沉池进水1/2后,关闭生化池内回流,启动沉淀池刮泥机和污泥回流泵,使在二层池中沉淀的活性污泥在污泥驯化初期能快速地被收集,并回流到生物处理池中。

污泥回流率应通过观察回流污泥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污泥回流比,应控制在50~100%之间。

当二沉池达到正常运行水位,应观察活性污泥状况,控制进水,直到出现模糊不清的絮状物,这时可适当进水,换水以补充营养物。

此阶段应根据实际进水量、水质的多寡和好氧需氧量的大小,调整进水水量和风机开启时长。

当二沉池开始溢流时,暂不启动后续污水处理工艺(深度处理、消毒),并超越后续处理工艺直接出水。

在生化处理池水位达到正常运行水位后应随时监控生化池中溶解氧浓度和悬浮物浓度变化,以判断曝气量是否足够,并作出相应调整:1)进水和回流污泥中溶解氧浓度较低,需要较多充氧量;2)进水缺氧,需要有足够的溶解氧将其快速改变成充氧环境;3)当污水中营养物质丰富,需要大量的溶解氧来满足物生物的生长。

在污泥的驯化过程中,溶解氧的最低浓度应确保生化池出水口处溶解氧浓度不小于1.0mg/L。

在污泥驯化的第一阶段中,由于活性污泥的浓度较低,在曝气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大量的生化代谢泡沫,一般不采取处理措施,随细菌驯化会逐步消失,如必要可采用喷洒水滴等措施去除泡沫。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法生化系统的调试首先是投加高效菌种进行接种。

高效菌种可以大大缩短污泥培养驯化的时间。

培养驯化在好氧池内进行。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正式投产之前的首要工作是培养和驯化污泥。

活性污泥的培养,就是为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细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繁殖环境,保证需要的营养物质、氧气供应(曝气)、合适的温度和酸碱度,使其大量繁殖,形成活性污泥,并最后达到处理污水所需的污泥浓度。

活性污泥的驯化,就是使培养出来的活性污泥适应需要处理的污水的水质水量。

在污泥驯化过程中,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发生两个变化。

其一是能利用该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加,不能利用的逐渐死亡、淘汰。

其二是能适应该水质的微生物,在废水中有机物的诱发下,产生能分解利用该种有机物的诱导酶。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操作(1)污泥的培养将菌种用污水稀释捣碎,滤出其中的杂质,投放好氧池中,投放时好氧池水位调整至正常水位的1/2左右,投加完毕后,将好氧池中污水水位增至正常水位,投加菌种时曝气系统开始进行运行,并进行闷曝(即在不进水和不排水的条件下,连续不断的曝气),经过数小时后,停止曝气,沉淀排掉半池上清夜,再加入污水,闷曝数小时后,停止曝气,沉淀排掉半池上清夜,再加入污水,重复进行闷曝换水,期间注意观察污泥的性状,以及溶氧的控制,保持在2—4mg/L间。

直到出现模糊状具有絮凝性的污泥。

培养期间主要采用生活污水,如为工业污水,需注意污水中各营养物质平衡比例。

当好氧池出现污泥绒絮后,就间歇地往曝气池投加污水,往曝气池投加的水量,应保证池内的水量能每天更换池体容积的1/2,随着培养的进展,逐渐加大水量使在培养后期达到每天更换一次。

在曝气池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2小时左右就开始回流污泥。

(2)污泥的驯化在进水中逐渐增加被处理的污水的比例,或提高浓度,使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时,被处理污水的加入量可用曝气池设计负荷的20-30%,达到较好的处理效率后,再继续增加,每次增加负荷后,须等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加,直至满负荷为止。

城市污水处理厂调试方案(活性污泥法)

城市污水处理厂调试方案(活性污泥法)

目录第一部分启动-污泥的驯化和培养 0第二部分运行-运行工艺指标的控制 (1)第三部分运行中异常问题的处理 (3)第四部分停运参考方案 (12)第一部分启动—污泥的驯化和培养一、调试启动基本流程系统启动主要分3个阶段闷曝培养→连续进水驯化→稳定进水试运行具体操作方案如下:1、投加菌种将曝气池注满有机废水(或用清水混合桔水至COD>300mg/L),按曝气池蓄水量的0。

5%~0。

8%向曝气池中投加脱水活性污泥,尽量在2天内投加完毕。

2、培菌步骤当有菌种进入曝气池时,无论菌种是否投加完毕,必须立即开始培菌步骤.(1)闷曝:所有曝气机的搅拌都开启,各转角的曝气机风机开启,剩余风机暂不开.根据自控仪表显示的溶解氧变化调整曝气机风机的开停数量使溶解氧保持在1。

5~2.5mg/L之间。

在污泥量少,供氧有富余时闷曝3~5小时后进入静沉步骤。

(2)静沉:将所有曝气机停止0.5~1小时.需要注意的是开始静沉前,应将溶解氧提高到2。

5~3mg/L之间。

(3)间歇补充废水:按(1)→(2)→(1)的顺序不断反复上述步骤,当监测到的COD 值较最初降低了50%时,向曝气池补充设计处理量50%的有机废水.以前2次进水时间间隔为基准安排进水时间,并且每天将此间隔缩短1半。

(4)完成培菌:经过5—7天的培养,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达到1500mg/L左右时,可以进入驯化步骤。

3、驯化步骤:按设计处理量的30%左右连续进水,溶解氧控制在1.5-3mg/L之间,在系统正常运行前提下每天按现有处理量的10%递增进水,直到达到设计处理量。

4、试运行:控制方法参看运行管理相关章节二、多系统调试步骤:如果为多曝气池的并联系统则应该先在其中1个池子中进行培菌,当污泥浓度达到1000mg/L以上时将一半污泥放至另一个池培养,如此反复直到所有池子都达到设计浓度时培菌完成。

三、溶解氧控制方法说明闷曝期间的溶解氧控制是较为灵活的。

在污泥浓度较低的调试阶段设备的充氧效率非常高,设备全开可以在短短1小时内将曝气池溶解氧从0提高到4mg/L。

污泥驯化

污泥驯化

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每天闷曝22h,静置2h,排放4L废水,再加入4L自配水。

7天后,污泥颜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浊,测量MLSS、SV的值,反应过程中pH值、COD、NH3-N 浓度没有较大的变化,说明培养出的细菌量较少。

14天后,污泥呈浅黑色,沉淀时泥水界面由开始模糊逐渐变得边缘清晰,镜检时可以观察到草履虫、漫游虫、裂口虫、吸管虫等。

随着生物相逐渐变好,预示菌种培养出来了。

测量MLSS、SV的值,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43%和10%,污泥活性还不强,需要继续培养。

此后,每天运行两周期,每周期曝气10h,静置2h。

30天后,污泥的絮凝和沉淀性能良好,混合液静置半小时,上清液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黄褐色,镜检有大量新型菌胶团,较为密实,可以观察到许多活跃的钟虫。

测量污泥MLSS、SV的值,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较强,至此认为培养阶段结束。

活性污泥有多种培养方法,但不同的方法所要求的培养时间和人力物力均不同。

应根据废水水质、气候、实际许可的条件等情况来选择培养方法。

1.培养前的准备工作(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

最后按有关规程(说明书)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COD、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技术参数。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对受纳水体(如接纳排污的河流等)本底水质调查备案,以便考察若干年后对受纳水体的影响提供依据。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氮源、磷源),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污水处理污泥驯化方案

污水处理污泥驯化方案

污水处理污泥驯化方案
驯化培养
1,驯化条件:一般来讲,微生物生长条件不能发生骤然的突出变化,常规讲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驯化过程应当与原生长条件尽量一致,当做不到时,一般用常规生活污水作为培养水源,气化废水因浓度较高不能作为直接培养水,需要加以稀释,一般控制COD负荷不高于1000-1500mg/L为宜,这样需要按1:1(清水:废水)或2:1配制作为原始驯化水,驯化时温度不低于200C,投加葡萄糖或者面粉补充碳源。

驯化采取连续闷曝3天,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微生物生长状况,或者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按照不同的工艺方法(活性污泥、生物膜等)观察微生物生长状况,也可用检查进出水COD 大小来判断生化作用的效果。

2、驯化方式:驯化条件具备后,连续运行已见到效果的情况下,采用递增污水进水量的方式,使微生物逐步适应新的生化条件,递增幅度的大小按厌氧、好氧工艺及现场条件有所不同。

一般来讲,好氧正常启动可在10-20d内完成,递增比例为5-10%;而厌氧进水递增比例则要小的很多,一般应控制挥发酸(VFA)浓度不大于1000mg/L,且厌氧池中PH值应保持在6.5-7.5范围内,不要产生太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水量才可慢慢递增。

一般来讲,厌氧从启动到转入正常运行(满负荷量进水)需要3-6个月才能完成。

3、厌氧、好氧、水解等生化工艺是个复杂的过程,每个工程都会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根据现场条件加以调整。

污水处理站菌种驯化方案范本(2篇)

污水处理站菌种驯化方案范本(2篇)

污水处理站菌种驯化方案范本引言:污水处理是当代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污水处理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菌种的驯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对菌种的驯化,可以提高其处理效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本方案旨在探讨____年污水处理站菌种驯化方案。

一、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大,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传统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成本高、效果有限,而生物处理方法是一种相对廉价且有效的处理方式。

因此,菌种驯化成为了污水处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驯化目标1. 提高菌种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能力2. 提高菌种的耐受性,使其能适应不稳定的处理条件3. 控制好菌种的生长速率,避免过度繁殖4. 优化菌种的协同作用,提高整体处理效能三、驯化方法1. 应用微生物驯化技术,通过分离和筛选得到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优势菌种。

2. 通过菌种间的混合培养,达到菌种之间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菌种的降解能力。

3. 引入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的诱导和改造,增强菌种的降解能力和耐受性。

4. 优化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浓度和氧气含量等,使菌种能适应不同的处理条件。

5. 建立稳定的驯化技术和管理系统,对驯化后的菌种进行监测和管理,避免菌种突变或失活。

四、实施步骤1. 收集不同污水处理站的菌种样品,选择具有潜在降解能力的样品。

2. 进行优化的分离和培养,筛选出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优势菌种。

3. 实施菌种间的混合培养,通过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降解能力。

同时,进行对比实验确定最佳比例。

4. 引入基因工程技术,对菌种进行基因诱导、改造和突变。

5. 优化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浓度和氧气含量等,使菌种能适应不同处理条件。

6. 建立稳定的驯化技术和管理系统,对驯化后的菌种进行监测和管理。

五、预期成果1. 菌种的降解能力明显提升,污水处理效果显著改善。

2. 菌种能适应不同处理条件,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3. 菌种之间的协同作用得以优化,处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我国城市污水污泥处理现状及工艺

我国城市污水污泥处理现状及工艺

我国城市污水﹑污泥处理现状及工艺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校: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班级:土木工程086班姓名:李莉学号:085204619我国城市污水污泥处理现状及工艺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也急剧增加。

如处置不当的污泥进入环境后,直接会给水体和大气带来二次污染,一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就不能够充分发挥它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

1污泥处理与处置的目的城市污水污泥既会造成污染,又可进行综合利用。

污泥中所含的有机物是有效的生物能源,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腐殖质可以改良土壤,避免板结,而污泥中丰富的氮、磷、钾等则是植物和农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物。

干燥的污泥可产生16. 65~20. 93兆焦/ t的热能,是一种低热值的燃料. 当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对“地球上的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因此,污水污泥的处理处置与污泥资源化的相结合,必将成为城市污水污泥唯一的最终出路。

2国内外污泥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目前国外广泛采用的污泥处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①土地处置,包括污泥农用和应用于森林或园艺; ②单独或者与生活垃圾等共同填埋; ③热处置.由于可使用土地面积、处理成本、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标准以及资源回收政策的普及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普遍认识到污泥的填埋处置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法,在不久的将来,对于土地匮乏的一些国家,可能仅有污泥焚烧灰是适宜于填埋的污泥形式。

3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据估算,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排放的污泥量(干重)大约为130万吨,而且年增长率大于10% ,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几个城市与地区,污泥出路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如果城市污水全部得到处理,则将产生污泥量(干重)为840万吨,占我国总固体废弃物的3. 2%。

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主要方法中,污泥农用约占44. 8%、陆地填埋约占31%、其它处置约10. 5%、没有处置约13. 7% ,据统计,我国用于污泥处理处置的投资约占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20~50% ,可以看出,污泥处理处置处于严重滞后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